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实践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富民强市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工业强市、外向开拓、科教兴市、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重点培植资源经济、特色经济和民营经济,深化改革,维护稳定。
第十个五年计画时期(2001年到2005年),是高邮市“争先进位、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高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档案有《高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高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高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高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
- 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小康社会
- 地点高邮
- 性质规划
- 规划时间2001年到2005年
- 规划部门高邮市人民政府
发展基础
1、九五期间,我市组织实施了“三种经济求突破,各业经济上台阶”的发展战略,在巨观经济环境不太宽鬆的情况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基本上完成了“九五”预期调整目标,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成绩显着,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完成了由温饱向基本实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开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1)综合经济实力有所增强。2000年地区生产总值56.8亿元,年均可比增长9.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819元,年均可比增长9.4%;财政收入2.386亿元,年均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5亿元,年均增长8%。
(2)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00年全市产业结构预计调整为29∶39∶32。全市粮经面积比例调整为6∶4,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8.7%;累计完成工业技改项目841项,累计用款达27.3亿元,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势形成和工业规模经济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上升,比1995年提高8个百分点。
(3)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全市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企业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经济市场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政府管理经济的方法开始发生变化,全市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已具雏形。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4)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九五”期间,我市初步形成市外贸公司、三资企业、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三轮齐转”的外贸经营体制新格局。2000年全市预计外贸自营出口额为2993万美元,年均增长18.9%;五年累计实现外经营业额177万美元;“九五”期间共新批三资企业18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50万美元。新组建了中江高邮公司,市政公司获国家外经贸部赋予的外经经营权,高邮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省政府定为省级开发区。
(5)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九五”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00年达12.96亿元,是1995年的2倍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16亿元,兴建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运河大桥和漫水公路、京沪高速公路高邮段、农电网改造、市乡光纤联网工程、市乡公路黑色化等基础设施工程相继竣工,府前街二期改造、文游中路改建、第二自来水厂建设先后实施完工,新华园小区基本建成,较为明显地改善了支撑经济发展的硬环境。
(6)“科教兴市”战略稳步推进。全市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2000年高新技术产值12亿元,高新技术产值率达12.5%,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工业经济成长的贡献率分别达56%和31%;五年累计完成“星火”和“火炬”项目计画34项,培育26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了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步伐。“九五”期间共改造薄弱学校82所,建成扬州市合格国小25所,扬州市一业幼稚园6年,省级示範实验园1所,创办公办民助学校2所,区划调整前的周巷镇、天山镇、伯勤乡三乡镇通过了省教育现代化乡镇验收。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0年国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国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0%左右,农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5%。
(7)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九五”期间计画生育率年均99.24%,人口出生率年均8.11‰,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1.18‰;高邮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艺创作成果纍纍,1997年成功举办了“’97中国邮文化节”,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盂城驿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巩固三级医疗卫生网路,全面推行“以乡统筹,大病合作”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办合作医疗覆盖率达45.3%,血防和农村中医工作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取得新进展,自来水普及率达86.4%,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22%,1997年我市建成国家级“爱婴市”,1999年建成省级首批“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市”,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全面实现广播电视光纤联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6%;广泛开展民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创建省和扬州市级体育先进乡镇16个,成功举办了高邮市第二届体育运动会,承办了全国武术、毽球、桌球等一批体育比赛。气象、地矿、防震减灾、人防、档案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8)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九五”期间建设占用耕地1.047万亩,通过复垦开发整理土地2.5万亩,其中新增耕地0.75万亩;1996年以来,取缔和关闭24家污染严重的“15小”企业,累计投入治理资金2300多万元,先后对58个污染源实施了限期治理,全市重点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2000年全市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分别达99.8%和97.4%。
