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金像奖

生活百科 2023-01-17 13:59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奥斯卡金像奖

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一般指本词条

奥斯卡金像奖,正式名称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英文名称Academy Awards,中文简称学院奖),世界着名电影奖项。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一项表彰电影业成就的年度奖项,旨在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囊括了各种电影类型,有20多个不同的奖项,也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媒体奖项,已成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奖项。

每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都会在超过100个国家进行电视和网路直播,在中国大陆的直播平台为1905电影网和芒果TV。其在美国电影界的地位与针对音乐的葛莱美奖、针对电视的艾美奖、针对戏剧的托尼奖相当,而这些奖也都是以学院奖为榜样而建立的。

2018年12月,奥斯卡入围2018世界品牌500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奥斯卡金像奖
  • 外文名Academy Award
  • 发起时间1929年
  • 发起单位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 官网http://oscars.org/

历史概况

学院成立
一战后的十年,满目疮痍的欧洲百废待兴,电影业进入低谷。美国电影以此为契机,开启了好莱坞第一个黄金时代。1927年5月,“好莱坞之王”——米高梅公司总经理梅耶(Louis B. Mayer)在一次晚宴上,向在座的同行提出了一个构想“应该把好莱坞的精英分子们都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团体。它包括演员、导演、编剧、摄影师,还有製片人。使他们成为好莱坞的支柱,让他们调解纠纷,或者在製片厂里起疏导作用。”一周之后,梅耶草拟了一份关于成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提案,学院的首任主席是米高梅旗下的当红影星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应运而生
梅耶和他的妻子
1927年5月4日,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的宴会上,由与会者提议发起,并于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举行第一次授奖典礼。当时参会的人约270人。第一个奥斯卡金像奖颁发给了埃米尔·杰林斯(Emil Jannings),他获得了第一届奥斯卡最佳演员奖。奥斯卡奖从颁发的最初开始,就受到了电影业及大众的高度关注,传媒也积极参加转播。在第二届典礼上,洛杉矶电台进行了一小时的实时现场转播。从此,每年的颁奖会都有媒体进行相应报导。1929年五月十六日第一届奥斯卡奖举办一直到今天,奥斯卡奖就成为美国影艺学院的“主营业务”和该机构的代名词。

名称来历

说法一
奥斯卡”这个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较为可信的是,1931年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图书馆的女管理员玛格丽特·赫里奇在仔细端详了金像奖之后,惊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隔壁的新闻记者听后写道“艺术与科学院的工作人员深情地称呼他们的金塑像为“奥斯卡。”从此,这一别名不胫而走。
说法二
“着名演员贝蒂·戴维斯申述,是她最早命名奥斯卡的。她说自己领金像奖时,无意中叫了声丈夫海蒙·奥斯卡·奈尔逊的名字“奥斯卡”,被现场採访的记者听到,于是一下子传开来了。
说法三
好莱坞专栏作家史柯尔斯基在第六届颁奖仪式结束的当晚用打字机写一篇报导时,竟忘了小金像(Statuette)的拼法,他突然想起自己过去看过的某歌舞剧里的一场戏。那是一群喜剧演员走到乐池跟前,打趣地对指挥说“奥斯卡,要香菸幺?”指挥伸出手欲取,哪知这些喜剧演员不给香菸而躲开了。这引起了哄堂大笑。史柯尔斯基认为金像奖座象徵着欲望,应该具有喜剧性色彩。于是他在报导中写道“凯瑟琳·赫本以《惊才绝艳》里艾娃一角赢得了奥斯卡。”
据各方面的分析来看,上述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因为蓓蒂·台维丝获最佳女主角奖是在一九三五年,而那时奥斯卡这一别名早已家喻户晓了。至于史柯尔斯基认为金像奖座应具有喜剧性色彩,这样的看法未必为广大电影界人士所接受。

名称修改

2019年4月24日,奥斯卡主办方学院表示对奥斯卡规则作出修改,把“外语片(Foreign Language Film)”类目改名为“国际电影长片(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最佳外语片奖随之将更名为最佳国际电影奖。学院方称“foreign(外国的)”这个说法在如今全球电影业中已经过时了,“我们相信国际电影长片的说法更能代表这个类目,宣传积极和包容的电影观念、全球性的电影艺术”。

金像奖座

介绍
奥斯卡奖盃的主体为一座13.5英寸重3.9千克的镀金男像,由美国着名的雕塑家乔治·斯坦利设计。按照奥斯卡奖有关的评选规则,一项奖的获得者只能领取一个金像奖座,如果一项奖有两个人共获,则应分别授予他们每人一个金像奖座。
造型
奥斯卡金像奖
金像奖的样子是裸体男子,双手交叉于胸前,握着一把长剑,站在一个五环片盘上,每一个环代表影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部门製片、导演、编剧、演员、技术人员。
设计製作
最初的奖座由梅耶拨出五百美金交给乔治·史丹利製作,奖座高十三寸半,重六又四分之三磅,内里是合金,外表银上一层金色薄片,看起来闪闪发光,所以称为金像奖。金像奖图样的设计是出自赛赘克·吉朋斯,当时在米高梅公司担任美术师,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担任这项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杰出的美术设计之一,他不仅设计了金像奖,日后更得到了金像奖,从第二届开始到第廿九届为止,28年间级共获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个人独得了十一次金像奖,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优秀影片,吉朋斯几乎都参加美术设计工作。
早期为锡铜合金(锡占92.5%,铜占7.5%),外敷金箔;后为锡、锑、铜合金,磨光后敷10K金箔,然后精磨,外面再敷24K金箔,最外层涂发光漆。
价格
早期每个奖座价值30美元,现约价值350美元。
相关法规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日,颁布了奥斯卡奖的所有权法,规定金像奖座不得买卖或抵押,如有发生,学院本部将向出售者索回相当于奖座价格的赔金。还有,如果一项奖有数人获得,那幺一个以外的奖座均按原价收钱。
相关信息
自一九四三年开始,由于锡、铜等金属系重要的战略物资,奥斯卡奖的塑像在连续四年内均由石膏製成,外面涂金。到战后,这些石膏塑像都用金属塑像换回。
凡获奖者,均可得到一条金像项鍊,送给自己的亲人。这项鍊上面镌刻着该亲人的名字,项鍊悬着一枚有3.5公分长的奥斯卡金像。

