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地区是人类根祖,北京人的故乡。位于北京西南,距市区46公里,东邻房山,北接燕化,南连韩村河,西与十渡、霞云岭相连,该镇总面积126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人。到2004年末,该镇工业总产值实现14.7亿元;农村经济营业收入完成 31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5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50元。
周口店地区是北京历史悠久的地区,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享誉世界的“北京人遗址”与故宫、长城、敦煌石窟一起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中国最大的皇家陵寝--金陵埋葬着完颜阿骨达等十七位帝王及嫔妃。以“推敲”而独步中国文坛的苦吟诗人贾岛的故居就在周口店地区,周口店地区还有明朝避暑胜地--红螺三险及庄公院、宝金山、棋盘山、云峰寺等众多名胜古蹟多达22处之多。众多的奇山丽水、莽川秀林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周口店地区
- 所属地区北京
- 下辖地区瓦井村、新街村、大韩继村
- 政府驻地周口店镇
- 地理位置北京西南
- 面积126平方公里
- 人口4.2万人
- 着名景点“北京人遗址”、宝金山、棋盘山、云峰寺
- 火车站城铁燕房线-支线
- 矿产资源大理石、花岗岩
- 支柱产业观光採摘、旅游业
- 古人遗蹟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 重大活动申办2018年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
发展优势
周口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通讯便捷,历来是商旅聚集之地。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开採价值的达56种之多,尤以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着名。这里能源充足,土地广阔而肥沃,工农业基础力量雄厚,第三产业发达。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千年古镇焕发了青春。
最佳化发展环境,使社会经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入WTO的推动和北京2008-奥运的有利契机,周口店地区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最佳化的步伐,高新科技产业、生态农业和古文化观光旅游业已成为周口店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周口店地区已经步入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行政区划
周口店地区辖5个社区、24个村委会周口店社区、长沟峪煤矿社区、金巢公司社区、红光机械厂社区、鑫山矿社区、南韩继村、瓦井村、新街村、大韩继村、辛庄村、周口村、云丰寺村、周口店村、娄子水村、拴马庄村、黄院村、龙宝峪村、黄山店村、黄云寺村、良各庄村、西庄村、车厂村、涞沥水村、泗马沟村、北下寺村、葫芦棚村、长流水村、山口村、官地村。农业发展
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
新中国建立以来,周口店地区的农业始终是房山的一面旗帜。1950年,周口村党支部书记卢翠英被中央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範,先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範代表会议,继而出席河北省第一届农业劳动模範代表大会。其后,南韩继村在支部书记徐庆文带领下,创粮食高产之路,于60年代初成为北京市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直到70年代和80年代,南韩继一直是全市粮食稳产高产的典型,村党支部书记徐庆文和继任书记孙书新相继成为全国劳动模範。
