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消亡论是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苏联出现的关于学校教育前途预测的理论。代表人物为舒里金和克鲁佩尼娜。基本观点(1)学校与国家一样是一个历史範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国家的消亡,专门行使教育职能的学校亦一定会消亡,年轻一代的教育和教养将以各种形式的校外工作来实现,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2)强调“自发教育”的重要性,否定系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必要性,建议取消教学大纲、教科书和班级授课制, 按设计教学法的要求组织学习,强调学生应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学习;(3) 贬低教师作用,提倡学生以工人、农民为师,以各种专家为师。是苏联 1918 年提出的“学校公社”、1923 年颁布的《单元教学大纲》和 1927 年后的《单元设计教学大纲》在理论上的发展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苏联流传的产物。
在联共(布)中央 1931—1933年关于学校工作的决议中受到批判。西方亦有类似理论。50、60年代后,西方学者提出“非学校论”,代表人物为伊利奇。认为现代社会不断追求消费,使现代文明面临危机,而现行学校制度因助长消费社会的发展,加剧社会的非人性化而加剧这一危机。主张设定学习资料设施和设备网路、技能人员交流网路、选择学习伙伴的网路和教育专家网路採取代现行学校。认为边劳动边结合需要主动学习才是教育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