奖项设定

首届奥斯卡颁奖的项目只有七项
①最佳影片、②最佳男演员、③最佳女演员、④最佳导演、⑤最佳编剧、⑥最佳摄影、⑦最佳美术设计。
以及两项特别奖艺术品质奖及技术效果奖,但这两项只颁了一次,第二届就取消了。
奥斯卡奖可分成就奖和特别奖。
成就奖
成就奖主要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表演(男女主、配角)、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化妆、最佳短片、最佳纪录片、最佳外国语影片等。
最佳外语片奖
前十九届奥斯卡奖只评美国影片,从第二十届起,才在特别奖中设最佳外语片奖。其参选影片必须是上一年十一月一日至下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在某国商业性影院公映的大型故事片。每个国家只选送一部影片,这部影片由该国的电影组织或审查委员会推荐,且须加盖英文字幕,送交学院外国片委员会审查。然后进行秘密投票选出五部提名影片。观摩完五部影片后,再由四千名美国影界权威人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选出一部最佳外国语片。该项奖只授予作品,而不授予个人。到2012年奥斯卡颁奖礼之前为止,义大利和法国分别以13次和12次获奖,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中国目前只有台湾地区选送的《卧虎藏龙》获得了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特别奖
特别奖则有荣誉奖、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科技成果奖和特别成就奖。
在上述众多奖之中,最具影响的为最佳影片奖,而最佳男女角奖属表演主奖,获奖人有“影帝”与“影后”之称,是男女演员们嚮往的殊荣。

评审规则

奥斯卡金像奖从一九二九年开始,每年评选、颁发一次,从未间断过。凡上一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参加评选。金像奖的评选经过两轮投票,第一轮是提名投票,先由学院下属各部门负责提名(採用记名方式),获得提名的影片,将在学院本部轮流放映,观后学院的所有会员再进行第二轮投票(採用不记名方式),以得票的多少决定影片的获奖。
获奖名单是高度保密的。学院会员投票后,选票交由美国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加以统计。选票放在保险箱内,荷枪实弹的警卫人员日夜守护,统计后的用纸则全部烧毁,绝对保密。各项获奖名单,分别装入密封的各个信袋,直到颁奖当日当刻,由司仪当众拆封宣布。
奥斯卡评审规则由两部分组成评审机构规则、评审奖项规则。
奥斯卡的评审机构概说起来并不複杂,分为二级金字塔形式,最高层是学院主席评审团,下设学院分支评审团。主席评审团人员从下属14个分支学会(演员协会、导演协会、艺术指导协会、摄影协会、美术师协会、编剧协会,电影执行人员协会、电影剪辑协会、电影製片协会、音乐协会、录音协会、公共关係协会、短片和长片动画协会、视觉效果和作者协会)中选拨出来。除主席团主席来自电影剪辑协会外,其他成员分别从余下每个协会中分别挑出三名代表组成。主席团官员包括主席、第一副主席、两个副主席、财务主管和秘书长,任期为一年,连任不超过四任。学院的管理活动主要在学院主席所任命的执行官监督下进行。主席团成员每届任期一年,在同样职位连任不超过三届。主席团成员资格聘选的主要条件是你在这一行业的贡献和声誉,和最少两名在职委员的推荐。主席团下设的分支学会评审团,除了职业评审外,还包括一支庞大的自愿参与会员队伍,每个分支自愿参与会员达到五、六千人次,这其实才是奥斯卡影响的真正来源。
相对于奥斯卡的评审机构规则,奥斯卡的评审奖项规则可谓相当繁琐,有几十页之多。奥斯卡的年度规则儘管近些年来几乎无甚变化,但仍然还是会被準时、一丝不苟地发布到官方网站上。
规则正题包括几大部分——对参赛影片的资格条件限定、投票规则限定以及针对各类奖项的具体评选办法。
2016年1月22日,奥斯卡奖评选机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影艺学院)公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此次改革措施中,最受关注的是打破奥斯卡奖投票权终身制,引入淘汰机制。根据新的改革措施,每一位新会员的投票权为期10年,如果会员在这10年间仍活跃在电影界,则可再获10年投票权,连续延长两次、即30年后就可享有终身投票权。,会员如在此期间获得奥斯卡奖提名或奥斯卡奖,则直接获得终身投票权。对于影艺学院现任会员,新规同样有效。那些在过去10年内不活跃的会员将被转为“名誉会员”,失去奥斯卡投票权。,影艺学院的决策机构理事会也将发生改变。目前有51名成员的理事会将为女性和少数族裔新增3个席位。对于那些不在理事会中的普通会员,此次改革也给他们更多参与学院管理和决策的机会。

