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不觉人生寒

生活百科 2023-01-25 18:02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有梦不觉人生寒

于丹“国学美文‘真善美’系列”之一。《有梦不觉人生寒》从自我修炼的角度,将于丹最新私家美文结集成书;不断反思共勉人在事上磨,不是要圆滑到伪善,而是在秉持一团真气里,学会随缘。

全书分为“真命气象”、“真回山水”、“真如本性”、“真心欢喜”等八个侧面,求真问道;并配以“国学小站”和经典美图,让读者在一次次丰美的国学滋养中,邂逅自我,重建生命,得一己清欢。

基本介绍

  • 书名有梦不觉人生寒
  • 作者于丹
  • ISBN978-7-5354-7961-7
  • 类别国学 美文 名家散文
  • 定价35.00
  •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7
  • 装帧平装(全彩印刷)
  • 开本16开

作者信息

着名文化学者,北京师範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範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纽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着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崑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 趣品人生》、《于丹 重温最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及《于丹 字解人生》,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智慧财产权组织的着作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已近40万册。

图书信息

2015年7月,于丹新书《有梦不觉人生寒》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于丹称《有梦不觉人生寒》从酝酿到写作历经3年。对有人质疑她笔下的美文就是心灵鸡汤而已,于丹回应“鸡汤”只是一个被标籤化的概念,心灵是需要滋养的,这也是她写这本书的初衷。

图书亮点

1.全新于丹最新私家美文,重磅推出。部分稿件更新于2015年春节。
2. 十年于丹自《论语心得》开始,十年国学普及路上,未尽之言,未解之意,和盘托出。
3. 国学从儒释道原典,到经史子集各部,于丹从生活中感悟国学精神,乃十年回归之作。
4. 美文不同于过去长篇讲稿式写作。8个单元,62篇独立成篇的千字美文,讲出“人在事上磨”的求真方方面面。每篇辅之以精緻、生动的“国学小站”。从生活谈国学,以国学悟哲思。字字珠玑,篇篇锦绣,图美情浓。既适合青少年阅读学习,又宜于女性抚慰心灵。
5. 于丹2015年最满意作品,唯一亲自作长序。

