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鼓》是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
全书由三部、四十六章构成。作者採用倒叙的方法,让主人公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在两个时空平面上叙述发生在德、波边境和但泽地区半个多世纪的事件。第一个平面是1952至1954年主人公奥斯卡,马采拉特因妄揽罪责蹲在精神病院写他的回忆。第二个平面是奥斯卡的回忆内容他从1899年他的祖父母结婚开始一直写到1952年他进医院为止。
1980年,根据该小说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被搬上银幕,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99年10月瑞士文学院在授予格拉斯诺贝尔文学奖时,称“《铁皮鼓》是二战之后世界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铁皮鼓
- 外文名称Die Blechtrommel
- 创作年代1958年
- 作品出处“四七”社朗读会
-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 作者德君特·格拉斯
- 字数521000
- 首版时间1959年
内容简介
小说中穿插讲述了但泽的多灾多难的历史。俄、奥、普第三次瓜分波兰时,这个海港城市划归普鲁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但泽成为自由市,由国际联盟代管。希特勒以但泽走廊问题为藉口,入侵波兰,燃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战后但泽划归波兰。
第一篇,故事发生地点是但泽,时间从1899年到1939年,主要以1933年纳粹党魁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纳粹 势力在但泽抬头为背景。故事由主人公奥斯卡·马采拉特来叙述。奥斯卡的祖父耶茨切克结婚前原是一个纵火犯,迫于宪兵追击,慌不择路钻进了后来成为奥斯卡祖母的裙子底下,结果两人喜剧性地成了亲,生下奥斯卡的母亲阿格奈斯。阿格奈斯长大后嫁给了莱茵州的青年阿尔弗莱德·马采拉特,但她又与她的表哥杨·布朗斯基保持着私情,并与之怀上丁奥斯卡。1924年奥斯卡降生后变成马采拉特婚生子。而奥斯卡对其表舅布朗斯基却天生亲近,与马采拉特保持距离。三岁生日,他妈妈送他一面儿童玩的铁皮鼓。他不想加入成年人的世界而自我伤残,一跤摔成患果小症的侏儒,身高九十四公分,不再长个儿,但智力却比成年人高三倍,而且意外地获得了唱碎玻璃的本领。他常用尖锐的歌声来表达他对某种事态的愤怒,甚至用这种声音在商店的橱窗上穿孔,以便让别人伸进去偷拿东西。但有时也遇到过失灵的尴尬。除了他父母的日用品商店以外。他也常在邻家的烤麵包店和蔬菜店跑动。他因品行不好被学校开除,他就跟着麵包店的太太学知识。他母亲则是一位较传统的女性,因与表兄的婚外情常感内疚。怀奥斯卡时她一见鲤鱼使呕吐,后来物极必反,竟猛吃生鱼,后中毒而死。父亲雇了个十七岁姑娘当帮手,奥斯卡16岁那年与之发生性关係。但他发现养父也与这位叫玛丽娅的女子私通,他便用鼓槌拚命在床上敲打以示愤怒,他几次劝玛丽娅打胎,均遭拒绝。玛丽娅生下库尔特后,奥斯卡拒绝去教堂参加“弟弟”的洗礼,因为他自己清楚这是他的儿子。奥斯卡虽身为侏儒,却艳福不小,先后跟好多个女人有染。
