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确定系统的内在随机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内在随机性与混沌紧密相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内在随机性
- 扩展自然界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 书籍《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 作者牛顿
- 出版时间1686年
内在随机性
混沌是由确定性系统所产生内在的随机性。在我们的巨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律中,完全确定的和完全随机的是较少的两种极端,大部分是不完全确定的。
即使没有外部随机作用,不涉及大多数现象或群体效应,初始条件也是确定的,非线性系统自身也会产生随机性(波动)。这是确定性系统固有的特徵,所以被称为“内在随机性”。
全球正在经历一场科学技术革命,人类迈进了知识经济资讯时代。混沌学堪称是20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它不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论,使描述自然界的两种方法论(决定论与机率论)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使人类的认识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而且从自然科学拓广到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具有诱人的发展套用前景。
混沌是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在一个确定论系统中出现的一种貌似不规则的、内在的随机性运动,展示了事物的複杂性。混沌实际上并 不“混”,既非纯粹的“无序”,又非纯粹的“有序”,而是两者的统一,即有序与无序的统一,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和普适性,内部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可开发套用的潜能。
认识内在的随机性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牛顿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着作,书中构建了科学有史以来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并试图用统一的力学原因解释从地面物体到天体的所有运动和现象,它所造成的影响极其深远。
1986年,这部划时代巨着出版整整三百周年,英国皇家学会专门举办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在这次大会上,着名的流体力学权威詹姆士.莱特希尔爵士发表了令人震惊的道歉宣言。他说“今天,我们深深意识到,我们的前辈对牛顿力学惊人成就的崇拜,促使他们认为世界具有可预见性,的确,我们在1960年以前大都倾向于相信这个说法,但现在我们知道这是错误的。我们曾经误导了公众,向他们宣传说满足牛顿运动定律的系统是决定论的,可在1960年后这已被证明不是真的,为此,我们愿意向公众表示道歉。”这种看似出乎意料的举动,却是发展着的科学的一种正常的表现,实际上是科学对自身发展的一种反思。
当科学从牛顿时代走来,辉煌的成功使得它得意忘形,认为自己终将具有预测一切的能力万事万物都已经由物理定律规定了下来,一个细节都不能更改。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像已经写好的剧本,宇宙的发展只能严格地按照这个剧本进行,不允许加以任何的发挥。这就是牛顿力学的可预见性假设,是决定论的或者说是确定论的牛顿力学送给我们的礼物。18世纪,法国着名科学家拉普拉斯曾以此为依据豪迈地宣告如果已知宇宙中每一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我就能够预测整个宇宙的未来。
这一美好的图景在20世纪变得黯淡了许多,先是遭遇量子论的严重挑战,随后又被兴起的混沌学彻底击碎。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侖兹建立了一个描述大气对流状况的数学模型,叫洛侖兹动力学方程。这是一个简单确定性方程。说它简单,因为它只有三个变数用来分别代表大气中的风速、温度和气压;说它是确定性的,因为它不含有任何随机项,初始值也可以给定。但就是由这个方程所描述的只有三个变数的简单确定性系统里,却让我们出乎意料地见到了混沌,见识了混沌非比寻常的特性。
洛侖兹动力学方程描绘出的运动轨迹,具有一种奇特的形状,象一只展开了双翼的蝴蝶,在中国科技馆里有这个运动轨迹的动态展示。在这个奇妙精巧的蝴蝶上,确定性和随机性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运动的轨迹必然落在“蝴蝶”上,绝不会远离它们而去,这是确定性的表现,表明系统未来的所有运动都被限制在一个明确的範围之内。另一方面,运动轨迹变化缠绕的规则却是随机性的,任何时候你都无法準确判定运动的轨迹将落在“蝴蝶”的哪一侧翅膀上的哪一点上。也就是说,这个系统运动大的範围是确定的,可预测的;运动的细节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
可以用想像来体验这种感受你,正在天安门广场上等一辆公共汽车。这辆车正在绕着北京城不停地行驶。你知道它肯定会来,而且将重複地经过广场,但你却不知道究竟该到哪一个地方去等它,因为它每次在广场上停靠的地点都是不确定的。奇怪之处并不是这种不可预测性本身,而在于你知道驾车的司机是个极为严谨的人,他在一丝不苟地按照一个极为确定的指令——洛侖兹动力方程驾驶他的汽车。换句话说,最让人奇怪的地方是,不可预测性这种本来应该是随机性系统才会具有的特性,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确定性系统中了。
混沌学的研究指出,具有这种奇怪特性的系统就是混沌系统,只有混沌系统才会在仅有区区几个变数(三个以上)的简单确定性系统中出现随机性,而且,这种随机性是确定性系统内在的随机性。
确定性系统内在的随机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它出现在一个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的简单确定性系统中。二是说它与普通的随机性相比有根本的不同。对于普通的随机性来说,当认识深入,所能收集到的信息量增大时,它的随机性就有可能降低,甚至完全消失。而对于内在的随机性,你就是蒐集再多的信息,也不能使这种随机性降低或者消失。,它是所在系统的一种根本的、内在的、无法根除的性质。
以往,当我们面对一个因素众多的系统时,能够为无法把握它找到藉口“对它的了解还有待深入”,但也充满希望“早晚有一天会彻底认识它,从而预测它的整个行为。” 确定性系统内在随机性的发现却将我们的希望变成了奢望,它实际上告诉我们,哪怕只有区区三个变数,只要有非线性作用其中,你就不要指望对系统运动的细节了如指掌,更不要奢望预测它精细的未来。
定神想想,你我一定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最不想为人们所关注时,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事件的焦点;当你尽心尽力、小心翼翼做一件事时,却在一刻功败垂成;,“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幺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的损失。”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墨菲定律。自1949年在玩笑中诞生之后,墨菲定律的不时应验总让人们感到困惑,是什幺造成了这种不确定性?现在,混沌学给我们解了惑,它告诉我们这是複杂系统的内在随机性造成的。正是内在随机性导致的不可预测性使人无法準确地操纵和控制局面。
以2004年末发生的印度洋大地震为例,依照板块构造理论,在板块的边缘出现断裂而引发地震是极为正常的,苏门答腊岛正位于板块的边缘,发生地震本身并不令人吃惊,,在这个时间,在这个岛上,发生这样大烈度的地震,却无法从板块构造理论中推测出来。这实在令人沮丧!
不过,内在随机性的存在虽然导致一些“坏”的不确定性的出现,但也打开了另一扇门你可能与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迎头碰上。(,遇上机会并不一定就能成功,还要看你能不能发觉和把握机会,可这并非我们现在要说的话题。)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艺术家身上,当画家、诗人、作家和作曲家处身于混沌之中时,创造力最为活跃。混沌中的内在随机性蕴含着创造性。
内在的随机性并不会让我们陷入不可知论,因为混沌仍是有规律的;却把我们从盲目乐观的可预见性幻想中唤醒。这种来自牛顿力学的幻想已经使人类沉醉了三百年,并将世界简化到失真的地步,而现在世界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原有的複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