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欺,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于这种行为完全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加之受害人一般防範意识较差,较易上当受骗。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诈欺
- 外文名To defraud
- 拼音zhà piàn
- 出处《契约文字》
- 英文释义To defraud; To swindle
- 重要案例肯亚诈欺案、马来西亚诈欺案
读音
诈欺(诈欺)zhà piàn
文献记载
元代 无名氏《契约文字》第三折“这厮故意的来揑舌,待诈欺咱的家私哩!”
清 顾炎武《与人书》“又审出此书即系去年斩犯沈天甫诈欺吴中翰之书,奉旨所云‘海中带来者’。”
英文释义
[Defraud; Cheat; Swindle] 狡诈诓骗,讹诈欺取。
英文 To defraud; To swindle; To play roguery
主要形式
熟人
借关係进行诈欺
此类骗子往往是冒名顶替或以老乡、朋友的身份进行诈欺的。而受害人往往碍于面子或出于“哥们义气”,也只好“束手就擒”,更有甚者,把有人寻访看做一种荣耀,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继而“慷慨解囊”。
中介
借中介为名进行诈欺
当前,此类诈欺案件有上升的趋势。而此类骗子就是利用同学急于找到好的兼职、家教的心理,以招工点、兼职家教介绍所等名义进行诈欺或利用同学们作为其兼职劳动力,从中大捞一把。
特殊身份
此类骗子多以“能人”的名义进行诈欺,如谎称自己是导演、公安人员、气功大师、医生等,对找工作等难办的事表示“完全有能力”解决。这类诈欺手段较为单一,较易识破。
帮助
以遇到某种祸害急需别人帮助进行诈欺,从近几年来看此类骗子多以走失的或财物丢失的学生、灾区民众、落难者等名义进行诈欺。事实上,这种诈欺手段大都比较原始,大家稍加思考就能识破。
小利
以小利益取信,进行诈欺为实
此类骗子极为狡猾,採取“欲擒故纵”的方法,先以曾许诺的利益予以兑现,让你感到此人所做的事可信,待取得你的信任后,就狠狠地敲你一把,让你在绝对信任和不知不觉中蒙受重大的损失,此类诈欺计画周密、发现不易,危害性较大。
受骗原因
虽然诈欺行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一些共同的特徵把握这些特徵予以防範,是可以避免使自己误入歧途、落入圈套的。更何况很多骗子的手段并不见得很高明,受骗的主要原因还是出于受害人本身。一般说来,受害人具有一些不良或幼稚的心理意识,是诈欺分子之所以能轻易得手的关键。通常,下面几种不良心理意识易被诈欺分子利用
(1)虚荣心理;
(2)不作分析的同情、怜悯心理;
(3)贪占小便宜的心理;
(4)轻率、轻信、麻痹、缺乏责任感;
(5)好逸恶劳、想入非非;
(6)贪求美色的意识;
(7)易受暗示、易受诱惑的心理品质等等。
以学生为例
1、思想单纯,分辨能力差
很多同学从国小、中学到大学都有“十年寒窗”的经历,与社会接触较少,思想单纯;对一些人或者事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更缺乏刨根问底的习惯,对于事物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上,或根本就不去分析使诈欺分子有可乘之机。
2、同情心作祟
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但如果不假思索去“帮”一个不相识或相识不久的人,这是很危险的。遗憾的是,我们有不少大学生就是凭着这种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怜悯之心,一遇上那些自称走投无路急需帮助的“落难者”,往往就会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蔽,继而“慷慨解囊”,自以为做了一件好事,殊不知已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
3、有求于人,粗心大意
每个人免不了有求他人相助的事,但关键是要了解对方的人品和身份。有些同学在有求于人而有人愿“帮忙”时,往往是急不可待,完全放鬆了警惕;对于对方提出的要求,常常是惟命是从,很“积极自觉”地满足对方的要求进而铸成大错。
4、贪小便宜,急功近利
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点。很多诈欺分子之所以屡骗屡成,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不良心态。受害者往往是为诈欺分子开出的“好处”、“利益”所深深吸引,自以为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和好处,见“利”就上,趋之若鹜,对于诈欺分子的所作所为不加深思和分析,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落得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可悲下场。
防骗策略
意识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防人”并不是要搞得人心惶惶,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对于任何人,尤其是陌生人,不可随意轻信和盲目随从,遇人遇事,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因为对方说了什幺好话,许诺了什幺好处就轻信、盲从。要懂得调查和思考,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反应。
不感情用事
诈欺分子的最终目的是骗取钱财,并且是在儘可能短的时间内骗走。,对于表面上讲“感情”、“哥们义气”的诈欺分子(特别是新认识的“朋友”、“老乡”、遭受不幸的“落难者”),若对你提出钱财方面的要求,切不可被感情的表象所蒙蔽,不要一味“跟着感觉走”而缺乏理智,要学会“听、观、辨”,即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要懂得用理智去分析问题。最好能对比一下在常理下应作出的反应,如认为对方的钱财要求不合实际或超乎常理时,应及时向老师或保卫部门反映,以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注意“能人”
对过于主动自夸自己“本事”或“能耐”的人,或者过于热情地希望“帮助”你解决困难的人,要特别注意。那些自称名流、能人的诈欺分子为了能更快地取得你的信任,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大多都会主动地在你面前炫耀自己的“本事”,说自己是如何了得,取得什幺成就,而且他正在运用他的“本事”、“能耐”为你解决困难或满足你的请求。当你遇到这种人时,你应当格外注意,因为你面前的那个“能人”很可能是一个十足的诈欺分子,而且他正企图骗取你的信任,此时你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此后是否上当受骗。
忌贪便宜
