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準化组织(ISO)在1987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国际标準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準。 ISO9001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国际化,为提高产品的信誉、 维护生产者、经销者、用户和消费者各方权益,这个第三认证方不受产销双方经济利益支配,公证、科学,是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价和监督的通行证;作为顾客对供方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企业有满足其订购产品技术要求的能力。
基本介绍
- 中文名ISO9001标準
- 职能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
- 性质顾客对供方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
- 制定机构ISO/Tc176
概述
简介
ISO通过它的2856个技术机构开展技术活动。其中技术委员会(简称TC)共185个,分技术委员会(简称SC)共611个,工作组(WG)2022个,特别工作组38个。ISO的2856个技术机构技术活动的成果(产品)是“国际标準”。ISO现已制定出国际标準共10300多个,主要涉及各行各业各种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知识产品等)的技术规范。
ISO制定出来的国际标準除了有规范的名称之外,还有编号,编号的格式是ISO+标準号+[槓+分标準号]+冒号+发布年号(方括弧中的内容可有可无),例如ISO84021987、ISO9000-11994等,分别是某一个标準的编号。,“ISO9000”不是指一个标準,而是一族标準的统称。根据ISO9000-11994的定义“‘ISO9000族’是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準。”
发展过程
什幺叫TC176呢?TC176即ISO中第176个技术委员会,它成立于1980年,全称是“品质保证技术委员会”,1987年又更名为“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专门负责制定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技术的标準。
TC176最早制定的一个标準是ISO84021986,名为《品质-术语》,于1986年6月15日正式发布。1987年3月,ISO又正式发布了ISO90001987、ISO90011987、ISO90021987、ISO90031987、ISO90041987共5个国际标準,与ISO84021986一起统称为”ISO9000系列标準”。
此后,TC176又于1990年发布了一个标準,1991年发布了三个标準,1992年发布了一个标準,1993年发布了五个标準;1994年没有发布标準,对前述“ISO9000系列标準”统一作了修改,分别改为ISO84021994、ISO9000-11994、ISO90011994、ISO90021994、ISO90031994、ISO9004-11994,并把TC176制定的标準定义为“ISO9000族”。1995年,TC176又发布了一个标準,编号是ISO100131995。至今,ISO9000族一共有17个标準。
三个标準
对于上述标準,作为专家应该通晓,作为企业,只需选用如下三个标準之一
1.ISO90011994《品质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品质保证模式》,用于自身具有产品开发、设计功能的组织;
2.ISO90021994《品质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品质保证模式》,用于自身不具有产品开发、设计功能的组织;
3.ISO90031994《品质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品质保证模式》,用于对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组织。
注ISO90011994标準将质量体系划分为20个要素(即标準的“质量体系要求”)来进行描述,ISO9002标準比ISO9001标準少一个“设计控制”要素。
随着2000版标準的颁布,世界各国的企业纷纷开始採用新版的ISO90012000标準申请认证。国际标準化组织鼓励各行各业的组织採用ISO90012000标準来规范组织的质量管理,并通过外部认证来达到增强客户信心和减少贸易壁垒的作用。
标準範围
总则
本标準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 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b) 通过体系的有效套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进顾客满意。
注在本标準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
1.2 套用
本标準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当本标準的任何要求因组织及其产品的特点不适用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删减。
除非删减仅限于本标準第7章中那些不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或责任的要求, 否则不能声称符合本标準。
标準
下列标準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準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準的条文。本标準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準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準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dt ISO9000:2000)
术语
本标準採用GB/T19000中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準描述供应链所使用的以下术语经过了更改,以反映当前的使用情况
供方 组织 顾客
本标準中的术语“组织”用以取代GB/T19001-1994所使用的术语“供方”,术语“供方”用以取代术语“分承包方”。
本标準中所出现的术语“产品”,也可指“服务”。
体系
4.1 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标準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档案,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组织应
a) 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套用(见1.2);
b)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 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作和控制所需的準则和方法;
d) 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作和监视;
e) 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f) 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所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组织应按本标準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
针对组织所选择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包过程,组织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对此类外包过程的控制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识别。
注上述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应当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
有关的过程。
4.2 档案要求
4.2.1 总则
质量管理体系档案应包括
a) 形成档案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 质量手册;
c)本标準所要求的形成档案的程式;
d) 组织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需的档案;
e)本标準所要求的记录(见4.2.4)。
注
1.本标準出现 “形成档案的程式”之处,即要求建立该程式,形成档案,并加以实
施和保持。
2.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档案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取决于
a) 组织的规模和活动的类型;
b) 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複杂程度;
c) 人员的能力。
3.档案可採用任何形式或类型的媒体。
4.2.2 质量手册
组织应编制和保持质量手册,质量手册包括
a) 质量管理体系的範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见1.2);
b) 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档案的程式或对其引用;
c)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4.2.3 档案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档案应予以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档案,应依据4.2.4的要求进行控制。
应编制形成档案的程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a) 档案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档案是充分与适宜的;
b) 必要时对档案进行评审与更新,并批准;
c) 确保档案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档案的有关版本;
e) 确保档案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 确保外来档案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 防止作废档案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档案时,对这些档案进行适当的标识。
4.2.4记录控制
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编制形成档案的程式,以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5 管理职责
5.1 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其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
a) 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 制定质量方针;
c) 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
d) 进行管理评审;
e) 确保资源的获得。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最高管理者应以增进顾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见7.2.1和8.2.1)。
5.3 质量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
a) 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b) 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c) 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d) 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e) 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5.4 策划
5.4.1质量目标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见7.1 a))。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
