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快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市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结合安阳工业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安阳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2011年 — 2015年)
- 地点安阳市
- 性质规划
- 对象工业发展
安阳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2011年 — 2015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快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市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结合安阳工业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複杂的经济环境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工业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力推进工业振兴工程,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十一五”时期,我市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骨干企业得到培育和壮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提高,经济效益逐年攀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期间规划的各项经济目标。主要表现为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有工业企业301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16家。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648亿元,增长19.7%;实现利润183亿元,增长34%;从行业发展看,农副产品加工、建材、装备製造业等行业保持了较快增长。从企业发展看,大型企业利润逐步回升,中小型企业稳步增长。从地方经济发展看,五县(市)生产快速增长,发展势头愈发强劲,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力量逐渐加强。
——优势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安钢、沙钢等企业被列入全国製造业500强。安钢达到年产1000万吨钢的生产规模;凯瑞数码公司光碟产量居全国第一,利华製药原材料产量居全国第一,振动器公司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锻压公司设备质量和产量居全国第一,宏源型钢公司工程车辆车轮型钢产量居全国第一。
——工业发展布局科学合理。对全市城市功能、主导产业定位及产业空间发展进行了科学布局。规划了西部新型製造业、中部高新技术产业、东部农副产品加工业三大工业功能区;全市形成了产业集聚区32个,其中省级产业集聚区9个,集聚区载体功能逐步显现。制定了钢铁、有色、装备製造、汽车零部件、食品、纺织服装、电子、生物等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意见,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
——产业规模得到快速扩张。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冶金建材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077亿元;装备製造业实现销售收入453亿元,居全省同行业领先地位,数控工具机、锻压设备、煤矿机械、石油机械等优势行业的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煤化工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55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信息技术普遍套用于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各个环节。限上工业企业70%以上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横向联繫,部分企业成为科研院所的试验基地。安钢帘线钢达到国内顶尖水平,高强度汽车用钢卷板填补了省内空白。8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1家企业被确定为省创新型(试点)企业,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57.24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67%。
——工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强力推进了新能源谷建设,一批新能源骨干企业异军突起,一批新能源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新能源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我市被可再生能源协会授予“全国光伏产业基地”称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光伏产业化与技术研发基地落户我市,光伏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战略重组取得重大突破。安阳永兴钢铁与沙钢集团实现战略重组;河南永煤集团与安阳鑫龙煤业实现战略重组;安化公司成功併入河南煤化工集团; 安阳铜冶四大煤化工企业与永煤、沙钢、宝钢达成合作意向;安阳昌泰公司与中房集团实施战略重组;汤阴豫鑫木糖公司与丹麦丹尼斯克公司合作组建了丹尼斯克甜味剂公司;全市煤炭兼併重组任务顺利完成,煤炭资源得到最佳化整合;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进一步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对45户严重资不抵债和空壳企业统一论证、集中立案,集中破产,妥善安置职工,化解不良资产;结合企业实际,因企制宜,制定可行的改制方案,强力推进32户企业改制工作;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投融资平台作用,通过资本运作助推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得到最佳化,国有资本的活力和效率得到提高,国有企业改革得到深入推进,基本完成了国企改革攻坚任务。
——服务企业体系日趋完善。新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局,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建立了服务企业联席会议制度,把企业服务工作纳入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计画,在提振企业信心、破解发展难题、开展企企对接、帮助开拓市场、最佳化经济环境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落实了一系列财政、税收等惠企政策,完善了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全市各类担保机构累计为300多家企业担保10亿多元;整合行(企)业协会、融资担保、技术支持等社会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后盾保障。
“十一五”时期我市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显着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多,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少;二是工业经济结构不够最佳化。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大部分行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发展后劲不足;三是环境问题突出。我市工业以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重工业为主,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矛盾突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妥善加以解决和改善。
