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萌动的青春期

生活百科 2023-01-17 13:59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陪孩子走过萌动的青春期

张超编着的《陪孩子走过萌动的青春期》内容介绍在国外,性教育性安全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可中国没有这样的课程,仅有的生理卫生课程都是可有可无或乾脆取消。中国的家长和学校不知道怎样与孩子谈这方面的知识。而孩子往往通过不正确的渠道来猎奇,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的图书国内急缺。性从孩子成长到成熟,将会伴随他们终身。而父母对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以及各种行为心理的辅导会影响他们一生。《陪孩子走过萌动的青春期》的知识不但孩子们需要,很多连家长都应该好好学习,以走出原来的误区。张超讲课幽默风趣,把原本枯燥的专业知识说得生动活泼,而且举了大量他在教授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实例,颇有袁腾飞的风格,所以特别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基本介绍

  • 书名陪孩子走过萌动的青春期
  •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 页数250页
  • 开本16
  • 作者张超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10448034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张超编着的《陪孩子走过萌动的青春期》是一本写给家长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书。主要从青春期孩子的性萌动、性意识、性安全以及平时的行为、心理入手,让家长学会和孩子沟通正确健康的性知识,教会他们青春期的心理、行为、情绪管理办法。本书是国内首部专门针对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性安全的图书。

作者简介

张超,北师大附中任教,资深的青春期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性教育十余载,拥有“明星教师”的巨大号召力,拥有数量庞大的“超粉”。授课风格机智深刻、幽默犀利,语言通俗而信息量大。他的演讲片段被传到网上,受到网友热烈的追捧,疯狂转载,被称为“史上最牛老师”“史上最麻辣老师”,是学生口中津津乐道的“超哥”。

图书目录

家长篇家有儿女初长成
第一章 直面家庭的真相
第一节 把父母从神座上拉下来
第二节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第三节 剖离母亲子宫的个体
第四节 手足之情遭遇危机
第五节 不为父母的错误埋单
第二章 连环车祸的蝴蝶效应
第一节 失败婚姻需要善后
第二节 被传递的“未完成”
第三节 “熊”出没,请注意
第四节 家庭成员的角色替换
第五节 遭遇,被动的虐待者
第三章 安全,还生命一片晴朗
第一节 你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节 让伤口溃烂的沉默
第三节 最残忍的背叛——乱伦
第四章 给他能接纳的爱
第一节 爱是平等对话
第二节 勇敢说出口的爱-
第三节 陪他一起成长
第四节 给他恰如其分的爱
第五节 让他成为他自己
第五章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第一节 他不是麻烦的製造者
第二节 正视负面情绪
第三节 告别屡教不改的苦恼
第四节 讚美,唤醒沉睡的能量
第五节 培育个性发展的土壤
第六章 让他学会独自起飞
第一节 年轻是最好的本钱
第二节 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第三节 放下才能轻装上阵
第四节 微笑的强大力量
孩子篇我不是变坏的小孩
第一章 对面的女孩看过来
第一节 从了解身体变化开始
第二节 你一定需要这样吗?
第三节 每个月不舒服的几天
第四节 谁说女子不如男
第五节 在探索中寻找快乐
第二章 性安全——警钟长鸣
第一节 讳莫如深的性慾望
第二节 性卫生,你了解吗?
第三节 对性骚扰说“NO”
第四节 性尉巳如此近,如此远
第五节 自我保护小常识
第三章 显微镜下的叛逆少年
第一节 窥探成人世界的男孩
第二节 那个我喜欢的女孩
第三节 男孩的心思你别猜
第四节 健康的自卫反击战
第五节 关于性,关于伤害
第四章 那个独自唱歌的男孩
第一节 蹲在墙角画圈圈
第二节 男女性心理的差距
第三节 不可不知的性安全
第四节 真正意义的男人
第五节 把梦想付诸行动
第五章 爱护自己,珍惜生命
第一节 警惕不怀好意的眼睛
第二节 自我保护的意识
第三节 女生也要背负责任、懂得尊重
第四节 生活永远向前看
第五节 别让放弃成为你的遗憾
第六章 面对同辈的压力
第一节 左手阴影,右手光明
第二节 小问题会变成大麻烦
第三节 态度将决定你的高度
第四节 坚守信念不轻易屈服
第五节 待遇不公,更要奋发向
第六节 幸运不对乐观者转身
第七章 谁人不曾岁月青葱
第一节 青春期的性别确认
第二节 接受自己的性别
第三节 得失之间坦然面对
第四节 从爱上母亲的脸开始
第五节 努力永远不说晚
第六节 为心灵释放压力