新书首发

2015年7月19日1400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有梦不觉人生寒》举行新书首发,于丹讲述了六大创作心得,堪称的新闻发布会的六大亮点。
1.在这个充满质疑的年代,“真善美”和正能量是否显得廉价?
人类进化几十万年,人性又改变了多少?本善和本恶都是我们无可逃避的。中华文脉不断,因为它和世界一切文明一样,都是追求真善美的。
每个生命初来世界结缘时,都是一派天真。随着成长,率真的心不断疼得倒吸凉气,丝丝缕缕的血痕磨出老茧,变成坚硬的保护层。那幺,人到中年以后,天命渐近,大道至简,还有没有一种减法的可能,让生命重现本真呢?
所以,活出一团真气来,不负今生。
2.于丹与您分享幸福秘籍仁者无敌,用温暖的力量完成价值建立。
孟子说圣贤有三重境界。第—重叫“圣之清者”,时代不合我意,我宁可不出来,活的是个气节,比如伊尹,但这是被孟子看得最低的。第二重称为“圣之任者”和“圣之和者”,不管明君昏君,我都愿意干事,不然的话,谁来担当天下呢?这其中,伊尹是圣人中富有责任感者,而柳下惠是圣人中随和者,可是这还不是最高的。孟子推崇的最高境界叫“圣之时者”,既能守经志道也能反经合道、既能坚持理想又能随机应变。这其中的典型是孔子。
“圣之清者”是崇高,很较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圣之任者”和“圣之和者”是不在乎自己的声名去担当了,但又有些自我迷失。所以,最高层次正如孔子所说“贫而乐,富而有礼。”一个人在贫困中不仅不谄媚,还能有生命的欢乐;一个人富贵了以后不仅不骄纵,而且能做到彬彬有礼,那不就更好了吗?
很多事情并不在我们的掌握中。时代一会儿选择你,一会儿不选择。但问题是选不选你,你都能活得在状态。
我也有愤怒,但如果愤怒仅仅止于一种情绪的话,只是宣洩,甚至形成破坏。当愤怒转化为一种温暖的力量,完成价值的建立,才有益。
3.“被时代选中”的于丹努力活出真我,身上的标籤知多少。
我的身上确实有很多标籤,可到底有哪些,自己也不太清楚,也没有时间去撕。我的生活态度是坚持自己内心的价值,但也不褒贬他人。每个人都是他所有历史的组合,有权力做出他的选择。我也不对别人提出过多的建议。我除了是我的研究生学术意义上的导师,不是任何人人生意义的导师,甚至不是我女儿的人生导师。
比起学者于丹,我更喜欢大家叫我行者于丹。人生就是一场行走相逢美景,相逢生命,相逢自我。我们会遇见一个全新柔软的真我。一个无比勇敢的自己,勇敢到转过身就能担当眼前的一切;一个无比天真的自己,天真到眨眼间,就能放下所有的经验与成见。可以酩酊大醉,可以酣畅淋漓,也可以静默不语,“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
长大以后,每一个“自我”贴着标籤,不断被使用,难得再更新。行走,让我们发现。如果,给我一个标籤,有且只有一个。我希望是行者于丹。
4.于丹出书那些青春的故事。为什幺没有运用讲稿写作,要改换美文表达?
我的第一届研究生,毕业十年了。刚入校第一次郊游,我们去水长城。一路上,我在前,他们在后,一溜儿小跑。一晃十年,聚会,“儿女忽成行”。跑在最前头的是我的女儿,后面歪歪扭扭跟着一群萝蔔头。
所谓青春。春来有时,那时的我们明眸皓齿,喜怒于色,从不失望,不怕失败,不屑失意,相信有无数的可能,无数的选择,无数的机会。而岁月也慷慨接纳了我们,包容我们的孟浪,砥砺我们成长。春去有时,如今的我们,青丝杂几许星染,容颜添了风霜,但壮心仍在,脚力恆健。世界不再是我们肉搏的对象,而成为我们欣赏的客体,我们平和地接纳岁月给予的一切,享受恩赐,善待苦难。
一个女人最大的魅力是成长。人与其惧怕年龄,不如拥有一个成长的生命。年华就在自己手里,这一段流光从岁月中借来,冠以自己的名字,只为成就一个真正的自己、最好的自己。
运用美文写作,是希望能够放下教授的标籤,更亲切,更微观,多侧面地表达自己的国学思考。
5.做女人真好和于丹聊妈妈经,谈围城故事。
本书中有很多和孩子相处的片段,很多人问我为什幺40岁开始想要孩子?
我只能说生命是一种缘分,一个孩子和母亲的相遇也是一种缘分。看着父亲去世,妈妈开始走向苍老,她全部的爱在我身上,而我的爱也需要延绵。我想到我得有个孩子,我对生命做出承诺。所以,我很欢欣地迎接了孩子的到来。
我们总是在人为的假设什幺和什幺是对立的。比如女性照顾家庭和忙事业是对立的;要孩子和社会化是对立的;做贤妻良母还是女强人,是对立的……我们习惯于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而这个世界远没有这幺简单。对于一个女人,职业身份和伦理身份,是并存的,互补的。
无论是20岁还是40岁做母亲,最重要的是做母亲的心理準备,你欢迎这个生命吗?对于今后,在心智、社会评价上的改变,你有所预期吗?20多岁就生了孩子的女人,事业的起步可能晚一点,但孩子可以带给她很多新鲜,在孩子哭哭啼啼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责任心可能会让她勇于抓住更多机会。一些母亲,一开始没有打算要孩子,忙着充实自己,发展事业,到了30来岁或 者40岁的时候要了孩子。这时候,她的经济基础、社会能力臻于完备,这也是一种模式。
孩子之于女人,是生命属性上的完整和开发。做了母亲,不但不会变苍老,还会更年轻。她将跟着一个孩子去认知世界。女儿不到4岁,就告诉我月亮是凉的,星星比月亮更凉一点。我宁可相信她的宏论,也不会告诉她,月亮原本是坑坑洼洼的。每一阶段,她的新玩具都是我小时候闻所未闻的。我和她一起趴在地上拼图,经常是她不拼了,我还乐在其中。
做母亲不是一个女人的失去,而是一个女人的获得,是女人确认自我的一种方法。
其实传统文化是深植于我们的文化基因和血液中的,而一次次的学经典、回归传统,完成的主要是一种唤醒。能不能让我们按照中国的坐标去建立中国人的格局?国学中的儒释道,如何套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儒家教我们人跟社会的关係,道家解释人跟自然的关係,佛教教我们人与自我心灵的关係。这几重关係,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学,去悟,形成一种融合坐标,指引我们的生活。
就如同这个书系“真善美”,第一步就是“求真”。“真”是一种人生态度。道家说“返璞归真”,在儒家就是“真君子”,而禅宗则讲“真如本性”,要看得懂“不变真如”与“随缘真如”两种。
人到中年,收敛起许多任性,才渐渐悟得,所谓成长,不是要圆滑到伪善,而是在秉持一团真气里学会随缘。以真心过日子,才会发现,真气可爱,生机勃勃洋溢在所有不做假的细节里。
真也是一种审美。人说“素麵素心”。我们看过无数的时尚秀,了解各种妆容,而真轮到自己上身,有时除了给我们沮丧、打击,丝毫不能感受愉悦。真实的审美是善意的,也是鼓励人的,让你接纳并不完美的自我。这里有包容,有如花绽放的美好,可以弯腰、挪动,不用害怕挤出很多的褶皱。于是你知道,她实实在在是属于你的衣裳,而不是需要去伺候的、外在的饰品。
“今生遇见真自我。”这是一个奢侈的梦想,多少人错过了,多少人还在追寻。所以,我们回归国学,追慕风雅,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回响号召,那是我们中国人任何时候都能触摸的态度和能力,是一经唤醒,便自然流淌而出的气质。