二、“十二五” 时期我市主要行业和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复甦面临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成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準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这一时期,是世界经济进行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也是各国採取积极政策应对金融危机取得全面复兴的时期,国际环境可能呈现以下两大特点其一,经济全球化不会因金融危机冲击而紧缩,新一轮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与此相应的产业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加深,形成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其二,加强巨观政策协调,实施符合本国国情的财政货币政策和一揽子经济刺激计画,将是各国普遍採取的应对之策。从国内方面看,中国巨观经济平稳运行将面临複杂形势,国家将把扩大内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将更加增强巨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市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针对我市主要支柱产业来讲,一是钢铁行业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钢材需求萎缩的态势和我国高附加值钢材出口乏力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明显改观,钢铁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在未来的五年里,针对我市钢铁企业存在的集中度低、产品单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钢铁工业发展的主线,未来我市的钢铁工业将迎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重组和改革。二是与钢铁行业息息相关的我市煤焦化行业,在未来五年里更是需要化危为机,加快联合重组,打造稳固的产业链。虽然目前我市煤焦化企业已经粗具规模,但还存在着品种单一、产业链短等问题。,只有在钢铁和煤炭兼併重组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加快与上下游行业的联合重组,打造稳固的煤炭-焦炭-钢铁和煤炭-焦炭-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三是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装备製造行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市场整体需求出现萎缩,部分产品契约订货量大幅度减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装备製造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但随着我国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刺激经济措施和装备製造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装备製造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採取有效的措施,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主化。抢抓机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机械製造业持续稳定发展。
在看到机遇和挑战的,还必须清醒的看到,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国家保增长拉内需的一系列巨观调控政策出台,产业政策对我市传统产业发展影响较大,环境污染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成长和资源环境约束等两难问题还很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存在,资金紧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準确把握髮展趋势,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紧紧抓住新形势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局,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大跨越、大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机遇,以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最佳化工业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全市工业发展的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信息化带动原则,正确处理髮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係;坚持自主创新原则,正确处理创新与引进、吸收、消化相结合的关係;坚持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原则,正确处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和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的关係;坚持以四个最少,实现四个最大的原则以最少的土地占用,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最大的投资效益;以最少的能源消耗,实现最大的资源效益;以最少的环境污染,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显着增加,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不断最佳化,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5年时间内,努力把我市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全省最具发展后劲的现代新型工业基地。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40家,其中,30亿元到10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超100亿元企业达到10家。
四、“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重点
根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发展目标,我市“十二五”时期将依託区位优势,抓住中原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採取强有力措施,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 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加快改造提升,最佳化产业发展结构
按照有保有压、重点突破、提升档次的原则,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冶金建材和装备製造产业,拉长延伸煤化工产业,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由粗放向集约、由低端向高端、由规模向效益转变。