(9)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预计2000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达7073元,年均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3310元,年均增长7%。住房条件有较大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5年的18.46平方米,预计增加到2000年的22.1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00年预计达32.11亿元,年均增长19.6%。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速度呈逐年放慢趋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原“九五”计画相比差距较大,与调整计画相比也有一定缺口;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工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运行质态急待改善;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还远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要求;受工业经济不景气影响,地方税源不丰,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2000年仅为4.2%,加之财政刚性支出增加,财政负债较高,赤字扩大,财政收支难以平衡;外贸出口结构不优,出口产品档次和利用外资水平较低,三资企业发展不快,劳务输出难度较大,经济外向度不高;消费品市场疲软,受城乡居民收入预期不佳、支出分流因素增多和物价持续低迷的影响,居民即期消费欲望不强,城乡消费品市场需求不旺;农业增产不增收一直困扰着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增收难度加大;城市化发展还相当滞后;社会保障覆盖率低,负担沉重,欠缴较多,随着下岗职工的增加,社会就业和再就业难度加大,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还相当困难,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健全。所有这些问题,在“十五”期间必须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採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性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保证我市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
发展环境
展望21世纪初,国际环境将会发生明显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间产业转移步伐将不断加快,已开发国家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加速推动本国的一般产业包括部分资本密集型、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向开发中国家转移;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对经济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国际竞争加剧和中国加快发展,世界已开发国家将会进一步看好中国市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临近和西部大开发的组织实施,国内巨观经济环境也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十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加大,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更为加强,国内市场供求关係将会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买方市场将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常态,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也由供给约束转向市场约束,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国家巨观政策的基本走向仍将是继续扩大内需,实行鼓励适度消费的政策,全国的产业升级、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经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经济成长质量明显提高;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长江三角洲城区将会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随着京沪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城市大外环建设的启动,城市发展框架的形成,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只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努力使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两股重要推动力量,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在现有的基础上就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所有这些变化,为我市培植经济新优势,拓宽发展新空间,主动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和拉动,既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又提出了相当高的发展要求。这标誌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十五”期间将进入全面摆脱困境,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并为迈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极其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
指导思想
1、“十五”期间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实践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围绕富民强市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全面实施工业强市、外向开拓、科教兴市、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重点培植资源经济、特色经济和民营经济,深化改革,维护稳定,着力加强政府巨观调控能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年平均增长10%左右;财政收入预期年均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年平均增长10%左右;外贸自营出口额预期年平均增长20-22%,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数预期是“九五”累计数的4-5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预期年平均增长12%。
(2)产业结构逐步最佳化。着力提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其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29∶39∶32,预期调整到23∶42∶35。
