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遵义市委员会

生活百科 2023-01-17 17:57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中国民主同盟遵义市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遵义市委员会是民盟遵义县分部筹委会,成立于1951年。遵义虽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但解放前中国民主同盟尚未在黔北建立正式组织。解放初除中共党组织外,尚无其它政党组织,唯有经外地盟组织发展调遵的两位盟员和国琴和双茹危。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民主同盟遵义市委员会
  • 成立时间1951
  • 所在城市遵义
  • 成员组成中上层人士

发展简史

1951年,根据盟的“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文教界为主、以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的组织方针,中国民主同盟贵州临时工作委员会派组织部长唐弘仁来遵发展盟员并筹建基层组织。当时遵义有中等学校四所,教职员工146人,民众组织力量和组织程度极其薄弱。在中共遵义地委、地委统战部支持下,多次邀请文教界人士座谈,宣传民盟即将在遵义建立组织的信息,地委书记李书波亲自介绍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的性质和任务,地委统战部和专署文教科为支持民盟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还在中学教师参加赤水县土改工作积极分子中培养对象。
1952年,盟省委临时工作委员会派组织部长唐弘仁和副部长李方明来遵义进行建盟工作。中共遵义地委、地委统战部派专署文教科长、中共党员杨天源入盟,主持遵义民盟成立发展工作。3月16日,中共遵义地委统战部、民盟贵州省支部联合邀请文教界人士20多人在地委统战部会议室举行茶话会,宣布民盟遵义县分部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唐部长介绍了盟的性质和任务,与会同志争先恐后发言,表示希望加入民盟,当天晚上召开中国民主同盟遵义县分部筹委会议,会议讨论决定杨天源为筹委会主任,陈仲庵任宣传部长,李方明留遵任组织部长兼专职干部,会议决定在运动积极分子中发展成员,截止7月底,民盟遵义县分部筹委会有盟员12人。设秘书处和宣传部,同年11月5日增设组织部。
2、民盟遵义市分部筹委会
1952年7月19日遵义县城区改设遵义市,7月31日,中国民主同盟遵义县分部筹备委员会改为中国民主同盟遵义市分部筹备委员会。截至年底,已发展盟员34人,市分部决定在遵义四所中学建立4个直属小组,除市分部筹委会及盟机关外,民盟遵义师範小组有盟员13人,由赵世迦担任组长,一中小组有盟员5人,由季道文任小组长,二中小组有盟员4人,由市分部筹委会秘书处干事魏汝为代组长,四中小组有盟员5人,由詹建伦担任组长,另有2名单联盟员由分部筹委会直接联繫。
3、第一次盟员大会及遵义市分部委员会
1954年9月10日至12日,中国民主同盟遵义市分部委员会第一次盟员大会在市中苏友好协会会议室(原址位于今区政协大楼处)召开,出席盟员39人,大会由陈仲庵主持。大会主席詹健伦致开幕词,分部筹委会负责人杨天源作市分部筹委会两年来的盟务工作报告,动员盟员积极参加文教建设工作。大会选举了新的分部委员会,委员有陈仲庵、杨天源、詹健伦、谢德增、万苏黎;候补委员杜锡隆、季道文。经第一次委员会议选举陈仲庵任主任委员兼组织部长,魏汝为任组织部副部长,谢德增任秘书主任,詹健伦任宣传部长。
市分部委员会成立后,对原基层小组进行重新调整一中小组组长季道文,二中小组组长郑昌,四中小组组长夏都芬、副组长李季超,遵义师範小组分为两组,其中第一小组组长赵世迦,第二小组组长熊忠朝。
4、民盟遵义市(县级)委员会
1956年6月19日,根据盟省委决定,原遵义市分部委员会改为中国民主同盟遵义市委员会,简称民盟遵义市委。1959年6月27日至28日,召开遵义市第二次盟员大会,选举产生民盟遵义市第二届委员会,主委陈仲庵、副主委詹健伦、李方明。
1963年2月2日至3日召开了第三次盟员大会进行换届选举,分部委员会班子成员全部当选,继续领导盟市委工作。遵义民盟组织在工作中得到巩固和发展,至“文革”前全市共有五个支部(师範专科学校支部、一中支部、二中支部、四中支部、机关支部)和3个直属小组(遵义师範小组、地区医院直属小组、农校直属小组),盟员79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盟组织停止活动,1968年7月,盟市委机关被造反派强占抄家封门,遭受了一场洗劫。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给民主党派带来生机和希望。1980年2月,在盟省委领导下,中共遵义地、市委大力支持下,恢复了组织活动,建立了以詹健伦同志为组长,杨天源为副组长的民盟遵义市临时领导小组,秘书处改称办公室,重新进行盟员登记,清理档案资料,从此,盟市委工作重新走向正轨。
1982年2月、1984年12月、1987年11月、1990年5月、1993年4月、1996年12月分别召开了第四次至第九次盟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民盟遵义市第四届至第九届委员会,主委分别由詹健伦(四、五届)、万德贵(六、七届)、曾祥铣(八、地级一届)、钱民章(二、三届)担任,副主委前后分别由杨天源、万德贵、陈兴伯、魏汝为、彭鸿升、周厚稷、曾祥铣、辜正修、袁长江、余大均、齐仲珉、高钦岳、王凤玲担任。1987年11月起,盟市委机关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社会服务部。
5、民盟遵义市(地级)委员会
1997年遵义撤地设市,同年10月10日,民盟遵义市(地级市)第一届委员会成立,委员23人,主委曾祥铣,副主委辜正修、高钦岳、王凤玲。盟市委机关设一室两科办公室、组织宣传科、社会服务科。2001年7月,盟市委进行届中调整,补选钱民章为副主委。
2001年11月16日至18日,盟市委召开第二次盟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民盟遵义市第二届委员会及盟市委领导班子,新一届市委会委员25人,主委钱民章、副主委王凤玲、高钦岳、陈恩谦、张学军,盟市委下设教育、科技、文化、联谊、妇女老龄五个工作委员会。
2006年9月29日至30日,盟市委召开第三次盟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民盟遵义市第三届委员会及盟市委领导班子,新一届市委会委员25人,主委钱民章,副主委苟大明、黄先明、陈恩谦、张学军。
6、基层组织
1980年,盟市委恢复组织活动后至1998年8月,盟市委先后建立了师範、四中、联合、机关、一中、二中、长征子校(2001年更名为同济)、文艺、小教、科技、农校、教育学院(1997年与师专支部合併)、106地质队支部、十一中八中、三中、六中、钛厂、九中、五中、退休等支部。1998年8月、2001年4月,原省直属桐梓小组、遵义医学院总支先后划归民盟遵义市委。2003年,遵义师院支部的换届并升格为师院总支,原农校支部撤销,成立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支部。2005年,成立了红花岗区机关支部。截止2007年8月底,民盟遵义市委辖属25个基层组织,其中,2个总支、22个支部、1个直属小组。盟员58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74人,硕士以上学业19人,中上层人士530人。

