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代市长向太原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3月25日在太原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太原市代市长 廉毅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并就《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作说明,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及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面对保增长、保民生和保稳定的繁重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奋力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就。
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财政总收入3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一般预算收入1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以上六项指标分别是“十五”末的1.98倍、2.05倍、2.09倍、2.15倍、1.97倍和2.43倍,比“十五”末基本上翻了一番。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58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7611元,比上年增长11.5%。这两项指标分别是“十五”末的1.65倍、1.73倍。
(一)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推进,增长质量和效益得到新提高。
工业转型取得新进展。煤矿兼併重组如期完成,煤矿数量由130座减到53座;非煤矿山关闭整合工作成效明显,非煤矿山数量由221座压减到97座;冶金、装备製造等重点产业改造升级,太钢5万吨不鏽钢无缝钢管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太阳能薄膜电池、物联网套用等项目稳步推进。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和不鏽钢园区提档扩容,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初步形成和集中了一批在国内外颇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标达到185.3,比“十五”末提高44.9。
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思路,加强无公害蔬菜、标準化养殖、优质粮三大产业基地建设。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43.8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8万吨左右。大力发展食醋、乳製品、乾鲜果、蔬菜和肉製品五大加工业,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185个,带动18万农户增收;12个企业或产品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指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851个。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90亿元,较“十五”末增长40.5%。
第三产业快速增长。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力量,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标準化菜市场建设、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建设和国家物流园区试点城市,服务外包被列入全国基地城市。加快发展会展业,“能博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稳步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路建设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改建农家店、农资店2416个,乡镇覆盖率达到100%。文化产业有序推进,组织实施了 “五个一工程”。旅游业快速发展,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到7处,旅游总收入较“十五”末增长1.86倍。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9.1亿美元,是“十五”末的2.35倍。
(二)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有效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节能降耗效果明显。淘汰460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对148户重点用能单位进行强制性能源审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7%。开工重点节能项目150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套用面积达到550万平方米,我市成为国家第一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套用示範城市。建成循环经济示範项目10个,经济区获批“国家生态工业试验区” ,西山煤电荣获“联合国清洁煤示範企业”称号。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严守“绿色高压线”,关停取缔落后生产设施930个,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383个。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得到提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5.2%和32.9%。市区大气环境综合污染指数持续下降。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生态建设成效显着。全市累计造林115.5万亩,城郊森林公园和环城林带建设快速推进。建成汾河景区二期等一批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8%,绿地率达到31.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59平方米,我市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3万亩,建设节水工程28处。大力推进西山地区综合整治,“万亩生态园”建设示範作用显着,西山国家矿山公园成功获批。
(三)城市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城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面推进。科学组织编制城市概念及发展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片区规划等200余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87.6亿元,完成滨河东路北延、祥云桥等建设项目413项;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702.4亿元。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建管分离,城乡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深入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实施“十项清洁创建”和“五项专项整治”,基本实现清洁体系城乡全覆盖。“治超”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着眼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以主城区发展、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小城镇发展。全市7个小城镇被列为全国重点小城镇,开工和建成一批建设项目。基本建立了城乡户籍一体化登记制度,为小城镇建设注入新活力。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农村“五个全覆盖”提前实现。高标準开展“四化四改”,大力扶持农村新能源建设,受益农户达3.2万户。建设农村公路4400公里。建制村班车通达率100%。
(四)民生得到较好保障和改善,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养老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连续五年调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五保户”全部集中供养,率先实施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制度;累计保障城市低保对象91.9万户次、农村低保对象72.3万户次。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三项医疗保险制度无缝对接,实现了“全民医保”。6.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减幅48.2%。解决58.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9.87万套,竣工3.94万套。降低公交票价,民众得到更多实惠。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煤层气燃料重型卡车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成为新的经济成长极。出台4部地方性科技法规。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专利申请量分别是“十五”的6.5倍和4.6倍,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我市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国家智慧财产权示範市。实施中国小校舍安全工程与“百校兴学”工程,投资67.2亿元,改造校舍845所,新增优质学校162所,减少薄弱学校289所,我市校舍改造经验被命名为“太原模式”,在全国推广,全国校舍安全现场会在太原召开。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荣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提高47个百分点。民众体育蓬勃开展,获得“全国实施体育锻鍊标準先进城市”荣誉;竞技体育成绩显着;成功承办女子摔跤世界盃团体赛、小轮车世锦赛、首届太原国际马拉松赛等重要赛事。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晋剧《傅山进京》等一批艺术精品。新建、改扩建53个乡镇文化站,建成晋商博物馆等重要文化设施。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获得“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荣誉。实现“全国双拥模範城”六连冠。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人口计生、防震减灾、民族宗教、文物、气象、外事、地方志、档案工作取得新进展。老龄、残疾人、慈善救助和红十字事业取得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