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使用一些方法来安排一年的时间,使之反映基督教的基本信念以及为这些信念提供基础的历史事件。一年的时间安排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可以帮助教会在一年的特定时期特别关注某个特定主题。虽然基督教信仰的重大主题在全年都会通过教导和宣讲的方式进行,基督教年曆的结构却使得特定思想或主题在相应的时候得到特彆强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基督教节期
- 外文名Christian Holidays
- 别称基督教节日
- 适宜人群基督教教徒
- 主要节日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大斋节
- 类型节日
主要节期
1、耶稣受割礼日
耶稣受割礼日(Circumcision of Jesus)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受割礼的节日。《新约圣经·路加福音》载,耶稣诞生后第8天接受割礼和命名。教会据此定耶稣圣诞节后的第8天,即1月1日守此节日。西部教会在实行格列历后,1月1日与现在公曆相同;东部教会(包括东正教)仍沿用旧曆,原1月1日相当于公曆1月13或14日。
2、谢肉节
谢肉节(Carnival)亦称“狂欢节”,或者音译为“嘉年华会”。原是欧洲民间节期,现主要在世界各地天主教国家中流行。一般在基督教大斋节前3天(1月6日)举行。因教会规定“封斋”期间禁止肉食和娱乐,人们乘封斋未开始前举行各种欢宴跳舞,尽情作乐。按照基督教传说,耶稣基督开始传教前曾在旷野守斋祈祷40昼夜,然后于棕枝主日在民众手执棕枝夹道欢迎中骑驴进入耶路撒冷城,随即在星期五被钉十字架受难,但于第三天复活。教会将耶稣复活前的这47天规定为封斋节期。封斋期的第一日为大斋首日,即复活节前第47天、棕枝主日前第40天。因这一天是星期三被称之为“圣灰星期三”。而大斋首日前三天,即星期日至星期二,为传统的狂欢节期。此周的星期一被称为“玫瑰星期一”,而星期二的夜晚要结束狂欢,故称“大斋夜”。此节名称,时间长短和庆祝活动内容因地而异。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之后新教地区逐渐放弃狂欢活动,主要为天主教文化传统的民俗节日。
谢肉节的德文名称为Karneval,但多数德语国家和地区称之为Fasching,其最隆重的狂欢活动在德国科隆,每年11月11日的11点11分就已开始。对于德语国家的天主教徒来说,谢肉节不仅是节日,而且是打乱日常生活秩序的时节。他们不仅举行化装游行和假面舞会,还要举行难免有失体统的讽刺剧演出和演讲会,直到玫瑰星期一时达到高潮。现以南美巴西的狂欢节最为壮观,其组织的各森巴舞校的化装游行比赛特色鲜明,极为热闹。
3、主显节
主显节(Epiphany)亦称“显现节”,源自于希腊词epiphaneia,其字面的意思是“显现”或“为人所知”,意指“耶稣曾三次向世人显示其神性”。据《新约圣经》载,第一次为诞生时,大星引领东方三博士前来朝拜,显示出他是基督;第二次为开始传道受洗时,“圣灵”如鸽子降在他头上,显示出他是上帝的儿子;第三次在参加迦拿城的婚筵时,将水变为酒,显示出他的荣耀。
教会规定1月6日为此节日。天主教注重第一次显现,故又称“三王来朝节”。东正教教会和其他东方教会注重第二次显现,这个节日特别地与耶稣的受洗关联在一起,故又称“主领洗节”,因曆法不同,其1月6日相当于公曆1月18日或19日。
自从4世纪以来,东方教会在主显节举行的重要庆典是在1月5日晚上举行圣水仪式,以纪念耶稣在约旦河受洗圣事。这一传统后传入西方教会。拜占廷的圣水式十分有特点,即执事念经文,司铎诵念祝福祷词,将十字架3次放入水中,之后把十字架置于一个饰以花朵的盘子上,参加礼仪的人亲吻十字架,以圣水洒身,并喝一口圣水。礼仪结束后,信徒可用容器装水,然后带回家保存。而在西方教会,它则源自于“东方博士”对圣婴的朝拜。这个节日被看作是一个漫长过程的开始,通过这个过程耶稣的身份和意义最终为世界“所知”。东方博士的来访在这里被理解为一种认识和敬拜基督的预告,这随后就表明在耶稣在加利利及犹大的事工中,并且在其复活中达到高潮。