80年代初,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周口店地区的农业仍走在前列,在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化上加大投资。到90年代,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调整种植结构,走产业化和市场化道路,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水利化和农业机械化
1957年,南韩继村打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眼机井,在“旱高台”上实现了灌溉,尔后靠机井提水修渠灌溉一直是农田水利的重点。
1981年,周口店公社娄子水大队开始在96亩果园中进行滴灌实验,其中梨树园20亩,苹果园76亩。1984年,水电部科技司和农水司下达任务,市水利局委託房山水利局选定石楼乡吉羊村进行平原区喷灌试点,发展半固定式喷灌。1985年,周口店乡各村也上马喷灌工程。到1990年,周口店地区办事处12个村,集体耕地1.8万亩,喷灌面积达1.4万亩,占总面积78%。全地区除个别山区和丘陵村外,平原各村基本实现了喷灌。与畦灌相比,每年可节水350万立方。全地区原有农用机井110眼,改用喷灌后,仅用55眼即可满足用水需要。而且,去掉了畦埂和渠道,增加了耕地2800亩。到90年代中期,周口店地区凡是适宜喷灌的农田都用上了喷灌。
此后,农田水利事业继续加大投入,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灌溉条件。据1999年至2003年统计,五年间共投资1400万元完成骨干工程184处,其中新建泵站28个,修复改造灌渠2.8万米,建蓄水池136个,砌筑拦水塘坝20个,增加蓄水能力3.4万立方米,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
二是共投资1788万元,先后完成了区重点工程周口店万米灌渠主渠和支渠改造工程共1.96万米,使北至西庄,南至大韩继共八个村1.08万亩农田改善了灌溉条件。
三是投资670万元,实施了周口村、大韩继3000亩节水增效示範工程。其中建泵站6座,铺设地下管道28000米,发展喷、滴灌3075亩,修田间路6.2公里,林网绿化470亩。以上工程的实施,使全镇的水繫结构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7年,周口店龙骨山农业社购置了房山第一台轮式“热拖-35”型拖拉机,自古以来以机械力替代人力和畜力。但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则是在六、七十年代平整土地之后。50年代,耕地基本处于原始状态,坡冈沟畦相连。1968年和1972年,房山县曾两次大规模平整土地。1973年冬,全县投入10万人,开展了一次声势更为浩大的平整土地运动。尔后历年,又有小规模的土地平整。到70年代后期,平原区土地绝大部分平整完毕,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周口店地区各村的土地平整也在这一时期。之后,机耕、机播、机收工作全面展开。至80年代中期,平原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至2003年统计,全镇农机总动力3.5万千瓦。
周口店地区
基本农田保护和农业结构调整
周口店镇各村,过去多是以粮食稳产高产为目标。南韩继村从60年代起就是北京市粮食稳产高产的先进典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发展乡镇工业的,抓粮食生产不放鬆,自1982年至1988年,又连续七年亩产超过2000斤,成为名符其实的“吨粮村”。1988年,粮食平均亩产1024公斤。其他各村也和南韩继比翼齐飞。据1995年统计,新街、辛庄、周口村、云峰寺、瓦井、娄子水等村也都成为亩产超“双千”的村子,其中辛庄亩产平均高达1079.6公斤。
1993年,为了适应商品化的需要,房山区开始局部对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发展药材基地和粮食制种基地。当年,房山区种子公司在云峰寺村发展自繁高梁100亩。,周口店地区还种植大豆600余亩。棉花曾是房山平原地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1953年种植面积曾接近3万亩。后来随着化纤的增多,到80年代中期,棉花始在平原区绝迹。种植结构调整后,根据市场需要,周口店地区一些村民又开始种植棉花。