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以及4.1的要求。
b) 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
性。
5.5 职责、许可权和沟通
5.5.1 职责和许可权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许可权得到规定和沟通。
5.5.2 管理者代表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管理者,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许可权
a)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c) 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注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可包括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5.5.3 内部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5.6 管理评审
5.6.1 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见4.2.4)。
5.6.2 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 审核结果;
b) 顾客反馈;
c) 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d) 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
e) 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蹤措施;
f) 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g) 改进的建议。
5.6.3 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任何决定和措施
a)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 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c) 资源需求。
6 资源管理
6.1 资源的提供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a) 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b) 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进顾客满意。
6.2 人力资源
6.2.1 总则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
6.2.2 能力、意识和培训
组织应
a) 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
b) 提供培训或採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
c) 评价所採取措施的有效性;
d) 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
e) 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见4.2.4)。
6.3 基础设施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基础设施。适用时,基础设施包括
a) 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
b) 过程设备(硬体和软体);
c) 支持性服务(如运输或通讯)。
6.4 工作环境
组织应确定和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
7 产品实现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组织应策划和开发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产品实现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见4.1)。
在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组织应确定以下方面的适当内容
a) 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b) 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档案和资源的需求;
c) 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準则;
d) 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见4.2.4)。
策划的输出形式应适于组织的运作方式。
注
1对套用于特定产品、项目或契约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产品实现过程)
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档案可称之为质量计画。
2组织也可将7.3的要求套用于产品实现过程的开发。
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组织应确定
a) 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b) 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 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d) 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
7.2.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组织应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评审应在组织向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进行(如提交标书、接受契约或订单及接受契约或订单的更改),并应确保
a) 产品要求得到规定;
b) 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契约或订单的要求已予解决;
c) 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评审结果及评审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档案,组织在接收顾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
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档案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要求。
注在某些情况中,如网上销售,对每一个订单进行正式的评审可能是不实际的。而
代之对有关的产品信息,如产品目录、产品广告内容等进行评审。
7.2.3 顾客沟通
组织应对以下有关方面确定并实施与顾客沟通的有效安排
a) 产品信息;
b) 问询、契约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的修改;
c) 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
7.3 设计和开发
7.3.1 设计和开发策划
组织应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策划和控制。
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组织应确定
a) 设计和开发阶段;
b) 适于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
c) 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许可权。
组织应对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不同小组之间的接口实施管理,以确保有效的沟通,并明确职责分工。
随设计和开发的进展,在适当时,策划的输出应予以更新。
7.3.2设计和开发输入
应确定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并保持记录(见4.2.4)。这些输入应包括
a) 功能和性能要求;
b) 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c) 适用时,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
d) 设计和开发所必需的其他要求。
应对这些输入进行评审,以确保其充分性与适宜性。要求应完整、清楚,并且不能自相矛盾。
7.3.3 设计和开发输出
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应以能够针对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 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
设计和开发输出应
a) 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
b) 给出採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适当信息;
c) 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準则;
d) 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产品特性。
7.3.4设计和开发评审
在适宜的阶段,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3.1)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系统的评审,以便
a) 评价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b) 识别任何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
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的代表。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7.3.5 设计和开发验证
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3.1)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7.3.6 设计和开发确认
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3.1)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只要可行,确认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确认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7.3.7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应识别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并保持记录。在适当时,应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设计和开发更改的评审应包括评价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
更改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7.4 採购
7.4.1 採购过程
组织应确保採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採购要求。对供方及採购的产品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取决于採购的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
组织应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评价和选择供方。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準则。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起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7.4.2 採购信息
採购信息应表述拟採购的产品,适当时包括
a) 产品、程式、过程和设备的批准要求
b) 人员资格的要求;
