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保暄(1886~1919),字伯吹,浙江宁海人,人称“浙江之蔡锷”。辛亥革命浙江起义发起人。
1907年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入学途中于上海参加光复会。同年底毕业,任军校副总办。次年初,入天津陆军警察学堂。1910年回浙,任新军21镇宪兵营执事官。辛亥革命时,浙江革命党人举行白云庵会议谋划起义,会上被推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后又被推为指挥。11月5日凌晨杭州光复,他以临时都督名义发布浙江光复告示。旋感“诚信未孚”,于当日军政会议上辞职,嗣改任省军政参谋。浙江援宁支队成立,任支队参谋长,进军南京。南京既克,回杭州任二十四团团长,兼六师参谋长、讲武学堂堂长、陆军国小校长。1914年任第十二旅旅长兼陆军补习所所长。
护国运动中,与夏超等于1916年4月发动兵变,赶走都督朱瑞。继任都督屈映光仍暗拥袁世凯复辟帝制,他又联合夏超迫其辞职,推吕公望任都督兼省长,自任浙江护国军第一师师长。次年11月,为驱逐在浙江的北洋军阀杨善德,宁波宣布独立,发兵曹娥,寻控制百官。杨遣兵镇压,他自请出兵,暗与宁波独立军相约,待兵至曹娥倒戈反杨。后因有北洋军第四师炮兵及机枪队随部监视,无法按约联络,而所部在晨雾中隔江放炮,宁波独立军误以为他变卦即退散。1918年初任援闽浙军副司令,率第一师藉机离浙。后与护法粤军密约,等得到北洋政府军械兵员补充后投粤,旋因吕公望令先头部队独自投粤,他遂退兵驻厦门。次年病逝厦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童保暄
- 别名字伯吹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浙江宁海
- 出生日期1886年
- 逝世日期1919年
- 职业军人
- 毕业院校天津警察学堂
- 主要成就1911年,光复杭州
1911年,光复南京
1916年,倒袁护法
生平经历
1907年5月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入学途中,由革命党人吕公望介绍,在上海女报社秋瑾处参加光复会。同年年底毕业,授副军校总办职。翌年初,再入天津警察学堂学习,1910年学习结束回浙江,任新军二十一镇宪兵营执事官。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浙人奋起回响,童保暄参加浙江革命党人谋划起义的“白云庵会议”,被举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至11月初,起义风声日紧,浙政府已有所闻。11月3日,上海光复成功,在杭革命党人认为时机已成熟,遂决定提前起义。时吕公望去缙云联络未归,而顾乃斌、朱瑞都以种种藉口不愿担任颇有风险的都督之职,于是公推童保暄为临时都督。11月4日夜,起义军攻下巡抚署,5日凌晨宣告杭州光复,童保暄以临时都督名义出安民告示,晓喻全城。保暄自知资历浅薄,不宜久任临时都督之职,在当天召开的军政会议上辞职。结果,举汤寿潜为都督。此后,保暄任省军政参谋,曾派宁海籍军官华巨熔来家乡,回响光复,组织县政府。浙江援苏支队成立,保暄积极参加,任支队参谋处长,进军金陵。在指挥攻占乌龙山、幕府山和马群等几个重大战役中,颇着战功。金陵攻克后,童保暄回杭任二十四团团长,兼讲武学堂堂长、陆军国小校长。
1914年又任陆军补习所所长、第十二旅旅长等。在“二次革命”中,护国运动自西南发起,童保暄和夏超等极力劝说当时的都督朱瑞宣布浙江独立,朱不听,反欲捕杀劝说者,童保暄遂于1916年4月发动兵变,兵围将军署,逐走朱瑞。屈映光继任都督后,表面宣称浙江独立,暗中却迎合袁世凯复辟。阴谋败露后,童保暄联合夏超迫使屈映光辞职,推吕公望为都督兼省长。
此后,北洋军阀杨善德插足浙江,分化浙江革命力量。宁波起而反杨,宣布独立,发兵曹娥,控制百官阵地。杨善德决定派兵镇压。童保暄与宁波原有联繫,拟进军到曹娥后反戈倒杨,故自告奋勇,愿率部平定宁波,并派三团团长李全义率部即日渡江。杨对童保暄原不放心,即派第四师炮兵及机枪队随童部监视,使童保暄无法与宁波独立军联络。至曹娥两兵相接,童部在晨雾瀰漫中向对岸放了数炮,独立军随即溃散,联合反杨一事未能成功。
1918年初,杨善德以调虎离山之计,命童保暄为援闽浙军副司令,赴闽援助北洋军阀李厚基。童保暄也想藉机离开虎口,另作计议,遂赴闽。进军途中,节节胜利。后与护法粤军议定,待获得北洋政府补充的军械和兵员后即投粤;但吕公望急于求成,竟然背着童保暄暗中活动,策划前头部队陈肇英团长单独投粤,使保暄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尔后,北京补充的军械在途中被劫,派往接收的一排骑兵亦全部阵亡,童保暄不得不退兵厦门休整,心中郁郁寡欢。1919年病死,年仅三十三岁。
作品一览
其一
为民为国不为利,万里一帆君远征。
武士道传三尺剑,大和魂造一代英。
脑囊盛尽东洋月,口角自吞北斗星。
贼血濡衣功建日,花开旧圃笑文明。
其二
四面劫尘唤梦回,少年世界少年为。
东岛环湖春色早,中邦接陆日光回。
钱塘浪满瀛洲近,辽渤帆圆苍海来。
花开文明留意采,好扶祖国上竞台。
《黑云歌》
1910年5月25日
黑云四合天翻复,风雨同侵东亚陆。
大陆睡狮鼾未醒,眈眈虎狼环且逐。
两虎相搏各有伤,两狼相斗必有辱。
利益均沾互协定,列强尽变旧面目。
吁嗟乎!割地赔款人为食者我为肉。
吁嗟乎!索矿争路人为逐者我为鹿。
天演地择谁所主,优者生存劣者扑。
公法公约本无凭,弱者伤亡强者福,
附藤依葛非长策,唯有自强方足补于独!