(3)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着力培植一批对全市经济有影响的重点企业,五年累计预期完成工业技改投入40亿元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5%,新产品产值率达25%,技术进步对农业、工业经济成长的贡献率分别达60%和45%。
(4)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开发城区西部旅游资源,逐步把高邮建成具有水乡古城特色,邮文化传统,工商业和高邮旅游业并重的滨湖文化旅游城市。2005年预期城市化水平超过40%,力争达45%。
(5)人民生活比较宽裕。预期2005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达9000元,年均增长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220元,年均增长5%。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超过10平方米,力争达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5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6)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预期到2005年全市人口控制在84万人以内,国小入学率、国中入学率、国中巩固率、国中毕业率分别达100%、98%、98%的98%,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9年。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环境噪声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建成生态示範市。到“十五”期末,预期列入总量控制的主要污染物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削减10%。
2010年远景目标到2010年,预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超过扬州市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发展格局,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小康生活。城市化水平超过50%,实现城市规模与功能同步提升的发展目标,把高邮逐步建成融入南京都市经济圈以及扬州特大组团城市圈的中等城市。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力争初步实现现代化。
结构调整
农业经济
1、“十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最佳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品牌农业、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发展体系。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十五”期间农业增加值预期年平均增长5-5.9%。
2、最佳化种植业布局。在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发展棉花生产,恢复蚕桑种植面积,扩大油菜、饲料、蔬菜、花卉、苗木、牧草等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粮经面积比例逐步调整到4∶6左右。
3、大力发展以水禽、食草畜禽和水产为重点的多种经营生产。积极发展高邮麻鸭,大力发展扬州鹅、山羊和奶牛,适当发展特种畜禽,着力开发以水生植物、水禽饲养、水产养殖和水上旅游农业为内容的“四水”农业,利用低洼田块,大力发展提水养殖利用湖泊和荡滩等水面资源,大力发展三围养殖。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步调整到80%。
4、更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与市场竞争力。狠抓“知识、品种、技术”农业三大更新工程,积极调整农业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奇品种,重点建立和扩大两系制种、高邮鸭选育、扬州鹅、三元杂交猪以及以罗氏沼虾苗为代表的水产苗种等一批农业优良苗种繁育生产基地。加快高邮鸭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双黄蛋产蛋率,巩固和提高高邮鸭的品牌优势。大力推广和普及种养业实用新技术,从品种、技术和管理三个方面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坚持以农业试验示範为手段,推广和扩大一批高科技、生态保护和观光旅游农业等示範园区的建设。
5、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四有六自”的基本原则,围绕“四好一创”的具体要求,抓好一批融技术指导、商品流通、深度加工和利润二次分配于一体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範工程建设,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步规范合作联社、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的运作,使之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载体,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发展壮大粮油、棉纱布、茧丝绸服、畜禽和水产品加工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分等分级、初步加工、精深加工、注册商标、包装上市等一系列产后服务,形成高邮名牌优势产品,延长和增粗农业产业链条,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逐步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託,以科技和品种创新为动力,以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的初具农业现代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到“十五”期末,预期我市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形成10亿元规模,鸭业、茧丝绸分别形成5亿元规模,鹅业和蔬菜加工企业分别形成亿元规模。建成东北部优质粮油、南部蚕桑、东部棉花、沿运蔬菜、花卉和苗木以及高邮鸭业、鹅业、水产等具有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七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预期基本形成10万吨优质水稻、2.5万吨油菜籽、5万担蚕茧、15万担棉花、500万只高邮鸭、400万只鹅和13万吨水产的生产能力。
工业经济
1、“十五”期间要把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以稳定传统工业,发展新兴工业,拓展加工工业为策略,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培植重点企业和优势行业步伐,推进工业民营化、农业工业化、产品特色化、企业规模化,扩张总量与提高质态相结合,充分发挥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十五”期间预期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1.4-11.9%。
2、着力培植工业规模经济。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产品为联结,资产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增强联手抗御风浪的能力;对专业化程度较高、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挂靠大型企业,藉助知名品牌,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挂靠联合中发展壮大自己。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从发挥我市劳动力和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入手,大力发展畜禽、水产、食品深度加工,提升纺织、茧丝绸服、箱包鞋帽等产品档次。