  

章节目录

自序活出一团真气来
真我出发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有梦不觉人生寒
善意的衣裳
流放磨洗的天真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斋心天府以葆光
敬畏大自在
走在明月盈缺中
离人心上秋
真命气象世间稀奇事,独坐大雄风
独坐大雄风
窑变人生
明朝有意抱琴来
懂得的缘分
诗酒天真
留一份寂寞给生命
大江东去
天地入我心
真回山水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生命是一场邂逅
乘物以游心
让人变小的地方
一叶一如来
人归草木间
草木有本心
琴到无人听时工
行走中觉悟
真爱家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还来就菊花
乔木繁花
克制的柔情
权当死别作生离
半生放下
不错过,不辜负
偏方温柔
淡味回甘
真如本性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点浩然气
看见我的心
百姓日用即是道
大化天成
酒至微醺,花看半开
千古文人侠客梦
人在事上磨
真品人生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流光浮沉一曲中
情不重,不生娑婆
冷暖自知,丰俭由人
茶余真自在
雁去寒潭不留影
不亦快哉
最灿烂的遗像
回不去的朴素
真珠流年菊花开日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
渐觉年华堪送目
虚灵处的写意
心如棋局
尊天亲地平常心
风清景明
端午的柔软记忆
相信爱情
真心欢喜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不念旧恶
烟火神仙
雕刻时光的深情
读出欢喜
养心如镜
怀念手工时代
打开纠结
凡人慈悲