发展历程

民盟在遵义建立组织后,在中共领导下积极组织盟员投身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发挥参政党职能,为团结教育知识分子做了不少工作。如号召并组织盟员投身到当时的“五大任务”、“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思想改造”、“抗美援朝”、“反对美帝霸占台湾”、“支援印度支那人民的正义斗争”、“对私改造”、“合作化”等实际斗争中磨练、思考、自我改造,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盟员搞好本职工作的,还积极参加盟组织举办的教育、科技讲座,推广新教育法,积极购买公债(1954年,教师中29名盟员认购公债1204元,超过认购指标4倍多),下乡宣传农业合作化,开展扫盲工作。
1966年6月4日,盟市委召开“文革”中一次委员扩大会,学习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有关档案,并根据上级指示停止了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给民主党派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盟市委恢复正常工作后,组织盟员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政策和盟中央、盟省委有关档案,增强盟员对新时期中共的统战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的了解和认识,积极主动协助党和政府为盟员落实政策。如1981年底平反落实了被错划右派14人、冤案1人,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房产产权、知识分子政策、户口及粮食关係等70余件,其中有引起全国震惊的桐梓段后麟工程师陪杀案,并代转、代呈落实政策信件80余件。
随着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盟市委带领全市盟员,积极投身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变革中,特别是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出台后,民主党派的工作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盟市委在盟省委和中共遵义市委领导下,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参政党职能,为本地两个文明建设出主意、想办法、作贡献。
参政议政民盟在遵义建立组织后,盟的领导和部份盟员相继在人大、政府、政协担任领导工作。目前,盟市委有省人大代表1人、市人大常委1人、市人大代表5人、区人大代表3人(其中常委1人);省政协委员2人、市政协委员23人(其中市政协副主席1人、市政协常委5人)、区政协委员6人(其中区政协副主席1人、市政协常委3人)。他们积极参加中共遵义市委、市政府、市委统战部主持的就本市重大政治、经济、人事事项协商,以及重要档案出台前的讨论,认真建言献策。盟市委还组织各专门委员会,基层支部围绕遵义经济发展、特别是教育展开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通过议案、提案的形式反映社情民意,协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至2007年盟市委就本市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提出集体提案57件,个人提案、建议案481件。