4、圣母行洁净礼日
圣母行洁净礼日(Purification of Mary)为基督教节日,亦称“献主节”,东正教又称“主进堂节”,纪念圣母马利亚在生育耶稣满了洁净期后,带婴儿耶稣前(Purification of Mary)往耶路撒冷圣殿,为自己行洁净礼,将婴儿耶稣献给“上帝”。教会规定2月2日守此节,由于曆法不同,东正教和其他东方教会的2月2日相当于公曆的2月14日或15日。今新教各派多已不再守此节。天主教称“圣母献耶稣于主堂瞻礼”,今仍过此节。
5、忏悔节
忏悔节(Shrove Tuesday)是基督徒思罪忏悔的节日,是在大斋节首日(灰的星期三)之前的星期二举行,以表示谢肉节的结束,人们应準备封斋。亦称“忏悔火曜日”。在英国习称为“煎饼星期二”,人们在这一天要将斋戒节期禁止食用的肉、油用完。
6、大斋节
大斋节(Lent)亦称“封斋节”,是基督教的斋戒节期。据《新约圣经》载,耶稣于开始传教前在旷野守斋祈祷40昼夜。教会为表示纪念,规定棕枝主日前的40天为此节期。教徒在此期间一般于星期五守大斋和小斋。
大斋节始于圣灰节,后者位于复活节前的第七周。在旧约中时常提到人们把灰撒在自己的头和衣服上,以表明悔改或懊悔。大斋节被看作是一段悔改的时期,蒙灰被看作是内在懊悔的一种恰当的外在表现。,在教会史的早期阶段,尤其是在中世纪,大斋节的第一天以在教士或人们身上撒灰开始。自近代以来,在大斋节期间的棕榈节,燃烧棕榈十字架替代了撒灰。悔改的主题在某些教会也由这段时间教士的紫色服装来代表。节期内教堂祭台上不供花,教徒不举行婚配,也应停止娱乐等。新教多数宗派已不守此节。
7、受难节
受难节(Good Friday)亦称“耶稣受难瞻礼”,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据《新约圣经》载,耶稣于复活前第三天被钉于十字架而死。据此教会称该日在犹太教安息日的前一日,而规定于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守此节。天主教、东正教以及新教圣公会、信义会和其他一些派别都有礼拜仪式。有些地方的不同宗派在这一天联合举行礼拜,以示团结合一。
8、棕枝主日
棕枝主日(Palm Sunday)亦称“圣枝主日”和“主进圣城节”,是基督教节日之一。据《新约圣经》载,耶稣“受难”前不久,骑驴一次进耶路撒冷城。据称,当时民众手执棕枝踊跃欢迎耶稣。为表示纪念,此日教堂多以棕枝为装饰,有时教徒也持棕枝绕堂一周。教会规定在复活节前一周的星期日举行。
9、复活节
复活节(Easter)亦称“耶稣复活瞻礼”、“主复活节”,是基督教重要节日之一。多数教派皆遵行,以纪念耶稣的“复活”。据《新约圣经》载,耶稣钉死十字架后第三日“复活”,并称耶稣死于犹太教逾越节开始期间,即犹太教历尼散月(Nisan)第14日。据尼西亚公会议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于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间)为“复活节”,如果春分后第一次月圆恰好是主日,则复活节顺延一周。16世纪西欧各国改用格列历后,东正教仍沿用儒略曆,故东正教以及某些其他东方教会的复活节在具体日期上常比天主教和新教迟两个星期。
10、圣母领报节
圣母领报节(Annunciation)是基督教节日。据《新约圣经》载,圣母马利亚领受天使向她传报上帝的旨意,告知她将由“圣灵”感孕而生耶稣。教会在规定了圣诞节日期后,规定此节在圣诞节前9个月的3月25日举行。东正教和其他东方教会因曆法不同,3月25日相当于4月6日或7日。
11、耶稣升天节
耶稣升天节(Ascension Day)亦称“耶稣升天瞻礼”、“主升天节”。基督教纪念耶稣“升天”的节日。据《新约圣经》载,耶稣于“复活”后第40日“升天”。教会规定复活节后第40日(5月1日和6月4日之间)为此节。传说起源于耶路撒冷教会,约4世纪时始举行。由于曆法不同,在具体日期上,西部教会使用格列历后,节期与现在公曆相同;东正教及其他东方教会仍沿用旧曆,节期常迟于公曆13、14天。