第二篇,地点仍是但泽,时间从1939年到1946年,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军事行动,纳粹党的安乐死计画(把精神病患者、痴呆儿童等病人作为“不值得活的生命”予以消灭),集中营煤气室屠杀犹太人,1944年军官暗杀希特勒的“七.二”事件,以及战后划归他国的原德国领土上的德国人被驱逐。养父马采拉特经不起盅惑,很快加入了纳粹,当上冲锋队小队长,他的生父布朗斯基在波德战争期因参加过保卫一所波兰邮电局的战斗,后来被纳粹处死。奥斯卡先后有过好多朋友,但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大多一个个死去,只有一个名叫贝布拉的上尉,据说跟上层有关係混得不错。奥斯卡参加厂由他负责的前线剧团.并去巴黎演出,还与一位叫罗斯维塔的旧女友度过一段美好时光,不想在盟军登入诺曼第时,女友中弹身亡。他离开剧团,回到家乡。参加他的亲生儿子库尔特三岁生日,送他—只铁皮鼓,儿子却毫无兴趣。奥斯卡很失望,遂与玛丽娅来到教堂,将铁皮鼓挂在耶酥像的身上。他觉得自己是耶稣的继承人,开始收门徒,于是成了一个青年团伙的头目,屡对教堂进行骚扰,导致警察抓捕,他因“年小”被警察放过。这时反攻的苏军到。马采拉特为了掩盖身份,急忙将帽徽扔掉,却被奥斯卡拣起,重新递到他手里。他总忙塞进嘴里,却被别针卡住了喉咙,最终被苏军击毙。葬礼上奥斯卡将铁皮鼓扔到他的身上,决心让自己的身体长高,达到一点二一米。但不得不忍受着身体生长过程个的疼痛,结果变成胸凸背驼的矮人。
第三篇,地点是杜塞道夫,背景是战后美、英、法占领区即西德的物资匮乏时期,老百姓的黑市交易,帝国马克贬值和以美军香菸为商品交换计值单位,西德货币改革,通过基本法和联邦德国成立后的经济复甦,时间从1946年到1954年。这些是小说发表时三十岁以上的德国人都亲身经历过的、想忘也忘不了的往事,而作者偏要勾起人们对这些往事、尤其是个人在这段既往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回忆。而以但泽为故事发生地本身,就涉及到当时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玛丽娅和库尔特大做黑市生意。奥斯卡先当石匠帮工刻墓碑,后当模特儿。1949年,西德通过基本法,基督教民主联盟的阿登纳出任总理。身高一米七八的女模特儿乌拉当裸体圣母,大腿上坐着身高一米二三、鸡胸驼背的裸体奥斯卡充当圣婴耶稣,把灵感灌输给新潮画家,创作了一幅《四九年圣母》。奥斯卡向玛丽娅求婚遭拒绝后复又追求,单恋未曾见过一面的护士道罗泰娅姆姆,性压抑驱使他乾出荒唐事。他组织三人爵士乐队,在洋葱地窖目睹战后精神压抑的群体,在这无泪的世纪靠切洋葱辣出圆滚滚的泪珠,得到感情宣洩。“西方”演出公司把他捧成鼓手明星,公司老闆原来是善于在政治上见风使舵的侏儒贝布拉。贝布拉死后留给他大笔财产。奥斯卡富了但心中空虚。他牵狗散步拣到一个戴戒指的无名指,便把它浸在盛酒精的大口瓶里对之朝拜忏悔,原来这是被情敌谋杀的道罗泰娅姆姆的无名指。奥斯卡让想出风头的维特拉到警察局去报案。他被捕时自称“耶稣”,他的意图就是为了得到一片净土——护理和疗养院里白漆栏桿的病床,以便回忆和思考往事。奥斯卡过了他的三十岁生日,但他对这种富裕的市民生活感到厌倦,遂投案自首,被警察抓入疯人院也是疗养院。
作品目录
第一篇 | |
肥大的裙子 | 木筏底下 |
飞蛾与灯泡 | 照相簿 |
玻璃,玻璃,小酒杯 | 课程表 |
拉斯普庭与字母 | 塔楼歌声的远程效果 |
演讲台 | 橱窗 |
没有出现奇蹟 | 耶稣受难日的菜谱 |
棺材一头小 | 赫伯特·特鲁钦斯基的背脊 |
尼俄柏 | 有信有望有爱 |
第二篇 | |
废铁 | 波兰邮局 |
空中楼阁 | 他躺在萨斯佩 |
玛丽亚 | 汽水粉 |
特别新闻 | 把昏厥带给格雷夫太太 |
七十五公斤 | 贝布拉的前线剧团 |
参观水泥 -- 或神秘,野蛮,无聊 | 接替基督 |
撒灰者 | 耶稣诞生戏 |
蚂蚁大道 | 我该不该呢 |
消毒剂 | 在货运车皮里长个儿 |
第三篇 | |
打火石与墓碑 | 北方幸运女神 |
四九年圣母 | 刺猬 |
衣柜里 | 克勒普 |
在椰子纤维地毯上 | 在洋葱地窖里 |
在大西洋壁垒或地堡不能同水泥分家 | 无名指 |
末班有轨电车或朝拜密封大口玻璃瓶 | 三十岁 |
创作背景