对飞来的“横财”和“好处”,特别是不很熟悉的人所许诺的利益,要深思和调查。要知道,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的,克服贪小便宜的心理,就不会对突来的“好处”欣喜若狂。对于这些“横财”和“好处”,最好的防範是三思而后行。
,诈欺分子行骗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博得信任;二是骗取对方财物。对于行骗者和受害者来说,第一阶段都是最重要的,也是行骗者行为表现得最为突出的阶段。虽然行骗手段多种多样,但只要我们树立较强的反诈欺意识,克服内心的一些不良心理,保持应有的清醒做到“三思而后行,三查而后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避免上当受骗的。
网购受骗
1、买家受骗“五步曲”
第一步在网上发布精美的商品图片和价格信息,给消费者一个直观的眼球刺激,造成“物美价廉”的假象;
第二步在消费者心动之时,指令其往指定账户汇购物款和手续费;
第三步收到汇款后,寄出少量比消费者订购品质量更好的产品,让消费者觉得物超所值,称剩余货品待寄;
第四步自称公司领导主动打电话向受骗人介绍公司情况,说商品供不应求,让受骗人更加深信这是一家有实力的大公司。
第五步,受骗人收到产品后,觉得比预期的质量要好得多,就会汇款,此次可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再打电话已无人接听。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上网购物时要常持警惕心,认清工商注册标识,不要在未经资质认定的网上商场进行商品交易。警方呼吁受害网民,一旦遇到网站的诈欺行为,应该立即报警,以便警方及时制定对策,打击不良经营活动和规范网路市场秩序。
2、卖家受骗(主要是刚刚开始开网店的网友)
第一步搜寻新开张的虚拟物品类店铺(你要开虚拟物品类要注意了)
第二步会有很多人拍下物品然后就打电话催促让你发货,(这些人都是骗子其实只是拍下并没有付款提醒大家一点要看清楚买家是否付款再发货,不知道为什幺这类骗子那幺多)
第三步如果你不发货他们就去投诉,有人冒充客服给你打电话或者聊天(请不要相信这些骗子)如果你发货了后果可想而知。
本人试着在淘宝上开了一家QQ币代充店,1个小时见到骗子10多人。大多是广州、深圳的手机号码,我在这里呼吁是不是有人来管管这些人,因为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3、防骗秘笈
防骗秘笈一
头脑清醒,天上不可能掉馅饼
防骗秘笈二
利用银行,商检等第三方机构
一、那种非要见面见产品才能定夺的生意,就要利用电话、传真以及网路(特别是阿里巴巴的诚信通等)先要好好了解对方的资信,确信对方有此实力,有此信誉,而且有此买卖意愿的时候,才能进一步进行面谈、洽约等实质性合作。相信此法可以儘可能的规避那些虚情假意的交易。
二、凡是可以明确文字表述,有公认标準,如化工、纺织、五金、药品等等产品,为何不可以进行準入交易制度,排除那些没有真正交易的对象,让实在想交易的才能进入到交易场所来,然后在向股票交易方式学习,无论是买是卖,先掏出能够交易的资金来,再洽约。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双方赌博,不论你我是否相识,全都现对现,否则就有麻烦大家一般都是将钱交到双方认可的公正方,然后才来按游戏规则进行。生意是否也要按照一定规矩来办,才能保证各自利益?如果你我双方想做生意,可以!通过实地交易市场或网上虚拟交易市场先进行初步联繫,OK,却是有交易意愿,那好,卖方将产品质量保证金打入交易市场提供的银行买方将契约保证金打入交易市场提供的银行,并各自授权银行冻结资金。做到这一步,我相信双方都是有实力可以进行洽约了,这时就是发样品、去人,那都是可以顺便办的事了,最好直接在交易市场报出卖盘契约或买盘契约,契约纠风由仲裁机构或法院来裁决,质量由质检局来保证,钱还在银行冻结着,谁也不怕谁跑了,要知道,有时一笔生意可能让人翻不了身喔!
防骗秘笈三
利用阿里巴巴网上查询劣迹
阿里巴巴即将推出的诚信通产品恰恰是网路查询的一个加强版本,它邀请了第三方机构对会员的公司进行认证,看是否存在这个公司,还有该公司的信用记录,里面包括该公司在阿里巴巴活动的信用评价,当你看到一个公司的信用如此之差,相信不用说,您也知道怎幺做了。对!直接删除他的询盘。
防骗秘笈四
不见兔子不撒鹰
学术受骗
学术诈欺,又称学术欺诈、学术欺骗等,可泛指涉任何形式的与学术相关的诈欺行为。
全国人大代表闫希军认为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特别是对于以虚假课题或项目等形式骗取扶持资金,甚至以虚假成果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建议设立独立的“学术欺诈罪”,予以严厉处罚。对于高科技、高职位、高智力的学术欺诈行为,更要从严惩处。
罪名
概念
诈欺罪(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犯罪构成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欺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诈欺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本法已于第193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欺罪。
(二)客观要件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欺罪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没有超出社会容忍範围的,不是欺诈行为。欺诈行为的手段、方法没有限制,既可以是语言欺诈,也可以是动作欺诈;欺诈行为本身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即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行为人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也是欺诈行为。根据本法第300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骗取财物的以诈欺罪论处。
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入对方的错误认识;如果对方不是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欺罪。欺诈行为的对方只要求是具有处分财产的许可权或者地位的人,不要求一定是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提供虚假的陈述、提出虚伪的证据,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从而获得财产的行为,称为诉讼欺诈,成立诈欺罪。
成立诈欺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财产处分包括处分行为与处分意识。作出这样的要求是为了区分诈欺罪与盗窃罪。处分财产表现为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或者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应以诈欺罪论处。,向自动售货机中投入类似硬币的金属片,从而取得售货机内的商品的行为,不构成诈欺罪,只能成立盗窃罪。
