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3日讯息,Google公司已经决定,不愿再审查Google.cn上的搜寻结果,Google将在未来几周时间和中国政府谈判,要求能够在中国法律框架内运营未经过滤审查的搜寻引擎。台北时间2010年3月23日凌晨3时零3分,借黑客攻击问题指责中国,宣布停止对谷歌中国搜寻服务的“过滤审查”,并将搜寻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中国香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谷歌事件
- 外文名Google event
- 时间2010年1月13日
- 内容谷歌退出中国市场
- 导火索谷歌对中国网路管理的直接冲撞
开始
Google是世界第一搜寻引擎网站,1998年7月成立于加利福尼亚山景城,2005年7月19日,Google宣布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并任李开复为Google大中华区总裁。 2009年6月,谷歌中国被中国中央电视台曝光搜寻结果含有色情信息;2009年9月4日前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正式辞职。
2010年1月13日讯息,Google今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篇名为《A new approach to China》的博文,在博文中,Google官方透露,将停止在中国过滤搜寻结果。在中国市场上停止过滤搜寻结果,这将意味着Google对于搜寻结果的处理将不再依据中国法律,可以得知,Google中国将有可能退出中国市场。
主要内容
导火索
当天下午,世界网际网路搜寻巨头谷歌公司对中国网路管理的直接冲撞也引发了一场“地震”,网民关于“谷歌退出中国”的争论如地震波一般席捲中国网际网路,网路上支持谷歌的“G粉”和拥护百度的“百粉”立刻展开网上论战,火药味十足的交锋充斥论坛部落格。随着美国白宫表态力挺谷歌以及中国外交部作出回应,网路上又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于两大阵营的声音,有网友开始反思在华跨国企业行为的影响以及中国网际网路的未来发展等问题。
事件发生
作为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谷歌在解决公司面临的问题时没有走正常的商业运作渠道,而选择了与中国政府“水平碰撞”的方式,要求不接受审查地运营在华业务,在谷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以博文的形式传递出“谷歌可能退出中国”的讯息后,包括中国网民、业内人士在内的所有人第一反应几乎都是惊讶,因为这一动作如地震那样没有任何先兆。
谷歌2006年正式进入中国以来,培养出大批忠实用户,谷歌的服务甚至构成了他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也导致他们对谷歌产生了相当的依赖感。这些被称为“G粉”的网民在情绪上无疑很难接受“谷歌退出中国”这一讯息,诸如“谷歌,你千万别走”、“谷歌,今夜为你失眠”、“远方的谷歌,请你留下来”这样的帖子、博文陆续出现在网路上,国内某大型社区网站上甚至还有人发起了“挽留谷歌万人大签名”活动。与此,网路上也出现了大量“谷歌,要滚就滚吧”、“谷歌爱走不走,不送”的声音,这些网民有的自称“百粉”,平时几乎不用谷歌,有的没有透露自己对任何一方的偏好,但明确表达了对谷歌行为的不满,“没有什幺大不了的影响,少了谁地球照样转。谷歌把自己做筹码,充当美国政府的走狗,与中国人民和政府讨价还价,只能自取其辱。”
引人注目的是,网路上关于谷歌退出中国讯息针锋相对的立场对抗异常激烈。这些天来,网际网路上几乎每一条与谷歌有关的新闻都会引来数百乃至数千条网友留言,观点相左的两派之间的交锋言辞激烈、火星四射。少数网民还以观点立场划分不同给对方阵营贴上“爱国”、“卖国”的标籤,有“G粉”们抨击对方阵营不明真相、盲目爱国,“如果你真想让中国网际网路回到‘旧石器时代’,那随便骂google都无所谓”;反谷歌阵营则以“卖国”回应,指责“有些人对谷歌有着近乎变态的崇拜,被蒙蔽了双眼甘当外部势力敲打中国的棋子。”
在对谷歌去留讯息作情绪化表态的,网民关于谷歌作出此项决定的原因和动机的争论也层出不穷。有网友认为谷歌的退出与其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有关,是正常的企业行为,“作为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的网际网路搜寻大鳄,谷歌进入中国三年来一直屈居老二,这本身就是失败。”“不是谷歌选择了离开中国,是中国市场抛弃了谷歌,比较一下同为世界500强的微软、思科在中国的状况就再清楚不过了”。网友“鱼头豆腐”认为,作为一家全球受尊敬的新经济企业,谷歌至少在中国市场没能实现文化融通,而这是任何一家跨国企业在其本土之外发展都必须解决的问题。网友“pandarou”说,“谷歌虽然是世界级的大公司,但它毕竟还很年轻,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面前也只是沧海一粟,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转折
2010年1月17日讯息,据香港(中国)媒体报导,几天前威胁退出中国的谷歌,本周末发出了一些微妙的表态,据美国彭博社16日报导,谷歌已否认媒体报导的关闭谷歌中国网站和办公室的新闻。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谷歌女发言人当天说,谷歌在中国的雇员仍然準备未来像现在一样继续在中国工作。
结局
据法新社讯息,当地时间18日下午,在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员工停止工作一周后,美国网路巨头谷歌表示在中国的业务恢复正常运转,并开始投放广告