冶金建材一是钢铁行业,坚持以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最佳化布局为重点,以安西循环经济实验区为主要平台,以全力打造千万吨级精品钢基地为目标,按照发展上游、做强中游、拓展下游为基本思路,强化产业链的有效连线。积极发展特种钢及市场紧缺的高附加值产品,推进板材由热轧板向冷轧板、普通线棒材向优特钢、精品钢全面升级、普通管板向优质板材升级,扩大冷轧薄板、彩涂板、镀锌板、机械用钢等产品的比重,进一步最佳化工业产品结构。支持安钢加快发展中高档汽车用板、家电用板、高档建材板、中低牌号硅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拓展钢铁下游产品,支持安钢拓展风力发电用钢、管线钢、桥樑用钢、高强度板等产品。推进沙钢永兴、亚新等企业装备大型化改造,大力发展优质建筑用材、抗震钢、高强度螺纹钢;支持凤宝扩大高附加值油井管、锅炉管、结构管、高压气瓶管等品种;推进新普加快发展不鏽钢、弹簧钢、齿轮钢、轴承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殷都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设,推动钢铁行业向高、精、深方向发展。到2015年,全市钢铁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钢铁产业精深加工产品比重达到80%以上。二是有色行业,围绕做强铅、铝、铜三大有色板块,推动原材料冶炼向高性能複合材料升级。建设有色科技园,培育实验推广和研发基地;加快豫北金铅、岷山、林丰铝电等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项目建设,推进有色三大板块全面升级;加快有色企业整合,推动行业做大做强。到2015年,有色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把安阳建成全国重要的再生铅回收利用基地。三是建材行业,加快湖波、中联日产4500吨新型乾法生产线及配套余热回收发电项目建设,打造千万吨级的新型熟料基地。整合下游粉磨企业,淘汰年产100万吨以下独立粉磨站,推进水泥产业转型升级。利用现有陶瓷产业基础,扩大高端产品比重,提升建材工业整体水平。到2015年,建材行业销售收入达到250亿元,把安阳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具竞争优势的陶瓷生产基地和集散地。
煤化工积极推进焦化企业整合重组,组建大型煤焦化集团,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实现煤焦油、粗苯和焦炉煤气最大化利用,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具有安阳特色的全省最大、年产1000万吨的煤焦化产业基地;重点延长煤焦化——焦油、粗苯深加工产业链和合成氨——精细化工产业链,焦油深加工产能达到100万吨级,实现全国产量第一,打造焦油深加工产业基地;以重点煤焦化企业顺成、利源、晨诚为龙头,大力发展粗苯加氢精制及其延伸产品和煤气制醇醚、甲烷气等煤气深加工为主导的新型现代煤化工产业;大力发展煤气发电和二甲醚新能源项目,提高焦化企业的综合利用水平和行业经济效益。到2015年,煤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煤焦油综合精深加工能力100万吨。
装备製造发展先进装备製造业,依託国家重点工程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以鑫盛工具机、安阳锻压、轻工机械厂、凯地电磁铁、方快锅炉、林州重机、莱必泰机械、宏源型钢、汤阴华兴机械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建设安阳新型装备製造业基地,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高水平发展数控工具机、组合工具机、全液压数控模锻锤、轻工机械、刮板机、液压支架、掘进机、採煤机、新型锅炉、煤矿机械、电主轴、电磁铁等成长型产品。重点发展安阳高新区和汤阴宜沟两个大型装备製造业加工区,加快推进全市及周边地区装备製造业向加工区集中。加大汽配传统产业资源整合力度,促进企业资产重组和兼併联合,鼓励支持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培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安阳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推动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结构最佳化升级,围绕能源开发、交通运输、新农村建设、新材料製造、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所需装备,加强基础工艺研究,改善生产条件,加快提升基础零部件水平,不断满足各领域装备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我市装备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把我市建设成自主研发水平较高、製造技术先进、系统成套能力强的全省重要的先进装备製造业基地。到2015年,装备製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食品重点提升屠宰及肉类加工、粮油深加工、焙烤食品製造和酒类製造四大领域,积极培育软饮料、保健食品、专用食品、方便食品和液体乳及乳製品等成长性较好的机会型行业。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以永达食品、众品食品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冷却保鲜肉、低温肉製品、保健功能性肉製品,搭建第三方公共低温物流服务平台。加快绿色畜禽养殖加工基地建设,鼓励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丰富产品线,形成以养殖业、肉製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为主的肉类深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吸引全国性龙头企业入驻安阳;粮油深加工行业支持今麦郎、益海嘉里等麵粉企业发展专用麵粉、挂麵和速食麵、冷冻调理麵製品和饲料下游产品。紧紧围绕安阳在花生产量方面的优势,依託星河油脂、阳光油脂等在本地的产业基础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发展成为中部地区花生油生产基地。支持吉三多(北京)科技油脂公司建设以药食同源的高档专用系列产品,引领我市油脂行业转型升级。焙烤食品行业以中高档饼乾、月饼为主导产品,积极开发营养、健康和时尚休闲产品、保健食品,支持健丰食品等本地企业完善产品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持旺旺集团扩大规模,拓展饮料、乳品等领域。酒类製造业立足于现有的企业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鼓励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併及资产重组,提高酒类产品生产集中度。支持滑县豫丰酒业、内黄金星、滑县蓝宇、汤阴奥克等企业完善市场网路,扩大品牌宣传,加快高新技术推广套用,推进清洁生产。加强食品工业徵信体系建设,重点做好永达、众品、诺金、道口义兴张烧鸡、鑫德利肉製品、诚润等6家省肉类加工企业徵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範基地的带动作用,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着名食品企业集团落户,大力培育中小食品企业和新兴食品製造业,形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卫生安全食品产业製造基地。到2015年,食品加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
纺织加快企业技术更新改造,扩大清梳联、自动络筒、新型喷气织机等先进设备比重,进一步最佳化产品结构,扩大精梳纱、无接头纱、高密、高织宽幅织物比重,鼓励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複合纱线及新型面料开发套用,加快普梳向精梳升级,推进棉纱向高档布料和服装发展。围绕打造“中国针织服装名城”,发挥安阳针织内衣产业优势,扩大高档针织内衣和巾类产品规模,推进产品由以中低档为主向中高档升级,由国内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向大中型城市发展。加快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建设以柏庄为主的製造、加工、商贸集聚区,以滑县为主的牛仔服装集中区,促进产业集群链式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纺织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把安阳建成中西部最大的针织服装产业基地。
(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培育发展壮大,引领未来经济成长