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根据本条的规定,诈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根据有关司法解释,诈欺罪的数额较大,以2000元为起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诈欺未遂的,不构成犯罪。诈欺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需要研究的是,行为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财物,但支付了相当价值的物品时,是否成立诈欺罪?有人认为诈欺罪所造成的损害是指被害人整体财产的减少,故上述行为不成立诈欺罪;有人认为是被害人个别财产的丧失,故上述行为仍然成立诈欺罪;还有人认为诈欺罪是对信义诚实的侵害,不要求发生财产损害。我们认为,诈欺罪是对个别财产的犯罪,而不是对整体财产的犯罪。被害人因被欺诈花3万元人民币购买3万元的物品,虽然财产的整体没有受到损害,但从个别财产来看,如果没有行为人的欺诈,被害人不会花3万元购买该物品,花去3万元便是个别财产的损害。,使用欺诈手段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骗取财物的,即使支付了相当价值的物品,也应认定为诈欺罪。
诈欺罪并不限于骗取有体物,还包括骗取无形物与财产性利益。根据本法第210条的有关规定,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门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成立诈欺罪。
(三)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认定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1.诈欺罪与借贷行为的界限。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账,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仍属借贷纠纷,不构成诈欺罪。
2.诈欺罪与代人购物拖欠货款行为的界限。对以代人购买紧缺商品的名义,取走货款,没买到东西,又擅自挪用货款,拖欠不还款的行为,应着重考察其真实目的、双方的关係、事情的起因、代办人的具体行为、拖欠的情节、后果等等,从而正确判断其是否有非法占有的意图。如能明确想代人购物,因故未能买到挪用仍拟归还的,不能以诈欺罪论处。如果以代购为名,行诈欺之实,骗取大量财物,大肆挥霍,根本无意归还,也无力归还的,应以诈欺罪论处。
3.诈欺罪与集资办企业因亏损躲债的界限。如果确实是集资经商办企业,但因经营不善,亏损负债,为躲债而外出,仍属财产债务纠纷。这同诈欺犯以集资办企业为名,捞到钱财就逃之夭夭,以实现其非法占有的目的,有本质区别。
(二)本罪与招摇撞骗罪的界限
两者都使用骗术,后者也可能获得财产利益,这两点相同;,主观目的、犯罪手段、财物数额要求和侵犯的客体,均有不同。招摇撞骗罪是以骗取各种非法利益为目的,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活动,是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公共利益或者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它所骗取的不仅包括财物(但无数额多少的限制),还包括工作、职务、地位、荣誉等等,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当犯罪分子冒充国家工作人员骗取公私财物时,它就侵犯了财产权利,又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和正常活动,属于牵连犯,应当按照行为所侵犯的主要客体和主要危害性来确定罪名并从重惩罚。如果骗取财物数额不大,却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应按招摇撞骗罪论处;反之,则定为诈欺罪,如果严重地侵犯了两种客体,一般依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按诈欺罪处治;如果先后分别独立地犯了两种罪,互不牵连则应按照数罪併罚原则处理。
(三)本罪与本法规定的其他诈欺犯罪的界限
本法在其余各章节分别规定了集资诈欺罪、贷款诈欺罪、金融票证诈欺罪、信用证诈欺罪、信用卡诈欺罪、有价证券诈欺罪、保险诈欺罪、契约诈欺罪等。这些诈欺犯罪与本罪在主观方面和客观表现方面均相同,但在主体、犯罪手段、主体要件与对象上均有差别,较易区分。本条因之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处罚
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欺案件具体套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年12月16日)的规定
个人诈欺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欺数额特别巨大,但不是唯一情节。诈欺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1)诈欺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欺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3)诈欺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
(4)诈欺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5)挥霍诈欺的财物,致使诈欺的财物无法返还的;
(6)使用诈欺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7)曾因诈欺受过刑事处罚的;
(8)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数额在5万元至1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本法第152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数额在20万至30万元以上的,依照本法第152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
已经着手实行诈欺行为,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获取财物的,是诈欺未遂。诈欺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参照本条第四款规定的数额,确定适用原《刑法》第151条或者第152条的具体数额标準,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司法解释