奖项策略

树立权威
奥斯卡权威的树立并非一蹴而就,它这一方面依赖于其本身对规则的严格执行和对电影艺术的尊重;另一方面,则完全是沾了政治的光。奥斯卡举办初期,力主把自己定位于民间组织形式,对官方一直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1920年代,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被置于金融寡头摩根集团和企业财阀洛克菲勒控制之下,而此时电影工业在美国也开始崭露头角,两大财团竭力企图在各方面控制好莱坞八大影片公司,华纳和福克斯两家电影公司曾为此不惜花费时间和金钱提出诉讼,皆以失败而告终。与此,两大财团也通过白宫作为总代理名正言顺地表达了自己对学院奖的关注,在第四届学院奖,不仅送来了会务费,而且副总统还亲临会场。此举虽说是财团控制下的白宫为满足一己之私的自作多情,学院不一定领情,但在壮大学院声势和树立学院威信方面却起了很大作用。
此后,又曾有过两位总统亲临奥斯卡颁奖现场,第13届(1941年)罗斯福总统和第39届(1986年)里根总统,但里根总统光临现场和当年罗斯福总统的出席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了罗斯福的出席是为了表彰好莱坞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的特殊作用,而里根则是来看望老朋友的。
顺势而行
奥斯卡虽说是站在电影流行艺术的风口浪尖,但却极少标新立异,大部分时候都选择顺势而行,特别在特殊年代,这一倾向就尤为明显。二战期间的第15届奥斯卡(1942年)把六项大奖授予了应时之作《忠勇之家》,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美越战争的开火,国内反战情绪日渐增高,第51届(1978年)奥斯卡把五项大奖授予了反越战题材片《猎鹿人》,这还引发了国际舆论界的轩然大波,同年三月,在柏林电影节上,苏联代表团为了抵制《猎鹿人》的放映,率领古巴、东欧等国代表团退出电影节。又如《阿甘正传》,它曾横扫第67届(1994年)奥斯卡,获13项提名(获六项大奖),《阿甘正传》其实是奥斯卡顺应美国社会长期瀰漫的强烈的反战情绪和抚平越战伤痛呼声的产物。要提出的是,奥斯卡的“顺势而行”仅针对影片的题材而言,对于影片的艺术要求,并未降低评判标準,以上所提几部影片,在题材上可圈可点,而且在艺术水準上,亦属佼佼者。
争议
评定优秀影片时,在“艺术”与“商业”之间何去何从?这也是奥斯卡历年引起的最大争议之一。通常情况下,奥斯卡评审对此採取折中手段,选取的影片一般既“艺术”又“商业”,两者达到最佳结合点,既非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又避免了庸俗卖乖之嫌。但也有绕不开的年份,偏偏出现极端“艺术”却也是极端“票房毒药”的影片,在这种情况下,好莱坞评审往往的选择是放弃。上世纪全美经典影片排名第一的《公民凯恩》就是一例。在第十四届奥斯卡时,学院对评奖规则还未进行改革,採取的是资深影评人评选制,专家们折服于《公民凯恩》高超的电影技巧,给予了9项提名,但影片上映以来一直平庸的票房成绩和在公众中冷清的反应,让评审们在最终评定时感到颇为棘手,斟酌再三,把大奖给予了它的对手《青山翠谷》,《公民凯恩》仅获一项最佳编剧奖。
悬疑
1940年,从第十三届(1940年,应为第十二届)开始,获奖名单将採用密封方法,在颁奖典礼上主持人不拆开它之前,任何人都无权知道结果。这一做法无疑是奥斯卡的点睛之笔,之后成为国际诸多电影节的借鉴典範。
奥斯卡犹如一潭深水,浪花飞溅之下是涌动的暗流。奥斯卡被推到举世瞩目的地位,除了它本身的“软硬体”和谐匹配外,还有更深的一层原因,那就是——利益。据内行人估计,一部影片如果获得奥斯卡提名,其票房增加值在3000万美元左右,而如果一旦获奖,票房收入还将增加2000万美元。而且,影片获奖后,对演员的回报也相当丰厚,不仅身价攀升,能得到实质性的物质回报,本人甚至还可以凭藉奥斯卡的权威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奥斯卡永远的经典
出于以上这些原因,好莱坞各大製片公司几乎每年都要押宝于某部电影,为其耗费巨大的广告投资。从五十年代早期开始至今,好莱坞的两份定期刊物《联合演出日报》和《好莱坞报导》成为了各大製片公司争夺的主要阵地,它们买断其中的多页版面刊登电影广告。除此而外,各大製片公司在电视台黄金时间插播的电视广告上也得花大笔费用。时至今日,网际网路也成为了他们进行影片宣传竞争的主要手段。
製片公司通过各种媒介方式宣传影片主要是要在公众中扩大影响,争取票房,,要想真正获奖,仅靠舆论影响力是不够的,因为,奥斯卡奖项的选票是牢牢攥在学院评审的手里的。製片公司要想稳操胜券,必须採用“非常手段”。在奥斯卡评审团里抢占评审席成了各大製片公司屡试不爽、颇有成效的一个招数。

奖项设定

奖项名称

奥斯卡金像奖,学院奖(英语The Academy Award of Merit),通称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奖或奥斯卡(The Oscars;2013年2月20日起成为正式名称)“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英文缩写为AA,1928年设立,每年一次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举行,半个多世纪一直享有盛誉。
颁奖典礼举办地杜比剧院

评选规则

奥斯卡金像奖从1929年开始每年评选颁发一次,从未间断。凡上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参加评选。金像奖的评选经过两轮投票第一轮是提名投票,先由学院下属各部门负责提名(採用记名方式),获得提名的影片,将在学院本部轮流放映,观后学院的所有会员再进行第二轮投票(採用不记名方式),以得票的多少决定影片是否获奖。
最佳导演不惑之年
2013年5月4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根据它即将实施的一项新规定,所有会员均有权参加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纪录短片奖最终表决,从而为会员参加影艺学院组织的所有活动提供便利。

奖盃造型

奥斯卡金像奖奖盃的主体为一座13.5英寸高、3.9千克重的镀金男像,由美国雕塑家乔治·斯坦利设计。按照奥斯卡奖评选规则一项奖的获得者只能领取一个金像奖座,如果一项奖有两人或多人共获,则应分别授予每人一个金像奖座。
奥斯卡小金人
奥斯卡青少年奖
是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理事会裁定并颁发给十八岁以下且「在荧幕上有杰出表现」的青少年表演者。
青少年奖的奖盃是一个缩小版的大概7英寸高的奥斯卡小金人。 这个荣誉奖最早是在1935年颁给了当时6岁的秀兰·邓波儿。 这个奖项有间断的持续颁发了25年,一直到1961年,12岁的海莉·米尔斯因在《小福星》中的表演成为一个获得此奖的演员。

举办地点

前十五届,颁奖典礼都是在酒店以宴会的方式进行,但后来由于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加,颁奖只好改在剧院进行。并先后在中国大剧院(即好莱坞中国剧院)、洛杉矶神圣大礼堂、梅尔罗斯街剧院、潘太及斯剧院、桑塔莫尼卡公民大礼堂、洛杉矶音乐中心等处举行。由2002年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开始,柯达剧院成为奥斯卡第一个永久固定颁奖地点。

三届延期

学院奖颁奖会每年都将按照事先的安排如期举行,在其历史上仅有三次因为特殊的原因被推迟第一次是在1938年,当时的洛杉矶大水灾使颁奖典礼推迟了一周举行;第二次是在1968年,当时学院奖的日程安排与着名的人权运动者马丁·路德·金的葬礼发生了冲突,故颁奖典礼延期举行;一次是在1981年,因有人试图暗杀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而导致颁奖典礼推迟24小时举行。