3、着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对产品有市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能适应入世要求的传统产业,要运用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加快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和高效节能技术,实施製造业信息化示範工程,重点培育CAD、CIMS示範企业,进一步推动我市製造业技术进步。对有发展前途的一批传统产业加大技改投入,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使之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国际技术装备水平。
4、着力培植一批支撑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它们的发展重点、方向和目标分别是
(1)食品加工行业。按照“创特色、树品牌、高档次、集约化”的要求,形成以米、面、油基础原料加工为龙头,以蛋品加工为中坚的种养加食品一条龙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休闲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发调和油、珠光米系列产品、纳豆休闲保健食品、麦胚芽油和水磨糯米粉系列产品以及马蹄爽、蔬菜汁等绿色保健饮料产品。“十五”期间,该行业预期完成重点技改投资2亿元。以珠光食品有限公司和高特麵粉有限公司为核心组建江苏珠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争取办成上市公司。
(2)电线电缆行业。稳定发展中、高压交联电缆,大力开发消防、汽车、油井探测、信息、深海系列等特种专用电缆,有选择地开发高压电缆附属档案等前瞻性产品。“十五”期间,该行业预期完成重点技改投资3亿元。
(3)电子原器件及新型电光源行业。该行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基础元器件由为传统电子产品配套向为数位化、信息化产品配套方向发展,主攻元器件、电声器件两大门类产品,大力发展电极箔生产,努力把高邮建成全国最大的低压电极箔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小型超小型箔式无感电容器,开发陶瓷电容器,完善电磁式报警发声器系列产品。新型电光源工业,重点发展绿色照明光源新材料及各种萤光灯、节能灯和其他绿色照明灯。“十五”期间,该行业重点搞好升达集团宏远工业园建设,预期完成技改投资1.5亿元。
(4)精细化工及医药行业。精细化工重点开发和改造新型“绿色”染料,继续大力发展各种型号的萤光增白剂,研究开发各种染料、医药、化工中间体,搞好克利西丁系列化产品的开发和延伸;医药及生物化工重点开发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开发新型酶製剂、抗生素、现代中药製剂等新品。“十五”期间,该行业预期完成重点技改投资3亿元。
(5)机车(汽车)行业。立足于存量资产盘活,进一步开发生产机车蝶剎、操纵系统、电子点火总成、发动机箱体等关键零部件,扩大双缸机车发动机的生产批量,开发生产新型机车发动机及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的整车。尤其要打出高邮自己的品牌,打开市场销路,提高市场份额。在发展我市机车行业的,要力争跳出机车行业,利用现有优势,逐步向汽车零部件嫁接和延伸,做好非摩产品开发文章。“十五”期间,该行业预期完成重点技改投资4亿元。
(6)机械行业。重点突出通用机械、农业机械、环保设备、水利防渗设备、电机、电动工具和基础件的开发与生产。“十五”期间,该行业预期完成技改投资2.5亿元。
(7)纺织及箱包鞋行业。重点解决我市纺织及箱包鞋行业生产体系单一的状况,建立融市场调研、新品研製和开发、产品生产、市场行销的科技和生产新体系。着力开发高支纱、纺织面料及以旅游、轻便为主的各类箱包鞋新品。“十五”期间,该行业预期完成重点技改投资1亿元。
建筑业
开拓建筑业市场,加快建筑业结构调整。巩固发展老市场,不断开闢新市场,把我市建筑业打入西部地区。进一步最佳化建筑业结构,从以土建为主的传统建筑产业结构,不断向土建、基础工程、设备安装、装饰装璜、路桥工程、市政工程多头并进的新型建筑产业结构转变,努力培植建筑业规模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智力密集、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现代化专业工程承包公司和综合开发公司。“十五”期间,预期培育5亿元以上的企业2个,2亿元以上的企业5个,亿元企业8个,5000万元企业10个,力争使土建企业控制在70%,建筑装饰装璜企业达20%,其他企业达10%,五年累计竣工面积预期达1590万平方米。“十五”期间预期实现建筑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2.1-13.9%,计画完成施工面积58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00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1、在继续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金融服务等传统行业的,以市场体系建设和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房地产、商贸流通、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十五”期间预期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13.3%。
2、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巩固农贸市场,规范要素市场,培育专业市场,形成较为健全的市场体系。积极培育禽蛋、水产品、粮棉丝、茨菇等一批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利用京沪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的便利交通条件,发展路桥经济,新建大型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力争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建立机车零配件、农机配件、砂石、钢材、邮品等一批专业市场,发展和壮大商务、人才、劳力、资金、房地产、技术、信息、产权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在培育有形市场的,要注重向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路市场方向发展。
3、大力发展旅游业。发挥我市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优势,实施大旅游战略,加大高邮旅游的宣传与推销力度,积极开发大运河两岸及高邮湖旅游资源,兴建高邮湖风景区,开发邮文化资源,新建邮品市场,建设完善江苏东湖湿地公园农林生态旅游度假景区,开发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把高邮建设成为融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美食、文化、健身、商务于一体,独具生态休闲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
4、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强化人民银行“视窗指导”功能,加强金融安全区建设,合理调整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加快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步伐,争取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运用多种手段筹集资金,改善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有效投入。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规范商业保险行为,增强保险对经济的补偿作用。到2005年,预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亿元,保险机构实现保费0.96亿元。
5、稳步发展房地产业。进一步完善新华园、烟雨园等一批住宅小区配套建设,推广实施小区物业管理,把住宅小区与旧城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规范和完善住房二级市场。