抓住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生物、电子信息等具有一定基础优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製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先导产业。结合我市实际,要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新能源产业围绕打造中原经济区“新能源谷”,重点发展光伏产业,积极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依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的设备和技术研发能力,加快我市光伏产业化与技术研发基地的建设,重点发展高纯晶硅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光伏电站和光伏建筑一体化、多晶硅和非晶硅薄膜电池装备製造四大产业。以三大光伏产业园区为支撑,依託新能光伏、安彩高科、中升半导体硅材料、凤凰光伏、欧美亚等5家重点企业,重点打造薄膜电池产业链和晶硅电池产业链,积极发展聚光太阳能电池,抢占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制高点。鼓励新能光伏在发展非晶硅薄膜和晶硅太阳能电池製造的基础上,向光伏装备製造、光伏建筑、光伏併网电站等产业延伸,引领高端光伏产业发展。支持安彩高科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玻璃、TCO玻璃、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打造专业化光伏玻璃生产基地。加快欧美亚年产500MW单晶多晶硅切片项目建设,建成单晶硅切片生产基地。加强林州中升与国外先进企业的战略合作,改造提升年产3300吨多晶硅生产工艺,形成年产1.1万吨多晶硅的规模。加快凤凰光伏年产1800吨多晶硅铸锭、7500万片硅切片和50万套电池组件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多晶硅铸锭、硅切片、电池组件及套用产品。以安阳贞元(集团)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託,建成国际沼气工业化示範工程。支持大唐临淇公司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风能产业。发挥我市“中国光伏产业示範基地”的辐射作用,推进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沼气发电、风力发电、地热能等综合利用,不断改善我市能源结构。到“十二五”末,全市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生物产业重点建设高新区、汤阴县、林州市、滑县产业集聚区生物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製造、生物能源等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原料、技术等比较优势,鼓励骨干企业引进世界知名製药企业和中国医药百强企业,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医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加快产业化步伐,提升新医药产业对我市经济成长的贡献度。重点发展新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製造等产业,把生物产业打造成我市新的经济成长点。以东泰製药、利华製药、中农颖泰、福鑫威尔、翔宇等企业为龙头,做大原料药、製剂、现代中药、高技术医疗器械等品种,推进喜树硷类化疗药物、抗B肝病毒、替代抗生素类原料和製剂等国家一类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建设,打造全国新医药研发生产和物流基地。依託中棉所棉花转基因工程育种、农业科学研究院基因育种和品种改良、滑丰种业科技公司粮种培育,打造全国棉花、玉米、小麦育种及其推广套用示範基地。支持汤阴、内黄髮展高效经济作物新品种,推动农业种植机构调整最佳化和农民增收。支持全丰农药、国丰农药、滑县红旗药业等生物农药的研发生产,建成全省农药研发示範基地。以华康实业、丹尼斯克(安阳)等企业为支撑,重点发展生物纤维、特种植物精油、蛋白提取等,建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豆纤维素、木糖醇、低聚异麦芽糖、特种植物产业化种植及综合开发生产集聚区。到“十二五”末,全市生物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力争建成国家级生物产业示範基地。到2015年,全市生物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力争建成国家级生物产业示範基地。
电子信息安阳电子显示器件产业园是国家信息产业部首批设立的26家重点园区之一。在未来五年里,规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在通信设备、电子视听设备和电子元器件三大领域承接产业转移。以安阳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依託,根据数位化、网路化、智慧型化总体趋势,开发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打造光存储、光电显示、光通信、节能照明、电器元件、媒体複製、计算机外部设备製造等领域配套产业集群。支持凯瑞数码光碟生产和光存储技术研发,儘快完成高倍速、大容量可录类光碟、蓝光光碟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碟生产线。积极推进安彩高科光伏太阳能玻璃及低辐射镀膜玻璃深加工生产线项目,加快产品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林州重机公司虹膜识别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积极布局3G手机製造业,吸引具有成本优势并贴近市场需求的手机製造企业落户安阳。以终端产品製造为基础、零部件配套为辅助,逐步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大力发展电子产业的最终产品、并加强电子技术在其他产业的融合套用能力,拉动产业链建设,逐步打造完整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新材料积极发展高性能合金材料、大豆功能性纤维、精细化工材料、超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材料及製品,重点建设新型合金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支持三丰铜业公司开发生产国内外市场适销的引线框架铜带和射频电缆带等高附加值产品。鼓励滑县华康实业依託技术优势,加快年产5万吨大豆纤维及製品项目建设,形成国内外知名的新材料生产企业。支持安阳钢铁公司、红岩铁合金公司等新型特种钢项目建设,打造特种精品钢基地。支持安化集团、宝硕焦油加工、兴亚洗涤等企业加快化工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形成精细化工原料生产基地。扶持汤阴县、滑县、林州大力发展改性超高分子材料、氧化锆结构件陶瓷,活性炭、碳素特种电极等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儘快形成特色鲜明、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市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努力实现新材料产业新的突破。
节能环保大力发展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重点支持沼气提纯脱碳设备、垃圾厌氧消化预处理设备、工业循环水利用设备、石油化工废水深度处理设备等节能环保项目,建成绿色能源环保技术套用和设备製造基地。依託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规划建设,把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与培育环保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业链。到2015年,节能环保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新能源汽车发挥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势,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开发区和林州市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汽车配件检测中心,重点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培育和扶持电动汽车及其配件的研发生产。支持林州顺丰、林州铸园、林州科能、中和众联、安阳成翔电器、河南龙鼎铸业、金钟电池等企业,重点研发生产小型电动汽车、旅游观光电力车、执法专用电力车,轿车制动器总成、高性能环保聚合物锂电池等产品。加快文峰区电动汽车项目的引进工作,积极争取总投资10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我市。到“十二五”末,全市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努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优势。