君不见远交近攻祖龙向东吞六国?
君不见兼弱攻昧定远渡关破西域?
古人非有余,今人非不足。
有为者亦若是,先皇后皇相继续。
崑仑巅高万八丈,天柱顶撑北斗北。
扬州江流四千里,坤鳌肩转地球轴。
胡元尚能混欧亚,况吾四万万同胞古来文明族!
自侮人侮前足训,前因后果西哲录。
坚冰之渐数千年,夏后作俑传家局。
周公作礼细节繁,皇帝神圣民碌碌。
变本加厉汉高祖,窃取天下藏私椟。
魏晋唐宋元明清,进化唯有愚民求。
民无恆业士趋浮,武缺方略文行牍。
上下蒙蒙无责任,朝朝暮暮争利禄。
满目疮痍待谁医,大好河山将谁属?
岂治极必乱乱极复治一治一乱例重複?
抑乱世小康又太平,沿阶进行自迟速。
天意人意意茫茫,此身此志空僕僕。
驹光不住闲偏紧,俯仰执剑歌当哭。
《三十述怀》
1941年
民国五年吾三十,国家幼稚吾壮立。
幼稚全凭壮者扶,颠连搀上共和级。
中华国寿四千年,三十之吾何渺然?
多少英雄随水流,钱塘江上贼授首。
平生最爱是梅花,风雨丛中争胜名。
世变风云孰转坤,战功羞与故人论。
中原遍染征衣血,戎马何曾出国门。
辽东笳鼓振西山,严日旌旅出玉关。
百万貔貅齐努力,平城勒石振师还。
立马崑仑唤主翁,腾云无首见群龙。
长江一泻数千里,大地河山指顾中。
人物轶事
光复杭州
1907年秋瑾为準备起义,早在杭州新军中发展了27名将校为同盟会员。后来章太炎的光复会更在新军中发展了大批会员。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第八镇的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成功,人心大振,各地纷纷回响,宣告独立。光复会陶成章已回上海指挥,同盟会的陈其美不仅自己来杭部署,还先后派蒋介石等来杭州联络,敦促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浙江新军中下级军官起义,光复杭州。
当推举何人出任都督时,大家推三诿四,怕的是起义不成,人头落地。在这紧急情况下,童保暄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表示愿当临时都督,负担起指挥的重任。起义成功后,即让位。童保暄这种当仁不让、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精神感动了大家,就作出决议起义临时司令官童保暄。
1911年,11月3日,上海起义成功。陈英士任沪军都督。派来了王金髮、蒋介石、张伯岐等率领敢死队来杭助战。其中担任敢死队的有112名奉化栖凤渔民。
浙江新军中革命党人决定在4日之夜发动起义,参加者有周承英的82标,朱瑞的81标,张国威的炮兵营、徐康圣的工兵营及童保暄的宪兵队,还有蒋介石、王金髮等人的敢死队。以左手臂缠白布为标誌,禁止自由放枪,不準杀人放火,免得居民慌乱。军事部署由可靠宪兵分头密送。
于是,在1911年11月4日夜晚12时,童保暄指挥革命军,攻打杭州的巡抚衙门。并与驻城隍山的清廷新军取得联繫,约定一见抚署焚烧,即悬挂白旗起义。1911年11月5日凌晨,杭城街头,白旗飘扬,发出公告,宣告浙江光复。杭州街头贴满临时都督童保暄的安民告示。
参加杭州光复的各地领袖,讨论谁来当第一任都督的人选问题,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童保暄考虑到派系林立,各自为政,勾心斗角;反正他是“为民为国不为名”,在各方面争执面前,就坦然主动让位,把都督之位让给省谘议局人士从上海专程请来的立宪派领导人汤寿潜。
光复南京
杭州起义一举成功后,八方回响,随即各府相继易帜,浙江全省大定。
江浙革命党人决定组织江浙联军攻打南京,于是立即在新军二十一镇中抽编一个混成协,名为浙军援苏支队。其中3000人的浙军是主力,除了张伯岐任团长的先锋团属于被调之列,由仙居山区招募来的会党青年充任敢死队。吕公望、童保暄、叶颂清等人商量,组织支队司令部。童保暄担任参谋处长。
