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色,汉语词语,
拼音zhèng sè
基本释义是态度严肃,神态严厉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正色
- 外文名正色
- 性质词语
- 解释态度严肃
- 拼音zhèng sè
拼音
zhèng'sè
基本解释
态度严肃,神态严厉!
1. [normal color of skin]∶又称“常色”。健康人面部色泽(正常的脸色)
2. [pure colours]∶纯正的颜色,指青、黄、赤、白、黑等色
3. [with a severe countenance]∶严肃的神色
正色痛斥
正色厉声。——清· 梁啓超《谭嗣同传》
引证详解
- 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纯正的颜色。
中国古代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纯正的颜色。这个说法,当时主要由于迷信,比如说黑色象徵夜晚,黄色象徵着土地。
间色是指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5种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间色一般不太受欢迎,比如绿色,紫色啊。
正色和间色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丝毫不得混用。一国之君的衣服颜色一般都是正色,根据他们的喜欢而不同,比如周朝喜欢“红色”,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喜欢“黑色”,而灭秦建立的汉朝又喜欢“黄色”。而春秋霸主齐桓公则偏偏喜欢“紫色”,属于间色。
据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至于当时5匹生绢也买不到一匹紫色布。齐桓公看到这种现象十分担心,于是管仲劝他不要再穿紫衣,“三日,境内莫衣紫也”。,齐桓公始创的这个传统却流传了下来,南北朝时期创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绯(深红色)、绿、青。以唐代为例,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着浅绯色,六品着深绿色,七品着浅绿色,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浅青色。武则天当政时期,有一个叫傅游艺的官员擅长拍马屁,一年之间自青而绿而朱而紫,时人号为“四时仕宦”。而白居易的着名诗句“江州司马青衫湿”,被贬官后的诗人只有穿“青衫”的资格。“朱”是正色,“红”是间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用“红”取代了“朱”,由“大红”而“大紫”,比喻官位升迁,“红得发紫”也是同样意思。
同为间色“绿色”比“紫色”还要差,属于特别低贱那种。朝廷内,低微小官穿绿色。民间,只有奴隶、僕从才会穿绿色衣服或者佩戴绿色头巾。到了元、明时代,绿色则成了娼妓男性家属穿戴,象徵低贱的身份,让别人一眼就知道你家有风尘女子。时至今日,绿帽子更成了配偶出轨的意思,绿色成了原谅色。
①《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闲色。” 孔颖达 疏引 皇侃 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
②《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 何晏 集解引 汉 孔安国 曰“朱,正色;紫,闲色之好者。”
③宋 苏轼 《五色菊赠朱逊之次韵》“坤裳有正色,鞠衣亦令名。”
④叶圣陶 《游临潼》“反正像作画一样,花无正色鸟无名,只要取个意思就成。” - 本来的颜色;真正的颜色。
①《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② 冰心 《往事(二)》“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竟是浅蓝色的了。” - 谓神色庄重、态度严肃。
①《书·毕命》“弼亮四世,正色率下。”
②《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
③《汉书·叙传下》“宽饶正色,国之司直。”
④唐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吚。”
⑤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八回“魏相正色曰。”
⑥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六“恂如正色答道‘不是,当真不是。’”
⑦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孔明入见,正色曰“明公无复有远志,但事此而已耶?” - 美色。
①《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②唐 白居易 《议婚》诗“天下无正色,悦目即为姝。”
③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篇十二》“乃拣美丽者斥为女戎,而取丑陋者以为正色。” - 谓正宗品种,纯种。
唐 元稹 《进马状》“伏以前件马北方正色,东道奇蹤,调习多时,备谙材力。” - 宋时指交纳的正宗赋税。如谷、帛之类。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令三等已上人户取便纳见钱或正色。” - 指正生、正旦等主要的角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本末》“选优,两部秀者,以充正色;蠢者,以供杂脚。” - 指脸色;健康人面部色泽(正常的脸色)
本词选入七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第8课《落难的王子》谁知他正色道--
生理学名词
正色。又称常色。正色有主色、客色之分。正常人的色泽,明润含蓄,红黄隐隐,容光焕发,表示气血平和,精气内充,为有胃气、有神之象。正色有主色、客色之分,主色是每个人基本的肤色,视个体而异;客色随气候,环境及当时的生理状态而变化,均不属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