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里斯托·波特夫(Христо Ботев1848~1876),保加利亚革命家、诗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赫里斯托·波特夫
- 外文名Христо Ботев
- 国籍保加利亚
- 出生地保加利亚
生平
1848年1月 6日生于保加利亚卡洛费尔城一进步教师家庭。父亲是知名的启蒙学者和教师。15岁时到俄国敖德萨求学,受亚历山大·赫尔岑和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影响,并开始写诗。早期的诗歌,如《致母亲》、《致兄弟》等,倾诉了身在异国的孤独和对祖国亲人的怀念,抒发了自己无所作为、虚度青春的痛苦。诗中悲伤激愤的情调,也是国家危在旦夕和人民尚未觉醒的显示反映。
1866年,波特夫因作品的进步倾向,而受到沙皇政府迫害,遂中途辍学,于次年回故乡接替父亲的工作。后因从事革命宣传活动触怒了土耳其当局,被父亲送去俄国学习。途经罗马尼亚时,他毅然在那逗留,并加入了保加利亚革命流亡者行列,先后创办《保加利亚流亡者论坛报》和《闹钟报》,宣传民族解放思想,在当时产生过巨大影响。
1868年7月,由革命领导人哈基·迪米特尔组织的两支起义军开赴保加利亚,波特夫以无比兴奋的心情参加了大队长热留的队伍。在横渡多瑙河的前夜,他採用民歌形式写下了《离别》一诗,把与母亲诀别的感慨悲怆与展望胜利的豪放乐观精神柔和在一起,抒发了他炽烈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当他们正準备出发时,传来了迪米特尔遇难的噩耗。他即怀着巨大的悲痛写下了《哈基·迪米特尔》一诗,以浪漫主义手法歌颂了这位民族英雄。全诗充满哀惋悲壮气氛,是保加利亚诗歌史上最好的抒情诗之一。
1869年,一批革命领导人在布加勒斯特组成了瓦西尔·列夫斯基为首的保加利亚中央革命委员会,波特夫当选为中央委员。此时他写有《哀歌》、《海杜特》、《斗争》和《私奔》等诗篇。其中《海杜特》是一首未完成的叙事史诗。它以保加利亚数百年来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斗争为背景,通过对游击队长恰夫达尔子继父志,争当游击队员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穷苦农民前赴后继的革命决心。该诗把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朴实自然。叙事诗《私奔》写年轻姑娘斯托扬娜冲破阻挠与海杜特战士多伊钦结婚,表现了海杜特与人民民众血肉相联的关係。
在歌颂起义英雄的,波特夫也创作了许多讽刺诗,如在《流浪汉》、《圣乔治节》、《在酒店中》、《爱国者》和《为什幺我不是》等诗中,他辛辣地讽刺了那些麻木不仁的蠢人、懦弱无能的软骨头、高谈阔论的空想家以及唯利是图的财主们,斥责了那些压迫人民的暴君、主教以及愚弄人民的神父和牧师。此间,他接触了马克思的着作,同情巴黎革命。故所写的诗歌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
波特夫的杂文和政论尖锐地针砭时弊。《政治的冬天》(1875)漫画式地勾勒了奥托·冯·俾斯麦和推行大俄罗斯主义的沙俄外交大臣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的狡诈形象。在《天外来信》(1874)中,揭露了保加利亚商人在国外的叛卖勾当。随笔《这是你们的下场》(1873)刻画了大财主的典型形象。
1873年,列夫斯基由于叛徒出卖被害后,波特夫写下《瓦西尔·列夫斯基的绞刑》一诗,表达了人们深沉的悲哀,因而成为一首具有强烈号召力的悲壮的輓歌。此后,他接替了革命领导工作。1876年,保加利亚南部爆发了着名的“四月起义”,他闻讯后即率队回国支援。5月20日,当他们正向沃拉山挺进时,突然遭到土耳其军队的包围和袭击,他在激烈地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评价
波特夫的革命诗歌,开创了保加利亚诗歌史上一代诗风。许多年来,他的不朽之作得以在人民民众中广泛传诵,并在保加利亚人民解放斗争和后来的反法西斯斗争中一直起着激励和鼓动作用。季米特洛夫曾高度地称讚他为“上世纪保加利亚民族解放运动中最有才华和最有远见的领袖”,是“为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天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