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

生活百科 2023-01-17 17:57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读史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

《读史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是浙江文艺出版社“读史馆”丛书的一种,内容是春秋战国这一段历史。《读史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共选取了十四位人物,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争霸风云”,取代表性的列国之君;第二部分“济济多士”,则选取诸侯国六位着名的谋士;第三部分“百家争鸣”,选取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四人,略述其身世及学说。

基本介绍

  • 书名读史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
  •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 页数235页
  • 开本16
  • 定价32.00
  • 作者白效咏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33933326
  • 品牌浙江文艺

内容简介

《读史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是浙江文艺出版社“读史馆”丛书的一种,内容是春秋战国这一段历史。
《读史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力图满足读者“看热闹”和“明智”的两种需求,,笔者还有一点存心,那就是汲取古人思想学说中的人性光辉,涵养我们的心灵。

媒体推荐

春秋战国的特徵,可以借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场白来概括“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王纲陵替,动乱不已,岂非“最坏”!斯时也,“礼乐征伐白天子出”的秩序分崩离析,周室衰微,夷夏冲突,诸侯争霸,大国兼併,世局之嬗变接踵而至;“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生灵之涂炭触目惊心。,生机盎然,希望孕育,又岂非“最好”!这在经济上,是农业进步,工商发达,城市繁荣;在政治上,是制度鼎革,人才辈出,管理创新;在文化上,是百家争鸣,学术下移,思想解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春秋战国的历史,充满着矛盾,洋溢着激情,流淌着痛楚,展示着愿景。“乱”与“新”,如影随形;“祸”与“福”,相反相成!
白效咏博士的这本《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下的大裂变》,从剖析人物入手,去解读这个“变”而寓“序”、“乱”而趋“新”的时代,无疑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新尝试。该书分为三章“争霸风云”收列国之君,“济济多士”收各国谋士,“百家争鸣”收“道”“儒”“法”学派之代表者。不妨把这三类人物看作三条线索从列国之君去窥探风云激荡的国际关係,从谋士贤臣去感受各国在这大裂变时代的发愤图强,从学者及其作品解读这个时代哲人的思考,可收纲举目张之效。作者亦庄亦谐的笔触,带给读者的不仅是“读史使人明智”,还有轻鬆和愉悦。
——黄朴民

图书目录

第一章争霸风云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主
一、齐桓公何以称霸
二、尊王攘夷,会盟诸侯
宋襄公礼乐文明的余晖
一、宋国与“二代三恪”
二、宋襄公的霸主梦
三、规则与功利千古凭谁定是非
晋文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赵武灵王倒在温柔乡里的英雄
一、赵氏的兴起
二、励精图治赵武灵王早期的光辉岁月
三、昏招迭出英雄难过美人关
第二章济济多士
孙叔敖千古循吏第一人
一、孙叔敖的身世
二、孙叔敖相楚
三、严格执法,不徇私情
四、体察民情,谋国以智
五、改革军事,北霸中原
六、工于谋国,善于谋家
子产古之遗爱
一、子产的身世及早期外交活动
二、子产相郑及其政治经济改革
三、子产的政治胸怀
晏子鞠躬尽瘁的“裱糊匠”
一、“裱糊”的最高境界一心以事三君
二、君臣相得四十年
伍子胥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悲剧英雄
一、悲剧的开始覆巢之祸
二、复仇之旅
三、吴越争霸
四、不识时务的亚父
范睢恩怨情仇纠缠一生
一、范睢的身世
二、西入强秦,智说昭王
三、隐忍以待,巧除穰侯
四、面辱须贾,报怨魏国
五、妒贤忌能,害死白起
屈原“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一、屈原的黄金年代入议国事,出接宾客
二、忠而被谤,发愤作骚
三、遭谗被疏,张仪欺楚
四、怀恨被放,怒投汨罗
第三章百家争鸣
老子寂寞的智者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书
孔子高扬人性光辉的理想主义者
一、孔子的家世
二、野合——孔子诞生的传说与真相
三、孔子生平
四、《论语》三昧仁、礼、和
孟子浩然正气大丈夫
一、孟子的身世与学说
二、孟子的身后沉浮
韩非心理阴暗的独夫帮闲
一、韩非其人
二、以管窥天、以蠡测海韩非的人性论及人际关係学
三、韩非学说透视法家非法治,乃极端集权专制