航空製造发挥安阳航空运动、航空设备製造优势,抓住开放低空飞行机遇,加快发展轻型飞机及其零部件、航模和其他飞行装备製造等通用航空产业。以安阳神鹰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LibertyXL2飞机製造为基础,进一步加大与世界知名通用航空公司的合作力度,引进更多通用飞机製造项目;推进安阳豪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轻型飞机零部件生产、销售基地项目建设。以高安模型科技发展公司和揽羽模型发展公司为骨干,进一步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扩大航模、伞具、热气球等产品的生产规模;积极争取纳入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通用航空产业,努力把安阳打造成全国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三)以重点项目为支撑,推进建设步伐,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把项目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通过项目建设,保持适度投资规模,推动经济较快增长;通过项目建设,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发展。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安钢冷轧薄板、新能光伏二期、安化集团年产20万吨乙二醇、大唐林州热电联产、鑫龙煤业大众煤矿120万吨/年改扩建、凤宝钢铁公司输油井管二期、三丰铜业超薄铜板带、新型机械装备製造基地、林丰铝业年产33万吨高性能铝合金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儘快投产见效,形成拉动经济的强大动力。,加快内黄县中原瓷都、汤阴县医药工业园、滑县服装工业园、开发区装备製造基地等特色工业园区项目建设。二是重点推进高新项目进度。重点推进凤凰光伏多晶硅、嘉能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二甲醚、林州重机集团採煤机、锻压机械公司数控基地、凯瑞数码蓝光光碟、新能光伏120MW薄膜电池、滑县粮机厂大型米糠制油设备、东泰公司喜树硷类抗癌药产业化、中农颖泰抗菌肽生产基地、年产5万吨大豆纤维及製品等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建设,增加高科技项目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最佳化提升我市产业层次。三是开发节能环保项目。支持安阳艾尔旺环境工程、锦华公司等企业,依託国际先进技术,加强绿色能源环保技术的研发和设备製造生产,建成绿色能源环保新技术推广套用和设备製造基地。加快兴亚洗涤公司高科技绿色环保表面活性剂的研发和生产,形成高档洗涤用品原料生产基地。推进贞元集团国际生物天然气无公害产业化综合示範园、嘉和机械公司脱硫环保设备、河南中汽节能公司汽车减阻节油器和豫鑫锅炉、方快锅炉节能环保锅炉等项目建设。四是强化工业项目储备。结合国家、省、市总体产业规划,以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项目为重点,谋划100个投资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工业项目,突出抓好项目筛选、论证和储备工作并动态调整,建立科学、规範、完备的工业项目储备库,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培育更多新的经济成长点,确保重大项目建设能够持续推进。五是加大项目招商力度。抢抓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历史机遇,综合分析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规律,集中全市传统行业最优的资源,积极与国内外的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吸引国内外500强、行业500强企业投资我市,引进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四)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更加健全完善,促进工业集聚发展
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 坚持产城互动、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区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一是科学规划加快实施。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科学编制产业集聚区各项规划,按照“三规合一”的要求,加强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同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能源、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与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相衔接。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建设进度,形成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突出、公共服务健全的产业集聚区。二是创新政策和管理机制。完善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考评体系,推动竞赛升级。对产业集聚区实行核定基数、超收返还的财政激励政策,增强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探索实行异地入区项目投资分享税收政策。年度土地计画指标重点保障产业集聚区用地需求,环境容量指标优先配置入区项目。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产业集聚区投融资、中小企业担保、土地开发整理等机制,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担保平台的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建设多层标準厂房。发展现代物流、技能培训、科技研发、检测检验、信息谘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寓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增强产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到“十二五”末,全市省级产业集聚区发展面积达到98.5平方公里,营业收入达到4200亿元,安置就业人口52万人。
(五)以城区工业为重点,提升带动能力,加强工业协调发展
随着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城区工业产业支撑能力较弱的矛盾逐步凸显,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之一,提升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充分发挥城区工业经济在市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城区工业发展步伐。一是科学规划城区工业。按照科学布局、统筹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一编制城区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统一构建城区工业产业结构,统一管理城区工业经济发展。城区工业发展原则上都要向城区工业园集中,要重点发展符合国家产业规划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儘快形成一批优势明显、成长性强的主导产业和支撑作用突出的骨干工业企业,着力构建高关联度、高集中度的产业群和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形成城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城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结构调整和产业最佳化升级为抓手,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在财政、税收、科技、人才等方面提供积极的优惠政策,推动生产要素和资源向城区骨干企业集中,政策向城区骨干企业倾斜。