全镇基本农田1.26万亩。按照市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系列指示精神,1999年以来,全镇共调减粮田13680亩,除少量的口粮田以外,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户承包经营耕地全部退出粮食生产,豆类、薯类、药材、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新发展5798亩,粮经比例由1998年的82改为现在的19,亩效益由180元提高到230元,种植结构呈现多元化和市场化趋势。
方兴未艾的观光农业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周口店人文生态小城镇建设,实现“一城三带”发展战略。作为“一城三带”之一的农业观光带在全镇经济发展中占重要的地位,并通过农业观光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观光农业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即黄金峪小流域生态环境区、娄子水观光果园和周口店镇农业生态观光园。
黄金峪小流域生态环境区
黄金峪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区位于北京人遗址后山,流域总面积10平方公里。流域内由于多年未进行治理和历史上石材业无节制地开採,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2002年8月,北京市政府和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院签订共建协定。为保护北京人遗址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将黄金峪小流域定位于北京人遗址“后花园”,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和建设。经过两年的治理,累计投资300万元,动土石方8.5万方,机械台班5600个,投入人工2.5万个,修水泥路3.5公里,整地1000亩,建高标準石坎梯田600亩,种植梨、桃、杏、核桃和磨盘柿等果树5.5万株,形成了千亩观光採摘园。
随着黄金峪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北京人遗址公园的建设,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初具规模,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前来。经过洽谈合作投资500万元,在黄金峪中心区修建了观光亭、垂钓园、游泳池、音乐喷泉、生态广场等旅游娱乐设施3000平米。
娄子水观光果园
娄子水观光果园位于闻名中外的北京人遗址龙骨山脚下,周口店至张坊公路由东向西从项目区中部穿过,交通比较便利。
项目区总面积200公顷,共有1052户3248人,918个劳动力。娄子水现有果园200公顷,乾鲜果品总产量160万公斤。2003年实现农村经济营业收入29480万元,其中果品总产值24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29元。
观光採摘园建成后,果园设施达到标準化,果品实现安全食品标準。使3000亩果园成为集观光、採摘于一体的高标準果园,带动观光採摘和旅游业的发展,亩效益达到8000元,增加收入2400万元,人均增收7389元。
周口店镇农业生态观光园
周口店镇农业生态观光园选址在周口村村西耕地,房易路东侧,与现有的蔬菜大棚和果园连成一片。
观光园建设面积100亩,以生产无公害蔬菜为目标,主要生产特菜,兼顾生产普通菜,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进行花园式的环境建设,提高生活品位。硬体建设上完善现有大棚和果园设施,并新发展大型温室20座,在温度、湿度要求上实行自动化控制,建设一个蔬菜加工生产车间、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办公用房一处,占地1500平方米。