历届回顾

时间
奥斯卡奖
时间
奥斯卡奖
1929年5月16日
第1届奥斯卡金像奖
1930年4月3日
第2届奥斯卡金像奖
1931年11月5日
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
1932年11月10日
第4届奥斯卡金像奖
1933年11月18日
第5届奥斯卡金像奖
1934年3月16日
第6届奥斯卡金像奖
1935年2月27日
第7届奥斯卡金像奖
1936年3月5日
第8届奥斯卡金像奖
1937年3月4日
第9届奥斯卡金像奖
1938年3月10日
第10届奥斯卡金像奖
1939年2月23日
第11届奥斯卡金像奖
1940年2月29日
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
1941年2月27日
第13届奥斯卡金像奖
1942年2月26日
第14届奥斯卡金像奖
1943年3月4日
第15届奥斯卡金像奖
1944年3月2日
第16届奥斯卡金像奖
1945年3月15日
第17届奥斯卡金像奖
1946年3月7日
第18届奥斯卡金像奖
1947年3月13日
第19届奥斯卡金像奖
1948年3月20日
第20届奥斯卡金像奖
1949年3月24日
第21届奥斯卡金像奖
1950年3月23日
第22届奥斯卡金像奖
1951年3月29日
第23届奥斯卡金像奖
1952年3月20日
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
1953年3月19日
第25届奥斯卡金像奖
1954年3月25日
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
1955年3月30日
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
1956年3月21日
第28届奥斯卡金像奖
1957年3月27日
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
1958年3月26日
第30届奥斯卡金像奖
1959年4月6日
第31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0年4月4日
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1年4月17日
第33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2年4月9日
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3年4月8日
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4年4月13日
第36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5年4月5日
第37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6年4月18日
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7年4月10日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8年4月10日
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9年4月14日
第41届奥斯卡金像奖
1970年4月7日
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
1971年4月15日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
1972年4月10日
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
1973年3月27日
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
1974年4月2日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
1975年4月9日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
1976年3月29日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
1977年3月28日
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
1978年7月3日
第50届奥斯卡金像奖
1979年4月9日
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
1980年4月14日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
1981年3月31日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
1982年3月29日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
1983年4月11日
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
1984年4月9日
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
1985年3月25日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1986年3月24日
第58届奥斯卡金像奖
1987年3月30日
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
1988年3月16日
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
1989年03月29日
第61届奥斯卡金像奖
1990年03月26日
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
1991年03月25日
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
1992年03月30日
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
1993年03月29日
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
1994年03月21日
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
1995年03月27日
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
1996年03月25日
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
1997年03月24日
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
1998年03月23日
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
1999年03月21日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
2000年03月26日
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
2001年03月25日
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
2002年03月24日
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
2003年03月23日
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
2004年03月01日
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
2005年02月27日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
2006年03月05日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
2007年02月25日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
2008年02月24日
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
2009年02月22日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0年03月07日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1年02月27日
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2年02月27日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3年02月25日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4年03月02日
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5年02月23日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6年02月28日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7年02月26日
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8年03月04日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9年02月24日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
2020年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

历届之最

奥斯卡历史上获得大满贯的影片(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
《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1934)
《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
《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
获奥斯卡(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奖项最多的影片
获11项奖
《铁达尼号》(1998)
《宾虚》(1959)
《指环王3王者归来》(2003)
获10项奖
《西区故事》(1961)
获9项奖
《琪琪》(1958)
《末代皇帝》(1987)
《英国病人》(1996)
获8项奖
《乱世佳人》(1939)
《永垂不朽》(1953)
《码头风云》(1954)
《窈窕淑女》(1964)
《歌厅》(1972)
《甘地传》(1982)
《莫扎特》(1984)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2008)
获提名项目最多的影片
14项
《铁达尼号》(1997)
《彗星美人》(1950)
《爱乐之城》(2016)
13项
《乱世佳人》(1939)
《永垂不朽》(1953)
《欢乐满人间》(1964)
《灵欲春宵》(1966)
《阿甘正传》(1994)
《指环王1:护戒使者》(2001)
《芝加哥》(2002)
《返老还童》(又名《班杰明巴顿奇事》)(2008)
《水形物语》(2017)
12项
《宾虚》(1959)
《窈窕淑女》(1964)
《与狼共舞》(1990)
《辛德勒的名单》(1993)
《角斗士》(2000)
《国王的演讲》(2010)
《林肯》(2012)
《荒野猎人》(2015)
11项
《西区故事》(1961)
《紫色》(1985)
《指环王3王者归来》(2003)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
10项
《雌雄大盗》(1968)
《卧虎藏龙》(2000)
《美国骗局》(2013)
《地心引力》(2013)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2015)
《罗马》(2018)
《宠儿》(2018)
获提名的项目最多且全获奖的影片
《指环王3王者归来》
2004年第76届提名11项并全部获奖
最佳影片(巴里·M·奥斯本、彼得·杰克逊、弗兰·威尔斯)
最佳导演(彼得·杰克逊)
最佳改编剧本(弗兰·威尔斯、菲利帕·鲍恩斯、彼得·杰克逊)
最佳艺术指导(格兰特·梅杰、丹·汉纳、Alan Lee)
最佳服装设计(恩吉拉·迪克森、理察·泰勒)
最佳混音
最佳电影剪辑
最佳视觉效果(乔·雷特利等)
最佳化妆(理察·泰勒等)
最佳原创歌曲(弗兰·威尔斯、霍华德·肖、安妮·蓝妮克丝)
最佳配乐奖(霍华德·肖)
获最佳影片奖的第一部彩色影片
《乱世佳人》
1939年第12届获奖
获最佳影片提名的动画电影
《美女与野兽》
1992年第64届
《飞屋环游记》
2010年第82届
《玩具总动员3》
2011年第83届
获最佳影片提名的超级英雄电影
《黑豹》
2019年第91届
获最佳导演奖最多的是(5次提名4次获奖)
约翰·福特
1936年第8届《告密者》(获奖)
1940年第12届《关山飞渡》
1941年第13届《愤怒的葡萄》(获奖)
1942年第14届《青山翠谷》(获奖)
1953年第25届《蓬门今始为君开》(获奖)
获提名最多的导演(12次提名3次获奖)
威廉·惠勒
1937年第9届《孔雀夫人》1940年第12届《呼啸山庄》
1941年第13届《香笺泪》
1942年第14届《小狐狸》
1943年第15届《忠勇之家》(获奖)
1947年第19届《黄金时代》(获奖)
1950年第22届《女继承人》
1952年第24届《侦探的故事》
1954年第26届《罗马假日》
1957年第29届《四海一家》
1960年第32届《宾虚》(获奖)
1966年第38届《收藏家》
还于1966年第38届获得埃尔文.G.撒尔伯格纪念奖。
获最佳男主角最多的演员(6次提名3次获奖)
丹尼尔·戴·刘易斯
1990年第62届《我的左脚》(获奖)1994年第66届《因父之名》
2003年第75届《纽约黑帮》
2008年第80届《血色将至》(获奖)
2013年第85届《林肯》(获奖)
2018年第90届《霓裳魅影》
获最佳女主角最多的女演员(12次提名4次获奖)
凯瑟琳·赫本
她是美国精神的象徵,美国人自然给了她至高无上的荣誉。
1934年第6届《清晨的荣誉》(获奖)
1936年第8届《爱丽丝·亚当斯》
1941年第13届《费城故事》
1943年第15届《风云女性》
1952年第24届《非洲女王号》
1956年第28届《艳阳天》
1957年第29届《雨缘》
1960年第32届《夏日惊魂》
1963年第35届《长日入夜行》
1968年第40届《猜猜谁来吃晚餐》(获奖)
1969年第41届《冬之狮》(获奖)
1982年第54届《金色池塘(获奖)
获奖最多的个人(63项提名26项获奖)
华特·迪士尼
个人获奖共26次,包括12个卡通奖和长、短记录片及荣誉奖等多个奖项
获提名最多的男演员(8次提名最佳男主角奖2次获奖、4次提名最佳男配角奖1次获奖)
杰克·尼科尔森
最佳男主角提名1971年第43届《五支歌》
1974年第46届《的细节》
1975年第47届《唐人街》
1976年第48届《飞越疯人院》(获奖)
1986年第58届《现代教父》
1988年第60届《离离原上草》
1998年第70届《尽善尽美》(获奖)
2003年第75届《关于施密特》
最佳男配角提名
1970年第42届《逍遥骑士》
1982年第54届《烽火赤焰万里情》
1984年第56届《母女情深》(获奖)
1993年第65届《义海雄风》
获提名最多的女演员(21次提名,17次最佳女主角、4次最佳女配角)
梅丽尔·斯特里普
最佳女主角提名
1982年第54届《法国中尉的女人》
1983年第55届《苏菲的抉择》(获奖)
1984年第56届《丝克伍事件》
1986年第58届《走出非洲》
1988年第60届《离离原上草》
1989年第61届《黑暗中的吶喊》
1991年第63届《来自边缘的明信片》
1996年第68届《廊桥遗梦》
1999年第71届《亲情无价》
2000年第72届《弦动我心》
2007年第79届《穿普拉达的女王》
2009年第81届《虐童疑云》
2010年第82届《朱莉与朱莉娅》
2012年第84届《铁娘子坚固柔情》(获奖)
2014年第86届《八月奥色治郡》
2017年第89届《跑调天后》
2018年第90届《华盛顿邮报》
  
