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ffiti是一种涂鸦艺术。艺术史有两种,关于艺术的历史 和艺术所反映的人的历史。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涂鸦艺术
- 外文名Graffiti
艺术史有两种,关于艺术的历史 和艺术所反映的人的历史
涂鸦艺术
东村艺术所强调的朋克精神同70年代开始出现的涂鸦绘画的精神内涵本质相同,东村也成为涂鸦艺术家聚居的大本营。涂鸦绘画起初并不为艺术界所注意,大部分情况下,它处于一种自我发展自我满足的地下状态,只是在八十年代前半期,它才浮出水面,成为纽约画派最流行的一种绘画风格,也成为东村艺术最闪亮的一道风景。时代广场展是它最亮丽的时刻。,它的辉煌不过是昙花一现,旋即重新回到被遗忘的"地下"状态。涂鸦艺术家们也次"亮相"而趋向分化,一部分在此次"展现"中大出风头,赢得了国际名声,作品也由此跻身大的博物馆和画廊,成为正统艺术机构与艺术观念所接纳的新宠儿。,也正因为如此,它们也丧失了涂鸦艺术原本所蕴含的精神。脱离了原初的生活状态,他们的作品徒具形式,显得苍白而缺乏活力。另一部分艺术家则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风格、材料和战场--城市的墙壁和捷运,在喧嚣过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如罗林斯。
涂鸦艺术同60年代兴盛的波普艺术有着关联。有些艺术评论家认为,涂鸦艺术是对波普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它们在精神上有着一致性,都倾向于关注大众文化。,涂鸦艺术家同波普艺术家们又有着显着的区别。所有的着名波普艺术家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接受过专业艺术院校的训练,而涂鸦艺术家们则截然相反,它们大多是劳动阶级的后代,没有经受正规的艺术培训。他们是纽约十一、二岁的少年狂热分子的领袖,很早就开始了"艺术生涯"--涂鸦。虽然涂鸦艺术和波普艺术的共同核心之一都是大众文化,,波普艺术家们只是想了解大众文化,表达对大众文化的思考,而并不是想亲近它。他们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一种"中立"的评判和审视,作品也流露出一丝冷淡和距离感。很明显,波普艺术家同他们的素材以及表现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这层帘幕在涂鸦艺术家那里根本就不存在。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来自纽约的城市大众文化,他们出身于这一文化之中,他们就是当时的大众文化的直接体验者和创造者,他们就是大众文化。他们年龄尚小,因而作品流露出很自然的天真味道,虽然技法笨拙,粗糙,但却有着非常感人的质朴和单纯。
涂鸦少年之间相互进行涂鸦竞赛,比拼谁的作品最多,谁的名头最响。他们在所有可能的公共场所将自己的名字或笔名"涂"在显眼的位置,以此表达对成人权威的蔑视。
70年代早期,雄心勃勃的涂鸦艺术家们在所有的捷运车厢上都涂上了他们自己设计的图案。他们疯狂地在公共场所,特别是捷运站的广告牌和捷运车厢外部添加非正式的装饰和绘画。他们手持装满颜料的喷抢同警察捉迷藏。这些颜料常常是偷来的,因而,从法律上讲,涂鸦少年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为了防止他们乱涂乱画,纽约交通部门还曾经把所有停放的捷运通上高压,结果酿成了一幕惨剧,一个涂鸦少年在捷运站涂鸦时被电击而死。这一事件引起了一场持久的争论,支持和同情涂鸦艺术的人同反对他们认为他们违反了法律的人展开了争战。维护者们认为涂鸦绘画是富有创造精神的纽约展现给人们的一种新的、激动人心的表现形式,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和心理体验的记录和展现。这场争辩以交通部门偃旗息鼓告终。人们认同了这样一个观念出于艺术的目的而轻微触犯法律是可以被容忍的。涂鸦艺术的面貌也为艺术界和公众所注意。1973年,涂鸦艺术第一次得以展出,作品是从捷运上的"涂鸦"图案转画到画布上的东西。到70年代后期,涂鸦绘画成为纽约下东城美术馆里的常客,越来越多的涂鸦艺术家集结地也建立起来,有些画廊开始专门展示涂鸦艺术家的作品,并且在商业上也很成功。涂鸦艺术从"地下"转向"地上"。
大部分涂鸦艺术家在艺术史上藉藉无名,这同涂鸦艺术的地下隐蔽性、创作的随意性,非系统性,创作人员的分散和众多有关。只有少数几个涂鸦艺术家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固定的风格,并得到了艺术界的公认。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让-米歇尔·巴斯克雅(1960-1988),基思·哈林和肯尼·沙夫。
常有纸模,tag,徒手绘画,贴纸等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