升天节总是在周四,它可以被看作是对复活节所庆祝之事件的继续。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基督——在复活并对于门徒有所嘱託之后——最终的升天。从神学上讲,升天意味着复活的基督对其门徒之显现期的结束。这些显现详细记载于福音书,新约书信中也隐约提到过,它们紧随于复活之后。升天表明了“升高”之主题的重要性,耶稣被看作是已升高到上帝的右边。
耶稣升天被看作是耶稣基督救世工程的完成,古代基督教会在这天举行游行庆祝活动。游行起源于耶路撒冷,寓意着耶稣领导门徒出城到了橄榄山。中世纪的法国、德国,常以游行来进行纪念活动。现代欧洲有些地方将这一天的宗教活动衍化为登山,或登到山顶、高地举行野餐一类的休闲活动。
12、五旬节
五旬节(Pentecost),亦称圣灵降临节,被定于复活节后的第五十天,是教会用来庆祝圣灵被赐给使徒们,使得教会在早期迅速成长的一个节日。据《新约圣经》载,耶稣“复活”后第40日“升天”,第50日差遣“圣灵”降临;门徒领受圣灵后开始传教。由于曆法的不同,东正教和其他东方教会在具体日期上常比天主教、新教迟13、14天。
圣灵降临节的庆典中,天主教弥撒祭服为红色,依照教宗依诺森的解释,红色令人想起圣神降临时地充满神奇力量的火舌形象。
圣灵对于基督徒的思想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灵恩运动在世界各地教会中的兴起已经使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圣灵所具有的特别地位。五旬节也是基督教年曆中十分重要的节日,在许多基督教传统中,它被看作是仅次于复活节的节日。五旬节在古英语作品中也被称为“Whitsun”(字面意思即“白色周日”),这是由于在这个节日,教职人员都身穿白色服装。
13、三一主日
三一主日(Trinity Sunday)是基督教节日,天主教亦称“天主圣三瞻礼”,正教亦称“圣三主日”。圣灵降临节后的星期日,定为恭敬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而守此节。此后20余周,皆属“三一节后”期间,直到降临节为止。
14、基督圣体节
基督圣体节(Corpus Christi)亦称“耶稣圣体瞻礼”,天主教规定恭敬“耶稣圣体”的节日。天主教认为经过祝圣后的饼和酒,虽然在可见的物质属性上未变,实体却已在质料和形式上都神秘地变成了耶稣的身体和血。此节始于13世纪比利时的一些教区,后渐推行至各地天主教会。1311年教皇克雷芒五世(Clemens V ,1305-1314在位)定于三一主日后的星期四举行。
做弥撒时,供“耶稣圣体”于祭台上称为圣体发光的器皿中。教徒手执烛火或彩旗花束,唱讚美诗或朗诵经文,在教堂附近巡游一周。列队行进是该节日最富有特色的庆祝活动,君王、王公、官员和行会首领一律参加。15世纪时,在列队行进之后还要由市镇行会演出耶稣行神迹或显灵的故事剧。
三一节
三一节是通过庆祝特殊的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教义,即上帝被看作是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位格启示出来,完成了复活节的系列活动。它被定在紧随五旬节之后,而后者就是庆祝圣灵的恩赐。早期教会并没有把三位一体的教义作为制定三一节的理由。例如,东正教的年曆中并不包括任何与这个节日直接相当的节日。这个节日最初成为一个主要节日是在中世纪,并且最终在1334年被教皇若望二十二世所确立。三一节是基督教年曆中的一个主要节日。这个年度其余的日子都被算为“三一节后的周日”,直到新一轮重新从降临节开始。
16、圣母往见节
圣母往见节(Visitation)亦称“圣母访问节”。纪念马利亚受圣灵感孕后访问已怀孕6个月的表姐以利沙伯的节日。据称马利亚向以利沙伯问好,以利沙伯顿时感到其胎儿在腹中跳动、被圣灵所充满,于是马上为马利亚祝福,从而成为崇敬道成肉身上帝的第一人。最初基督徒以5月31日为此节,自1441年巴塞尔会议起改为7月2日。
17、主显圣容节
