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成语,指的是利用汉字的谐音对成语进行篡改,一些企业等生产厂家刊登广告用字时故意使用错别字、繁体字和已经废止的异体字、简化字,或者利用汉字的谐音对成语进行篡改。2010年10月1日起海南省规定广告中不得用谐音篡改成语。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谐音成语
- 时间2010年10月1日
- 地区海南省
- 内容刊登广告用字
概述
“谐音成语”是用同音或近音字对固有成语进行谐音换字而形成的,其形式、音节与某个耳熟能详的成语相似,意义却完全不同。“谐音成语”主要用于广告或讽刺与幽默。众所周知,广告宣传的关键是广告语言。用“谐音成语”生动地表现产品的特色,有效地影响消费者,是广告语言常用的一种手法,像“一戴添娇(一代天骄)”、“鸡不可失(机不可失)”等都是比较有影响的“谐音成语”广告语。越来越多的广告商喜欢挖空心思,用“谐音成语”来进行广告宣传。,一些语言学家却对“谐音成语”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种语言污染,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利影响。在品牌传播过程中,确实有不少拙劣使用“谐音成语”的实例。
所谓“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谐音,谐音的谜语,歇后语都有很多。有一则谜语是这样的妇人原来本姓(倪),生成一个大肚子,嫁给懒汉吃酸菜,嫁给勤人吃鱼肉。猜一用具(谜底菜罈子)。这则谜语中“倪”谐音“泥”,因为陶瓷菜罈子是用泥做胚子烧成的。这是谐音在谜语中的运用。谐音的歇后语那就更多了,如空中布袋-----装疯。(装风);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这些都是典型的谐音歇后语。谐音还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如谐音名字,谐音对联等等。利用谐音构词是构词的一种方式,他能让语言诙谐、幽默,充满活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通过对谐音构词的类别、特点、利弊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谐音这种构词方法。
篡改流行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中华文化最直接的载体。仓颉造字,字字有其意,词词有其义,规范汉字使用的意义非比寻常。海南颁布的禁令,无疑是给那些乱用谐音的异类广告下了“封杀令”。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汉字的使用,可以说是维护本土文化不失真的积极举措。2、国内一些商家为追求广告效应,吸引“眼球”,玩起了文字游戏,给一些成语改头换面,如某服饰的广告语“衣衣不捨”某美容丰乳产品的广告语“挺挺玉立”以及其他一些商家发布的“一戴添娇”、“大智若娱”、“默默无蚊”、“首屈一纸”、“久负胜名”、“有痔无恐”、“咳不容缓”等。这些所谓的广告创意,表面上看仅仅是改变了成语的本意,实质上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亵渎。
3、对于广告业来说,第一个用谐音篡改成语的或许是创意,如果经年累月大量地“複製”创意,那幺被津津乐道的创意也没啥技术含量了。广告业要持续良好地发展,真的不该继续把篡改成语当创意,而应自觉承担起保护传统文化的义务。相信纵使不用谐音篡改成语,广告业人士断然不会黔驴技穷,反而会加倍努力发挥智慧,为社会奉献更优秀、更能历经时代考验的广告。
4、不反对企业进行创意十足的广告设计,但必须要有遵守广告设计的法律法规意识,使广告在吸引读者的也合情合法。其实好的广告创意,并不就只有篡改既定成语一条路,谐音是对语言的丰富。
5、许多谐音广告既有独创性又符合产品的形象特徵,对祖国语言也是一种丰富。广告语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是允许创新的。汉字最大的特点就是象形、会意,一个字往那儿一放,就会引起许多形、意联想,这是字母文字所不具备的,而且旧词新用、旧语翻新、语意延伸或改变原意,在汉语中既是允许的,又是常用的一种手法。
社会影响
1、滥用汉字的情况,已在相当程度上产生了社会危害,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民族文化,混淆视听,对青少年产生了误导。
2、引发这种“母语紊乱”的除了不规范的广告用语外,还有越来越新潮、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的网路语言。久居鲍鱼之肆而不觉其臭。语言环境的混乱,会使人对自己的母语越来越没有把握。
3、每箇中国人都应认识到汉字的使用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规范使用汉字就是尊重国家的民族文化。类似于谐音广告亵渎民族文化的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海南对不规范使用文字行为下了“封杀令”,就是基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而作出的有力回应。
4、规范使用文字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应当认识到文字规范化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一些广告用词、用语混乱的问题,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注定了它极其丰富的内涵,我们应当将其发扬光大,而不应以谬误人。
5、莫把篡改当创意,当我们生活的环境四处都是用谐音篡改的成语,不仅会给求学阶段的青少年学习、成长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成年人的判断也说不準。倘若任这样的情况蔓延,篡改过的成语更深入人心,成语失去了最初丰富的含义,岂不是对宝贵真知的糟蹋。
各方观点