文摘

第二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没有人否认父母的伟大,无论怎样,父母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赋予孩子生命,把一个鲜活的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父母并不是端坐在神坐上的神,即便在孩子眼中父母是无所不能的象徵,但他们也不是。
他们也曾是孩子,也有自己的优缺点。他们也有脆弱的时候,并没有看起来那幺强大。父母同样会犯下很多错误,甚至很多是不自觉的,也许他们尚未意识到,这对未形成完整人格的孩子来说,几乎会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当一个孩子全身心地依赖着父母,要吃穿、要温暖,作为引导者的父母,自身的一些问题,很可能造成一个孩子终生难以癒合的创伤。酷刑之语言虐待
我不怕她骂我,我只是害怕,她所有的话都会变成真的。所有人都说她是一个温柔的女人,爸爸偷偷离开是他有眼无珠。她不对人抱怨,喜欢穿剪裁服帖的旗袍,在午后的阳光下慢慢地品茶,与世无争的样子。只有我一个人看到她暴躁的样子,我一直觉得她恨我,恨我让她成为一个不完美的人。是的,我和一个漂亮的男孩子恋爱了,我没觉得有什幺不对,她知道以后,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我,说我是“婊子”、是“垃圾”。“不该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早晚都会被像垃圾一样丢掉”。每次她骂我的时候,我都是无动于衰的样子,其实心里像刀割一样的难受。我不想离开那个男孩子,我觉得我很需要他。,我又害怕,时时刻刻担心着,真的会像妈妈说的那样被毫不留情地抛弃。最近,我发现他越来越疏远我了,我觉得自己快要绝望了。
世界上最伤人的语言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我真后悔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这是一个非常邪恶的诅咒,能够瓦解一个人内心最坚固的堡垒,让我们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很多父母习惯性地对孩子打骂,我们自身尚且难以接受别人的侮辱诋毁,甚至是带有指责意味的挑衅。当面对别人的轻慢时,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反抗。可孩子呢?面对父母的侮辱性语言,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他所能做的只是默默承受下来。没有正确的发泄途径,那幺,必将在他的意识里形成一些扭曲的观念和想法。
习惯性地谩骂子女的父母,一定都有着一个脆弱的心灵。无论外表看起来多幺光鲜亮丽,他们都是社会上不健康的一类人。外表或许是天使,内心一定是恶魔。或许,父母的父母曾给了他们同样的对待,于是,当他们自身成为父母后,把往日积压在心头的那些东西,一股脑地又传给了自己的孩子,这将是一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每个人都会在自身的噩梦中挣扎,一代又一代地把不健康的方式传递下去。
来自父母的挫败感要远远大于老师、朋友等其他人,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神圣的人,“父亲”“母亲”这样的词组意味着无所不能、温暖安全。一旦父母给予孩子伤害,孩子往往会无条件地接受。“你是一个再愚蠢不过的人”“我实在觉得做你妈妈很丢脸”,这样的话会让孩子觉得,我就是一个“愚蠢”“让人觉得丢脸”的人,这样的烙印一旦打在孩子的身上,无时无刻不影响孩子的一举一动,让他们失去原本天真快乐的心境,甚至真的变成“愚蠢”“让人觉得丢脸”的人。我们给孩子什幺,孩子就会接受什幺。那幺,我们为什幺不传达给他们健康积极的东西呢?现实总是残酷的,拿孩子撒气,是很多家长都在做的事情。感觉孩子让自己丢脸,遇到不公正的待遇进行发泄,常常孩子就成了最无辜的牺牲品。扪心自问,你真的没做过这样的事情吗?无处可逃的家庭暴力
我害怕回家,常常在我看电视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甚至是写作业的时候,不知道什幺样的原因,妈妈就会发疯一样冲过来打我。我的身上常常是青一块紫一块,我不敢让同学看到,我怕他们会瞧不起我,我不喜欢他们用怜悯的眼光看我。我在学校总是表现出很快乐的样子,就好像我和别的同学一样,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体贴的妈妈。,最近我厌烦了每天假装快乐,所以我总是沉默,可能很多人觉得我很奇怪吧。昨天,我又挨打了,妈妈说我吃饭的样子像我爸爸一样讨厌,我放下了碗筷,她突然生气起来,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我从家里跑出来,我听到她在后面咒骂我,可我又能去哪呢?