序言

人们之所以看历史书,我想,除了历史专业的人之外,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部分人被历史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把历史当小说看,所谓“看热闹”,纯粹出于消遣。大部分人很可能是受了培根的影响——他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史使人明智。”——想从史书中学些奇计阴谋,以便在激烈的人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诚然,历史中充满了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也不乏各种场合的人生角力,勾心斗角,拈酸吃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二十四史也是二十四部阴谋权诈史。所以要想从历史中学到些权谋,那是相当容易满足的。但我以为,读史的真正收穫。并不在于学一些人生中常用的小聪明,培根先生之所谓“wise”者,在这里也许当作“博学有见识”解。读史书,历观朝代的兴亡、人事的变迁、恩恩怨怨、是非成败,见得多了,从中体悟出些道理来,提高自己对人生世事的洞察力和预见性,这才是上层境界。古人云,鑒往以知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这本小书,是浙江文艺出版社“读史馆”丛书的一种,内容是春秋战国这一段历史。春秋战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圣哲迭现,英雄辈出。那个时代,周王室的权威几乎扫地以尽,难以维持“礼乐征伐白天子出”的统治秩序,只剩下“天下共主”的政治符号意义。秩序的崩溃,一方面意味着混乱、无序,大家渴望有英雄振臂一呼,来重新收拾局面,维繫安定的生活环境。这是霸主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一些胸怀远略的大国之君,开始代天子征讨,主持诸侯会盟,成为天下秩序的维护者,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在春秋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这就是所谓的“春秋五霸”。但“春秋五霸”具体指哪些人,历史上却有不同的说法。比较流行的两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或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两种说法牵扯进来的共七位国君。其实,五霸的说法远不止这两种,牵扯进来的也远超七人,这其实反映了当时参与争霸的国君数量之多。我们熟知的齐桓公为五霸之首,但在他之前,其实已有郑庄公、齐庄僖公等所谓的“小霸”,召开地方性的诸侯会盟,维护王室威信。从总体上讲,春秋时期,虽然“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但春秋前期诸侯国之间进行的还是争霸活动,并不以灭人之国为主要目的。至春秋后期以至战国时期,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周天子连政治上“天下共主”的符号意义也所余不多,各诸侯国的公室也面临着来自卿大夫的挑战,甚至为卿大夫所取代,由“政在诸侯”演变为“政在家门”,甚至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于是,晋一分为三,姜齐也被田齐所取代,季氏家臣阳虎也掌控了好长时间的鲁国政权。诸侯国之间,也由原来的争霸战争转变为兼併战争。战国中后期,演变成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争雄的局面。最终的结局,是奉行法家政治的虎狼之秦一统天下。这是政治演变的大概。
秩序的崩溃,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思想上、学术上的束缚解除,“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由官府垄断的礼乐也好文化典籍也好,开始流布到民间,一部分掌握文化的王官也沦落到民间,士的数量增多。自孔子始,开私家讲学之风,更进一步促进了士阶层的壮大。礼崩乐环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引发了士的思考,他们从不同的侧面为这个无序的社会开出药方,因而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主要的有儒、道、墨、法等家,还有拿不上檯面的纵横家和成为绝学的名辩家,后世往往称之日“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学术自由度和活跃度以及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在我国历史上都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为了在争霸战争或兼併战争中占有优势,各国开始了招纳贤才、发奋图强的活动,也积极探索新的制度或施政措施,整个社会孕育着新的变裂。反映在政治上,即是各国的变法运动,变法成功者,往往率先崛起,齐桓公的煌煌霸业就是最好的例子。反映在思想学术上,即是百家争鸣,涌现了一大批学术精品,如《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
