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 测量是通过地面接收设备接收卫星传送来的信息,计算同一时刻地面接收设备到多颗卫星之间的伪距离,採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方法,来确定地麵点的三维坐标。因此,对于GPS卫星、卫星信号传播过程和地面接收设备都会对GPS 测量产生误差。主要误差来源可分为:与GPS卫星有关的误差;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与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
基本介绍
- 中文名:GPS误差
- 来源分析:卫星轨道误差
- 传播途径误差:电离层折射
- 卫星钟差:予报的卫星钟差,包括SA
GPS 定位的误差来源分析
GPS误差来源. 在GPS卫星定位测量中,影响观测量精度的主要误差来源一般可分为三类:. 与GPS卫星有关的误差:卫星轨道误差、卫星时表误差。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1)卫星星曆误差
卫星星曆误差是指卫星星曆给出的卫星空间位置与卫星实际位置间的偏差,由于卫星空间位置是由地面监控系统根据卫星测轨结果计算求得的,所以又称为卫星轨道误差。它是一种起始数据误差,其大小取决于卫星跟蹤站的数量及空间分布、观测值的数量及精度、轨道计算时所用的轨道模型及定轨软体的完善程度等。星曆误差是GPS 测量的重要误差来源.
(2)卫星钟差
卫星钟差是指GPS卫星时钟与GPS标準时间的差别。为了保证时钟的精度,GPS卫星均採用高精度的原子钟,但它们与GPS标準时之间的偏差和漂移和漂移总量仍在1ms~0.1ms以内,由此引起的等效误差将达到300km~30km。这是一个系统误差必须加于修正。
(3)SA干扰误差
SA误差是美国军方为了限制非特许用户利用GPS进行高精度点定位而採用的降低系统精度的政策,简称SA政策,它包括降低广播星曆精度的ε技术和在卫星基本频率上附加一随机抖动的δ技术。实施SA技术后,SA误差已经成为影响GPS定位误差的最主要因素。虽然美国在2000年5月1日取消了SA,但是战时或必要时,美国可能恢复或採用类似的干扰技术。
(SA技术其主要内容是:1.在广播星曆中有意地加入误差,使定位中的已知点(卫星)的位置精度大为降低;2.有意地在卫星钟的钟频信号中加入误差,使钟的频率产生快慢变化,导致测距精度大为降低.)
(4)相对论效应的影响
这是由于卫星钟和接收机所处的状态(运动速度和重力位) 不同引起的卫星钟和接收机钟之间的相对误差。
与传播途径有关的误差
(1)电离层折射
在地球上空距地面50~100 km 之间的电离层中,气体分子受到太阳等天体各种射线辐射产生强烈电离,形成大量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当GPS 信号通过电离层时,与其他电磁波一样,信号的路径要发生弯曲,传播速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测量的距离发生偏差,这种影响称为电离层折射。对于电离层折射可用3 种方法来减弱它的影响: ①利用双频观测值,利用不同频率的观测值组合来对电离层的延尺进行改正。②利用电离层模型加以改正。③利用同步观测值求差,这种方法对于短基线的效果尤为明显。
(2)对流层折射
对流层的高度为40km 以下的大气底层,其大气密度比电离层更大,大气状态也更複杂。对流层与地面接触并从地面得到辐射热能,其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GPS 信号通过对流层时,也使传播的路径发生弯曲,从而使测量距离产生偏差,这种现象称为对流层折射。减弱对流层折射的影响主要有3 种措施: ①採用对流层模型加以改正,其气象参数在测站直接测定。②引入描述对流层影响的附加待估参数,在数据处理中一併求得。③利用同步观测量求差。
(3)多路径效应
测站周围的反射物所反射的卫星信号(反射波)进入接收机天线,将和直接来自卫星的信号(直接波) 产生干涉,从而使观测值偏离,产生所谓的“多路径误差”。这种由于多路径的信号传播所引起的干涉时延效应被称作多路径效应。减弱多路径误差的方法主要有: ①选择合适的站址。测站不宜选择在山坡、山谷和盆地中,应离开高层建筑物。②选择较好的接收机天线,在天线中设定径板,抑制极化特性不同的反射信号
与GPS 接收机有关的误差
(1)接收机钟差
GPS 接收机一般採用高精度的石英钟,接收机的钟面时与GPS 标準时之间的差异称为接收机钟差。把每个观测时刻的接收机钟差当作一个独立的未知数,并认为各观测时刻的接收机钟差间是相关的,在数据处理中与观测站的位置参数一併求解,可减弱接收机钟差的影响。
(2)接收机的位置误差
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相对测站标石中心位置的误差,叫接收机位置误差。其中包括天线置平和对中误差,量取天线高误差。在精密定位时,要仔细操作,来儘量减少这种误差影响。在变形监测中,应採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相位中心随着信号输入的强度和方向不同而有所变化,这种差别叫天线相位中心的位置偏差。这种偏差的影响可达数毫米至厘米。而如何减少相位中心的偏移是天线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若使用同一类天线,在相距不远的两个或多个测站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可通过观测值求差来减弱相位偏移的影响。但这时各测站的天线均应按天线附有的方位标进行定向,使之根据罗盘指向磁北极。
(3)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偏差