二战结束,德国成了一片废墟,小说家雷马克、阿·茨威格、诗人高特弗利德·本等为代表的“流亡文学”陆续从国外回来,德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这一时期的文学语言明显生硬,缺乏活力,人们在努力的找寻流失的语言特色和生动,,作品中语言却依然显的呆滞刻板。战后的废墟文学主要反映战争生活的痛苦,内容几乎全部来自现实的生活。很明显,这一时期的文学内容重于文字,遭受战争痛苦的人们勇敢的拿起了笔,坚决的把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压抑付诸于纸上,用即使是僵硬的语言把这失落的一代人繁複的内心世界表现的特殊而特别。
德国新一代文人大多出生于两次大战之间。居住在东德的满怀革命乐观主义,讴歌经济建设和农业集体化事业;居住在西德的作家一时甚感严峻,面对一片废墟,不得不“从零开始”,头几年写了不少哀叹祖国命运和个人不幸的作品,被称为“废墟文学”。1947年成立的“47社”,成为重新凝聚西德作家的中坚力量,其中《铁皮鼓》更是德国战争文学到反思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铁皮鼓》是建立在格拉斯之前写的很多相互独立的戏剧剧本、芭蕾舞剧本片段或草稿基础上的。格拉斯的整个创作过程持续了大概四年,他给小说拟定过不同的题目,小说最终的思路、构想也是逐渐摸索出来的,很多章节一开始有多个版本,多个章节齐头并进。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扩展、调整、修改的过程,就像在雕刻一件雕塑一样。为了保征细节的真实.格拉斯还赴但泽实地考察。
人物介绍
奥斯卡
德国乡村男孩。他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着邪恶和虚伪,他决定不再长大。他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他真的就不再长高,身体停留在三岁的高度。
马采拉特
奥斯卡的养父,和奥斯卡都占有了外祖母带了一个女僕玛丽娅的身体,并且生了一个孩子。希特勒上台后,他加入了纳粹党。1945年,苏军攻占了但泽,被杀。
阿格奈斯
奥斯卡母亲,私底下和奥斯卡舅舅幽会,一天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没完没了的吃起了鱼,结果生下奥斯卡后由于饮食过量而死。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铁皮鼓》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它既清算历史,又鞭苔现实。德国在1781年统一以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这造成国民心理封闭,眼界狭小,只关心自己利益,缺乏大国公民的风範。法西斯主义之所以能在德国得逞,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利用了德意志民族中这种固有的“国民性弱点”,即“市儈习气”。德阔人的市儈习气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不仅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予了严厉的抨击,诗人海涅、画家格罗斯等都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予了尖锐的讽刺。有这种习气的人,面对恶势力的猖撅,或者苟且偷生,听之任之;或者为了眼前利益,不借与之同流合污,为虎作化;事情一过,只要有吃有穿,他便自满自足.把往事抛诸脑后.从不认真反省,从而一再导致民族悲剧的重演。格拉斯显然看到了现实中存在的这种危险,故他让他的主人公战后唾弃那种安稳、富裕的生活而进疯人院,意味着他不让他的主人公掉人世俗社会的大染缸,免受市儈国民性流毒的侵害。
艺术特色
结构
