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超

生活百科 2023-01-25 18:02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张季超

男,汉族,河南郑州市人,九三学社社员。现为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广州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建筑工程系主任,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的硕士点负责人,混凝土结构课程(广州市精品课程)负责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张季超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河南省郑州市
  • 出生日期1956年10月
  • 职业教师
  • 毕业院校郑州工学院(现郑州大学)
  • 信仰九三学社
  • 主要成就200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两项
    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4)
    广州市杰出专家、广州市劳动模範
    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大学教学名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 代表作品《广东科学中心建设科技创新》
  • 职称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 职务广州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

人物经历

1974年4月至1978年1月在河南省正阳县吕河公社新寺大队下乡,任知青组长;
1982年2月至1985年7月在化工部长沙化学矿山设计研究院工作,助理工程师,曾任长化院驻青海省格尔木市青海钾肥厂设计代表;
1985年8月至1997年1月,在郑州工学院(现郑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任教,1987年晋升讲师,1991年晋升副教授,1991年转评高级工程师,先后任化工部基础工程研究检测中心主任、郑州工学院结构试验室主任、基础工程教研室主任等职;
1997年2月调入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土木工程系工作,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被评聘为硕士生导师,2011年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2013年被评聘为博士后合作指导导师。曾任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现任广州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杂誌编委,参加国家标準《建筑地基基基础设计规范》、国家行业标準《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编写,主持中国工程建设标準化协会标準《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管理标準》、《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标準》的编写。
2008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专家",2012年被评为"广州市杰出专家"。

主讲课程

主讲"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事故处理"、"地基处理"等本科生课程,"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地基处理与複合地基"、"结构加固理论与技术"等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等基础工程"等博士研究生课程。指导过硕士研究生22名,正在培养研究生12名。

研究方向

地基处理、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结构工程加固。

主要贡献

承担科研项目

主持参加数十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及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重点工程。
1. 建设部项目广东科学中心环境岩土工程研究与套用,主持人。
2. 建设部项目广州大学城软弱地基处理新技术的研究与套用,主持人。
3. 广东省科技攻关计画项目广东科学中心土木建筑工程灾害防护研究套用,主持人。
4. 建设部科研项目沿海地区深厚软弱地基处理新技术的研究与套用,主持人。
5. 广东省科技计画项目隔震减振新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的套用与研究,主持人。

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六五"至"十一五"期间近百项各级各类科研、科技开发项目及重点工程,其中国家级重点工程4项,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16项,推动了建筑隔震新技术在国内外的巨型钢结构中使用,完善了饱和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和巨型钢结构绿色建造技术,推进了重大工程项目低碳节能的发展,开展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技术创新,取得了多项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
近5年来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画子课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管理机制与模式以及运营保障制度研究》、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耐久性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科技平台建设专项)《绿色建筑与新型建材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等纵向科研项目。在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AppliedMechanicsandMaterials、《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学报》、《施工技术》、《建筑结构》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9篇,其中EI、ISTP收录20余篇;
主编专着及教材30余本,包括专着《广东科学中心建设科技创新》(科学出版社,2011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管理机制及运营保障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基础工程测试技术与案例分析》(科学出版社,2012年)、《新编地基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科学出版社,2014年)、《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建筑篇》(科学出版社,2008年)等。

教学成果

主编教材25本,光碟2套,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包括本科生教材《新编混凝土结构设计》(科学出版社,2011年,"十二五"规划教材)、《新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科学出版社,2011年,"十二五"规划教材)、《建筑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十一五"规划教材)、《土木工程事故处理》(科学出版社,2010年)、《地基处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等。

获奖记录

主持的教学成果《加强混凝土结构课程建设、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006年获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六届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人才》2000年获广州市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培养学生套用能力的研究》2004年获广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套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08年获广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加强混凝土结构课程建设、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006年获广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教学创新实验》2010年获广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4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教师",2007年被评为"广州大学教学名师"。
先后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1项,广州市科学技术奖4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其中,主持的科研成果《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实践》获200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隔震减振新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的套用与研究》获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光纤健康监测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中的研究与套用》获2010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广东科学中心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研究与套用》获200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大型科技场馆土木建筑工程灾害防护研究套用》获201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套用》获2013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减震隔震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创新实践》获201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光纤维健康诊断技术在重大工程结构中的研究与套用》获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範》(排4)获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