综合利用税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扶持资金,产业调整资金,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等资源,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加速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步伐,全面提升城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做到城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城区经济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协调,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三是强化工业发展协调机制,形成统筹工业发展合力。按照建立“两级(市、区)政府、三级(市、区、园区)管理”体制的要求,坚持责权利相一致,管人与管事相结合,局部与全局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市区联动的发展机制,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区政府对城市工业经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区级政府统筹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四是提高城区工业发展的和谐度、融合度。推动工业经济由“区属经济”向“城区经济”转变,最终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优势叠加、产业协调的城区工业产业体系和产业布局。按照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城市交通道路和重大市政设施的建设,拉开城市框架,为城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经济发展融入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建设。
(六)以调整工业结构为目的,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企业兼併重组,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是解决工业领域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一是积极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效化的“三高”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促进产业联盟发展。装备製造业要重点发展高档精密数控工具机;钢铁产业要向附加值较高的钢铁产品转型;煤化工产业要围绕做大做强焦炉煤气和煤焦油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拉长煤焦化产业链条,提升煤焦行业综合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围绕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大产业链前端产品研发和后端推广套用支持力度。二是加快企业战略重组步伐。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我市企业与中建材集团等央企和江苏沙钢集团、河南煤化集团等国内外500强企业加强合作。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等行业为重点,按照国家、省、市规定的淘汰落后产能的範围和要求,按期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对企业执行产品质量标準、能耗限额标準和安全生产规定的监督检查,提高落后产能企业和项目使用能源、资源、环境、土地的成本。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统筹安排技术改造资金,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的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落后产能进行改造。採取综合性调控措施,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的市场需求。
(七)以技术创新为途径,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一是依託骨干企业,联合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推动企业建立高层次研发平台。积极做好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培育、申报和市级企业研发中心认定工作,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省级以上产业集聚区全部建立公共创新平台,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达到4家、省级达到70 家、市级达到100 家。二是鼓励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建设集科技会展、科技贸易、科技孵化、科技交流、科技培训为一体的“一站式”创新服务中心,实现科技资源集成与共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鼓励实力较强的技术中心实行区域性开放,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鼓励产、学、研各方,通过资产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联盟,形成核心技术研製、攻关的市场组织新体制。鼓励企业、孵化中心积极挖掘、开发没有进行市场化运作或市场化运作不够充分的专利产品。引导企业以信息技术提升产业产品档次。四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製造技术的紧密结合,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效率及产品和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加速实现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升级。五是把品牌培植和扩张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力争在装备製造、钢铁、煤化工、食品、纺织等重点行业创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自主品牌;发挥品牌的带动和示範效应,通过名牌产品带动产业链的延伸和聚集,使名牌产品的扩张成为经济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六是加大资金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市、县两级财政对创新的投入力度,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投入增长机制。
(八)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提高发展水平,推进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支撑和主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推动引擎和提升动力。“十二五”期间,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既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一是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加快整合现行工业化、信息化管理机构,加强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和整体指导,加快形成政府巨观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主导、各部门密切配合的推动机制。建立起市、县、乡三级信息化工作组织体系和科学的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编制和完善我市的信息化发展规划,进一步规範我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统一归口管理。二是推进信息化提速工程。加快我市工业园区“数位化”、电子信息“产业化”和企业发展“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通过对企业产、供、销和人、财、物进行资源的最佳化和集成,实现企业基础管理规範化和生产流程信息化,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奠定坚实基础。