c)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在与供方沟通前,组织应确保规定的採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
7.4.3 採购产品的验证
组织应确定并实施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确保採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採购要求。
当组织或其顾客拟在供方的现场实施验证时,组织应在採购信息中对拟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作出规定。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组织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a) 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
b) 必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
c) 使用适宜的设备;
d) 获得和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
e) 实施监视和测量;
f) 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实施。
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实施确认。这包括仅在产品使用或服务已交付之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
确认应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组织应规定确认这些过程的安排,适用时包括
a) 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準则;
b) 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
c) 使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式;
d) 记录的要求(见4.2.4);
e) 再确认。
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适当时,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使用适宜的方法识别产品。
组织应针对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
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织应控制并记录产品的唯一性标识(见4.2.4)。
注在某些行业,技术状态管理是保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一种方法。
7.5.4 顾客财产
组织应爱护在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供其使用或构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产。若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的情况时,应报告顾客,并保持记录(见4.2.4)。
注顾客财产可包括智慧财产权。
7.5.5产品防护
在内部处理和交付到预定的地点期间,组织应针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防护,这种防护应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
7. 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装置,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见7.2.1)提供证据。
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当有必要确保结果有效的场合时,测量设备应
a) 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準的测量标準,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準或检定。当不存在上述标準时,应记录校準或检定的依据;
b) 必要时进行调整或再调整;
c) 得到识别,以确定其校準状态;
d) 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
e) 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组织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组织应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採取适当的措施。校準和验证结果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当计算机软体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并在必要时予以重新确认。
注作为指南,参见GB/T 19022 .1和GB/T 19022 .2。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a) 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b)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这应包括对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其套用程度的确定。
8.2 监视和测量
8.2.1 顾客满意
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组织应监视顾客关于组织是否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相关信息,并确定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
8.2.2 内部审核
组织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
a) 符合策划的安排(见7.1)、本标準的要求以及组织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b) 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
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组织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应规定审核的準则、範围、频次和方法。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策划和实施审核以及报告结果和保持记录(见4.2.4)的职责和要求应在形成档案的程式中作出规定。
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採取措施,以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跟蹤活动应包括对所採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见8.5.2)。
注作为指南,参见GB/T19021.1、GB/T19021.2及GB/T19021.3。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组织应採用适宜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这些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当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应採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以确保产品的符合性。
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已得到满足。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1),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
应保持符合接收準则的证据。记录应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见4.2.4)。
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否则在策划的安排(见7.1)已圆满完成之前,不能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
8.3 不合格品控制
组织应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不合格品控制以及不合格品处置的有关职责和许可权应在形成档案的程式中作出规定。
组织应通过下列一种或几种途径,处置不合格品
a) 採取措施,消除发现的不合格;
b) 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适用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
c) 採取措施,防止其原预期的使用或套用。
应保持不合格的性质以及随后所採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让步的记录(4.2.4)。
应对纠正后的产品进行验证,以证实符合要求。
当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组织应採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
8.4 数据分析
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这应包括来自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以及其他有关来源的数据。
数据分析应提供有关以下方面的信息
a) 顾客满意(见8.2.1);
b) 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见7.2.1);
c) 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包括採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d) 供方。
8.5 改进
8.5.1 持续改进
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8.5.2 纠正措施
组织应採取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应编制形成档案的程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 评审不合格(包括顾客抱怨);
b) 确定不合格的原因;
c) 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d)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e) 记录所採取措施的结果(见4.2.4);
f) 评审所採取的纠正措施。
8.5.3 预防措施
组织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应编制形成档案的程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 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b) 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c) 确定并实施所需的措施;
d) 记录所採取措施的结果(见4.2.4);
e) 评审所採取的预防措施。
核心标準
ISO9001族有四个核心标準
1)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讲述质量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一些关键的名词解释;
2)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从保障顾客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基本的质量管理要求,常用于认证或顾客验厂;
3)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围绕经营业绩,兼顾企业、顾客、员工等诸方面利益团队,强调做好每一项工作,为企业提供了改进业绩的参考方法;
4)ISO19011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为认证审核、内部审核、验厂审核等审核工作提供了工作方法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