谘询效果的评估谘询效果的评估是指对谘询过程实施方案的评估,不是一定要到谘询结束时才进行,在谘询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地、评估谘询效果,及时对谘询进行调整,可以在谘询的任何时间内进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谘询效果评估
- 套用学科心理学
- 套用範围临床与谘询心理学
概念
谘询效果的评估是指对谘询过程实施方案的评估,不是一定要到谘询结束时才进行,在谘询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地、评估谘询效果,及时对谘询进行调整。但结束前的评估是对整个谘询过程效果的评价,就显得更全面、更重要。谘询效果评估可以在谘询的任何时间内进行。
评估维度
1、求助者对谘询效果的自我评估(自评)。儘管这一指标是主观的,但却是评估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指标之一。求助者因为存在具体或心理问题,前来寻求谘询师的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谘询,求助者自己可以感到心理问题或症状是否有了缓解或改变。例如,求助者原来认为自己害怕的事物现在不再害怕了,原来无法接受的现实现在开始正视了,对自己的满意程度上升了。
2、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求助者原有心理问题影响到社会功能,经过谘询,求助者的社会功能恢复了。例如,开始正常上班、上学,可以与人正常交往相处,工作、学习效率提高,等等。
3、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的评定(他评)。例如,他人报告求助者不再乱发脾气、摔东西,与父母或孩子的关係融洽了。
4、求助者谘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例如通过谘询,求助者某些心理症状的量表分数得到改变,表明谘询取得了哪些效果。
5、谘询师的观察与评定。根据谘询师的观察,求助者在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如自我评价更积极、敢于面对困难,等等。
6、求助者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原来困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症状的改善情况也可以是评价谘询效果的指标之一。
谘询效果的阶段性、全程性分析
一个完整的心理谘询过程是由若干次谘询及一系列步骤所组成的。如何使每次谘询既有独立性又有连续性,达到循序渐进、步步提高的效果,是需要谘询师好好把握的问题。
每次谘询都应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有谘询目标,有进入、有高潮、有收尾,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谘询单元。每次谘询都应体现出一定的效果,只有这样,求助者才会有信心继续谘询。特别是在中国当前的情况下,谘询次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求助者,如果没有谘询效果,有的求助者可能不再前来谘询了。而如果有些求助者的问题只需一次就能解决,也没必要再让求助者浪费时间和精力。,每次谘询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有始有终,有一定的效果,那幺实现谘询目标或求助者症状的改善都会变成水到渠成的事。
影响因素
在评价心理谘询效果时,会遇到许多不同的条件和複杂的因素,因而造成对谘询效果评价的困难以及一系列矛盾的结果。
谘询效果的标準问题
如何确定一个求助者的心理状况好转或痊癒呢?通常是靠求助者自己的主观报告和谘询师的报告,但两者都不一定可靠。与躯体疾病不同,求助者的(特别是心理异常者)的报告有时缺乏可信度。有许多原因可以使求助者声称自己有所好转或已经痊癒了。临床心理学中所谓“您好一再见”效应( Hello - Goodbye effect)在心理谘询中确实存在。即求助者最先来谘询时,常下意识地表示自己的问题很严重,希望得到帮助。随着谘询的进行,求助者得知谘询师的方法已用得差不多,或者对谘询师产生怀疑,或不愿得到心理帮助时,这时求助者就叙述自己的感觉好多了,声称受益于谘询,感谢谘询师,再见道别了。这很难真实地反映谘询效果,实际上求助者的报告无非是出于社会期望的动机。至于谘询师方面的评价,有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因为疗效标準取决于各谘询学派的不同理论。精神分析学派将疗效部分地定义为能够在意识领域内体验到原先是潜意识的感和思想,而行为主义学派则设法克服由特定境遇引起的症状,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潜意识与意识体验的关係,而是患有广场恐惧症或社交恐惧症的求助者能不能走出家门与人交往,并感受到交往的快乐。进一步说,谘询效果的评估并不是单一的,按不同的评价标準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安慰剂作用