三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的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法律、培训、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企业提供政策及融资谘询、线上培训等综合信息服务;完善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採集与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实现从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的升级,使我市传统产业的网上採购、网上销售等电子商务模式得到广泛套用;通过建立全市法人基础信息资料库,为开展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四是整合全市电子政务网路资源。打破传统手工审批和管理模式,有效加快服务流程的审批效率,提高行政服务质量,以信息技术最佳化企业经济发展环境,提升企业执行力。五是鼓励企业广泛套用信息管理系统、辅助设计等技术。用信息技术整合企业资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传统产业的深加工和技术创新,围绕增加新品种,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提升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提高要素生产率、促进产品换代和技术升级,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六是抓好高新技术的研究和示範工作。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标準,促进通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和3G网路在工业监测、智慧型物流、环境监控、公共卫生、平安城市等多个领域的典型套用,为我市“两化”融合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七是进一步加强政策推进力度。研究出台我市《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市冶金、有色、化工、装备、食品等战略支撑产业量化融合指导意见。研究制定我市《企业信息化评估定级办法》和《企业信息化评测标準体系》,开展企业信息化定级工作,树立样板,推动“两化”融合全面开展。加强市级“两化”融化试点工作,通过在全市选择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市级电子商务建设。八是注重信息安全管理。加强网站备案登记工作,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我市企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一个畅通、安全的网路环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九)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强化保障措施,最佳化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服务企业力度。深入抓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开展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评比工作。二是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在加强监管、规範运行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壮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探索完善向产业集聚区和中小企业综合授信的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做强做大,积极探索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设立步伐;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支持企业上市工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政策性资金,为企业解决资金和市场瓶颈。三是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健全适应新形势的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机制,包括统一指挥调度机制、定期协商机制、要素保障长效机制以及煤电油气运应急机制。掌握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应急物资资源的储备情况。强化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确保迎峰度夏和冬季用电高峰期间的工业用电。四是加强中介机构建设。重视和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引导、行业自律、政策法规、电子商务等服务,为我市企业排忧解难。
五、“十二五”期间主要行业政策重点
(一)突出最佳化工业产业结构。着力推进九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实施。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效化的“三高”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6+1支柱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不断升级。积极培育国家重点支持的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解决我市资源型初级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规模小的问题。
(二)建立格线状工业管理体系。县(市、区)、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和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构成相互交织的工业经济块状结构。以企业为点,做大做强龙头型企业,扶持高成长型企业、培育潜力型星火企业;7大支柱行业构成我市工业经济条状脉络,形成7龙腾飞的局面。一是加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三级块状工业经济的规划和指导。二是加快产业集聚区和工业特色园区的建设步伐。三是按规模划分亿元、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以上企业方阵,出台奖励办法,加速企业规模进位升级,壮大块状工业经济。
(三)加大产业政策引导力度。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把握市场走势,严格市场準入,正确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和经营行为。引导企业落实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有序发展。对国家出现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的阶段性政策,更要严格执行并採取巨观调控等手段加以限制和引导。
(四)强化专项资金引导作用。一是按行业设立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优势产业发展,培育新型产业。例如设立装备製造业发展资金,对重点企业或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项目实行贴息、补助。二是设立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改造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项目等。三是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按营业收入、入库税收和技术投入等指标开展“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排名,实行动态管理、重点扶持,对升档进位明显的给予奖励。四是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五)实行工业发展奖励制度。设立年度“规模十强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功勋企业家”等奖项,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全市营造干事创业、奋勇争先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