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救济①相对人对于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向行政机关请求矫正的一种救济。因实施救济的主体为行政机关,故称。是监督行政活动的一种方式。此种救济可以由原来作出行政决定的机关或其上级监督机关实施,当事人对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都可请求救济,受理行政救济申请的行政机关,在不损害当事人和第三者既得权利的範围内,可以撤销和变更原来的行政决定,也可以在职权範围内作出一个决定代替原来的决定,而且在程式上较之行政诉讼灵活。缺点是难以保证客观公正。②有关国家机关,基于相对人的请求,对行政机关损害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进行矫正,以恢复和补救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此种救济以活动的实质为标準,凡指在行政法上能够为相对人提供补救的活动,包括行政机关提供的救济和司法机关提供的救济。行政救济是行政法的基本制,有权力必有救济,法律上行政机关和公民之间的平等赖此实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行政救济
- 外文名Administrative remedy
- 途径行政複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
- 隶属法律救济
名词解释
定义
指国家有权机关为排除行政行为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侵害,而採取的各种法律制度的总和。
一般是以受损害的行政相对人的申请而发生,其途径主要是行政複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当前中国行政複议存在着行政複议机构缺乏相对的独立性,複议程式不严谨等缺陷,针对这些不足,应该赋予複议机构相应的独立地位,实行行政複议程式司法化。
概念
行政救济是法律救济的一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救济包括行政机关係统内部救济和司法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救济,包括行政複议、行政诉讼、信访制度、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等,本文主要探讨狭义的行政救济制度。
《行政複议法》第28条第2款第3项规定“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决定撤销或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救济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造成自己合法权益的损害,请求行政主体审查,有权的行政主体依照法定程式审查后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给予补救的法律制度。行政救济是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是基于行政监督理论而产生的一种监督制度,其任务和目的是通过这种监督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弥补行政相对人的损失,它是现代法治社会国家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不可或缺的一种制度。
特徵
(1)行政救济以行政管理相对方的请求为前提;
(2)行政救济以行政争议为基础;
(3)行政救济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救济途径
其途径主要有二种
行政机关救济
行政管理相对方依法向有权的国家行政机关请求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违法行为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纠正或追求起行责任的一种救济途径。(行政複议)
《行政複议》1999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一)概念
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时,与作为被管理对象的相对人就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根据相对人的申请,由该行政主体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複查并作出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二)特点
1、行政複议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2、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的行为
3、行政複议是由行政相对方提起的一种依申请而产生的行为。
4、行政複议是一种行政司法行为。
(三)行政複议的範围
1、具体行政行为
2、抽象行政行为(部分)
条件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複议时,可以一併向行政複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3、排除
(1)不服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的,不能附带申请行政複议。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
(2)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内部行政行为的,不能申请行政複议。当事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
(3)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不能申请行政複议。当事人应当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4)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不服的。
4、行政複议程式
(1)申请申请人申请行政複议,应当在知道被申请人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60日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期限60天、3日、5日、3个月
(2)受理
(3)审理
方式书面複议
(4)决定
期限60日。最多延长30天。
(5)执行
司法机关救济
一、行政赔偿
(《国家赔偿法》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一)概念
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因其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所依法应当由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
(二)特徵
1、行政赔偿实质是一种国家赔偿
2、起因是行政侵权损害行为
3、行政赔偿的义务主体只能是侵权行政机关
4、赔偿的範围以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为限
5、行政赔偿的责任形式是损害赔偿
6、行政赔偿的法律责任主体是行政主体。
(三)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和规则原则
1、构成要件
(1) 行政侵权行为
实施行政侵权行为的人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或其他被授权或委託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人员。
行政侵权行为必须是执行行政职务的行为。
行政侵权行为必须是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2)损害事实
(3)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係。
2、行政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1)过错责任原则
(2)危险责任原则
(3)违法责任原则
(四)行政赔偿的範围
1、侵犯人身权的行为
2、侵犯财产权的行为
(五)行政赔偿程式
行政程式(非诉讼程式)
司法程式(诉讼程式)
我国现行政后诉讼
二、行政诉讼
(一)概念
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以法定程式和要求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二)构成要件
1、 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被告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3、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属于人民法院受案範围内的行政争议,以及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4、元该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定期限之内。
5、法律、法规必须经过行政複议的,已经经过行政複议的;自行选择行政複议的,複议机关已作出複议决定或者逾期未做出複议决定的。
(三)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
1、选择複议原则
2、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
3、具体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
