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据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1]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複姓124个。《百家姓》採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複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基本介绍
- 书名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
- ISBN9787511000569, 7511000568
- 页数189页
-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 出版时间第1版 (2009年8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 丛书名中国学生成长必读丛书经典阅读
-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少儿注音美绘本)》内容简介《三字经》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南宋着名学者。晚年所着《三字经》以三言韵语的形式,表述了中华文明中最精华的部分,用以教育后代子孙。《三字经》流传深远、家喻户晓,被誉为“蒙学之冠”。
作者生于宋代,所以《三字经》原着的历史部分只写到了宋朝。到清朝道光年间,衡阳人贺兴思对《三字经》进行了补充,增加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历史,最终写成了《三字经注解备要》,成为现在最为完善的《三字经》版本。1928年,章炳麟重订。
《三字经》自问世以来,历经七百年,由于书中三字一句的韵文通俗易懂,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以及道德,加之文笔韵律优美,深入浅出,是儿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佳启蒙读物之一。《三字经》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弟子规》
李毓秀(1662—1 722),字子潜,清山西绛州人,秀才出身,以教书为业,他编写的《弟子规》曾在当时风行一时,成为传授伦理道德的启蒙经典。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编有《童蒙须知》。后来,李毓秀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童蒙须知》的基础上写成《训蒙文》。李毓秀的代人贾有仁叉对《训蒙文》作了修改,最终定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从居家、出外、待人、接物、学习五个方面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它通俗易懂,韵律优美,容符合中国的传统伦理和道德,自清代以来,几乎没有哪种启蒙读物能与之相比。
《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少儿注音美绘本)》还包括百家姓和千字文。
目录
三字经
弟子规
百家姓
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