在GPS 测量时,观测值都是以接收机天线的相位中心位置为準的,而天线的相位中心与其几何中心,在理论上应保持一致。但是观测时天线的相位中心随着信号输入的强度和方向不同而有所变化,这种差别叫天线相位中心的位置偏差。这种偏差的影响可达数毫米至厘米。而如何减少相位中心的偏移是天线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差分GPS(DGPS)原理
根据差分GPS基準站传送的信息方式可将差分GPS定位分为三类,即:位置差分、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这三类差分方式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即都是由基準站传送改正数,由用户站接收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改正,以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所不同的是,传送改正数的具体内容不一样,其差分定位精度也不同。
位置差分原理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差分方法,任何一种GPS接收机均可改装和组成这种差分系统。
安装在基準站上的GPS接收机观测4颗卫星后便可进行三维定位,解算出基準站的坐标。由于存在着轨道误差、时钟误差、SA影响、大气影响、多径效应以及其他误差,解算出的坐标与基準站的已知坐标是不一样的, 存在误差。基準站利用数据链将此改正数传送出去,由用户站接收,并且对其解算的用户站坐标进行改正。
最后得到的改正后的用户坐标已消去了基準站和用户站的共同误差,例如卫星轨道误差、 SA影响、大气影响等,提高了定位精度。以上先决条件是基準站和用户站观测同一组卫星的情况。 位置差分法适用于用户与基準站间距离在100km以内的情况。
伪距差分原理
伪距差分是目前用途最广的一种技术。几乎所有的商用差分GPS接收机均採用这种技术。国际海事 无线电委员会推荐的RTCM SC-104也採用了这种技术。
在基準站上的接收机要求得它至可见卫星的距离,并将此计算出的距离与含有误差的测量值 加以比较。利用一个α-β滤波器将此差值滤波并求出其偏差。然后将所有卫星的测距误差传输 给用户,用户利用此测距误差来改正测量的伪距。最后,用户利用改正后的伪距来解出本身的位置, 就可消去公共误差,提高定位精度。
与位置差分相似,伪距差分能将两站公共误差抵消,但随着用户到基準站距离的增加又 出现了系统误差,这种误差用任何差分法都是不能消除的。用户和基準站之间的距离对精度有决定性影响。
载波相位差分原理
测地型接收机利用GPS卫星载波相位进行的静态基线测量获得了很高的精度(10-6~10-8)。 但为了可靠地求解出相位模糊度,要求静止观测一两个小时或更长时间。这样就限制了在工程作业中的套用。于是探求快速测量的方法应运而生。例如,採用整周模糊度快速逼近技术(FARA)使基线观测 时间缩短到5分钟,採用準动态(stop and go),往返重複设站(re-occupation)和动态(kinematic) 来提高GPS作业效率。这些技术的套用对推动精密GPS测量起了促进作用。但是,上述这些作业方式都是事后进行数据处理, 不能实时提交成果和实时评定成果质量,很难避免出现事后检查不合格造成的返工现象。
差分GPS的出现,能实时给定载体的位置,精度为米级,满足了引航、水下测量等工程的要求。位置差分、伪距差分、 伪距差分相位平滑等技术已成功地用于各种作业中。随之而来的是更加精密的测量技术 —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又称为RTK技术(real time kinematic),是建立在实时处理两个测站的载波相位基础上的。它能实时提供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并达到厘米级的高精度。
与伪距差分原理相同,由基準站通过数据链实时将其载波观测量及站坐标信息一同传送给用户站。用户站接收GPS卫星的载波相位 与来自基準站的载波相位,并组成相位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能实时给出厘米级的定位结果。
实现载波相位差分GPS的方法分为两类:修正法和差分法。前者与伪距差分相同,基準站将载波相位修正量传送给用户站,以改正其载波相位,然后求解坐标。后者将基準站採集的载波相位传送给 用户台进行求差解算坐标。前者为準RTK技术,后者为真正的RTK技术。
RTK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VRS在有效範围内都能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
要确知卫星所处的準确位置。首先,要通过深思熟虑,最佳化设计卫星运行轨道,而且,要由监测站通过各种手段,连续不断监测卫星的运行状态,适时传送控制指令,使卫星保持在正确的运行轨道。将正确的运行轨迹编成星曆,注入卫星,且经由卫星传送给GPS接收机。正确接收每个卫星的星曆,就可确知卫星的準确位置。
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要解决準确测定地球上某用户至卫星的距离。卫星是远在地球上层空间,又是处在运动之中,我们不可能象在地上量东西那样用尺子来量,那幺又是如何来做的呢?
如何测定卫星至用户的距离
GPS的6种误差
GPS导航定位包括下列六种误差: .
星曆误差—予报的卫星位置的误差; .
卫星钟差—予报的卫星钟差,包括SA;
电离层误差—由于电离层效应引起的观测值的误差;
对流层误差—由于对流层效应引起的观测值的误差;
多径误差—由于反射信号进入接收机天线引起的观测值的误差;
接收机误差—由于热噪声、软体和各通道之间的偏差引起的观测值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