项目建设后,将解决部分人员常年就业问题,缓解产业改革、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通过引进新品种、改革管理方式等办法,实现无公害蔬菜生产,以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纯利400万元的经济效益实现人民增收、集体富裕的目标,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农业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农业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而产业化和商品化是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农民通过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并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成为商品后才出现的。自90年代中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后,商品化的规模逐渐扩大,最具代表性的养殖业。
从1999年开始,周口店镇充分利用广阔的山场资源,採取多种扶植措施,引导农民重点发展家庭规模养殖,採取“集体搭台,农民唱戏“的方式,共投资360万元,筹建各类规模养殖小区9个,其中肉牛养殖小区3个,养猪小区1个,养羊小区4个,肉鸡养殖小区1个,共有180户农民入区从事养殖生产。随着养殖小区的发展,全镇逐步由传统小规模、散养方式向现代大规模圈养方式转变。
至2003年末统计,全镇各类养殖户由1998年的250家发展到900家,同比增加了650家,增长260%。养殖品种增多,且有由小向大发展之势。全镇主要畜产品存栏为生猪1.2万头,肉牛50头,羊1万只,肉鸡1.5只,蜜蜂970群。销售牛奶1520吨,鸡蛋220吨,蜂蜜40吨,肉、蛋、奶总合销量3350吨,收入3065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1%,分别比1998年增加16.8%和增长19.6%,成为大农业的龙头。
旅游资源
周口店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文物景区景点达22处之多,境内不仅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还有北京第一座皇家陵园金陵,唐代大诗人贾岛故居贾岛峪,明清时代避暑胜地红螺三险以及庄公院、十字寺、永寿禅寺、宝金山、棋盘山等众多名胜古蹟,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历史画卷,形成了周口店镇独特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山、水、洞、寺景致齐全,古、野、新、奇特色鲜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是"探索自然变迁,欣赏秀美风光,领略现代文明"的旅游胜地。
其他资源
周口店镇煤矿发展史
周口店位于北京市的西南部,依山而建,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群山俊岭中,却蕴藏着无数的宝藏,煤就是其中之一。煤的形成要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由于地刻的运动所致。
人类採煤已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而周口店最先开矿採煤可追溯到辽金以前。根据《木岩寺碑记》中所记载,就有利的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到底怎幺进行开採的?开採了多少年?当时的产量怎样?就没有记载了。直到1764年,出现了周口店早期的一批煤矿,这在当时的《畿辅通志》中有所记载。当时主要集中在长沟峪、车厂、西庄、葫芦棚、周口店等几个区域。据《房山县西北煤窑旧日名称表》记载,周口店当时就有6个,再加上长沟峪的42个,葫芦棚和下寺的18个。就这样,周口店开煤矿的越来越多,最多时竟达到60多个。由于当时的水平低下,生产难度很大,致使关了许多煤矿。
随着生产技术的加强,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产量每年都在增长,从而大大的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年收入也有了质的飞跃,加快了奔小康的步伐。
周口店地区煤业史话
