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为增长坏道表,用于记录硬碟使用过程中由于磁介质性能变弱而引起的坏道,并将坏扇区重定向到好扇区,坏道加入G-list对该扇区的读写速度是有影响的。
简介
用户在使用硬碟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defect sector。 按“三包”规定,只要出现一个defect sector,商家就应该为用户换或修。现在大容量的硬碟出现一个defect sector机率实在很大,这样的话硬碟商家就要为售后服务忙碌不已了。于是,硬碟厂商设计了一个自动修复机制,叫做Automatic Reallcation。有大多数型号的硬碟都有这样的功能在对硬碟的读写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个defect sector,则自动分配一个备用扇区替换该扇区,并将该扇区及其替换情况记录在G-list中。这样一来,少量的defect sector对用户的使用没有太大的影响。
也有一些硬碟自动修复机制的激发条件要严格一些,需要用某些软体来判断defect sector,并通过某个连线埠(据说是50h)调用自动修复机制。比如常用的Lformat, ADM,DM中的Zero fill,Norton中的Wipeinfo和校正工具,西数工具包中的wddiag, IBM的DFT中的Erase等。这些工具之所以能在运行过后消除了一些“坏道”,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Automatic Reallcation(还有其它原因),而不能简单地概括这些“坏道”是什幺“逻辑坏道”或“假坏道”。 如果哪位被误导中毒太深的读者不相信这个事实,等他找到能查看G-list的专业工具后就知道,这些工具运行过后,G-list将会增加多少记录!“逻辑坏道”或“假坏道”有必要记录在G-list中并用其它扇区替换幺?
使用维护
,G-list的记录不会无限制,所有的硬碟都会限定在一定数量範围内。如火球系列限度是500,美钻二代的限度是636,西数BB的限度是508,等等。超过限度,Automatic Reallcation就不能再起作用。这就是为何少量的“坏道”可以通过上述工具修复(有人就概括为“逻辑坏道”可以修复),而坏道多了不能通过这些工具修复(又有人概括为“物理坏道”不可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