《铁皮鼓》是一部第一人称小说或自述体小说,即由主人公奥斯卡自述人生经历。小说的主要素材则是作者格拉斯本人的经历与见闻。小说採用的是框架结构。开篇是奥斯卡在疗养与护理院(精神病院)以白漆栏桿病床为隐居地,让人买来“清白”的纸,敲响铁皮鼓回忆往事,写下他的自供状。原来奥斯卡成名之后又产生厌世情绪,便心生一计,让他的朋友告发他,警方把他当作杀人嫌疑犯关进精神病院监视。末篇是谋杀案真相大白,奥斯卡将被无罪开释,迎来他的是三十岁生日。整个故事情节就在这个框架结构内展开。
格拉斯有着犀利的目光和非凡的记忆力,他能把自幼起见到过的事物牢记在心并描绘出来。他善于捕捉有特色的事物或场景,如在冬季集市上出租烧热的砖头当脚炉,用绳子拴住死马的马头扔在海里捕鳗鱼,这在当时当地是司空见惯的,一旦写出来却会让人感到新奇而有吸引力。格拉斯把形形色色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真实的场景编织进一张虚构的网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似信非信,不信又不得不信。文学即语言艺术,德国人把文学作品叫做“Dichtung”,意即“语言艺术作品”。格拉斯的语言艺术就是画家般的写真技巧和富有想像力的虚构本领。
风格
《铁皮鼓》在艺术上具有巨大的原创性。在艺术风格上,它继承了,也可以说复兴了德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一种非主流的,但具有强大“野性基因”的文学传统。它的人文观念是无视道德习俗,注重官能享受。其审美特徵是奇诡、怪诞。小说主人公往往是出身卑微的流浪汉,他与社会保持距离,对社会习俗不看在眼里;他看似愚钝可笑,流里流气,实则智商很高,精明机智,民善于冒险;他既为上流社会当差,又善于发现富贵者的真正愚蠢和可笑,必要时给予机敏而有力的一鼓。
作者以奥斯卡这个角色巧妙地创造一种主人公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一种“陌生化效果”;奥斯卡在娘胎里精神发育就成熟了,降生后在刚刚开始听得懂大人说话、能够接受社会意识的时候、他及时设法拒绝长大.以示不接受这个世界对他的驯化和塑造,以保持“本我”,从而不让这个“异化”的世界来“异化”他而他那个铁皮鼓和奇异的嗓音则是他抵御世俗社会把他融入的武器,所以每见他反感的事情他就击鼓或喊唱。这就赋予作为主人公的叙述者以“第三只眼睛”来观察世界。而因为他的个儿像个幼儿,因而他的视角是‘种“蹲着的青蛙”式的视角,是一种45度的角度,他看到的就不是成人们以平视角度所习见的戴着社会面具的世界,而是布这层面具掩盖下的真实世界。于是成人们在这个“幼儿”面前无须设防的偷香窃玉等等见不得天日的事情都暴露在他眼前。这是小市民占主导地位的芸芸众生的世界,也是德意志民族长期浴伏的情感倾斜恶性爆发和肆虐的世界。不肯人世的伤儒奥斯卡出于不认识社会4俗、伦理道德为何物,尤其顾忌地在社会上横冲直撞,为所欲为,所以为社会所不容,以致被学校赶了出来。在“本我”的驱动下,只见他毫不掩饰地追求性的满足(这正是巴罗克文学追求官能享受的特点)。毫不迟疑地攫取他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惮冒险和碰壁,甚至成了一个团伙的头头。从道德层面去看,这是个不好不坏,亦好刃;坏的人物。,他小事不在乎,大事不糊涂。他对法西斯势力并不沉涩一气,为虎作张。肖他富裕了,正走人贪图安逸的小市民队伍时,他採取及时逃离的态度。这是个有能力往上爬的人,只要他愿意的话。他选择了社会局外人的角色,对社会採取拒绝与嘲讽态度。
在创作技巧和手法上,作者不讲什幺“主义”,也没省任何框框,凡是用得着的,不论古今,一概”拿来“,“巴罗克”文学中有过的,他採用了,现代主义运动中出现过的,他也吸收了,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铁皮鼓》这部杰作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上“巴罗克基出”的纵向承传,又是“现代血缘”的横向感染。它既不是传统的翻版,父不是“现代”的複製。就其情节的诡怪性和内容的讽刺性顺言,它明显有传统成份;就其未将主人公作为性格典型加以塑造来看,它分明是一种现代特徵。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既是传统的革新,又是“现代”的创造。
