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瀛涛,男,1930年4月出生于重庆开县城郊水南桥(今汉丰镇),中国史学界的泰斗,中国第一个地方史博士点的开创者。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与保路运动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多有创新,连续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重点课题,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的专着和论文。于2007年1月14日21时15分,因病不幸在成都逝世,享年78岁,安葬在新都区龙凤山公墓。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隗瀛涛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重庆开县城汉丰镇
- 出生日期1930年4月
- 逝世日期2007年1月14日21时15分
- 职业教师
- 毕业院校四川大学
- 主要成就史学界有“西南王”之美誉
- 代表作品《四川保路运动》、《近代中国城市不同类型研究》、《邹容》
- 天府之子史学大家隗瀛涛
工作经历
1950年初参加工作,曾先后任开县文峰乡中心校校务委员、教导主任,开县城厢二小校长,开县丰乐乡中心国小校长。1953年,开县文教科推荐他考入了川大历史系,1957年毕业留校任教,历任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四川大学副校长(1984—1988年),他还出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1983—2005年)、1985年创办
《文史杂誌》并任主编、四川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成都市历史学会会长、成都古都学会会长,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评审组成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谘询委员会委员。
学术成就
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与保路运动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多有创新,连续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重点课题,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的专着和论文。1980年起,作为中国地方史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对推动四川近代史、巴蜀文化史、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中)、《近代中国城市不同类型研究》、《邹容》等是隗瀛涛的代表作,他还先后主编了《四川近代史稿》、《四川辛亥革命史料》、《近代重庆城市史》等。在川大从事教学工作期间,先后开创了中国地方史硕士授权点、中国近现代史硕士授权点,以及国内第一个中国地方史博士点,并与学生一起编着了《重庆开埠史》。198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近代重庆城市史”立项,隗瀛涛承担项目负责人和最终成果主编。当时,城市史的研究是一个很新的课题,此前人们一直把城市视作资本主义的温床,城市学一直是处于“外国人研究中国城市”的状态。隗瀛涛提出中国近代城市史应以城市结构、功能的发展演变为研究基础,而不是仅仅纠缠在对城市什幺时候建立等细枝末节的问题上。1991年8月《近代重庆城市史》正式出版,史学界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认为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历史的学术专着之一,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大空白。,隗瀛涛提出的以研究城市结构功能演变的研究模式,在学
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为“机构——功能学派”。隗瀛涛后期致力于城市史的研究,并作为当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开创者,为历史研究开闢了新的领域。,倡导并主编出版了第一批《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30册。退休以后,他仍然十分关心史学研究。2005年,国家大型文化工程《清史》编纂委员会决定设立《城市志》项目后,隗瀛涛不辞辛劳,毅然决定担任项目负责人,承担起《城市志》的编纂领导工作。在史学界有“西南王”之美誉。
社会评价
组织评价
(一)隗瀛涛同志一生光明磊落,正直无私,公正廉洁,淡泊名利,待人和蔼,性格开朗,交友广泛,德高望重。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四川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隗瀛涛同志的不幸逝世,是我国学术界、教育界和四川大学的一大损失。
(二)隗瀛涛同志在任四川大学副校长期间,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辛勤工作,兢兢业业,勇于开拓,善于创新,为推动文科教学与科研、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发展,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隗瀛涛同志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与保路运动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多有创新,连续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重点课题,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的专着和论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从改革开放之初起,他即作为中国地方史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对推动四川近代史、巴蜀文化史、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作为当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开创者,又为历史研究开闢了新的领域,对城市科学、城市史研究与学科的构建工作呕心沥血,筚路蓝缕,为四川大学专门史成为重点学科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隗瀛涛同志重视教学与人才培养,在四川大学先后开创了中国地方史硕士授权点、中国近现代史硕士授权点,以及国内第一个中国地方史博士点,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生,桃李满天下。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以中国近代史为题材,在全国各地作了数百场爱国主义教育讲座,影响深远。