精彩章节

权将死别做生离
姑姑去世那年,实岁七十九。儿女们给她刚过完八十寿诞。十天以后,姑姑走了。
周五晚上,姑姑临终。姑父、儿女们都守在她的床前。姑父和姑姑大学相恋,少年结髮,恩恩爱爱大半个世纪。姑父悲不自胜,泪流满面。姑姑却淡淡地“别难过,都知道有这一天。你只管把自己照顾好,别给儿女添麻烦,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然后又对跟儿女们说“我是搞水利的,一辈子跟水打交道,骨灰就撒在水里吧。你们不用去看我,也不用扫墓。带好各人的孩子,把日子过好就行了。”姑姑始终微笑着,后事一点点交代。周六上午,护士来敲门,姑姑心愿已了,和孙辈们随意聊着,笑着。中午11点多钟,姑姑安静地逝去了。此后,儿女们总有莫名的心结为什幺妈妈说走就走?没有抢救?没有弥留?为什幺不多折腾大伙儿几天呢?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人们都是感恩相遇的,但最了不起的人是能把握告别。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相遇和离别,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也是再一次分手。路到尽头,谁没有遗憾?谁不会迷惘?只是,的,我们能否做到不仓皇?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我们都不擅长告别。如同年轻人的恋爱,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往往是一个人的决定。面对他们的期期艾艾,我只能说不要让曾经的美好消失殆尽,保留一点克制。只为多年后,这段曾经全心投入的感情,可堪回首。
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向岁月借来一段或长或短的光阴,结下几份或深或浅的俗世缘。终其一生所有的告别,我们是否做得到优雅与从容?告别也是应该有仪式的,用心一点,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少些遗憾。作为独生女儿,我送走的长辈亲人不少,从我的姥姥、舅舅、爸爸、姨妈,直到叔叔、姑姑……真正镌刻在我心里的,是他们的从容不迫。明明是生死易界,他们温暖的话别,却云淡风轻,宛如生命赴一趟远行而已。
【国学小站】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临路歌》
一生潇洒恣意如李白,尚以孔子泣麟来惋叹自己的大鹏折翅,死亡、告别带给每一个人的都是无尽的思考。,死亡并不是终结,告别也不能因悲痛而被简略。诚如老子而言,“所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哉?”人们担心生死,无非因着这肉身罢了,如果连这肉身都没有了,又有何可担心的呢?生死正是生死自身的解药,又何必另求呢?欢喜地生也好,悲痛地死也罢,只要用心,一切便都是值得。
流光浮沉一曲中
当流光涤荡过我们的生命,总有一些或明或暗的片断蹁跹徘徊,成为刻画着年轮的信物。逢着一段心事,一处风景,一个人的名字,一种形式的寄託,都是有缘的。生命里总有那样一些冥冥中的缘定,不期然间蓦地相逢,无语微笑,绽放出宿命里早已刻画好的那一帧容颜……崑曲之于我,就是如此。
父亲爱戏,于是我从小就被咿咿呀呀的老唱片薰陶着,带着老式楼房木板地上斑驳的红油漆的记忆,还有午后的光懒洋洋泼洒在窗台上的温暖,一个小女孩儿眯着眼睛,在一板三眼的击打声中看逆光里浮动的尘埃……
“哒!上板。哒!头眼,中眼,末眼……哒!头眼,中眼,末眼……”至今,每每在枯燥乏味的会上,实在无处消遣时,微微仰了头,半合上眼,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心中一段水磨腔汩汩流出,还会一步跨进三十年前,如同叩响一点不为人知的秘密的欢喜。
听戏的孩子,从小是有秘密的。拍着曲子长大,就不知不觉在板眼节拍中调试出心里独属于自己的一种节奏,不急不慌,任世相纵横,自有一段不动声色的理由。
崑曲之于我,宛如每个清明前必定要啜饮的一盏春茶,宛如每个夜晚来临时或长或短的几笔日记,宛如众多薰香中我特别钟爱的加里曼丹的那一种气息……无论生活的节奏如何紧张忙碌,我坚持花一把流光养养心。
苏东坡这样评价陶渊明“陶靖节以无事为得此生,一日无事,便得一日之生。”他说天下人“终日碌碌,岂非失此生也”。我从小就喜欢这个採菊东篱、种豆南山的隐士,儘管他的庄稼种得“草盛豆苗稀”,他的那一轮散淡斜阳,还是温暖了后世每一轮带霜的菊花。这些诗文戏文陶铸了一个小女孩儿柔软的魂魄,注定了我不愿意把分秒必争的光阴都用来实现价值,不愿意把从日出到日落的一个循环变成排满公共事务的日程表。
我喜欢有些流光纯粹用来浪掷,可以敏感于四季,沐春风而思飞扬,临秋云而思浩蕩,可以拍一支曲子,霎时间沧桑幻化,古今同心。
【国学小站】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世尊传衣钵于迦叶。“拈花一笑”,这幺不经意的一拈一笑,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佛由心生,伽叶微笑,其心已知佛,这就是“拈花一笑”的美妙和从容。
上一篇:Kindlekindle 下一篇:LOVEGAME时空之恋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