主显圣容节(Transfiguration)亦称“耶稣显圣容日”或“仪容显光日”,是基督教节日之一。据《新约圣经》载,耶稣带领彼得、雅各和约翰到高山祈祷时变了相貌,“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1457年教皇加里斯都三世定于8月6日为此节,并利用这个节日为前一年8月6日打败土耳其人举行感恩礼拜。东正教以及其他东方教会因曆法不同,8月6日相当于公曆8月18日或19日。某些教派规定的日期不尽相同。叙利亚教会和亚美尼亚教会规定在圣灵降临节后第7个星期日,新教路德宗的一些教会则定在显现节后的星期日。
18、圣母升天节
圣母升天节(Assumption of Mary)亦称“圣母升天瞻礼”、“圣母安息节”,是天主教、东正教的节日。为纪念传说中的圣母马利亚在结束在世生命之后灵体一齐被接进天堂,称“圣母荣召升天”,天主教在公曆8月15日举行,东正教由于曆法不同,相当于公曆8月27日或28日举行。1950年教皇庇护十二世宣布圣母升天是天主教的确定教义,东正教会不承认它是上帝所启示的教义。基督教许多派别则认为天主教这项教义妨碍它同新教关于建立普世教会的对话。
19、圣母圣诞节
圣母圣诞节(Nativity of St.Mary)是天主教、东正教节日,是纪念所传圣母马利亚的诞生日。教会规定于9月8日举行,但因曆法不同,东正教的9月8日常相当于公曆9月20日或21日。《圣经》中未记载关于马利亚诞生和其父母的任何事迹。有关传说仅见于古代旁经。据称,父名约雅敬,母名亚拿;因无子女,虔诚求告上帝,乃于老年蒙赐而生马利亚。
20、举荣圣架节
举荣圣架节(Exaltation of the Cross)是天主教、东正教节日。纪念传说中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306-337在位)看到“显现”的十字架,并和他母亲赫伦娜(Helena)皈依基督教后,即前往耶路撒冷“寻得”耶稣被钉死于其上的那个十字架。
十字架最初被视为一种刑具,宗徒时代已成为耶稣自我牺牲,代人献祭的象徵,也象徵基督自己以及基督徒的整个信仰,因而在礼仪经文中常用十字架图形来表达这种思想。罗马教会在是日举行游行礼,由圣母大堂出发,到拉特朗大堂后,先敬拜十字架,然后举行弥撒。近代以后,除弥撒外,对十字架的敬礼已不多见。
教会规定于9月14日守此节。东正教对此节很重视,列为十二大节之一。但因曆法不同,东正教的9月14日相当于公曆9月26或27日。
21、米迦勒节
米迦勒节(Michaelmas)是纪念天使长米迦勒的节日。西方教会定于9月29日,东正教会定于11月8日。其日期恰逢西欧许多地区秋收季节,节日纪念活动十分隆重。尤其在中世纪,许多民间传统习俗都与它有关。爱尔兰人过节时把戒指杂糅于饼馅中,谁吃到这枚戒指,被认为即将有结婚之喜。英格兰人有在此节食鹅肉的习俗,据称这是为了保证来年生活富裕。
22、诸圣日
诸圣日(All Saints’ Day)亦称“诸圣瞻礼”,基督教节日之一。西部教会于11月1日举行,使用拜占庭礼仪的各教会于圣灵降临节后第一个星期日举行。初期仅为纪念殉道圣人,后逐渐扩展到纪念所有得救的“圣徒”(指升“天堂”的所有信徒)。
23、万圣节
万圣节(All Saints’ Day)是纪念所有圣徒的节日,亦称“诸圣瞻礼”或“诸圣日”。据称初期仅为纪念有名的殉道者,以后逐步扩大到一切有名和无名的圣徒。天主教会为11月1日,东正教则定于圣灵降临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24、万灵节
万灵节(All Souls’ Day)亦称“追思节”或“追思已亡节”。天主教纪念已去世教徒的节日。按其教义,在世信徒的代祷行为可以帮助那些在炼狱中涤罪的信徒亡灵,使之儘早涤尽罪恶、升入天堂。早期教会就有为亡者祈祷的风尚。6世纪时本笃会开始在圣灵降临节举行追思已亡修道者的活动。998年,克吕尼大修道院的修士圣奥迪劳(St.Odilo)将万圣节(11月1日)的后一天(11月2日)定为追思已亡教友之日,即“万灵节”。如逢星期日,则移至11月3日。
25、圣母进殿节
圣母进殿节(Presentation)亦称“圣母献堂瞻礼”、“圣母进堂节”,是天主教、东正教节日。为纪念传说中幼年圣母进圣殿献身于上帝。教会传说马利亚3岁时,由父母送到耶路撒冷圣殿献于上帝;除每日祈祷诵经外,缝纫刺绣为圣殿服务,并矢志终身守贞。东部教会约6世纪开始举行,西部教会于14世纪末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定于11月21日举行。16世纪教皇庇护五世曾加以禁止,后教皇西斯克特斯五世又重定为节日。东部教会因曆法不同,11月21日相当于公曆12月3日或4日。