周口店地区採煤业究竟始于何时,更準确的年代已不可考。仅就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最早的记载见于辽天庆元年(1111年)《重葺木岩寺碑记》。木岩寺始建于北魏天安二年(467年),据今有1500年。唐代着名诗人贾岛有一首着名的五律--《过木岩寺日暮》,又名《岫山寺》。“天庆”是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年号。天庆元年,木岩寺重修毕,立碑以记,上有“採煤于穴,汲水于泉”一句,可见,煤炭开採应早于天庆元年,或至迟在天庆元年,迄今有900余年历史。木岩寺在清末因山阳岩体突然崩坍而毁,今周口店村仅有残址。另据旧志书记载,房山採煤业“发轫于辽金之前”,可作为房山煤炭开始开採之参考。但就从较準确的文字记载看,《重葺木岩寺碑记》“採煤于穴”一句,不仅在房山,也是北京煤炭开採业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準确的记载。
房山採煤业发轫于辽金之前,渐兴于元明之后。但元、明两代,所能见到的关于煤炭业发展情况的记载极少。明万曆年间,因督管西山煤窑的太监酷索煤税,迫使民窑业主和窑工到京都示威,“黧面短衣之人,填街塞路”。这段记载见于《明神采实录》。
自元至明、清,开採仍十分原始,採煤靠手镐刨,斧斫支柱。煤巷十分狭窄,遇有仄巷,工人几乎匍匐在地像狗一样四肘着地进出。清鹹丰年间高骧云所撰《房山志料》曾载诗,形容窑工採煤,如“譬木穿蠹虫”,“曳筐臂下黑,灼灯头上红”。清中期着名文人奕绘曾写过一首反映挖煤工人的诗《挖煤叹》,诗中写道山坳一簇人耶鬼?头上莹莹烟紫,木鞍压背绳系腰,俯身出入人相尾。这是窑工艰苦生活的生活写照。
窑工生产条件恶劣,有窑主逼迫盘剥等原因,更主要的是生产力落后。土法开採,逢煤必采,无煤弃之,採煤如土拨鼠掏洞。夏秋雨季,窑里积水,到了採煤之季,只好用柳条斗淘水,或取层层递泄之法,将水泄于较低的邻窑,元至明数年间,均用此法。到了清乾隆(或嘉庆年间),有窑商常某,深谙长沟峪一带地势,于是在车场西南山坡凿岩为穴,俗称“嘴巴子”,以泄长沟峪各窑之水。一晃百年过去,又有个叫李琴舫的人,眼见掘进日深,已深入泄水洞以下,于是购买机器抽窑里积水,遂使煤炭开採又前进一步。
历史上周口店一带煤窑究竟有多少,从断断续续记载的一些史料中可见一斑。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统计,房山正在开採的煤窑140座,停业及尚未开採的煤窑80座。这些煤窑主要分布在大房山南北麓。另据光绪十年(1884年)史料,房山有官窑16座,其中长沟峪村窑,周口店窑等就在今天的周口店地区。
直到清末,房山煤业因受交通阻隔,一直是产量多但运不出去,所以煤价也上不去。据德国人李希霍芬《中国煤矿业简表》(1868-1972)记载“北京西南煤岭煤价,在煤地碎煤,每担126文,块煤250 文。”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为修筑京(北京)汉(口)铁路芦沟桥至保定段,要从周口店一带山坡採运石料,遂先行修筑琉璃河到周口店支线。起点为琉璃河,终点站周口店,中间站石楼,全长14.8公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天津商会总办王贤宾、天津盐运公司经理陈梓臣及盐商陈秉章等,感于房山煤藏丰厚,有利可图,遂联合天津地区十几位营盐巨贾,以直隶,河南二省六十三县专卖许可权为抵押,向驻津的外国银行借款300万两,开始在房山勘修高线路。高线主线是坨里到南窑清港沟的坨清高线。还有一条高线,就是周口店至长沟峪的高线--“周长线”。这段高线起点为周口店火车站,止于长沟峪的横门,全长7公里。“周长线”虽是天津商会计画在房山修筑的高线之一,但并非天津商会投资,而是北京和房山等地的乡绅,受坨清高线竣成而获厚利的启发,于1919年集资修筑的。但用料不精,加上所聘请的日本株式会社技师技术不佳,修造不甚得法,致使高线修成后屡生事故。而且因线路较短,运费低微,不但未获利,反而连续赔蚀,所以运行时间不长便废弃。
琉璃河至周口店铁路支线修通后,到民国初的十来年,周口店地区的煤业和灰业发展渐进入鼎盛时期。特别到民国初年,为开发矿业,政府颁发《矿业条例》,鼓励民众投资开发矿业,嗣后,全国各地资本家鸿临鹜至。据民国《房山县誌》载,民国二年(1913年)到民国十四年,房山县先后登记领取矿业执照的民族资本主义矿业近50家。长沟峪一带是煤矿集中的地方。较大煤矿有大丰矿,位于长沟峪一车厂村,矿主是江苏无锡人姚真,民国四年领取矿照,矿区面积3541亩;庙儿庵矿,位于葫芦棚村,矿主是房山县人李桐,矿区面积3635亩;坡港矿,位于长沟峪村,矿主是房山县人常效勤,民国十二年领照,矿区面积488亩;同聚矿,位于长沟峪村,矿主是房山县人肖元英,民国十年领照,占地面积637亩7分;银窝矿,位于周口店村。