4、不适用调解原则
5、被告复举证责任原则
6、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四)行政诉讼的受案範围
《 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2款具体规定。
不予受理
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
内部行政行为
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五)行政诉讼的管辖
1、级别管辖
2、地域管辖
3、裁定管辖
移送管辖,指定管辖、管辖权的转移
(六)行政诉讼参加人
1、概念
指因与行政争议存在直接利害关係而参加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或主要阶段的人及与他们的诉讼地位相类似的人。
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当事人原告、被告、第三人
诉讼参与人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
包括参加人、证人、鉴定任何翻译人员等。
2、原告
公民、法人、其他组织
3、被告
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4、第三人
与提起诉讼的的具体行政行政行为有利害关係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5、诉讼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和委託代理人
中国现状
中国行政救济制度主要经历了分散性法律规定——行政複议条例——修订后的行政複议条例——行政複议法四个主要发展阶段。这个制度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体现了中国行政法制的巨大进步。,无庸讳言,这个机制由于建立和形成的时间较短,以及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受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它还不完善,其体系、结构、内部各种制度及其相互关係的设计还有不合理之处,当前,行政救济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行政複议机构缺乏相对的独立性
根据《行政複议法》的规定,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为行政複议机关,在行政複议机关内部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为行政複议机构。行政複议机构具体负责查清事实,提出处理意见,报行政複议机关领导批准。实践中行政複议机关主要採取一把手审批或分管领导审批的形式;也有的行政複议机关成立了行政複议委员会,对行政複议机构报送的处理方案集体讨论,决定案件的处理。这种决定形式与行政机关作出普通行政行为的方式相似,保证了行政複议办理方式与行政机关普通行政行为方式的衔接。,中国没有相对统一的行政複议机构,行政複议机构分属于各级不同的人民政府和不同的行政职能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和各行政职能部门根据情况设立主管行政複议的工作机构,複议机关有时出于照顾上下级关係或整体与部门的关係而支持原行政机关的工作,有时甚至行政行为在作出之前就已经先行请示过上级机关。複议机构没有自主权,就谈不上独立性,行政救济机构缺乏独立性,势必导致其缺乏权威性,不断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是制约行政救济功能发挥的最大障碍。
2、行政複议受案範围狭窄
中国《行政複议法》虽然在行政複议範围方面较《行政複议条例》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与西方一些已开发国家相比,中国行政複议範围仍然较小。,内部行政行为没有纳入行政複议範围,使公务员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虽然複议法规定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可纳入複议範围,但这部分可申请複议的抽象行政行为不能单独提起,而必须与具体行政行为一起尚可申请複议,申请人不可以仅对规範性档案不服申请行政複议。这一规定限制了申请人的複议权利,一些规範性档案也许没有直接侵犯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确实影响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不允许单独对规範性档案申请行政複议是不恰当的。
3、行政複议程式不严谨,难以操作
行政複议制度是整个行政程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複议法》对行政複议案件的受理、审理、作出决定等应当遵循的程式规定非常简略,难以操作。由于一些制度设定上存在原则性问题,以及一些立法技术失误的存在,非常不利于行政複议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这种制度规定存在很多问题,对于审理程式等重要问题均没有明确规定,又没有规定可以参照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等程式,行政複议机关缺乏依据,只好各显其能,又制订了更为详细的行政複议程式规则。这些规则有的相互差异很大,违反了法治统一的原则,有人还为此将行政複议机关告到法庭,使得行政複议机关很被动,也动摇了人们对于行政複议制度的信心。
完善发展
针对中国行政救济制度存在的以上问题,行政複议制度应在以下方面修改完善
1、建立相对独立的行政複议机构
要保证行政複议的公正与客观,必须对行政複议机构设定作出改变,真正赋予行政複议机构相对独立的地位。由于行政複议是行政行为的法律监督行为,专业性很强,要求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式上更加严谨,并体现出更强的专业性,这就决定了行政複议机构在行政机关中应体现出更多的独立性,独立行使行政複议权,客观、公正地对下一级行政机关的行为进行监督,以避免这种监督形式流于表面化。在美国,普遍在行政机关内部建立了行政法官,其考核、晋升、工资直接归联邦和州政府的人事部门所管辖,其所在行政机关很难向其施加影响,从而确保了行政法法官和行政法官的中立和公正。中国的行政複议机构可以借鉴这种体制,对于行政複议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选用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严格要求複议人员的任职资格,凡是複议人员应具备法律本科以上的学历,并经过专门培训,具有相当的行政经验,一旦任命就要保障其独立行使职权,其人事关係直接隶属于政府人事部门,拒绝行政首长和同事的不适当干预。
2、扩大行政複议受案範围
根据WTO规则的规定,只要当事人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相关行政行为的影响就有资格提起审查要求。这个範围比《行政複议法》第6条、第8条规定的行政複议範围要宽。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要求,对行政複议的受理範围作扩大修改,并赋予更多的行政相对人行政複议请求权。,建议修改《行政複议法》,允许对规範性档案单独提起行政複议,并进一步允许人民法院司法审查,使行政複议与司法审查衔接起来。因为规範性档案是否可诉反映了一国司法权制约行政权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国家法治水平的标誌。,将内部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複议受案範围,将公务员合法权益的救济归入複议制度。保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与保护普通公民的合法权益一样,两者都应该有充分的救济途径和救济手段。国家公务员虽然可以通过行政申诉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申诉与行政複议制度的功能不可同日而语,后者的救济更加有效。
3、实行行政複议程式司法化
综合行政複议的性质、特徵、实施主体和运作方式等各方面来看,行政複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行为,由行政机关负责实施,提供物质、人力保障。不可能在承认行政複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行为的前提下,又认为行政複议是司法行为。司法制度要求严谨、公正,而行政制度则在追求公正的基础上,还要体现高效和灵活。这两种制度各有所长,互为补充。我们真正要做到的是,修改和完善行政複议的程式,实现行政複议程式的司法化。绝对不能从字面上进行理解,简单地认为行政複议程式的司法化就是照搬司法程式,如果从这种含义上进行理解,不但不能使行政複议制度摆脱所面临的困境,反而还会使行政複议制度丧失其固有的效率优势,如果行政複议制度简单地照搬司法制度的做法,改革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既得不到司法程式所追求的公平又失去了行政複议制度本来应该具有的效率。
意义
在现代国家管理中,行政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行政管理的手段也越来越多, 行政管理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次,行政纠纷也随之而增多。中国是发展中国国家,与此相对应,行政救济就显得很重要,在防止行政权滥用的保护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任何国家社会纠纷是普遍存在的,存在纠纷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使这些纠纷能够得到迅速、妥善的解决。如果纠纷得不到迅速、妥善的解决,将使受害者丧失对社会公正的期待,甚至演化为社会群体性事件,最终影响社会稳定。,制度化的解决机制对法治国家及和谐社会构建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