26、圣王基督节
圣王基督节(Feast of Christ the King)亦称“耶稣君王节”,是天主教节日。纪念耶稣基督即将道成肉身降临于世为王,表示对基督权力的臣服和效忠。1925年12月11日由教皇庇护十一世正式定立。根据教皇保罗六世1969年颁布的新订教历,其日期为天主教礼仪年中的一个星期日,即为降临节(最靠近11月30日的星期日)之前的星期日。
27、降临节
“降临节”(Advent)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词adventus,它的意思是“来临”或“到达”,亦称“将临节”,是基督教的一个节期,是基督教教历年的第一个节期。它指紧接着圣诞节前一段时间,即自圣诞节前第四个星期的星期日(11月30日)起,至圣诞节止,这段时间基督徒会回想耶稣降临时的情景。5世纪末,降临节始于法国一些教区,7世纪传到西方各地教会。在传统上,有四个周日的时间被分别出来,以充分地预备对圣诞节的庆祝。其中第一个周日称为“降临节第四主日”。在这四个周日期间,人们通常可以看到所製作的“降临节花冠”,由在木製或金属制架上的四根蜡烛组成。在降临节期间的每一个周日会点燃其中的一个蜡烛。某些教会的教牧人员在这段时间会穿着紫色服装,象徵着人们需要悔改。
28、感恩节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亦称“感谢节”,是美国的习俗节日。源于北美英国殖民地普利茅斯(Plymouth)。居民于1621年获得丰收后举行感谢“上帝”的庆祝活动;后经美国总统华盛顿、林肯等定为全国感谢上帝恩赐丰收之日,遂成为美国全国性节日,日期屡有更改,1941年起定为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举行。
29、圣诞节
圣诞节(Christmas)亦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是基督教重要节日之一。
基督教各教派共同遵守的第一大圣节,在每年12月25日举行(施行儒略曆的教会的12月25日相当于格列历的次年1月6-7日)。《圣经》中并没有记载耶稣降生的具体日子,也没有发现公元4世纪以前有关圣诞节具体日期的记录。后来,人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曆书中发现公元354年12月25日页上记录着一句话“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恆。”经研究,一般认为把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一千多年来圣诞节已被全世界大多数人所接受。它不仅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而且在欧美一些基督教国家中已经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由于各地方教会使用的曆法不同,又由于1月6日是古代教会纪念耶稣三次显示自己神性的“显现节”,遂将12月25日至次年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古人以日落为新一天的开始,所以圣诞节从12月24日日落就正式开始,称“圣诞夜”。
30、圣家节