童保暄以重赏选募192名敢死队员,并与张国威亲自指挥炮兵準确轰击,炮火威力大显,把城墙摧毁了多处,步骑兵就冲锋入城。全体将士前赴后继,奋不顾身,肉搏拼刺,格斗12小时,杀出了威风。终于夺取天堡城,突破清军防线,攻克金陵。浙军攻打南京节节胜利。
1911年12月2日围攻朝阳门,拿下了南京。南京光复,北军军心动摇,革命形势遂见好转。各独立省份都派代表到南京商议,组织临时政府于南京,迎接孙中山到来。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所以说,南京光复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从此,浙江在民国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国人所敬重。
临时都督
反清起义真正指挥者
今天史学界谈到浙江的辛亥革命,往往称汤寿潜是浙江的首任都督,但这是一个错误。童保暄才是1911年11月5日杭州发动武装反清起义的真正指挥者,而汤是在起义成功后接替他的人。1911年11月5日早晨,杭州光复,全城白旗招展,贴满杭城的起义军安民布告就是以“浙江都督童保暄”署名的,童虽是“临时都督”,但毕竟是首任都督。
在天津出版的《民国报》辛亥第一期(1911年12月1日,阴曆十月十一日出版)刊登的《杭州光复记》就说“临时都督童(保暄)即出示安民,并派支队分据大清银行,及藩运各库。”
这说明童保暄的“临时都督”已经全国知道。
1912年顾乃斌说杭州起义前在自己家中的会议上“议决临时司令官为童保暄,参谋官葛敬恩”顾乃斌起义前任清浙江新军82标第3营管带,起义时被任命为起义军第2标(即原新军82标)司令官(相当于团长)。顾乃斌部是杭州武装起义和攻打浙江巡抚衙门的主力,他的回忆极有说服力。
顾乃斌的回忆还指出,在他家的这次会议陈其美“又派黄郛、蒋介石、陈泉卿到杭”参加,并与黄郛等商準“拨用炸弹五十枚,七米里九子弹三万颗、手枪五十枝、洋四千元,并告示、旗子、以及炸弹队若干人”。这说明童保暄这个临时都督是浙江光复会与上海同盟会两方面都同意的。因为,杭州起义张贴的告示是在前一日刚刚光复了的上海印製的。杭州当时还在清政府控制之下,为了防止泄密杭州起义时间,起义布告一定不能在杭州印製。就排除了童保暄私自印製布告,自称“都督”的可能。起义前在顾乃斌家召开的这次会议十分重要,据傅墨正的回忆,此次会议的具体日子为1912年11月3日,地点在“上板儿巷老人弄”。笔者暂称其为“顾家会议”。
临时总司令背黑锅
1911年11月5日凌晨,枪炮声初歇。
到了下午,四声炮响后,迎紫门上插出白旗,清廷旗兵打开营门投降。一个堡垒——旗营攻陷,杭州光复。
此时的杭州城内平静如常,许多市民也学着革命军,左臂繫上白布,并搭建了各种彩楼来庆祝“新生”。
临时司令部城站旅馆内,四方来人越聚越多,影响到了火车站正常交通。有人提议就近往梅花碑劝业道署办公。
城内各处贴出安民告示,署名正是临时都督童保暄,隔不多久,又贴出了一张浙江军政府都督汤寿潜的公告,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起事之初,众人推诿,童保暄自领临时总司令。当时褚辅成提议,汤寿潜素有威望,推他为浙江都督。,汤寿潜还没到任,意外发生了。
葛敬恩在《辛亥革命在浙江》中记录道十六日(1911年11月6日),众人在总司令部开军事会议,集会时纷纷攘攘,有些人自认为立了大功,就要求升官发财,丑态毕露,甚至捶台拍桌,动刀动枪。
临时都督并非自认
在筹备光复浙江前夕,大家犹豫观望时,他毅然临危受命,出任临时总司令、都督。对此,有人认为是童争权夺利而来,如光复杭州时担任攻占抚署的二标先锋队官傅墨正在《辛亥革命杭州光复的回忆》中说“都督人选,因时间匆促前未决定,不料童保暄以个人名义,私刻印信,自任都督,遍贴安民布告……”。吕公望在《辛亥革命浙江光复纪实》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并宣称童保暄任临时都督“舆情都指他沐猴而冠,太不识相”。笔者认为,童保暄确实是这次起义的“发号施令”者,但既不是童“自认都督”,也非童“预为夺功”,事实是起义领袖们在起义前几天在顾乃斌家聚议,议决童为临时司令官,葛敬恩、黄凤之等四人为临时参谋官,起义领导与时间都是事先商定的,并非童保暄自作主张。成功后第三日即功让于人。
