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帷子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形于秦汉,盛于宋、元、明、清和民初,是一种由古代战争衍生出的中国传统民俗舞蹈,历史悠久,阵势古朴,变化多端,寓意深刻,寓含着“因果报应”理念、和揭示天象、节气变化的特点。在中国民间,跑帷子又称帷子”,具有底层、民间、边缘的文化形态,覆盖于豫北、冀南大片地区,历来为广大人民民众喜爱,成为豫北一带影响力、渗透力极强的中国传统文艺表演形式,具有典型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特点!
2008年6月7日,跑帷子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跑帷子
-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 非遗级别国家级
- 批准文号国发〔2008〕19号
- 申报地区河南省汤阴县
- 遗产编号Ⅲ-50
- 遗产类型传统舞蹈
象徵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帷子共有24桿,象徵着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根帷头上的十二幅画面,象徵着天干地支十二属相;帷头上的144个绣球,象徵着宇宙漫天星辰。另有两面分别绣有太极图和日月祥云的彩旗,称为“彩子”,象徵着天地间阴阳交泰、化生万物的气象。
持彩子的男青年称为“彩头”。,还配有十八面威风锣鼓、马号、三眼炮等。表演时,当锣鼓响起,马号吹动,二十四桿彩帷分为两队,在两位彩头的引领下,踏着锣鼓的节奏,相互迴环穿行,奔走如飞,远望如万马奔腾,近观似雄兵列阵。每当一场跑完,炮手立刻鸣炮定格。倘若在帷伞内按上灯火,晚上表演也十分引人。身着彩装的小伙子们手执帷桿,虎虎生风,两队帷灯在夜空下穿行,犹如火云变幻,金龙起舞,场面非常壮观。跑帷子,寄託着国泰民安、人间昇平的理想和百姓对风调雨顺、五穀丰登、百业兴旺的祈盼。
历史沿革
冀南帷子舞历史悠久,据古《磁州志》载“帷子舞盛传于冀南,以南大峪村帷子为最。”每年赴州县参加春节花会调演。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南大峪帷子在州府前的一次帷子舞中,所跑出的“天上一品”字形,曾获州官嘉奖。在演出的内容上,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帷子舞以“左右海眼太极图”开始,诸如“一字长河”、“双龙出水”、“小唐王乱点三军”、“四马同堂”、“五魁及第”、“天下太平”等套路,至今仍流传不衰。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独创出“大干四化”、“九州团圆”、“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等字形,且每年都翻出新的花样,使这一古朴的传统民间花会艺术形式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不断焕发出新的风采.
相关传说
汤阴县“跑帷子”产生于县东15华里的古隆化社,有着生动的历史传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形于秦汉,盛于宋、元、明、清和民初,是一种由古代战争衍生出的广场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阵势古朴,变化多端,寓意深刻,寓含着“因果报应”理念、和揭示天象、节气变化的特点。在民间,“跑帷子”又称“帷子舞”,具有底层、民间、边缘的文化形态,覆盖于豫北、冀南大片地区,历来为广大人民民众喜爱,成为豫北一带影响力、渗透力极强的传统文艺表演形式,具有典型的民俗文化艺术特点。
风格特色
艺术特点
“跑帷子”结合了古代战争的阵形场面,有自己独特的舞步、阵式、道具、配乐。表演由主干48人(或72人)、辅助180多人总计200多人组成,是一项集体表演的大型广场传统舞蹈,场面十分壮观。
传统含义
“跑帷子”有着很深刻的传统文化含义,每队24人为一“蓬”。本指用蓬草编成的门户,在“帷子舞”中则寓含古时军队的基层编制单位。每蓬24,3蓬则72,构成一个“帷子舞”的群体,72又与时令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