圣家节(Feast of the Holy Family)亦称“圣家族节”。天主教纪念耶稣、马利亚及约瑟组成的神圣家族的节日。视之为家庭的模範和圣洁及美德之所在。圣家族节是天主教崇拜全体圣家族(耶稣、马利亚、约瑟)的节日。始于17世纪,至1921年才定为正式节日。原定于显现节(1月6日)后的第一个星期日,1969年起改在圣诞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圣诞节过后不久即是圣家节,其建立在19世纪,加拿大教会特别看重圣家节,对推动此节日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892年教皇颁布通谕,将圣家提供给所有教友家庭作为生活和信仰的样板,次年编订专门用于圣家日课及弥撒经文。各地教区、修会可申请此庆节,得到许可后,可以在主显节后第三主日举行。教皇保罗十世于1911年一度取消这一节日,1920年出版法定弥撒经书时,又重新给予恢复,但日期改在主显节后第一个主日。梵二新礼又将此节改在圣诞节8日庆期内之主日;如果主要为读经、祈祷等。经文的选择注重以圣家的内容为中心,如耶稣的童年时代及圣家生活的片断,目的使基督徒效法圣家的美德。中国天主教会现在也举行庆祝圣家节的活动。
其他节期
1、主日
主日(Lord’s Day)即“礼拜日”,意为“主的日子”,是基督教对星期日的别称。据《新约圣经》载耶稣在安息日前一天(即星期五)被钉死于十字架;死后第三日复活,即于安息日后一日(即今星期日)“复活”。,基督徒为庆祝耶稣复活,把他复活的那一天定为聚会的日子,以掰饼为中心进行崇拜,称之为“主日”。从《新约》中可以看出当时教会的主日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主日是基督徒聚集在一起举行崇拜的日子,崇拜的中心是庆祝耶稣复活,以掰饼表达喜乐的心情;第二,主日是休息的日子,也是根据耶稣的教导进行服务的日子。
主日的仪式强调的是对耶稣复活史实的纪念与信仰;信徒不仅追念主的复活,也追念自身洗礼而获得的复活。正因为如此,从公元2世纪起,教会常常在主日及主日前夕举行洗礼圣事。
关于主日的界说及要求,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进行了阐说“教会沿用源于基督复活当天的宗徒传说,在每第八日,就是当地称为主的日子。……在这一天,基督徒都应该集会……纪念主耶稣受难、复活与光荣……主日是原始的庆节,应该提倡并强调……其他庆祝活动,如非确属极其重要者,不得超越主日,因为主日乃整个礼仪年度的基础与核心。”
主日是“一周的第一天”,其间蕴含着新创造与新生命的奥迹。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颁布的“礼仪年及日曆的一般準则”中指出“教会在一周的第一天,也就是在称为主的日子或主日的那一天,庆祝逾越奥迹”。主日以后的日子,顺序为瞻礼二(星期一)、瞻礼三(星期二),直到瞻礼七(安息日,星期六)。
在中世纪,教父们有时喜欢把主日看作“新而完美的安息日”,实际上,两者完全不同安息日强调的是休息、停止工作,其宗教意义从摩西盟约而来;而主日的订立主要在于信徒纪念主的复活,并期待他的再度来临。
2、圣周
圣周(Holy week)是纪念耶稣基督受难前后事迹的节期。根据教会规定,时间为从棕枝主日至复活节的一周。希腊正教教历和天主教教历称这一星期为伟大的一周,据称上帝在这一星期实行了伟大的事业。
3、本堂节日
本堂节(Altar Holidays)日亦称“本堂节”或“教堂节”。本堂节日是为纪念基督史上各种重大事件、圣母和圣徒而建造教堂及其祭坛的节日。形成于各地正式接受基督教并开始建造教堂的时期。其教堂往往用某个被视为本堂区教徒保护者的圣徒来命名的。这种节日颇具地方特色,为当地居民所重视。其纪念活动亦极为隆重,有时会持续数天。主要在农村流行,成为其民间传统。
4、濯足节
濯足节(Maundy Thursday)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建立圣体圣血之圣餐礼的节日。根据耶稣在受难前夕晚餐上为十二门徒洗脚所作出的榜样而定为节日。教会规定在该日举行濯足礼,以追随耶稣谦卑、仁爱之举来完成其授权的事业,实现其新约。天主教纪念仪式包括在上午的弥撒中祝圣圣油,以供全年之用;在下午4时至9时举行弥撒和濯足礼,然后列队供奉圣体在教堂内游行到一特别祭台,教徒可在此朝拜圣体直至受难节纪念礼仪的开始。自1956年起,天主教会规定这一天早晚都有礼拜活动,在晚间的仪式中要实行濯足礼,即礼仪性地为12个人洗脚。东正教会在这一天也举行濯足礼。
5、圣周四
圣周四(Holy Thursday)是基督教纪念晚餐的节日。以圣餐礼作为体现耶稣仁爱的爱宴、以濯足礼来仿效耶稣的谦卑和无私。
6、宗教改革纪念日
