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一种重要的学习用具,古代的书原本是竹简製作,等到蔡伦发明纸后,逐渐被纸质书本取代。从古至今,一直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用具。更有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更有颜如玉”。书籍能增长知识,了解天下大事,培养文化修养,积澱文化底蕴,也能锻鍊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有益于锻鍊思维能力的脑功能活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书
- 外文名book
- 实质竹简製作
- 起因蔡伦发明纸
- 特指成本的着作
- 又称档案
基本信息
翻译为,书 shū
(1) ㄕㄨˉ
(2) 成本的着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3) 信~信。~札。~简。~函。
(4) 档案证~。说明~。
(5)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6)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7) 字型草~。隶~。楷~。
(8)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9)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10) 郑码XYIS,U4E66,GBKCAE9
(11) 笔画数4,部首乛,笔顺编号5524
(12)英语读[buk],中文谐音布克.
详细释义
动
书shū
(1)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着)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 同本义
书,着也。——《说文》。按说文序云“着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繫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4) 画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名
书
shū
(1) 书籍,装订成册的着作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申子、韩子皆着书。——《史记·韩非列传》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託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彩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3) 信件,信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杜甫《石壕吏》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4)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5) 奏章;文书,档案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先生有所陈奏,则着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梁啓超《谭嗣同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稟(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7) 字型,字形。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8) 书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9)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10) 《尚书》的简称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刘开《问说》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11) 文字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12)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3)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14) 古代皇帝的诏书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5) 说书,曲艺的一种。如书寓;听书
(16)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7) 姓
典故
书或曰志
索隐书者,五经六籍总,万物宰制,君臣朝廷尊卑贵贱有序,鹹谓之礼。五经六籍,鹹谓之书。故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云云。
简而言之,用以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在读书中寻找快乐。
书的历史
书的历史
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至鉅。所以,无论古今中外,对于书,人们总给予最高的肯定与特别的关怀。手工精製的纸特别适合中国书画之用,分生宣和熟宣两种。
人类许多伟大的创造,大都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并聚合无数人的心力,时刻成长、壮大,图书也不例外。以我们中国为例,它至少已有叄千五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其间人们所投入的智慧与劳力,更无与伦比。图书在迭次的经过创造改进,才有今天的面貌。大体来说,历史上,除了某些为特殊目的所製作的图书之外,书籍的发展,略有脉络可寻。最早人们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时,可能只藉手势或音量做为媒介。其后,从经验的累积,进而确定一些固定的音节,来代表某种特定的意义,于是人类跨出了有声无言的时代,迈入到有言无文的社会。