刑法条文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一十条第二款 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六十九条 犯盗窃、诈欺、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三百条第三款 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姦淫妇女、诈欺财物的,分别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八十七条 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欺、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相关决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网际网路安全的决定》(2000.12.28)为了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利用网际网路进行盗窃、诈欺、敲诈勒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欺案件具体套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12.16 法发〔1996〕32号)
为依法惩治诈欺犯罪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有关规定,现就审理诈欺案件的几个具体问题解释如下
一、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诈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欺罪。
个人诈欺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欺数额特别巨大。诈欺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欺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情节。诈欺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1)诈欺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欺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3)诈欺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
(4)诈欺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5)挥霍诈欺的财物,致使诈欺的财物无法返还的;
(6)使用诈欺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7)曾因诈欺受过刑事处罚的;
(8)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欺行为,诈欺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至1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数额在20万至30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并结合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依法处罚。
已经着手实行诈欺行为,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获取财物的,是诈欺未遂。诈欺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2千元至4千元”、“3万元至5万元”的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的个人诈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以及单位实施诈欺,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参照本条第四款规定的数额,确定适用《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或者第一百五十二条的具体数额标準,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对于多次进行诈欺,并以后次诈欺财物归还前次诈欺财物,在计算诈欺数额时,应当将案发前已经归还的数额扣除,按实际未归还的数额认定,量刑时可将多次行骗的数额作为从重情节予以考虑。
行为人进行诈欺犯罪活动,案发后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如果权属明确的,应当发还给被害人;如果权属不明确的,可按被害人被骗款物占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总额的比例发还被害人;如果能够确定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不属于已查明的被害人所有,但又无法发还未查明被害人的,应当依法上缴国库。
行为人将诈欺财物已用于归还个人欠款、货款或者其他经济活动的,如果对方明知是诈欺财物而收取,属恶意取得,应当一律予以追缴;如确属善意取得,则不再追缴。
本解释中使用的货币数额是指人民币的数额。审理具体案件涉及外币的,应当依照行为发生时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
本解释所称“以上”包括本数在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欺案件具体套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个人诈欺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欺数额特别巨大。”(1)诈欺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欺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3)诈欺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4)诈欺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5)挥霍诈欺的财物,致使诈欺的财物无法返还的;(6)使用诈欺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7)曾因诈欺受过刑事处罚的;(8)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对共同诈欺犯罪,应当以行为人参与共同诈欺的数额认定其犯罪数额,并结合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依法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
第十八节 诈欺罪
