儿童手足口病症状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症状包括口痛、厌食、低热以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大多数患儿在一周左右会自愈,但少数患儿可能会引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甚至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能导致死亡。下面为大家介绍有关手足口病的相关信息。
目录
手足口症状有哪些
一般症状表现
手足口病的症状通常包括: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水泡,这些水泡呈椭圆形或梭形,周围有红晕,水泡液体清亮。急性起病,潜伏期3至5天,可能出现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症状。口腔粘膜出现疼痛性粟粒状至绿豆大小的水疱。皮疹消退后,通常不会留下瘢痕或色素沉着。但个别儿童可能会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并伴随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的患儿,可能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症状。表现为呼吸浅促、困难,口唇紫绀,口吐泡沫液痰等。
如何鉴别是否是小儿手足口病
小儿手足口病的初期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水痘等病相似,不易鉴别。家长和老师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主要区别在于,手足口病的皮疹好发于手心、足心、口腔黏膜、肛周,少数患儿会波及四肢及臀部,躯干部极少出现。而水痘的疱疹则以向心性分布为主,其他部位不出现疱疹。疱疹性咽颊炎虽有发热和咽部起疱疹,但其他部位不出现皮损。
手足口病的引发原因有哪些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导致手足口病。这些病毒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增殖。成人也有可能感染,但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他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
手足口病期间饮食注意事项有哪些
在手足口病期间,患儿的饮食应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不洁食物。
以上是关于手足口病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有疑虑或症状出现,请及时就医。应对手足口病饮食与治疗的智慧
为了减轻手足口病带来的嘴疼,有一个小窍门用吸管吸食。这样可以让食物不直接接触到口腔黏膜,减少刺激和疼痛。
进入第二阶段,当烧退、嘴疼减轻时,饮食应以泥糊状食物为主。比如,牛奶香蕉糊是个不错的选择。牛奶提供优质蛋白质,而香蕉易制成糊状,富含胡萝卜素和果胶,既能提供维生素,又能润肠通便。
到了恢复期,虽然嘴疼有所缓解,但饮食仍需小心。此时应多餐但量不需太多,营养要高。例如,在鸡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大约十天左右,可以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说法主张“全素,不动荤腥”,但这并不妥当。完全吃素会导致营养质量不足,缺少优质蛋白质,而抗体也是一种蛋白质。
在手足口病期间,应避免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治疗期间,应注意不吃鱼、虾、蟹等海鲜食品,以免加重病症。
对于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急性发作期多表现为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伴有疼痛、发热、烦躁等症状。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可选用金银花、蒲公英等草药进行治疗。恢复期时,热退或微热,疱疹逐渐消退,应以理脾助运为主,兼以清化。患儿需要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衣服清洁,以防皮疹感染。
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和饮食调整,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度过这段困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