有了语言,人类往往藉助于记忆力,把听到的话,牢牢记住,再对别人複述出来;或将心中的理想,个人的经验,借语言加以传播。这种目的及办法,与日后图书的功能相近,,可以称之为口传的活书。人类的记忆到底有限,有时更会走样,口传的活书,必然有许多缺陷。于是,聪明的人类起而发明了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结绳。以结绳的大小、鬆紧、多寡及涂上不同颜色等方式,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我们可称之为绳书。
绳书能传到远方,也能长期保存,比起语言,自有某些长处。终因其式样变化有限,无法满足快速进步中人类社会的需要。于是,人类再着手改进,乃从模仿天性里,描绘外界形像加以简化,使之蜕变成为简单的图像,再用它来做为意象的符号。这种图画,已有文字的雏形,一般人称之为文字画。之后,经过再改良演进,渐渐成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终于成就了无数的字型,供人们套用。文字的出现,既为人类文明开拓了崭新境界,也为书奠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①,就是当时的官话或国语。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国语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活字版
有了文字,需要寻找写刻的材料。最早书写材料都取自于自然界,如石块、树皮、树叶、兽皮、兽骨及动物的甲壳等等,都是其例。但这些材料,各有缺陷,无法充分发挥文字的纪录功能。春秋战国时代,知识日渐普及,着书立说,大行其道,为应需要,简书和帛书乃相继产生。「简」是用竹或木製成狭长的条片,书写时,由上而下,一片一片接续下来,然后再依顺序由右而左的排列,并以绳索加以编连,这样一部着作,便能连贯而完整。帛书是丝织品写成的图书,由于帛性柔软又轻便,携带及阅读均感便利。只是简书笨重,帛书昂贵,都不利于知识的普及及图书的长期发展,因而人们又发明纸张来取代它们。 纸的出现,约在西汉时期,史书正式的纪录是公元一○五年。由于纸张具有轻柔及低廉的长处,因而,很快的成为生产图书最主要的材料。纸出现以后,虽然解决了图书生产方面的许多问题,生产图书,犹停留在逐字逐本的抄写,既费时又费力,还是欠缺方便。人们遂从长期使用印章和捶拓碑碣文字的经验中,启发了雕版与印刷技术的结合使用,便捷快速的生产图书方法,终于发明。以古法示範造纸过程。 雕版印刷术约在初、盛唐时代出现,由于它是手工业时代生产图书的好方法,很快被推广利用,成为五代、两宋以后生产图书的主力。为了使印刷技术更便捷与美观,宋仁宗庆曆年间(公元一○四一~一○四八)又有人发明活字排版印刷。而元朝末年,更进步到彩色套印的印刷领域。从此之后,印刷技术不但成熟周全,印刷成品更是鲜丽动人。 图书除了文字、纸张、印刷之外,如何装潢?也是要件之一。自竹木简策之后,中国图书的装潢技巧,即不断的改良提升,其演进的方向,大都朝向简便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历代以来,图书装潢型制约有捲轴、册叶、经摺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演进过程。近代的图书,虽然采机械操作装订成平装、精装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书,还常用线条来增加古意,颇能引发思古之幽情。在中国早期即有了护书用的铜製护套。 无论生产图书方法如何改变,其基本原理,却都脱离不了旧日的方式。今日製版、印刷、造纸等製作图书要件,可以说无一不是从国人旧有的发明中蜕变而来的。所以当我们缅怀人类文明的进步及图书发展的历史时,总难抑制住一股无名的兴奋与荣耀的心情。,如何自励自省,绍续先人光辉遗绪,或将更具有意义。
口袋书
对口袋书没有完全準确的界定,大抵是指开本小于小32开,印张大致不超过10个印张的书。口袋书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伦敦出版的“企鹅丛书”,这套丛书3年间销售2500多万册,获得巨大成功。口袋书从此流行于世并引发了一场“纸皮书革命”,对欧美国家的出版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与美国发明柯达克罗姆彩色胶片一起列入20世纪的人类发明、人类冒险和不寻常的事件当中。
电子书
单纯文字形式的电子书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CHM和HLP格式的电子书应运而生,作为Windows系统帮助档案的标準格式,CHM和HLP格式能够支持图片的插入,并且还能通过製作目录、索引等功能来方便读者阅读。这两种格式无须任何第三方软体支持,在Windows系统中就可以直接阅读。
单词
词源解说
book[buk]
直接源自古英语的boc,意为书,书写;最初源自原始日耳曼语的boliz,意为山毛榉。
1.书,书本,书籍;着作;报章杂誌
She has written several books on the subject.
她已经写了几部有关这方面的书了。
2. 本子;簿册;支票簿
3. 帐册;名册[P][K]
His name is no longer on our books.
他的名字从我们的名册上勾销了。
4. (长篇作品的)卷,篇,部
5. (轻鬆音乐剧的)歌词;(戏剧的)脚本
6. 课业;功课[the P]
7. 赌注登录[P]
及物动词
1. 预订;预雇;预约
Mary has booked a flight from New York to London.
玛丽已预订了从纽约到伦敦票。
2. (警方)将...登记入册以作指控之用
The cop booked John on a charge of speeding.
警察指控约翰超速驾驶。
不及物动词
1.预订
2. 【英】(旅客)登旅馆
例句与词语
【例句用法】
全职猎人G·I篇中,[BOOK]是指定用语,玩家喊出这句话,目录书就会出现,书中的卡片只要喊[GAIN]就会变成实物。
相关词组
- 1. book in 登记姓名(登记姓名和到达时间)
- 2. without book 凭记忆
- 3. by the book 按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