最佳女配角提名
1979年第51届《猎鹿人》
1980年第52届《克莱默夫妇》(获奖)
2003年第75届《改编剧本》
2015年第87届《魔法黑森林》
获最佳原创(改编)剧本提名最多的人(16次最佳原创剧本奖、7次最佳导演奖、1次最佳男主角奖)
伍迪·艾伦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1978年第50届《安妮·霍尔》(获奖)
1979年第51届《我心深处》
1980年第52届《曼哈顿》
1985年第57届《百老汇的丹尼·罗斯》
1986年第58届《开罗紫玫瑰》
1987年第59届《汉娜姐妹》(获奖)
1988年第60届《岁月流声》
1990年第62届《罪与错》
1991年第63届《艾丽丝》
1993年第65届《夫妻们》
1995年第67届《百老汇上空的子弹》
1996年第68届《非强力春药》
1998年第70届《解构哈利》
2006年第78届《赛末点》
2012年第84届《午夜巴黎》(获奖)
2014年第86届《蓝色茉莉》
  
最佳男主角提名
1978年第50届《安妮·霍尔》
  
最佳导演提名
1978年第50届《安妮·霍尔》(获奖)
1979年第51届《我心深处》
1985年第57届《百老汇的丹尼·罗斯》
1987年第59届《汉娜姐妹》
1990年第62届《罪与错》
1995年第67届《百老汇上空的子弹》
2012年第84届《午夜巴黎》
历史上有2位连庄的影帝
斯宾塞·屈赛
1937年第9届《旧金山》
1938年第10届《怒海余生》(获奖)
1939年第11届《孤儿乐园》(获奖)
1951年第23届《岳父大人》
1956年第28届《黑岩喋血记》
1959年第31届《老人与海》
1961年第33届《天下父母心》
1962年第34届《纽伦堡大审判》
1968年第40届《猜猜谁来吃晚餐》
汤姆·汉克斯
1989年第61届《飞越未来》
1994年第66届《费城故事》(获奖)
1995年第67届《阿甘正传》(获奖)
1999年第71届《拯救大兵瑞恩》
2001年第73届《荒岛余生》
历史上首位3次连庄获奖
艾曼努尔·卢贝兹基
最佳摄影奖提名
1996年第68届《小公主》
2000年第72届《断头谷》
2006年第78届《新世界》
2007年第79届《人类之子》
2012年第84届《生命之树》
2014年第86届《地心引力》(获奖)
2015年第87届《鸟人》(获奖)
2016年第88届《荒野猎人》(获奖)
获得年龄最大的演员
伊利亚·卡赞
于1999年获得第71届奥斯卡荣誉奖,时年89岁。此前还于1948年第20届《君子协定》、1955年第27届《码头风云》两度获得最佳导演奖,还于1952年第24届《欲望号街车》、1956年第28届《伊甸园之东》、1964年第36届《美国、美国》(还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三次获得最佳导演奖提名。
最年长的最佳男主角
亨利·方达
因《金色池塘》1982年第54届赢得最佳男主角奖,时年76岁又317天, 获奖不久即辞世,“最佳男主角”成了他的墓志铭。此前还于1941年第13届《愤怒的葡萄》获得最佳男主角提名、1981年第53届获得荣誉奖。
最年长的最佳男配角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凭《初学者》以83岁高龄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刷新了之前乔治·伯恩斯创下的80岁最佳男配角的记录,还于2010年第82届《一站》、2018年第90届《金钱世界》两度获得最佳男配角提名。
获提名的最年轻演员
贾斯汀·亨利
《克莱默夫妇》(1980年第52届)获最佳男配角提名,那时他只有8岁。
获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最小女演员
夸文贾妮·沃雷斯
2013年第85届凭《南方的野兽》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年仅9岁,而主演该片时实际只有6岁。
最小年龄获奖者
秀兰·邓波儿
美国着名童星秀兰·邓波儿创造了一个好莱坞神话,她4岁时开始演电影,成为电影史上一颗耀眼的童星。她主演的影片有《小公主》、《小军官》等。1935年2月27日她获得第7届奥斯卡青少年特别奖时,年仅6岁零310天。她成为票房收入居第一位的、年龄最小的演员。
1938年,她成为最年轻的靠自己奋斗而成为女百万富翁的人。
奥斯卡历史上蝉联最佳导演奖的得主
约翰·福特第13届《愤怒的葡萄》、第14届《青山翠谷》
约瑟夫·L·曼凯维奇第22届《三妻艳史》、第23届《彗星美人》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第87届《鸟人》、第88届《荒野猎人》
凭藉处女作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导演
德尔伯特·曼(1955《马蒂》)
杰罗姆·罗宾斯(1961《西区故事》)
罗伯特·雷德福(1980《普通人》)
詹姆斯·L·布鲁克斯(1983《母女情深》)
凯文·科斯特纳(1990《与狼共舞》)
山姆·门德斯(1999《美国丽人》)
同一年度凭两部影片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导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2000《永不妥协》/《毒品网路》,凭后者获奖)
麦可·柯蒂斯(1938《一世之雄》/ 《续四千金》,未获奖,但凭藉电影《卡萨布兰卡》获得第1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卡瑞尼·布恩(1930《罗曼史》/《安娜·卡列尼娜》,未获奖)
以製片人和导演身份获得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的导演
比利·怀尔德(1961《桃色公寓》)
罗伯特·怀斯(1962《西区故事》和1966《音乐之声》)
托尼·理察森(1964《汤姆·琼斯》)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5《教父2》)
麦可·西米诺(1979《猎鹿人》)
理察·阿滕伯勒(1983《甘地传》)
詹姆斯·L·布鲁克斯(1984《母女情深》)
西德尼·波拉克(1986《走出非洲》)
凯文·科斯特纳(1991《与狼共舞》)
斯蒂文·史匹柏(1994《辛德勒的名单》)
梅尔·吉勃逊(1996《勇敢的心》)
詹姆斯·卡梅隆(1998《铁达尼号》)
朗·霍华德(2002《美丽心灵》)
彼德·杰克逊(2004《王者归来》)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93《不可饶恕》和2005《百万美元宝贝》)
乔尔·科恩和伊桑·科恩(2008《老无所依》)
凯瑟琳·毕格罗(2010《拆弹部队》)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2015《鸟人》)
吉尔莫·德尔·托罗(2018《水形物语》)
首位奥斯卡最佳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2010年03月07日,凭《拆弹部队》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还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 、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最佳剪辑奖。
获得奥斯卡提名女导演
里娜·韦特缪勒(1977年第49届《七美人》)
简·坎皮恩(1994年第66届《钢琴课》)
索菲亚·科波拉(2004第76届《迷失东京》)
凯瑟琳·毕格罗(2010第82届《拆弹部队》)
格蕾塔·葛韦格(2018年第90届《伯德小姐》)
首位凭藉出演非英语片获得奥斯卡奖的演员
索菲亚·罗兰
1962年第34届凭《烽火母女泪》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首位获得奥斯卡奖的黑人演员
哈蒂·麦克丹尼尔
1940年第11届凭《乱世佳人》获得最佳女配角,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获奖的黑人演员。
首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黑人演员
哈利·贝瑞
2002年第74届凭《死囚之舞》获得最佳女主角,是奥斯卡历史上首位黑人影后。