清光绪八年(1882年),长沟峪大桶煤窑窑主杜起亨,因诱赌至人毙死,被羁押于顺天府西路厅。此案惊动了朝廷,光绪皇帝下令要李鸿章等究办。结果,将杜起亨党羽尽数捉拿归案,一併严办,并将大桶窑封禁。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农曆十二月二十日 ,房山将日本人企图以强制手段开办的长沟峪赵家院煤窑封禁,并将驻矿日本人枝盛吉押解到天津海关道。
1925年3月19日,周口店张记煤窑因多年开採,内部空虚,至深夜,窑西北角突然坍塌,工人王进才等6人惨死,20多人受伤。
1937年夏,卢沟桥事变前夕,长沟峪兴宝煤矿发生了不仅是房山县而且是北京採煤史上最大的一次透水事故。
兴宝煤矿是北京矿务局长沟峪煤矿的前身,是时任北洋羊阀政府财政总长曹汝霖等人于1933年投资兴办的。这年夏天,京畿连降大雨,兴宝矿积水越来越多,资本家为了攫取厚利,强令工人冒险排水作业,结果井下突然崩水,有69名窑工被困身亡,造成了骇人听闻的惨剧,一名在后边死命驱赶工人的把头也被淹死。
1949年,北平和解放,在大力恢复国营煤矿的,对私营煤窑採取扶植政策。为保障国营房山煤矿生产,房山县人民政府决定“停开矿区内小窑以防突患”,对县内小窑整顿全并,私营煤窑数略减。1956年,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私营小窑或关闭,或归集体。尔后,集体煤矿得到发展。据1974年统计,房山县有国矿3个,为房山煤矿、长沟峪煤矿和大安山煤矿。小煤窑(矿)86座,其中县办3个,社办15个,村办66个,房山驻军办矿2个。
80年代初,国家在鼓励集体採矿业发展的,鼓励私营和个体经济发展。
至1990年统计,周口店地区办事处有村办煤矿3个周口村煤矿、云峰寺村煤矿、黄院村煤矿,三个村办矿总计职工270余人,年产煤9.1万吨。其中周口村煤矿有职工160人,年产煤6万吨。办事处所办煤矿二个龙宝峪煤矿和办事处第二煤矿,总计职工200余人,年产煤5万余吨。部计周口店地区办事处有煤矿5座,职工470余人,年产煤14万吨。另有区办黄院煤矿,为区煤炭公司所办,有职工500余人,年产煤6万吨。
长沟峪办事处建有办事处煤矿和西庄村煤矿,合计职工170余人,年产煤4万吨。
黄山店乡有乡办煤矿两座,为黄山店煤矿和杨树洼煤矿,另有村办矿一个平塔煤矿。三座煤矿合计有职工360余人,年产煤10万吨左右。
房山石墨的开採
房山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以煤炭为大宗。除煤而外,还有石墨、滑石叶腊石等矿物资源。
石墨性质与煤炭相同。多伴生于煤田附近。房山的石墨开採,主要在周口店迤北约6公里的车厂村。车厂村位于猫耳山下,煤炭资源丰富,居民多以採煤为业。1939年,村民在村北约3公里的山沟内採煤矿发现石墨,当地人称之为铅粉,有好事者运往周口店出售,被日本人玉井发现。玉井遂邀北京城内日商凌藤事务所经理成山在周口店设点大量收购,致使附近村众争相挖掘。成山又在周口店设厂加工,将石墨进行分选,分为粒状,末状两种规格,用草袋装运送往北京等地,数量约计两千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人撤走,留在周口店石墨约千吨,由当地人销往北京。解放以后,又有私商褚还珠与周口店人沈德禄合资开採,往北京出售。后因利益问题意见不合,遂停止开採。
1952年,北京市成立京西矿区政府,周口店及车厂村划归京西矿区政府管辖,村民遂组织开挖石墨生产。1953年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石粉加工厂、铁工厂、化工厂等约有700吨。货分优次两种,优质品在周口店火车站交货,每吨40凶;次品在车厂村石墨矿窑交货,每吨20-27元。到1953年底,尚积压300吨。1954年,车厂村成立石墨生产合作社,年产石墨400吨。因成本较高、规格难于统一,故影响销路,生产难以为继,遂于1954年4月停采。只销出560吨,到年底仍积压219吨。1955年,车厂石墨矿由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开採。生产规模扩大并较正规化、建矿井一个,巷道深约250米。但生产方式仍然是土法炮采,凿洞深挖,如同小煤窑。以木柱做为支护,用铁镐刨下装筐背出,放在窑口风乾,然后装袋,运往周口店火车站。矿洞内设有通风道、泄水道、安全通道。夏季遇水停产,秋后再恢复生产。工人劳动强度较大,全年生产期约8个月。采出的石墨仍然分选。优质口为硬质发亮、细腻无渣、油性较大,可用于製作炭精棒、电池芯、铅笔芯以及翻砂,而次品则只能做为翻砂使用。1954年,国家矿产公司曾专门化验,以备出口,结果含碳率不符合国外要求。