第一百二十三条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量刑格】
(一)诈欺不足4000元的,基準刑为罚金刑;4000元以上不足5000元的,基準刑为管制刑;5000元的,基準刑为拘役三个月,每增加167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1万元的,基準刑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1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二)有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拟处拘役刑的,升格为有期徒刑;拟处管制、罚金刑的,升格为拘役刑;
(三)诈欺3000元且是累犯的,基準刑为有期徒刑六个月,每增加123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第一百二十四条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量刑格】诈欺4万元的,基準刑为有期徒刑三年,每增加2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第一百二十五条 【十年以上有期徒刑量刑格】诈欺20万元的,基準刑为有期徒刑十年,每增加4000元,刑期增加一个月。
第一百二十六条 【重处情形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重处10%
(一)诈欺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欺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二)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三)诈欺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
(四)诈欺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等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挥霍诈欺的财物,致使诈欺的财物无法返还的;
(六)使用诈欺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七)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八)被告人曾因犯罪被判刑或因诈欺被行政处罚的;
(九)诈欺作案10次以上的。
第一百二十七条 【缓刑适用但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缓刑
(一)未退赃或退赔的;
(二)未主动接受财产刑处罚的;
(三)有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欺刑事案件具体套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11〕7号)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欺刑事案件具体套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1年2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2次会议、2010年11月24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49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4月8日起施行。二○一一年三月一日
为依法惩治诈欺犯罪活动,保护公私财产所有权,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的需要,现就办理诈欺刑事案件具体套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诈欺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準,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第二条 诈欺公私财物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标準,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
(一)通过传送简讯、拨打电话或者利用网际网路、广播电视、报刊杂誌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欺的;
(二)诈欺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
(三)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欺的;
(四)诈欺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五)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诈欺数额接近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準,并具有前款规定的情形之一或者属于诈欺集团首要分子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第三条 诈欺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标準,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行为人认罪、悔罪的,可以根据刑法第三十七条、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一)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二)一审宣判前全部退赃、退赔的;
(三)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四)被害人谅解的;
(五)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第四条 诈欺近亲属的财物,近亲属谅解的,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
诈欺近亲属的财物,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具体处理也应酌情从宽。
第五条 诈欺未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诈欺目标的,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定罪处罚。
利用传送简讯、拨打电话、网际网路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欺,诈欺数额难以查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欺罪(未遂)定罪处罚