华人相关

华人获奖

影片奖
年份
影片
导演
演员
奖项备注
1991
菊豆
张艺谋
巩俐、李保田
最佳外语片
提名
1992
大红灯笼高高挂
张艺谋
巩俐、何赛飞、曾翠芬、金淑媛
最佳外语片
提名
1994
霸王别姬
陈凯歌
张国荣、巩俐、张丰毅
最佳外语片
提名
1994
喜宴
李安
赵文瑄、金素梅、郎雄、归亚蕾
最佳外语片
提名
1995
饮食男女
李安
郎雄、吴倩莲、杨贵媚、王渝文
最佳外语片
提名
2001
卧虎藏龙
李安
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张震
最佳外语片
获奖
最佳影片
提名
2003
英雄
张艺谋
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陈道明
最佳外语片
提名
导演、剧本奖
年份影片影片类型奖项获奖者备注
2001
卧虎藏龙
华语片
最佳导演
李安
提名
最佳改编剧本
王蕙玲、王度庐
提名
2006
断背山
英语片
最佳导演
李安
获奖
2013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英语片
最佳导演
李安
获奖
技术奖
年份影片奖项获奖者备注
1994
霸王别姬
最佳摄影
顾长卫
提名
1996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最佳摄影
吕乐
提名
2001
卧虎藏龙
最佳摄影
鲍德熹
获奖
最佳艺术指导
叶锦添
最佳配乐
谭盾
最佳服装设计
叶锦添
提名
最佳剪辑
蒂姆·史奎尔
最佳原创歌曲
谭盾、豪尔赫·卡兰德瑞里
2005
十面埋伏
最佳摄影
赵小丁
提名
2007
满城尽带黄金甲
最佳服装设计
奚仲文
提名
2014
一代宗师
最佳摄影
菲利浦·勒素
提名
最佳服装设计
张叔平
短片奖
年份名称奖项获奖者备注
1999
邦尼
最佳动画短片奖
肖永亮
获奖
2006
颍州的孩子
最佳纪录短片奖
杨紫烨
获奖
成就奖
年份奖项获奖者备注
2016
终身成就奖
成龙
获奖