1955年,石墨藏量逐渐减少,开挖成本太高,加之京西矿区政府撤消,车厂石墨终至停止生产。
房山滑石的开採
房山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滑石即是其中的一种。滑石,通常是由含镁的岩石变质而成,为单斜晶系,常呈片状、鳞片状或緻密块状集合体。颜色多为绿色或白色,象玻璃光泽。
房山滑石产地,主要在周口店以西的黄山店一带。其中黄山店最为集中,涞利水、黄元寺、四马沟等地亦有蕴藏。据原小矿区1955年春调查勘测黄山店村滑石资源分布在两处,一是以村北北沟山为中心,向西南延长约2华里,向东接黄道沟,绵延十余里,断续蕴藏。另一处是以黄道沟为中心,向东约15华里,向南约5华里,向北约5华里,藏量非常丰富。涞利水村滑石藏于村东拦羊树樑,向东约3华里,向西约1.5华里,向南约8华里,藏量比较丰富。黄元寺村滑石分布在小栈沟,向东约5华里,向北约1华里。四马沟也有蕴藏。
房山滑石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即已发现。民国初年,在编写我国第一部地质专业志书--《西山地质志》的过程中,中外地质学家曾对房山地质做过广泛调查。三十年代,黄山店山主赵宽曾出资进行滑石开採,僱工10余人,陆续挖掘一年,产量约200吨。销往北平城内,主要供应化妆行业,用以做爽身原料,製造扑粉、香粉、痱子粉。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据房山之后,对房山矿产资源进行调查,尤其对龙骨山一带地质关注。时有一日本商人玉井常驻周口店,发现滑石,遂在周口店设点收购。玉井从黄山店山主赵宽手中,购买滑石200吨,转售北平。那时房山滑石生产只能是时采时停,生产规模无法扩大。至新中国前夕,滑石生产已奄奄一息。
新中国建立后,大力开展副业生产,发动农民找矿、献矿。房山滑石生产开始扩大规模。涞利水村和黄元寺村先后成立起互助组,进行滑石生产。当年涞利水村产滑石129吨,黄元寺村产滑石60吨。在村里产地交货,每吨可售价12-13元,用户为北京的化工厂,由厂方组织收购运输。但因滑石质地太软,油性较小,两地遂于1951年停产。1951年,黄山店民众也组织起生产合作社,生产滑石,当年产量50吨,运到北京的化工厂,每吨售价达到132.50元。1952年年产滑石达到500吨,每吨28.50元。
同年8月,房山西部山区大部分划入京西矿区。对开发矿业资源尤为重视,并设定矿务科专门管理矿业,帮助指导生产和销售。1953年,矿区政府成立工农业生产服务推销处,推销京西矿产,为滑石开闢了新的用户。当年黄山店滑石产量猛增到700吨,运到厂内,每吨售价27.30元。1954年,京西矿区政府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化运动,在黄山店成立了滑石生产社,增加了滑石生产的投入,将滑石生产开发列入了发展计画,明确由京西矿区生产合作社联合推销处周口店办事处负责经行销售。当年黄山店滑石生产猛跃到6200吨,销出5940吨。从产地至周口店火车站用人力背运和马车运输。从周口店火车站向厂家交货,每吨售价约20元。产品主要用户为国营华北郑州製药厂和北京、天津的化工厂。滑石销量的90%为国营工厂用,另10%为私营化工厂用。1954年11月,涞利水和黄元寺也组织成立了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分别恢复了已停止3年的滑石生产。当年涞利水产滑石103吨,黄元寺产滑石30吨,均到周口店火车站交货,由矿区生产联合推销处周口店办事处推销。到1955年初,房山滑石生产分布于黄山店、涞利水、黄元寺三个村庄所在地。
至1955年,房山滑石的生产方法均为土法人工开採。其生产过程打眼--放炮--支柱--背运出矿洞--倾倒堆放场--加工粉碎过筛分选--装袋--运出销售。产品分为绿白色、纯白色和乌白色三种。绿白、纯白块状柔脆者为上品,乌白色和夹有石心(如石灰石、黑石、以牙石、白石等)的为次品。房山所产滑石,通常绿白色占10%,纯白色占30%,乌白色占60%。绿白色滑石多产于黄山店,纯白色多产于涞利水,乌白色则三地都有。运出装袋时採用混合装袋,袋由买方负责,一般为单层麻袋,每袋重100公斤。随着工业的发展,滑石在我国已大量用于造纸和橡胶等行业。中医用于主治清热、利湿、小便淋伤热痛、暑热烦渴、利泻等疾病。化妆业的爽身粉、痱子粉等已把滑石做为主要原料。
房山所有滑石生产矿井,均为季节性生产,7-8月因矿井水大停产,进入9月雨渐少但农业正忙只能生产半月。1956年国家对矿产资源政策进行调整,集体矿业生产单位併入国营,私营矿窑关闭。1958年京西矿区政府撤销,房山滑石生产随之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