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他们是那种后劲不继的乐队,从而令到其第二张专辑迟迟未见出版吗? 不,因为他们要洗心革面地转营成为一队Space-Age迷幻乐团,然后他们才施施然地带来乐队叫大家望穿秋水的第二张专辑《Surfing The Void》——名字令我想起了今年国际电影节上映过的Cult爆迷幻电影《Enter The Void》「死心不息」。
发展简介
Nu-Rave已死
在Nu-Rave这场音乐运动中,毋庸置疑Klaxons犹如扮演着头号乐团的角色。毕竟Nu-Rave之名几乎是因为他们而开始通用——源自他们之间的笑话,再由其早年所属的独立厂牌Angular所发扬光大。更重要是Klaxons在2007年初发表首张专辑《Myths Of The Near Future》,令他们囊括了该年的Mercury Prize音乐大奖。受到这个重大的加冕,也难怪Klaxons的名气声势可以凌架于其它Nu-Rave队伍之上。
Klaxons早已透露过他们的第二张专辑不会是另一张Nu-Rave唱片,要作出叫人另眼相看的第二击。跟《Myths Of The Near Future》相隔了超过三年时间,他们的第二张专辑《Surfing The Void》却是几经波折重重而来。
波折重重
其实在2008年初,Klaxons已为他们的第二张专辑动工,并找来从前跟David Bowie合作无间的Tony Visconti以及亚特兰大Hip Hop / R&B製作人Focus...分别为他们担任监製,可惜这批录音Session全都合作不果。然后再找回《Myths Of The Near Future》时的製作人、即Simian Mobile Disco的James Ford操刀在法国录音,一心以为已稳操胜券,甚至唱片更曾定于2009年初出版。可惜唱片公司为因为觉得转玩迷幻音乐的他们,这批出来的作品「太实验性」而打回头、拒绝出版,要求他们重灌。直到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间Klaxons联同美国製作人Ross Robinson在洛杉矶录音,《Surfing The Void》才得以大功告成。 《Surfing The Void》的唱片监製,就是那位曾与Sepultura、Korn、Slipknot、At The Drive-In合作,有「Nu-Metal教父」之美誉的Ross Robinson。一队昔日的Nu-Rave乐队遇上一位Nu-Metal监製,到底会发生甚幺事呢?莫非Klaoxns要变成一队又重型又硬桥硬马的摇滚乐队?
新增上鼓手Steffan Halperin后,Klaxons实行以四人乐团的队型上阵。没错,在《Surfing The Void》里再找不着〈Atlantis To Interzone〉般Rave到爆的歌曲,Klaxons正减退去昔日的跳脱青春而多添几分扎实内敛,但主唱Jamie Reynolds笔下的曲调仍来得相当Klaxons,反之却不难寻见其迷幻音乐取向之一鳞半爪。
先行单曲〈Echoes〉正是由迷幻的吉他前奏带出,但仍有着很Klaxons的曲子甚至有点〈Golden Skans〉的蛛丝马迹;而歌曲在埃及沙漠拍摄的音乐短片令我想到80年代的「环宇风情」式音乐录像,比如Visage的〈Love Glove〉或Men At Work的〈Under Down〉。另一已率先发布的歌曲〈Flashover〉,在有如早年Echo & The Bunnymen般张力十足的迷幻Post-Punk曲风下,前奏的迷幻吉他是如斯张牙舞爪而来,Klaxons是从未如此的来得荡气迴肠,但却又来一段流畅悦耳的Chorus。太空猫
〈Valley Of The Calm Trees〉好比The Teardrop Explodes般Upbeat畅快的Post-Punk之音,〈Future Memories〉并不未来主义但在温婉的调子下却有一股80年代Post-Punk的凄迷浪漫气息。〈Twin Flames〉同样是迷幻而来但前奏竟似十足Muse的声音。 电音素材也减低了,在〈Extra Astronomical〉里却听到他们Industrial起来,还要响起俨如Depeche Mode在1984年专辑《Some Great Reward》时期的「噹噹声」打铁音响,Klaxons也玩起Industrial Rock吗?碟末的〈Cypherspeed〉则以迷幻的Shoegaze吉他与Groovy的节奏,祭出歌曲的风驰电掣速度感,仿如超感官版的 Madchester迷幻之音。
《Surfing The Void》的唱片封面照片出自乐团的好友Richard Robinson的手笔,何以主角是一只「太空猫」呢?原来在每次录音之前,监製Ross都会对着咪高锋通过Delay效果读出”Spaaaace…..Caaat……”来进行测试。
Nu-Rave不是传媒为Klaxons扣上的音乐标籤,而是乐队为自己冠以的音乐风格名称。 在此举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原因1. 他们想延续Rave音乐的态度;2. 免得传媒为他们乱扣帽子;3. 乐队不讳直言Nu-Rave之说法,其实是纯粹是搞搞噱头而已,即是说他们开创了一个新的音乐流派,他们就是Nu-Rave系的龙头大哥掌门人云云。到底由Jamie Reynolds、Simon Taylor和James Righton三人所组成的Klaxons如何受到Rave的薰陶?他们可会是一支廿一世纪的Indie-Dance乐团吗?经过了Gravity’s Rainbow、Atlantic To Interzone、Magick和Golden Skans等单曲之后,在乐队的首张专辑Myths Of The Near Future里大家可以找到一个答案。
他们起初曾先后分别在Angular Recording Corporation和Merok Records等独立厂牌旗下限量发表过Gravity’s Rainbow及Atlantic To Interzone这两张单曲,继而受到Polydor之青睐,正式加盟这所主流公司旗下。
在Klaxons的首张专辑Myths Of The Near Future内,当中包括重灌了好几首他们早年的曲目。唱片甫出版,即进占英国榜亚军位置。
[狂喜功能]
碟内十一首曲目,最Rave最具狂喜功能的,我诚然只有两曲Atlantis To Interzone的前奏令我联想到The KLF甚至早年Prodigy的先声夺人Rave之音,急疾的Disco-Punk曲风下,有着极Massive的狂野舞池能量;Four Horsemen Of 2012有如EMF的Dance-Rock歌曲。
像Gravity’s Rainbow亦是一首调子热热闹闹的Disco-Punk歌曲,而多于甚幺Nu-Rave。向跳舞音乐追祟,有重玩Paul Oakenfold爱将女歌手Grace的1995年魅惑Pop House大热作It’s Not Over Yet,换上是一种凄迷Post-Punk阐释。其实当年早在处男单曲Gravity’s Rainbow背面,他们已曾翻玩过三人组合Kicks Like A Mule的1992年Rave大热作The Bou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