相关人物

黄柳霜
1937年奥斯卡奖观礼。
最早进军好莱坞的华人好莱坞影星之一,一直以好莱坞边缘人的形象出现。
黄宗沾
黄宗沾,出生于中国广东台山,五岁移民美国华盛顿州。
一生十一次提名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是第一位获得奥斯卡奖的华人。
1939年凭《海角游魂》获第11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
1941年凭《伊利诺斯州的林肯》获第13届奥斯卡最佳黑白摄影提名。
1943年凭《金石盟》获15届奥斯卡最佳黑白摄影提名。
1944年凭《空军》和《北方之星》获第16届奥斯卡最佳黑白摄影提名。
1956年凭《玫瑰纹身》获第28届奥斯卡最佳黑白片摄影奖。
1958年凭《老人与海》获第31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
1964年凭《赫德》获得第36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1967年凭《时刻》获第39届奥斯卡最佳黑白摄影提名。
1976年凭《滑稽小姐》获第48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
吴汉
吴汉,同年获得第42届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吴汉祖籍广东潮州,高棉籍华裔。
1985年吴汉凭《杀戮战场》获第57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奥斯卡获得最佳男配角的华裔演员。
苏聪
苏聪,出生于中国天津,获奖时已入德国籍。
1988年凭《末代皇帝》获第60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奖,第一位获奖的大陆人。
张艺谋
1991年凭《菊豆》获第6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2年凭《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2年凭《英雄》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陈凯歌
1994年凭《霸王别姬》获第6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顾长卫
1994年凭《霸王别姬》获第66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
李安
李安,中国台湾地区,持美国绿卡,但未更换国籍。
1994年李安凭《喜宴》获第6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5年李安凭《饮食男女》获第67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6年凭《理智与情感》获第68届最佳影片提名。
2001年凭《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迄今唯一一部华语电影获奖)
2001年凭《卧虎藏龙》获第73届最佳影片提名。
2001年凭《卧虎藏龙》获第73届最佳导演提名。
2006年凭《断背山》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迄今唯一一个华人导演获此殊荣)
2006年凭《断背山》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2013年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第二次获得最佳导演奖)
2013年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肖永亮
出生于江西南昌的旅美电影人。
电脑特技製作
《蟑螂总动员》(Joe's Apartment,1996)
《小小愿望》(Simple Wish,1997)
《泰坦尼克》(Titanic,1997)
《异形4浴火重生》(Alien: Resurrection,1997)
《绿宝机密》(Lulu on the Bridge ,1998)
《星舰迷航记:星际起义》(Star Trek: Insurrection,1998)
《邦尼》(Bunny,1998) 第7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获奖)
《耶稣之子》(Jesus' Son,1999)
《格斗俱乐部》(Fight Club,1999)
《冰河世纪》(Ice Age, 2002)的前期设计
第一个获得奥斯卡的华人。
吕乐
吕乐,现是法国籍,获提名时候还是中国籍
1996年凭《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获第68届最佳摄影提名。
虞琳敏
虞琳敏,美国国籍华裔
1997年凭《呼吸的代价》获第69届奥斯卡最佳记录短片。
王水泊
王水泊,加拿大华人
1999年 王水泊凭《天安门上太阳升》获第71届奥斯卡最佳记录短片提名。
谭盾
谭盾,原中国湖南籍,获奖时是美国籍。
凭《卧虎藏龙》获第73届最佳原创音乐奖。
鲍德熹
鲍德熹,原中国香港,获奖时是美国籍
凭《卧虎藏龙》获第73届最佳摄影奖。
叶锦添
叶锦添,获奖时为中国香港籍。
凭《卧虎藏龙》获第73届最佳艺术指导奖,获得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江志强、徐立功
江志强、徐立功。(均为製片人,中国台湾地区籍)
王蕙玲、蔡国荣
王蕙玲、蔡国荣凭《卧虎藏龙》获最佳改编剧本提名。(均为编剧,中国台湾地区籍)
赵小丁
2005年赵小丁凭《十面埋伏》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
杨紫烨
杨紫烨,美籍华裔,父母是美籍华人
2007年凭《颖州的孩子》获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
奚仲文
2007年凭《满城尽带黄金甲》获第79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张叔平
2014年第86届凭《一代宗师》获得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尊龙、陈冲
1987年,参加了奥斯卡颁奖礼作为颁奖嘉宾上台颁奖,《末代皇帝》也成为当年的最佳影片。
卢燕
说起奥斯卡评审,必须要提下老前辈卢燕,身为华裔,她从上世纪50年代末就从影好莱坞,闯蕩50载,也和内地、香港、台湾的大导合作甚多,拿过三届金马影后,资历渊博,为好莱坞主流认可,她还是奥斯卡评选委员会首位华人评审,现为奥斯卡终身评审。
巩俐
1992年,因巩俐主演的张艺谋导演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成为最早踏上奥斯卡红毯的中国女演员之一,1988年巩俐主演的《菊豆》和1994年主演的陈凯歌导演影片《霸王别姬》也都分别入围奥斯卡电影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李玟
《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创造了很多“”,电影的优质带来了不少“裙带”荣誉,比方说李玟在奥斯卡上的3分钟献唱,成为至今唯一在奥斯卡颁奖典礼演唱的华人歌手。
杨紫琼、周润发
2001年,73届奥斯金像奖上颁发最佳视觉效果奖。
章子怡
2001年,作为《卧虎藏龙》的演员出席了颁奖礼。
2005年,颁发最佳视觉效果奖,
2006年,颁发最佳剪辑奖,
是第一位独立颁奖的内地电影人。
成龙
华人在奥斯卡颁奖礼上也有尴尬时,那是第68届奥斯卡,“中枪”的是成龙大哥,凭藉《红番区》在好莱坞打了翻身仗的成龙被邀请与篮球巨星贾巴尔一同颁奖,银幕上播放着贾巴尔打倒李小龙的电影片段节选,银幕下成龙几次无法够到贾巴尔高高在上的获奖单,是无心安排还是刻意嘲讽,就只能见仁见智了。
2016年,成龙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孙红雷
2008年,儘管没有中国电影入围,但作为提名电影《蒙古王》主演之一,孙红雷出席了颁奖礼。
李冰冰
2012年,因主演好莱坞电影《雪花秘扇》在全球公映反应良好,李冰冰获邀出演了第84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颁奖礼。
唐朝
2012年,作家唐朝受奥斯卡主席邀请,出席了第84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颁奖礼。
林鹏
2013年,林鹏受到好莱坞製片人的邀请出席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进行观礼并走红毯。
范冰冰
2013年,范冰冰受到奥斯卡前主席,好莱坞製片人Bill Mechanic的邀请,作为奥斯卡赞助商萧邦(Chopard)代言人身份,亮相第85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的红地毯并观礼。
陈志勇
《失物招领》是澳籍华裔插画家陈志勇的绘图小说,由安德鲁·鲁曼改编为动画,获第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胡伟
2015年第87届凭《酥油灯》获得最佳真人短片提名
【评审】
奥斯卡在全球有6000多名评审。
华人评审包括卢燕、陈冲、邬君梅、陈凯歌、顾长卫、李安、吴宇森、李连杰、章子怡、王家卫、贾樟柯、陈可辛、张曼玉、梁朝伟、姜文、冯小刚、许鞍华、范冰冰等。

亚洲获奖

成龙是首位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华人,也是第四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在他之前日本导演黑泽明、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和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分别在1989、1991、2014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国际化

绝大多数最佳影片是在美国以外拍摄的,这说明了电影製作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也模糊了所谓好莱坞电影的定义。事实上,1999年的《美国丽人》是自1976年之后23年里唯一在好莱坞完成全部拍摄的最佳影片。
英国人每年获得的奥斯卡提名比例大约是50%。曾有记者煞有介事地声称:“美国帮助英国赢了二战,但不应该帮助他们赢“我们的奥斯卡””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评价英国演员时说“一想起英国演员我就胆战心惊。我们美国演员跟他们比起来简直就是一群懒鬼,他们个个能把莎士比亚倒背如流。”英国演员在奥斯卡表演奖项中始终表现突出,有胜过影片奖项。奥斯卡和英国演员之间其实双赢关係,奥斯卡使演员成为国际明星,演员反过来以自身的演技证明奥斯卡不愧是一个识英雄重英雄的一流电影奖。