(一)传送诈欺信息五千条以上的;
(二)拨打诈欺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
(三)诈欺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
实施前款规定行为,数量达到前款第(一)、(二)项规定标準十倍以上的,或者诈欺手段特别恶劣、危害特别严重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以诈欺罪(未遂)定罪处罚。
第六条 诈欺既有既遂,又有未遂,分别达到不同量刑幅度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处罚;达到同一量刑幅度的,以诈欺罪既遂处罚。
第七条 明知他人实施诈欺犯罪,为其提供信用卡、手机卡、通讯工具、通讯传输通道、网路技术支持、费用结算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第八条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欺,构成诈欺罪和招摇撞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条 案发后查封、扣押、冻结在案的诈欺财物及其孳息,权属明确的,应当发还被害人;权属不明确的,可按被骗款物占查封、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总额的比例发还被害人,但已获退赔的应予扣除。
第十条 行为人已将诈欺财物用于清偿债务或者转让给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缴
(一)对方明知是诈欺财物而收取的;
(二)对方无偿取得诈欺财物的;
(三)对方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取得诈欺财物的;
(四)对方取得诈欺财物系源于非法债务或者违法犯罪活动的。
他人善意取得诈欺财物的,不予追缴。
第十一条 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準。
契约受骗
契约诈欺,即行为人必须有使对方当事人受欺诈而陷入错误,并为意思表示,从而与之签订或履行契约;有欺诈行为。欺诈行为既可以表现为欺诈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使对方当事人陷入错误,也可以表现为欺诈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阻碍对方当事人使其发生错误;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方式,也可以表现为本应作为而故意不作为的方式;受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入错误。这里所说的“错误”,是指对契约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例如,误将劣质产品认为是优质产品,误将有重大瑕疵的标的物认为无瑕疵,误认为欺诈人有履行契约的能力等等。这种错误,必须是因欺诈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受欺诈人陷入错误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有因果关係;受欺诈人因错误而为意思表示,与之签订或履行契约。错误的认识必须是进行意思表示的直接原因。
票据受骗
票据诈欺罪,票据诈欺罪(刑法第194条第1款),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欺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票据诈欺罪在主观上须由故意构成、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明知,是否以骗取他人财物为目的是区别罪与非罪的重要标準。本条为避免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对行为人主观方面的一些状况进行了特别规定。如使用伪造、变造、或者作废的汇票、本票、支票,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是“明知”的,在主观上是否明知其所使用的汇票、本票、支票是伪造、变造或者作废的,是划分是否构成本罪的重要界限之一。如果行为人在使用汇票、本票、支票时,在主观上确实不知道该票据是伪造、变造或者作废的,则不构成本罪。应当注意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判断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明知,不是仅依据行为人自己的供述,而是要在全面了解整个案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对于冒用他人的票据、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或者在出票时作虚伪记载以及使用伪造、变造的其他银行结算凭证的行为人必须具有诈欺他人财物的故意和目的,没有这种故意和目的,就不能构成本罪。
一般说来,具有以下情形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1)不知是伪造、变造、作废的金融票据而使用的;
(2)将他人的金融票据误认为是自己的金融票据而使用的;
(3)不知存款已不足而误签空头支票或者误签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的;
(4)签发汇票、本票时因过失而作错误记载的
(5)不知是伪造、变造的委託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而使用的。等等。
重要事件
1、台湾省近10万人靠电话诈欺大陆人为生 每年骗走大陆80亿。
2、2016年5月,76名肯亚遣返电信诈欺嫌疑人被批捕。
3、2016年5月,马来西亚诈欺案中7人被遣送回台湾省。
新骗术
2018年3月,张家港市的俞女士收到了一个QQ好友申请,打开一看申请者竟然写的是女儿的名字。没有多想,俞女士就点击通过添加其为好友。俞女士赶紧联繫亲友帮忙凑足了1万元报名费,并转账到王主任提供的账户中。
2018年9月29日,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依法以诈欺罪对吴某等3人提起公诉,陶某因提供了身份信息用作开通诈欺账户而未参与诈欺犯罪,检察机关依法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对其提起公诉。
吴某等人利用非法获取的学生及家长姓名、QQ号等公民信息,在QQ上假扮学生与家长联繫。不同的人分别负责假扮学生与家长QQ联繫、假扮王主任与家长联繫、接收转账金额提取款物等。在案件电子证据当中,骗局设计有严格精心方案,被告人已将QQ对话形成模式,针对家长的不同反应,会有不同的模板进行应答,口径统一,也就是说被告人和被害人进行QQ聊天的过程,就是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模板的複製贴上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