相关理念

自身建设加强盟的自身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市盟员的整体素质,提高盟市委的参政议政水平。盟市委注重加强盟的思想建设,组织盟员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盟章、盟史,举办各类大型活动。除每年举办的新盟员培训、盟史图片展览外,1984年,盟市委举办了大型书画展览,参观人数上万人次;1986年8月,民盟中央副主席、着名科学家谈家桢来遵。盟市委邀请谈老举办学术讲座,全体盟员和地、市机关领导,各民主党派和市政协负责人应邀听讲。1992年在遵义宾馆举办庆祝遵义民盟成立四十周年活动,并举办书画展览;1995年举办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活动;1997年举办喜迎香港回归庆祝活动;1998年举办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活动;1999年举办喜迎澳门回归活动;2000年召开“维护祖国统一,坚持‘一国两制’”座谈会。举办“携手迈进新世纪”联欢活动;2001年3月为纪念中国民主同盟成立60周年,盟市委在红花岗区政府会议大厅举行庆祝大会,盟省委、市区两级领导、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全体盟员出席了大会,在河滨公园举办中国民主同盟盟史图片展览;2002年3月,在遵义宾馆举办庆祝遵义民盟成立50周年暨表彰大会,会上表彰了7个先进支部、10 个优秀基层干部、44位先进盟员,为50年代入盟的25位老同志颁发了荣誉证书。很多支部表演了精彩的文娱节目,还利用“三八”妇女节、教师节、老年节等节日举办各类知识竞赛、讲座、游览、参观、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04年,举办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文艺活动。通过上述活动,增强了广大盟员的政治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增强盟组织的凝聚力。,盟市委从抓基层组织活动入手抓基层建设,通过片区活动与支部活动相结合,组织发展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使全体盟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1999年在贵州省地方组织盟务工作研讨全上,盟市委作了题为《让基层支部朝气蓬勃地迈向21世纪》的经验介绍,得到大会肯定并刊登于《中央盟讯》2000年第1 、2 期合刊上。2001年10月出席省盟务研讨会,民盟四中支部在会上作了题为《搞好新老交替,宏扬优良传统》的发言,得到与会者的好评。盟市委机关报《遵义盟讯》从1988年底复刊,1994年改版成八开小报,一直坚持按时出版,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交流盟务工作经验,提高盟员思想觉悟,指导盟务工作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在促进与省内外各兄弟盟组织、与我市其它民主党派交流学习和联络感情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服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盟市委紧紧围绕本地经济建设,充分发挥盟员的智力优势为社会服务,在办学、科技谘询、支边扶贫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83年——1985盟市委面向社会,开办“自学声乐”。1985年3月,盟市委组织部份盟内外科技人员成立民盟科技谘询综合服务部,从1985年—1987年开展大型科技谘询项目8项。1986年组织遵义市教育界有名的中国小教师和行政领导赴务川培训中国小行政领导及历史、地理教师共140余人。1984年盟市委创办了民盟“光明补习学校”,从1984年—1992年共开办高中补习班35个,累计学生2800余人。民盟科技支部1992年—1994年与市劳动局举办财会自考中专班,共培训学生110人。1993年盟市委开办少年电脑培训班6期,培训学员200余人。盟市委还积极组织盟内外教师及科技人员支边扶贫,1985年—1987年赴沿河县开办国小语文、数学、行政管理共9个班,培训学员510人,1998年—2002年3月,在务川自治县举办高中、国中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5科教师培训班共10班,历时3周,培训教师300余名。举办银杏及蔬菜种植培训班3期,培训人员300余人。在务川培训医务人员450人次,为县医院作示範外科手术3台。从1997年至2000年,盟员捐款资助灾区及贫困儿童,资金达16980元。另捐电脑学习机、文具、衣物若干。从1998年起每年资助10名务川自治县少数民族儿童每年1000元,完成他们国小阶段学业。并从民盟大连市委引资在务川自治县石朝乡开设了“民盟助学班”,每年资助该班50名贫困少数民族儿童5000元(1999年——2004年),完成国小阶段学业。2000年,盟市委与市政协配合,从澳门引资20万,在桐梓南溪口修建了云霞希望国小,并为该校师资培训做了大量工作。