相关评价

倾向

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演员和电影的风格总是受到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电影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媒体,统治精英们总能认识到其战略地位。奥斯卡与政治发生最密切关係正是美国50年代麦卡锡主义泛滥的时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即查理·卓别林。而相对而言,纪录片和外语片比主流的美国电影更清晰地显露其政治倾向。如果用一种特殊的规则来审视这类影片,那些获得提名的外国影片都是政治化的。(看似与政治无关的《卧虎藏龙》其实也不能免俗)。无论学院是否喜欢,由于影片本身就是政治的传媒,奥斯卡与政治永远不可能分离。
在奥斯卡奖角逐的过程中,历史和政治因素总是会影响影片的类型和表现力。也就是说,在决定奥斯卡奖的归属问题上,社会环境、时代精神和主旨比影片本身的艺术含量更为重要。奥斯卡的选择永远是安全的、主流的、非争议性的电影,而且这些电影还要拥有被广泛接受的价值如1997年《铁达尼号》获奖,《洛城机密》落选;1998年《莎翁情史》获奖,《美丽人生》落选;2001年《美丽心灵》获奖,《指环王》落选。
奥斯卡的主旨是怀旧,主题则在于强调传统的家庭价值观。

批评

奥斯卡被认为是政治正确的娱乐。
奥斯卡电影的中国之旅浮浮沉沉八十年
会员终身制(已引入淘汰机制)和老龄化是电影学院面临的两大问题。在学院成员和电影工作者之间(被提名者)至少相差一代人。而在学院成员和普通电影观众之间则至少相差两代人。
学院会员的偏见最多的体现在获最佳影片的电影类型中,即节奏温婉、表现高尚主题,符合中产阶级审美趣味,反映主流文化,对于涉及敏感话题或大胆试验性质的影片者均不予考虑。
形式各异的怪异行为已成为男女奥斯卡奖得主的表演的共同特徵。如嫩脸扮老相;表演一个行为怪异的人,一个天才或者甚至一个疯子;饰演一位基于现实人物改编的英雄角色;假装有很重的口音等。
评审们,就像普通的常看电影的人们一样,倾向于以主题来评判一部电影的优劣。
除了体裁和主题要符合奥斯卡评审的口味外,大多数奥斯卡获奖影片或题名影片都以宏大的视觉风格及伪实时的画面来炫耀电影华而不实的製作价值,这一切都体现在影片庞大的製作预算和极长的拍摄周期中。除少数作品外,这些电影都是高预算、大规模豪华製作从第一部最佳影片《翼》到《乱世佳人》一直到《铁达尼号》,都是如此。
归因于奥斯卡金像奖的正面的展示和被广泛的尊重,各工作室在所谓的“奥斯卡季节”,花费上百万美元更特地僱佣了记者来推销他们的电影。这也导致了奥斯卡金像奖被诟病为——其越来越受到市场化的影响,而不是影片的质量。William Friedkin,一位获得金像奖的导演和前典礼製片人,曾在2009年纽约的一次会议上表达了这种情绪,把它描述为“任何产业为了它们自己曾做过的最大规模的推销”。,一些获奖者,作为金像奖的批评者,曾联合抵制其典礼,并拒绝接受所获得的奥斯卡金像。第一位做这件事情的人是 Dudley Nichols (1935年,在The Informer电影上,获得最佳编剧)。Nichols 抵制了第8届金像奖典礼,因为金像奖和美国作家工会有冲突。George C. Scott 成为在第43届金像奖典礼上第二位拒绝接受其奖项的人(1970年,在电影Patton里,获得最佳演员)。Scott 把典礼描述为“行尸走肉的典礼“,并说”我不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第三位是 Marlon Brando, 他拒绝了他的奖项(1972年,在电影Godfather里面,获得最佳演员),引述了的理由是,电影工业里面的种族歧视,以及美国本土人过于主流化。在第45届金像奖典礼上,Brando 委派 Sacheen Littlefeather 阅读了长达15页的演说来详细描述他的批评。
Tim Dirks, 作为AMC电影网站 filmsite.org 上的编辑,曾为金像奖写过这样一段话
不幸的是,有价值的评论,艺术家的洞察,文化上的影响力,和许多电影中高质量的创造力,并没有被给以相同权重的投票。特别是自1980年代起,高成本“公式化製作”,并有着骄人收益的商业大片常常被一哄而起的成为强势的大赢家(和最佳影片奖的获得者), 它们并没有伟大电影所具有的深度或者以任何方式被评论家广泛认可。
典型的对于金像奖中最佳影片的批评,既是,在获奖者和提名者之中,过多的出现了浪漫的历史类史诗片,传记类的戏剧,浪漫的戏剧喜剧,以及家庭类跌宕夸张剧情的戏剧,它们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在美国发行的,并且是在新年前三个月中发行的。这也导致了“奥斯卡之饵”专词的发明,用来描绘这样的电影。整体来说,学院的颁奖,似乎是经历了某种周期性的过程1940年代的早期,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影片;1940年代的后期,1960年代的后期,和2000年的的中期,是“社会问题”的戏剧; 而音乐剧和历史类的史诗剧是在1960年的早期到中期;家庭类跌宕夸张的戏剧和传记类的史诗剧是在1970年代的晚期,并贯穿了1980年代;一种特定的影片类型(这种前期的电影,现在被认为属于“B级电影“)位于1970年代的早期和1990年代;浪漫的历史类的史诗戏剧则位于1990年代的晚期和2000年代的早期;由被评论家认可和讚许的导演所製作的暴力内容的独立电影位于2000年代的晚期;而20世纪的历史电影则位于2010年代。[需要引用出处] 这导致了在许多时候,更多特定的批评指出,学院正在和观众分裂,例如,由于中意于”奥斯卡之饵“而不是观众的喜好,或者是中意于历史类有着跌宕起伏剧情的戏剧,而不是被评论家广泛认可的,对于当时生活中的问题有着深刻刻画的电影。学院似乎为了补偿这些电影,而提名这些电影在其它不同的类别里面,比如,为科幻和动作电影设定了视觉效果奖和影片剪辑奖,为喜剧类设定了剧本改编和辅助表演提名,以及为被评论家认可的艺术电影设定了导演,摄影和外国语言的提名。
表演的奖项在某些年代被批评为,并没有更多的认可那些高人一筹的表演,而是因为某种怜悯的原因,个人的倍受欢迎,对于过错的补救而颁奖,或者是为了认可某一个特定的提名者的终生成就而颁布“终生成就”奖。

社会意义

电影艺人们把获得奥斯卡奖作为莫大的荣誉,从同行那里获得的最高讚美,是他们事业的终极目标。正如索菲亚·罗兰曾说“在我演出《母女情》之前,我是一个戏子;在那之后,我成了一名女演员。不管是好是坏,获奥斯卡奖已经成为选择电影题材的一项重要动力,标準就是那些电影具有‘奥斯卡潜质 ”。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