宗教改革纪念日(Reformation Day)是基督教新教纪念宗教改革运动的节日。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从而开始宗教改革运动,最终导致新教的创立。北德新教地区最初以宗教改革被官方正式承认的日期为纪念日,而南德新教徒则以递交《奥格斯堡信纲》的6月25日为纪念日。1667年萨克森把路德张贴其改革论纲的10月31日定为节日,后被大家所接受,从此在教会中通用。其纪念活动包括感恩礼拜、集会和发表宣言及公告等。
7、祈祷日
祈祷日(Rogation Days)是天主教专门祈求农作物丰收的节日。包括大、小两个祈祷日,大祈祷日为4月25日,小祈祷日为复活节后的40天(即基督升天节的前3天)。
8、圣日
?>圣日(holy days of obligation)是天主教会规定除星期日以外信徒必须与星期日同样举行弥撒和禁绝不必要工作的日子。原来各主教有权为本教区规定新的圣日,圣日的数目纷然不一。17世纪教皇乌尔班七世把圣日限定为每年36天。1918年鉴于非法定假日难以举行宗教仪式,天主教会乃规定圣诞节、净心节(元旦)、显现节、耶稣升天节、基督圣体节、圣母升天节、圣彼得圣保罗节、万圣节、圣母无原罪始胎节、圣约瑟节十天为圣日。但有些国家圣日的天数不尽相同或日期有所改动。东正教各教派教会各有自己规定的圣日,在数目上一般多于天主教。
节期列表
节期 | 日期 | 公曆(由于东正教曆法不同) | 不同教派是否守此节 | ||
天主教 | 新教 | 东正教 | |||
耶稣受割礼日 | 1月1日 | 1月13或14日 | √ | √ | √ |
谢肉节 | 1月6日 | √ | |||
显现节 | 1月6日 | 1月18日或19日 | √ | √ | √ |
圣母行洁净礼日 | 2月2日 | 2月14日或15日 | √ | √ | |
忏悔节 | 大斋节首日(灰的星期三)之前的星期二 | √ | |||
大斋节 | 2月4日至3月11日之间 | √ | |||
正统节 | 大斋期间的第一个星期日 | √ | |||
圣星期六 | 复活节前的星期六 | √ | |||
受难节 | 复活节前的星期五 | √ | √ | √ | |
棕枝主日 | 复活节前一周的星期日 | √ | |||
复活节 | 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间 | √ | √ | √ | |
圣母领报节 | 3月25日 | 4月6日或7日 | √ | √ | √ |
耶稣升天节 | 5月1日和6月4日之间 | √ | √ | √ | |
五旬节 | 复活节后的第五十天 | √ | √ | √ | |
三一主日 | 圣灵降临节后的星期日 | √ | √ | √ | |
基督圣体节 | 三一主日后的星期四 | √ | |||
圣母往见节 | 7月2日 | √ | |||
主显圣容节 | 8月6日 | 8月18日或19日 | √ | √ | √ |
圣母升天节 | 8月15日 | 8月27日或28日 | √ | √ | |
圣母圣诞节 | 9月8日 | 9月20日或21日 | √ | √ | |
举荣圣架节 | 9月14日 | 9月26或27日 | √ | √ | |
米迦勒节 | 9月29日 | 东正教会定于11月8日 | √ | √ | √ |
诸圣日 | 11月1日 | √ | |||
万圣节 | 11月1日 | √ | √ | √ | |
万灵节 | 11月2日 | √ | |||
圣母进殿节 | 11月21日 | 12月3日或4日 | √ | √ | |
圣王基督节 | 降临节之前的星期日 | √ | |||
降临节 | 11月30日前-圣诞节 | √ | √ | √ | |
感恩节 | 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 √ | √ | √ | |
圣诞节 | 12月25日 | 1月6-7日 | √ | √ | √ |
圣家节 | 圣诞节后的第一个主日 | √ | |||
圣周 | √ | √ | |||
濯足节 | √ | √ | |||
祈祷日 | √ | ||||
圣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