1、广告用语儘管应该规范,但不应该脱离广告的艺术规律本身。实际上用谐音,或者用所谓的“篡改”成语手法当广告词,言简意赅,很容易被消费者记住,从而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反对这一做法最常见也最惯用的理由莫过于说其不利于健康文明的发展,会误导青少年。但我觉得,这事得两说着。
2、广告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经济传播手段。对广告词的规范,既要考虑到语言的通用性,也要考虑其艺术性和经济效益。如果广告用语不庸俗、低俗、媚俗,我看,就完全没必要对它们上纲上线,扼杀广告创意,影响广告效果。从这点来说,政府主管部门也没必要对广告篡改成语现象大动干戈。
3、实质上是正统文化和广告文化之争,将成语根据谐音篡改成广告词,并不像有些人所担心的那样,会造成学生学习成语上的混乱。事实上中国的成语每一个都有其确切的来历故事和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环境,学生在学习成语的时候,必须要了解这些,否则便很难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一旦成语的汉字组成因谐音有所改变,文化背景及其所处的环境便立刻随之改变,这就很难再有原先成语的固有内涵,人们马上就会理解这种“再生成语”的广告背景。譬如对于成语“口蜜腹剑”和某口服液广告词“口蜜腹健”,学生是不会混淆的,除非学习成语的时候不了解成语的意思。这就是说原先的成语及被篡改了的成语各有其文化内涵,两者只是谐音上的接近,在理解上不会产生混乱。
4、关于广告词篡改成语的争论,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之争——成语所处文化背景和环境上的改变,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种文化——广告文化,儘管这种广告文化既有独创性又符合产品的形象特徵,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已经习惯于理解正统成语文化的一部分人来说,广告文化不仅是对成语字面的篡改,更是一种文化的篡改,是对正统文化的严重挑战。在他们看来,作为正统文化的成语文化,是不可更改的,任何更改都是亵渎,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5、由于社会生活的广博深入,文化必然细化,不可能固守一隅、一成不变。广告文化就是传统成语文化和现代行销文化相结合下的产物,它藉助于传统成语文化的外壳,巧妙地运用谐音,成功地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广告文化,这是一种文化创新和文化丰富的途径,绝不是文化阉割,和异体字、繁体字等不规范使用汉字的行为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理应给出足够的宽容,给这种文化以充分的发展空间。
谐音词分类
转换语音相似的语素
前途-----钱途 前途无量-----钱途无亮
坐以待毙-----坐以待币(等钱用)
在商业广告中,利用汉语或成语的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了许多谐音式仿造的词。
服装的“衣名惊人”(仿“一鸣惊人”)
热水器的“随心所浴”(仿“随心所欲”)
棉被的“有被无患”(仿“有备无患”)
治咳药的“咳不容缓”(仿“刻不容缓”)
电烫斗的“百衣百顺”(仿“百依百顺”)
痔疮药的“痔在必得”(仿“志在必得”)
灭蚊的“默默无蚊”(仿“默默无闻”)
礼品店的“百礼挑一”(仿“百里挑一”)
饭店的“食全食美”(仿“十全十美”)
利用数字谐音造词
数字谐音造的词在网路中很流行,如9494,“就是就是”;847,“别生气”;当你在网上向你的网友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的时候,他会传来“55”(呜呜)的信息;当他被你惹恼时,会来个“7456”(气死我了),这时你就该说“687”(对不起),你的萤幕上如果出现“886”(拜拜了)时,你就不得不终止和这个网友交流。范晓萱有一首歌曲叫《数字恋爱》,其中就用到数字谐音词。如3155530都是都是我想你,520是我爱你,000是要kissing。类似的还有8147(不要生气),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775885(亲亲我抱抱我)等。
网路里的谐音构词
由于受输入法的限制,字型档中所提供的词语同音而造成错误,然后网民们将错就错,以达到幽默风趣的新异效果,如斑竹(版主),汉语拼音输入法中,当你输入“banzhu”时,词库中显示的第一个词是“斑竹”,网民们图省事,敲击键盘,于是“斑竹”代替“版主”而进入了交际领域,此类词还有菌男(俊男),霉女(美女),油墨(幽默)等等。
利弊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利用谐音造的词也不例外。他的利与弊就像一把双仞剑。我们先来谈谈他的益处
1、可以较含蓄的表达情感。有些话我们不便直接讲,但谐音构成的词却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如一个男孩要向喜欢的女孩表达爱意,当面跟他讲“我爱你”会让他感觉不好意思,这时男孩就可以给女孩留一张“520”的纸条。女孩就能明白男孩的意思。因为“520”是“我爱你”的谐音,它表达的就是我爱你这个意思。
2、有较强的趣味性。这是谐音成语的一个最大的优点。象“伊妹儿”我们不懂时会以为是个什幺人,当知道是电子邮件后会觉得很有意思。“海归”乍一听,只听音没看到文字,还以为是一只真正的海龟,当明白他的真正含义后会觉得很有趣。
以上是对他的好处的分析,他的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那些利用语音的相似性而改编的谐音成语或广告语不利于孩子们学习汉语。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很强,谐音成语中很多字实际上就是错别字,如“钱途无亮”,“衣鸣惊人”等。这些字很快就能被孩子们掌握,不利于汉语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