倒袁护法
浙江革命党人朱瑞见袁世凯气焰日渐高涨,就派人去拜倒在袁脚下,甘心为袁作走狗。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复辟帝制。孙中山立即发表《讨袁宣言》,火速通电各省。1916年春,蔡锷在云南发起反袁护国运动,四方回响,浙江人民亦起来反对朱瑞。当时任驻杭第十二旅旅长的童保暄,坚决讨袁护法。他进城见朱瑞,要求独立。朱瑞召集骨干议决,金华林反对,就连同乡一师师长叶颂清也不赞成童保暄的主张。童保暄大声直言“今日不独立,恐他日无暇独立了。”朱瑞毫不客气地说“本将军意见,不必独立,也不必不独立,就是中立罢了。”
没过一天,童保暄已刺探到军署的阴谋,朱瑞要诱使他到抚署,準备捕杀他,将他置于死地。好在叶颂清还看在同乡的面子上,派人暗示童保暄,这才侥倖脱险。童保暄一不做、二不休,先发制人于1916年5月12日抢先发动兵谏,率领二十三团、二十四团的亲军,乘夜间潜入城内,自凤山门和候潮门进占城隍山,炮轰总督府。朱瑞仓惶逃往上海,后又逃到天津,病发而死。
童保暄又重履风範,推拒屈映光为都督。
1916年6月袁世凯倒台,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在1917年初,以国务院命令,任命杨善德为浙江督军,取代吕公望这个都督省长。
1918年4月至1919年5月,在福建与广东之间发生了局部的南北战争。不管是北京北洋政府的指派,还是杨善德的排挤,童保暄作为军人,不得不服从命令,亲自率军出发,6月中旬连战七晚攻克饶平,在闽南取得胜利。
童保暄任闽浙军副司令。因处境、心情、身体等多方面原因,童保暄在1919年3月下旬检阅时感染风寒,竟生起病来,得不到妥善医治,在5月23日不幸去世。
重金藏书
军人出身的他,官至师长、授闽浙军副司令。曾以八千银元购得杭州某藏书楼图书,藏于宁海老家,题名为“止园”。该藏书楼在他去世后,保存尚好,一直到1950年,由县人民政府徵集并藏于县文化馆,计线装书有48箱。1956年,经省文化厅文化处工作人员挑选出精品图书6麻袋,归浙江省图书馆收藏。
历史评价
硬骨头童保暄。
他是宁海人,有着宁海人的一身硬骨。
因为对革命的忠贞和英勇,时人称他“浙江之蔡锷”。
杭州光复、南京光复、倒袁护法的斗争中,都无法抹去他的功绩。
他短暂的一生,却因为品德和度量被人称颂。西湖边上,还曾建一座童公祠来纪念他。
童保暄去世后,1923年在西湖边的宝石山下,建造了童公祠。光复会创始人章太炎先生亲自撰写《童师长祠堂记》“少以乾翮闻于军中,初举大义实为乾魁,其后拒袁氏帝制,功亦第一”,对童保暄短暂一生,特别对他的品德和度量,作出了最好评价,充分体现了宁海人的硬骨头精神。
后世纪念
日记
2007年1月10日,浙江省宁海县政协与该县前童镇党委联合召开《童保暄日记》出版首发式。童保暄虽长期戎马奔波,却坚持每日写日记,《童保暄日记》对民国史的研究与编写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全书共十一卷,记录了童保暄自1908年至1919年间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件以及自身的思想、观点等。
墓穴
童保暄墓位于宁海县跃龙街道水车村,建于民代,墓体坐北朝南,墓碑为段祺瑞题写。
童保暄,曾任浙江临时都督。童保暄去世后,徐世昌大总统追赠童保暄为陆军上将(原为中将)。在杭州宝石山建造有童保暄公祠,章太炎曾做《童师长祠堂记》一文以记之,称讚他“少以乾翮闻于军中,初举大义,君实为乾魁,其后拒袁氏帝制,走其幸将,功亦第一”。 此墓风化严重,亟待修缮。作为革命烈士墓,童保暄墓具有较高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2003年3月28日列为第二批县级文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