作品影响
1959年秋,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揭幕,格拉斯和《铁皮鼓》在书展上亮相。他给人的印象是既机智诙谐,又严肃认真。由于法西斯势力的猖撅,加上20世纪30年代左冀作家队伍对表现主义的反击,二战前后的先锋文学终止了试验,至50年代后期,德语长篇叙事文学陷入危机。这时《铁皮鼓》的横空出世,不啻是石破天惊。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但由于它的怪异面孔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审美习惯,争议也不小。诸如“淫秽不堪”、“伤风败俗”、“亵渎神明”、“虚无主义”之类的溢恶形成反对者的主要嘈杂声。由于此书唤提了德同人的民族自申意识利在美学上的重大突破,肯定的声浪很淹没了反对的声音,并成为战后联邦德国第一部赢得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
1960年德意志评论家协会授予格拉斯文学奖,1962年他又获得法国的文学奖。《铁皮鼓》初版后的四年间,给格拉斯带来了40万马克的收益,使这位“经济奇蹟”时期持不同政见的作家成了“经济奇蹟”的受益者。更重要是的,《铁皮鼓》在德国文学史上成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出版信息
1958年10月,“四七”社在阿尔高伊的阿德勒饭店聚会。“四七”社是一个鬆散的文学团体,既无纲领,也不发会员证,在作家汉斯·韦尔纳 ·里希特的主持下,每年聚会一次,作家们在会上朗读各自的新作,当场听取评论,该社就以这种方式来推动文学创作与评论的发展。从1950年至此,“四七”社共评过五次奖,获奖者是艾希、伯尔、艾兴格尔、巴赫曼和瓦尔泽。这一次聚会时,来了一位年轻人。他来了,朗读了,胜利了。君特 ·格拉斯,他从巴黎到此地,来时囊中羞涩。他朗读了长篇小说《铁皮鼓》的第一章《肥大的裙子》,与会者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生动、感人、清新,并同意授予他“四七”社奖(三千马克)。次年秋季,格拉斯同他的《铁皮鼓》一起在法兰克福的国际书展上露面。这部小说的七种外文译本的着作权被买出。
1960年,格拉斯定居西柏林。他的一些剧本,如《恶厨师》(1961) 等先后上演,第二部诗集《三角铁轨》(1960)出版,接着,他的中篇小说《猫与鼠》(1961)和长篇小说《狗年月》(1963)相继问世,尤其是后者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卢赫特汉德出版社把这两部作品同《铁皮鼓》一起改版重印时,经作者同意后加上了“但泽三部曲”的副标题。
作者简介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1927年生于但泽(今波兰的格但斯克),父亲是德国商人,母亲为波兰人。他十七岁被征入伍。1945年负伤住院。战争结束时落入美军战俘营。之后,他当过农业工人等。政治方面,是“四七”社成员,其政治态度和作品中过多的色情内容曾在国内外引起过不少批评。格拉斯的创作活动从诗歌开始,自1956年起发表3部诗集《风信鸡之优点》、《三角轨道》等,1959年问世的长篇小说《铁皮鼓》使他获得世界声誉,还有《猫与鼠》(1961)、《非常岁月》(1963,亦译《狗年月》),合称为《但泽三部曲》,成为一幅描绘德国社会生活的画卷。格拉斯为当代联邦德国重要作家,语言之新颖,想像之丰富,手法之独特使他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曾多次获奖,几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