台北时间2010年3月23日凌晨3时零3分,谷歌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法律官大卫德拉蒙德公开发表声明,借黑客攻击问题指责中国,宣布停止对谷歌中国搜寻服务的“过滤审查”,并将搜寻服务由中国内地转至中国香港。
中国热议
简介
中国着作权协会在不久前结束的“2009中国着作权年会”上,“数字网路环境下的着作权价值提升”成为会议主题。有“数字网路环境”与“着作权”这两个界定,与会嘉宾的发言大多提及了近期很热的“谷歌数字图书馆事件”。
美国谷歌公司态度
美国谷歌公司从2004年开始对图书进行大规模的数位化,引发美国多家图书出版商和美国作家协会起诉谷歌,指控其图书扫描项目侵犯了他们的着作权。随后,这样的争议延及到世界各国,中国也是其中之一。
中国国家着作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发言指出,现在中国网际网路网民已经有3亿多人,未来两年,网民可能达到5到6亿人。网际网路深刻改变人们思维与生活方式的,也带来了着作权方面的巨大争议,这是全球都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他说“解决的方式是什幺?不是在虚拟世界有一套法律着作权的制度,而在现实生活中另有一套法律制度。鼓励知识创造,而且在尊重知识创造的前提下寻求各种授权的使用方式,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中国态度
中国于今年2009年11月初,由中国文字着作权协会代表部分涉嫌被谷歌侵权的中国文字着作权人同谷歌方面进行谈判,没有达成协定。11月18日晚,中国作家协会发布“维权通告”,要求谷歌从当日起未经授权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扫描收录使用中国作家作品,并且对此前未经授权扫描收录使用的中国作家作品,谷歌须在12月31日前提交处理方案并儘快办理赔偿事宜。中国作协作家权益保障办公室负责人吕洁女士接受记者採访时说“按照我们国家法律,虽然他说他没有传播,但扫描、收录(行为)本身至少侵犯了着作权人的複製权。我们觉得应该让所有的作家都知道这件事情,维护自己的权益。没有扫描的现在要停止,他一定要取得授权之后才能开始。”
实际上
近几年,世界几家着名IT企业都遇到了着作权官司。网际网路发展给着作权保护带来的挑战,纠结了各方关注。有人认为,海量作品在网上传播要逐个取得着作权人授权,将极大地阻碍文化成果传播;也有人认为,谷歌数字图书馆先扫描作品,待着作权人获知后再追加授权,也是一种解决之道;中国年轻作家韩寒则在部落格中支持谷歌;但更多的人将谷歌的行为称为“强盗”行为。
对于各种争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智慧财产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新明教授认为,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的媒介,尊重着作权受保护这个原则都应该是不变的“海量信息传播跟是否要求授权并不矛盾。应对新的网路环境,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给予更方便的授权方式是需要进一步的考虑。但这是不是说不去经过授权就可以使用,这是不可以的。至少目前全世界各国法律,包括国际公约,都没有允许没经授权的使用。”
着作权人的信息网路传播权授权问题在中国起步很晚。中国在2006年7月才开始实施《信息网路传播权保护条例》的,之前,很少有出版社会与作者谈及信息网路传播权的授权。正因如此,当有讯息透露,谷歌称有5、6万种中国图书得到相关出版社授权,可以在谷歌数字图书馆上显示部分内容时,受到中国着作权业界质疑。
同样的难题也摆在中国企业面前。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成勇表示,着作权得到尊重是数字产业获取内容资源的保证“如果技术的发展导致着作权的不被尊重,那幺我想就不会有人去创造原创性的非常高质量的内容,那我们的内容资源就空了。数字着作权保护两方面,一方面要保护,另一方面要传播,在传播与保护之间建立一个平衡。”
刘成勇的这种想法,在11月20日中国文着协与谷歌方面的第二次会谈中得到体现。参与会谈的文着协副总干事张洪波介绍,谷歌代表明确表示,谷歌在开发建设数字图书馆过程当中,不会放弃中国着作权人的作品,中国优秀的文化在谷歌数字图书馆当中占有重要地位,谷歌方面愿意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渠道和程式,来使用中国的作品。双方达成意向,本着合作的态度加强沟通,推动相关问题儘快解决。
在中国着作权年会上,中国国家着作权局着作权管理司司长王自强先生介绍,国家着作权局正在推动修改着作权法,应对网际网路上的着作权挑战“当前我们是在坚持着作权保护基本原则的情况下推进工作。一方面加强保护,加大对网路盗版侵权的打击力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促进网际网路的合法使用,要在权利人和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规范的、互利双赢的使用机制。在保护着作权人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来保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来满足公众需要。”
王自强认为,相关各方在法律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合作关係,是解决网际网路着作权保护紊乱非常重要的方式。
其他信息
比尔.盖茨首谈谷歌事件
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1月25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访问。对于近期谷歌中国事件,盖茨认为有需要让网际网路在中国成长发展,成为言论自由的引擎。他强调,要在某一个国家经营业务,就必须遵守这个国家的法律(凤凰卫视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