曾有研究报告表明(D.Frank),65个精神科患者在服用无任何作用的“药物”之后,竞有一半人的症状显着的好转。研究者认为,这一现象是患者对治癒的期望产生的。这种安慰剂效应在心理谘询中也存在。有人曾对安慰剂的作用做过分析,认为例如经典精神分析的效应源于求助者的选择、消除对罪恶感的疑虑、结束了谘询等因素。即选择过程使人们产生最大的谘询反应;消除疑虑强调了求助者没有白费时间,成效是水到渠成的;谘询即将结束,谘询能够告终就是证明求助者已经“治癒”了。
相互作用的複杂性
在心理谘询过程中双方的互动作用是不停顿的,他们之间的关係对心理谘询产生的后果也是连续的。求助者在接受心理谘询的,也可能接受其他人的帮助,这就给评定谘询效果带来了另一个难题。谘询进程中的进步,或许是受益于其他人的帮助,或者是因为生活处境的改善,而这种改善,也可能是心理谘询转变了求助者的态度和行为的结果。于是,确定谘询效果产生的原因就变得很複杂了。
在评定心理谘询效果时,除了上面讲到的困难外,还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因素,如求助者预先经过选择的问题;诊断和谘询不够确切或错误的问题;用以说明谘询效果的被试样本问题;评定谘询效果所用的方法以及前述自然缓解问题等。
如何做好心理评估
1、设对照组。除了谘询组作为研究对象外,还需要设立未做谘询的组进行对照研究。而且,对照组在动机、年龄、性别、问题类型及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等方面,都应儘量与谘询组相似。
2、随机安排。然后,应随机分配求助者到谘询组及非谘询组,最好是两组人都不知道谁正在接受谘询。但问题是在採用药物治疗时,这样做并不难,只要让一组人真的服药,另一组人则给安慰剂就可以了。可是这种双盲法用在心理谘询中时,比如运用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时,几乎无法仿效。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跟那些尚未谘询的求助者说,他们被安排在下一批,还要等几个月。
3、客观评分。一对料想到可能发生变化的行为应事先讲清楚。谘询前、谘询中及谘询后,对那些关键性的变化(如焦虑、性慾、社会能力等)必须由客观的观察者採用可靠的技术进行评价。求助者和谘询师的报告都不一定可靠。考虑谘询师的胜任能力,应由最有能力的谘询专家选用最适合的谘询方法。这样一旦谘询失败,既不可能埋怨谘询师缺乏经验,也不会责备谘询方法不合适。
4、进行随访。谘询开始3—6个月后、谘询结束时、数年之后,都要对疗效进行评价,这样才能说明心理谘询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
注意事项
1、在评估谘询效果时要注意以下可能出现的情况。通常来说,有些求助者在谘询刚开始时就明显地表现出一时的明显改善,犹如“蜜月”反应似的,显着地减轻不安、烦恼、忧郁等情绪上的症状。这样的情形可能有几种原因,是由于跟谘询师接触,觉得可以依靠谘询师解决问题,因而感到放心和轻鬆。有的是想讨好谘询师,马上描述症状的改善或问题的解除,让谘询师觉得谘询有效而高兴,以换取谘询师对自己进一步的关注。无论如何,这种初期的改善是一时性的,只表现在症状方面的减轻,但不是长久性的变化。蜜月反应过后,就又恢复到原有问题状态。然后随着谘询的进行而重新开始缓慢地出现效果。呈现的是症状的减轻,接着可以观察到行为方面的改进,也可以逐渐发觉求助者对事情的看法与价值观的修正,等等。这样的改善,可以呈现起伏的过程,一时好,一时坏,然后逐步地往复愈的方向进行。到了末期,经过长久的时间,才能开始发觉性格上的轻度改变,表现出明显的谘询效果。这种性格上的改变,只有年轻人才能容易发觉,而且有时是谘询过程停止后,在数年后的追蹤调查时才可以发觉。,在谘询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求助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的不同性质的改变。
2、求助者症状改善与问题的解决,也可能经由谘询以外的诸因素而发生。最显然的就是所谓自然复愈。大凡个体都有自己恢复原状的能力,只要时间足够,自己就利用本身的能力而恢复健康的状态。有许多人没有经历谘询的过程而仍可复愈,有些就是实际生活环境里所产生的外来因素影响了人们的心理状态。例如,跟闹翻了的恋人又和好了,老师或领导的态度更改了,所欠的债偿还了,或者原来所患的躯体疾病复愈了,等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求助者改善状态。相反,所经营的生意倒闭,发现配偶的婚外情,夫妻决定分居,和恋人分手,家人去世,考试失败,等等,这些生活上的打击,都可以严重地影响求助者的心理,即使谘询进行得适宜,仍会使心理症状与问题恶化。,在评估谘询疗效时,需要动态地、全面地分析各种有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