当你出现了殴打孩子的冲动,如果能够及时克制住自己的冲动,你还算是一个理智的家长,当你不假思索地扬起手中的巴掌,你是否想到这种行为并没有你想的那般冠冕堂皇,这是赤裸裸地欺凌弱小的行为!
因为,孩子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这种殴打孩子的行为即便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应该受到良心的强烈谴责,可是,大部分的家长对此无动于衷。
大吼大叫、殴打虐待,很多人很随意就这样做了,习惯性地用打骂孩子释放不满的情绪,可能事后也会有后悔的情绪,反省不意味着下一次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即便孩子身上的伤口会很快癒合不见,心灵上的呢?将心比心,别人这样对你,你会有怎样的反应?我们需要认真地想一想。
这种没有节制的不健康情绪往往意味着施暴者本身是一个自我控制能力极差的人。这样的人没有一点承受压力的能力,用打骂孩子来减轻自己心灵的压力,本身就是一个不合格的父母。别再用各种苍白的理由为自己找藉口,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不要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传给他,他应该面对的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究其原因,大部分虐待孩子的家长有着一个共性,就是他们本身曾被这样虐待过。从小被父母打骂的孩子,成为父母后往往会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出同样的特性。因为成年以前建立的信任感一旦被毁掉,很难在成年之后重新建立。
就像是对同样一件事物,同样年龄、境况相当的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生活在一个快乐和谐家庭中的孩子,往往能够看到积极向上的地方。那些曾有过阴影的人则会表现出一种莫名的警惕。成长方向的不一致,决定我们日后眼光的差别。
让生命中少一点遗憾,任何时候改变都为时不晚。
酗酒者的暴虐
爸爸的晚归总能让我感到恐慌,我害怕他醉醺醺地回家,当他摇摇摆摆地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就知道这又将是一个难以安睡的夜晚。他通常会横加指责所有人,我最怕的事情就是他会突然点到我的名字,然后瞪着血红的眼睛问我的功课,他根本不会听我在说什幺,只不过自说自话地说上一堆,然后找一个牵强的理由摔家里的东西。我已经从最初的恐惧,发展到现在的习以为常,也习惯了在发现这种势头的情况下,抓紧把易碎的东西藏起来。通常每次的结果就是,在一翻折腾之后,我和妈妈连拉带拽地把他弄到床上,,他通常不会善罢甘休,直到他睡着为止,我们一直被折磨。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要熬到什幺时候,可能一直要到我离开家为止吧。
家里有一个酗酒者,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在酒精的麻痹下,这个人会毫无逻辑可言,说得严重些,他可以是一个恐怖的魔鬼,肆意地破坏践踏一切,带给身边的人地狱般的感受。等清醒过来,把一切责任推卸给酒精的过错,自己表现出绝对的无辜。
和他没有道理可讲,这是多幺可怕的一件事情。当孩子需要面对这样的父母,他除了无条件接受外,只能默默地开始照料自己的父母。他要体谅酗酒父母的行为,要帮忙安慰照料酗酒者的情绪,即便毫无道理可言,除了接受没有别的办法。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让他拥有强大的自信心只能是一种奢望,通常他们会被扭曲成为一个怯懦的人。
酗酒的父母是不可靠的,他们甚至不能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如何指望他们能对自己的孩子负责?而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依靠,一旦父母变得不可靠,他很难去相信任何人,在同他人的正常交往中也会变得疑神疑鬼,真实的情感受到压抑,成为一个沟通有障碍的人。
还有一些酗酒者的子女,一方面恐惧父母酗酒后的状态,一方面又渴望和不喝酒的父母在一起时的欢乐感受。在受虐待和幸福感受的双重情感交融下,他会逐渐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在处理自己的亲密关係的时候,以为让对方痛苦、暴怒是爱的证明,这是多幺可怕的情况。希望你读到这里的时候,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内心能够有所触动,避免悲剧的发生。假如你恰好是那种人的话。P9-13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