十五期间,组织两城区教学经验丰富的近百名中国小教师,到务川、湄潭、正安、余庆、桐梓、汇川区等县(区)及其乡镇进行了10次教师培训。培训科目包括高中、国中、国小各科的教材教法及其新课程改革标準、学校教学管理、学生心理谘询等。上示範课或开讲座共400余学时,接受培训的师生上万人次。参与支教的老师不辞辛劳,十分尽责,帮助受培训的地区提高了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受到当地师生的一致好评。组织了4次较大规模的下乡医疗培训及义诊活动。有近30名医学院教授、副教授、医技人员到务川县、湄潭县及其乡、镇、村对医卫和计生人员进行培训;讲授医疗卫生、计画生育、老年保健等知识;开展查房、会诊、做凝难手术,为民众义诊。共培训医务及计生人员500余人次,义诊病人1000余人次。通过对务川县中医院、湄潭县茅坪镇医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了两家医院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门诊率有了明显提高。每年聘请蔬菜种植专家到务川县大坪镇培训蔬菜种植技术,向村民赠送优质菜种、营养钵、遮阳蓬等。在城区联繫了参观学习点,出资让大坪镇村民轮流来遵参观学习。现该镇蔬菜种植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蔬菜种植户不断增多,已成为务川县城重要蔬菜供应点。通过引资和组织盟员自愿捐款捐物等方式,资助山区贫困学生。“十五”期间,完成了对务川县石朝国小“民盟助学班”50名儿童、香港理工校友希望国小10名贫困儿童1—6年级的捐助帮扶。2004年开始对务川大坪国小30名贫困学生1—6年级的捐资助学,每生每年100元。2002年,从大连盟市委引进2000元购买文具和体育器材,10000元购买电视机、VCD等音响设备,捐助给石朝乡民族国小;2004年,小教支部盟员组织部份学生共捐赠了4000多套儿童衣服,200多个书包,数千册图书给务川大坪国小;2005年,盟市委向湄潭求实中学捐赠价值1000元的新书和200余册旧书,受到学校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受盟省委委託,2006年组织英语教师到毕节地区培训英语老师,2007年到铜仁万山特区培训中国小校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当地的好评。
三、作用和影响
民盟在遵义建立组织已经50多年。50多年来,盟市委带领广大盟员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围绕中共的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开展盟务。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参政党职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好事,做实事,为促进遵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以来,全市盟员获各类奖励1340人次。其中,国际级2人次,国家级奖励151人次,省级157人次。盟市委所属教育学院支部、农校支部、退休支部先后被盟省委评为先进支部,科技支部被评为遵义市为四化服务先进集体。盟市委在1985年——1987年在沿河支边成绩显着,获省政府颁发的支边先进集体奖,1995年盟市委获原遵义市政协提案先进集体奖。1997年在抗洪救灾活动中,盟市委积极组织盟员为三江人民捐款、捐物,获市政府颁发的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奖。2000年盟市委妇女委员会获市妇联颁发的“三八”红旗集体奖。盟市委因在务川苗族、仡佬族自治县及遵义县平正苗族自治乡的智力支边扶贫,捐资助学方面成绩显着,获中共遵义市委、市政府颁发的“遵义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奖”。2001年盟市委获市政协颁发的“政协优秀提案单位”奖;中共遵义市委、市政府颁发的“遵义市智力支边工作先进集体奖”。 2004年盟市委荣获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授予的 “优秀支教队”称号,盟员潘用敏老师荣获省“优秀支教队员”称号。2005年9月,盟市委获盟中央颁发的“民盟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医学院总支、四中支部获盟省委颁发的“民盟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2006年,获中共遵义市委、市政府、是政协颁发的“遵义市‘十五’期间智力支边工作先进集体奖”。
50多年来,民盟遵义市委得到了遵义各级政府和人民民众好评,特别是近年来,盟市委组织的盟内外专家、特级、高级教师在国家级贫困县务川自治县的一系列智力支边扶贫、捐资助学、科技谘询服务活动,得到务川自治县党政领导、务川各族人民的肯定。1999年务川县四大班子给盟市委赠送了“情系山区教育、鼎力振兴黔北”的锦旗。2000年又赠送“科技扶贫真情注、智力支边硕果丰”的锦旗。2006年务川自治县香港理工希望国小赠送“捐资助学、泽被千秋”的锦旗,湄潭县教育局、支边办赠送“民盟支教、情洒湄江”的锦旗。
50多年的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对于遵义民盟来说,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化,在逝去的岁月里,民盟老一代成员及领导者历经风雨,矢志不移地跟随中国共产党一道前进,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为推动遵义的“三新一强”建设作出不懈的努力。我们将继承民盟的光荣传统,与时俱进,在国家的政治生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为遵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谱写新的篇章。
上一篇:十四郎(网路作家) 下一篇:牙林三中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