(五)隗瀛涛同志作为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和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十分重视四川省、成都市学术发展,特别是学术人才的培养,对四川省社会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学界评价
(一)作为中国史学界的泰斗,中国第一个地方史博士点的开创者,隗瀛涛老人的离去,震惊了全国史学界。中国史学会、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及史学研究机构纷纷发唁函,称老人仙逝是我国史学界的重大损失;四川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地方史研究会等方面的史学研究专家发唁电称,西南史学界又失去了一位勇于探索的史学领军人物。
(二)隗瀛涛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与保路运动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多有创新,连续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重点课题,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的专着和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隗瀛涛还在四川大学开创了国内第一个中国地方史博士点。
亲人评价
(一)爱妻说他最喜欢吃我做的饭,住院了,还要跑回家来吃饭。”隗老的夫人陈可清今年79岁,和隗老相识、相知、相扶整整60载。隗老走了,隗夫人悲痛欲绝,一整天都在屋里呆着,就好像在屋里还能找到隗老的影子。每天这个时候,他都喜欢在这里看书,而现在他却走了。我比他大两岁,60年了,都是我一直照顾他,他喜欢吃我做的饭,如果有下辈子,我还要照顾他。
(二)儿子说父亲一生节俭而严肃。操劳一辈子,见谁有困难都要帮一把,可就是自己家的事从来不帮忙。大部分工资都用于历史书籍和研究资料的购买。父亲走的时候说了,要把自己所有的书都捐给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这是他这一生最看重的宝贝。“文革”结束后不久,已经51岁的父亲开始学习第三门外语——日语,每天早上家里都可以听到他‘叽哩哇啦’读日语的声音。
(三)孙子说我是在爷爷的故事里长大的,我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听爷爷讲故事,他是我们小区里的“故事大王”,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还要排队呢。爷爷生病的这半年,一打完针,还要从医院偷跑回来做学问。
学生评价
(一)学生何一民说他是治学严谨的良师。我和老师在一起28年了,他对我们来说,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老师平常没什幺爱好,就喜欢喝两口。中午喝一点儿,晚上还要来两口。老师常说小酒一喝,灵感就来了。老师做学问则以认真着称,一部《近代重庆城市史》就写了4年,四年间去了几十回重庆,为了一个数据在重庆的高温下常常满大街跑得汗流浃背。老师不在了,他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流传。虽然隗老早已桃李满天下,但他却常常自谦还是学童。
(二)曹成建说老师给我的教诲一生都受用不尽,他带我的时候都70岁了,但三年里一节课都没落下过。他总能将看似枯燥的历史讲得引人入胜。记得当时为了追求论文数量,做学问常常会很浮躁。老师当即对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说做学问就要甘愿坐冷板凳,没有这个思想準备就不用来了。
(三)周勇说我大二时写学年论文,一写就写了四五万字。我拿着论文稿去请教隗先生,他很认真地看后,专门把我叫去说,‘你这篇文章已经有点专着的味道了,乾脆写成一本书吧。’”还鼓励我说“不要怕,写!”其后,先生把他研究四川运动史中涉及重庆近代史的东西全部给了我。很快,一部15万字的《重庆开埠史稿》于1982年6月由重庆市政协《重庆地方史资料丛刊》内部出版了,1983年2月又由重庆出版社正式出版,书名改为《重庆开埠史》,这部书在1984年被四川省政府授予首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先生有两大事情最值得称道。一是从国小老师到大学教授,教书育人60年,从来没离开教育岗位,一生桃李满天下,讲课非常精彩,激情挥洒,当时有“北有李燕杰,南有隗瀛涛”之说(李燕杰,首都师範大学教授,教育艺术演讲家);二是在学术上不断追求和创新,也影响和带动学生。
同事评价
陈沫吾(陈琼)说我调到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任办公室主任后,与隗老相处的五年多时间里,他对我既特别严格又特别宠爱,每次到他家里去送档案资料,他都要挽留我吃饭,并拿出五粮液酒一起边聊边酌。记得有一次,他特别叮嘱我给他写一幅字画一幅画,完成后他马上就挂在了家里,我认为这是对我的极好奖掖和鼓励。他老不仅对做学问一丝不苟,对日常行政工作也是严格要求,从不包庇和袒护有错误的人。如今,隗老已离我们而去了,与我父亲安息在同一个陵园中,我每次去为父亲扫墓时,都不会忘记为隗老上一炷香、敬一杯酒、点一支烟、供一盘水果,以寄託我的哀思。
同学评价
贾大林说读大学四年中,他都是第一名,工作后他依然始终保持着第一名。1953年进川大历史系后,全班37个人,大家都对隗瀛涛印象深刻,主要是他的姓,我们有念“鬼”的,也有念“槐”的,他都一一解释。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每次考试他都能考第一名,工作后隗瀛涛也干得非常棒。由于他主要研究近现代史,曾受邀赴全国各地以中国近代史为题材作了数百场演讲,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家庭成员
隗老的父亲隗云阁与开国元帅刘伯承有过亲密的交往,还是刘帅的结拜兄弟。回到那段瀰漫着硝烟的历史中,出身贫寒的隗云阁因生计所迫外出当兵,追随刘伯承转战川内,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在军队中,隗云阁深得刘帅信任,与刘帅结拜为异姓兄弟,还曾任刘部军需官。后来,隗云阁患上肺病吐血,在刘帅的安排下,隗云阁离队归籍。
在国民党统治下白色恐怖的年代里,回到地方的隗云阁曾多次利用自己的关係,资助、掩护、营救地下党员,其中也包括了刘帅的家人。解放战争初期,刘帅母亲逝世,隗云阁顾不得国民党统治下环境的险恶,为刘伯承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正如刘帅侄子刘宽泰对隗瀛涛所说“你家同刘帅关係最亲密。”
1951年,隗云阁被错划为地主(40年后才得以平反)。隗老将父亲与刘帅的密切交往深深地埋藏在心里,整整长达33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