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表疾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通过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干眼症患者是否出现了常见症状,并探究其严重程度和病史。根据患者的答案总结分数,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干眼症。这种方法方便、经济、特异性和敏感性高,适用于大规模人群干眼发病率的筛查和初步诊断。对于边缘性干眼症的诊断率不高,影响因素分析尚待深入。当前问卷的设计更偏向于西方文化背景,需要根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制定标准化的问卷。
我们还可以观察泪河宽度来辅助诊断干眼症。在裂结膜表面光带与下眼睑边缘光带的交界处,可以看到裂缝灯下的泪液水平。临床测量的泪液宽度相当于泪液曲率半径,正常范围为>0.5~1.0mm,如果≤0.35mm,则可能诊断为干眼。
泪液分泌实验中的Schirmer试验也是常用的检测方法。通过观察无眼部表面时主泪腺的分泌功能,以及表面后副泪腺的分泌功能(基本分泌),可以了解泪液的分泌情况。正常值为10~15mm/5min,如果<10mm/5min则为低分泌,如果反复检查泪液分泌<5mm/5min,则提示干眼可能。酚红棉丝试验是另一种测量泪液分泌功能的方法,但中国人仍缺乏正常的参考值。
除了以上方法,我们还可以检查泪膜的稳定性。将荧光素钠溶液滴入结膜囊后,观察从最后一次睁开眼睛到角膜出现第一个黑斑的时间,即泪膜破裂时间。正常值为10~45s,如果<10s则表明泪膜不稳定。基于光学成像原理的泪膜镜和干扰成像为评价泪膜稳定性提供了更客观、更准确的检测方法。
通过活性染色眼表上皮的方法也可以辅助诊断干眼症。例如,荧光素染色可以观察角膜上皮的完整性,如果阳性则代表角膜上皮缺陷。虎红染色则能将角度和失活结膜细胞染成阳性细胞,但因其刺激性较大,患者眼痛明显,临床应用较为有限。
对于干眼症的诊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估,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病情。需要根据国情制定标准化的诊断工具,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近年来,丽丝胺绿色染色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这种染色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角结膜上皮细胞,因其非刺激性的特点,更易于被检查人员接受(图片6-5)。
泪蕨试验是另一种重要的检测方法。在室温25℃±2℃的环境下,通过毛细玻璃管收集圆顶上的泪液,并涂在干净玻璃上,经过48小时的室温干燥后进行结晶图像分析。正常情况下,泪液会形成良好的蕨类植物形态。而在粘蛋白缺乏、眼疱疮以及Stevens-Johnson等疾病情况下,蕨类植物的形成会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乳铁蛋白含量的测量也是诊断干眼症的重要手段。随着泪腺分泌减少,乳铁蛋白含量也会相应降低。正常情况下,泪乳铁蛋白含量的正常值为1.46mg/ml±0.32mg/ml。在60-70岁初期,其含量会有所下降,到了70岁以后则明显下降。如果乳铁蛋白含量低于1.04mg/ml(69岁以前)或低于0.85mg/ml(70岁以后),则可诊断为干眼症。但需要注意的是,乳铁蛋白只存在于反射性泪液中,因此对于轻度和中度干眼的诊断价值有限。
除了上述方法,测量泪液渗透压也是诊断干眼的指标之一。从泪阜附近的泪河中取出微量泪液,用渗透压测量仪检测,如果渗透压≥312mOsm/L则为阳性,提示可能存在干眼症状。
检查角膜地形图也是近年来用于诊断干眼的重要手段。正常人的角膜表面规则指数为0.63,睁眼后10秒增加至0.84,而干眼症患者的表面规则指数则会达到1.4以上,持续睁眼10秒后更是会上升至6.8。这一指数的变化可以为干眼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对于其他检测方法,活检和印痕细胞学检查可以了解干眼症患者眼表上皮细胞的病理变化。HE染色异常表现为结膜杯状细胞密度降低、细胞核浆比增加、上皮细胞鳞状化生、角膜上皮结膜化等。干眼症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性疾病,因此可以通过抽血来了解抗体的存在。例如,SS患者常常会出现ANA抗体、类风湿因子等阳性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检查仪器也不断涌现,如眼泪蒸发器测量眼泪蒸发、眼睑腺成像观察腺体萎缩等。这些新技术为干眼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为精准和便捷的手段。对于干眼症的诊断和治疗,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方法,以便更准确地了解病情,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