本书力图满足读者“看热闹”和“明智”的两种需求,,笔者还有一点存心,那就是汲取古人思想学说中的人性光辉,涵养我们的心灵。在风格上,儘量写得轻鬆些。,限于笔者水平,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景,到底如何,还需读者评判。出于以上原因,选取哪个角度写作,便成了首要问题。从制度入手,或许历史演变的脉络更清晰,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一来,很少有人愿意去看枯燥的制度变革’;二来,礼乐文明的崩溃与制度创新是个缓慢的过程,很难有清晰的界限,更重要的’是,各国情况并不同步。思量再三,决定选取代表性的人物,从人物入手,也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来兼具故事性;二来一切历史的演进,都由大人物推动,时代越往前,大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所占的地位越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儘管我们常说“历史是由人民写的”。
本书共选取了十四位人物,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争霸风云”,取代表性的列国之君。齐桓公是五霸之首,开“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之局面,他的用人之道和把握战略机遇的能力及战略计画的实施,无不说明他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霸业洵非偶然。在宋襄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礼乐文明的背影,他固守仁义,坚持按规则出牌,结果一败涂地,送了老命。他的争霸悲剧,也是规则败给功利的悲剧,从深层次讲,甚至是我们民族的悲剧!晋文公是晋国百年霸业的奠基者,儘管孔子批评他“谲而不正”,但他从流亡公子在短时期内一跃而成为号令天下的霸主,他的用人之道和治国方略,自有其可观之处,更不要说他传奇的经历了。而从赵武灵王这位半拉子英雄身上,我们则可以看到战国时期君主的缩影。在那个竞争更为激烈、时局更加激荡的时期,一着不慎,往往满盘皆输。在战国,半拉子英雄绝不止赵武灵王一个,类似的还有齐闵王等。
第二部分“济济多士”,则选取诸侯国六位着名的谋士。由于选了齐桓公,所以不再选管仲,因为此二人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样的道理,选了孙叔敖就不再选楚庄王,儘管他的霸业毫不逊色于齐桓、晋文。孙叔敖作为千古循吏第一人,不仅治国有术,谋家有方,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清正廉洁、执法严明、不阿权贵、体恤下民的政治品格。同样的还有子产和晏婴,子产不仅能把“国小而逼、族大宠多”的郑国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能在楚、晋两大国的夹缝中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其胆略固足以雄视千古。但真正令人佩服的,还是他那“不毁乡校”的政治襟怀和“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的政治品格。晏婴先后辅佐过三位性格不同、爱好各异的君主,不但能全身避祸,还能勉强支撑处于季世的齐国的大国地位和尊严,显示了这位“裱糊匠”的高明之处——儘管他不能,甚至任何人都不能挽救齐国目益没落的命运。伍子胥一身牵繫楚、吴、越三国兴衰,他的传奇经历,正足以反映这一段历史,而他的悲剧性结局,多源于他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性格。在利口覆家邦的纵横家中,范睢显然是翘楚,比之人品低下不入流的苏秦、张仪,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这是选取他的原因。,从范睢身上,我们也可以体味到人性的複杂。一生纠缠于个人恩怨之中,这不能不说是这位草根出身的英雄的致命之伤。至于屈原,时运不济的他无缘施展治国平天下的韬略,“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最终自投清流。他已成为乾百年来无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文人墨客的精神寄託。
第三部分“百家争鸣”,选取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四人,略述其身世及学说。墨家虽号为显学,实则战国后期几近乎绝迹,于中国历史影响不大,这是不取墨子的原因。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孟子,不少人误认为这位孔家店的二掌柜一开始即地位尊崇,其实不然,孟子的身后浮沉,几乎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学说演变的梗概。
对于选取的人物,可能见仁见智,秦穆公、魏文侯、商鞅、吕不韦、庄子等人物未入选,不能不说是遗憾,但限于篇幅,也为了这本小书儘早问世,只能留待日后弥补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