6、全面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活跃农村第三产业。加大农村住宅开发力度,形成初具农村现代化的新型集镇;围绕资源与产业优势,抓好一批农村专业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发展为农服务企业,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围绕“一村一色”、“一组一品”,大力发展三产专业村、专业组,着力培植农村三产经营大户;积极引导农民和外商进镇投资兴办实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改变农村经济二元结构。
国民经济
1、按照“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準,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培育和发展电信、市场信息、计算机套用和软体开发等信息服务业,积极推广信息套用技术,带动和促进工业化乃至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高信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到“十五”期末信息服务业增加值预期达5亿元。
2、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用信息通信网、接入网以及电信、广电、计算机等业务网路建设步伐,扩建主干通信平台,新建特快查询、收投网路、邮储监控等邮政多媒体查询系统以及邮件处理、邮政档案标準系统,建成一个覆盖全市的以光纤为主的高速互联通信网路,到2005年客户光纤接入覆盖率达90%,市话、农话普及率分别达到40%和20%,广播电视网向数位化方向发展,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20%左右。
3、建设骨干套用系统工程。开发各类实用资料库,发展信息谘询和广告服务业。建设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工业、农业和科技、信息及金融计算机套用等一批骨干套用信息系统工程,形成一批实用资料库和行业信息系统,加快政府与企业上网步伐,重点开发和建设党政机关办公和管理信息系统、国民经济巨观信息资料库以及招商项目库,推进企业行销、设计製造和内部管理信息化,在2005年前政府上网率达100%,企业上网率达80%,其中500万元以上的列统企业上网率达100%,中国小上网率力争达80%以上。
深化改革
1、最佳化所有制结构。从战略上调整公有经济布局。对公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促进公有资本主要投向新兴产业、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公有资本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通过多种形式逐年基本退出。放手发展混合型经济。积极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提倡国有、集体、个私、外资和内部职工相互参股,鼓励有实力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收购、兼併国有企业,支持市内企业加入外地大公司、大集团,实行跨地区合作,欢迎市外优势企业收购、兼併、租赁市内企业,促使公有资产向优秀企业家集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资金向优势产品集中。促进资本结构最佳化,使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我市经济和一般竞争行业的主干力量。
2、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按照“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的六放要求,在税务徵收、利用外资、土地使用、工商管理、劳动用工、社会保障、风险担保、银行信贷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放宽从业範围,拓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支持个体私营企业组建集团,鼓励发展特色个体私营经济小区和商业街,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外资骨干项目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领域延伸发展,培植各种类型的规模个私企业。到2005年预期从业人数达7万人左右,个体工商户达3万户左右,私营企业达1360户左右,培育私营企业集团4家,扶持创办高科技企业1-2家。
3、建立健全现代企业运行制度。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到2005年,力争组建规范化有限责任公司40家,股份有限公司2家。在农业高科技、旅游等领域积极创造条件,加大规模企业培植力度,促使重点骨干企业形成产品核心技术竞争优势、品牌竞争优势和效益竞争优势,争取1至2家企业在“十五”期间办成上市公司,实现股票上市,开拓资本运营市场。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分配製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技术要素入股政策,加大技术要素分配力度,充分调整和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在努力培植地方税源的,建立以税收为基础收入,加上少量必要规费的政府收入体系,完善现行税制,加快税费改革,完善征管及稽查体系,强化纳税意识,努力提高效益型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加地方可用财力。建立公共财政框架,财政资金逐步退出竞争性经营领域,不断提高财政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环境保护等需要的保障能力。
5、建立廉洁高效精干的政府机构。理顺政企关係,强化依法行政,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和企业发展的直接干预,强化政府的巨观调控、社会管理和行业监督等职能,增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规划、政策制定和产业导向等功能。改革政府审批制度,规范和简化项目审批程式,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为市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运营环境。
扩大开放
1、“十五”期间,要抢抓入世机遇和西部大开发良机,增强“市外即外”的开放意识,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程式公开、管理规范、操作透明的外贸服务体系,从整体上提高我市经济对外开放度和对外开放水平。
2、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发挥我市纺织、箱包鞋和机电产品的优势,贯彻“以质取胜”战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将机电业作为今后出口主导产业群,力争与跨国公司合作,办成一批机电出口企业,发展高附加值的外商投资创汇农业项目和绿色食品加工项目。推行出口代理制,增强自营出口能力,努力培植自营出口大户,壮大获权企业队伍。巩固日本、香港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现有传统主体贸易市场,开拓欧美、南美和南非等新兴外贸市场和周边国家市场。到2005年预期培植出口创汇百万美元以上的品种20个,其中400万美元以上的品种10个,1000万美元以上的品种4个,获自营出口权的企业达80家,机电产品与工业品出口比重比“九五”期间提高5个百分点。2005年预期自营出口额达8000万美元。
3、实现利用外资新突破。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最佳化基础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以灵活的政策、优良的服务和高效的运作机制,吸引外商来邮投资,拓展外资利用空间,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力争在城市基础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形成多行业、多领域利用外资的新格局。,向国内外的一些大公司、大集团招商,力争在与国际知名大集团合资、合作方面取得突破。2005年预期实际利用外资800万美元以上,“十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力争达3500万美元。
4、大力发展对外经营。一是鼓励产业输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创办企业,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拓展海外产销网路,逐步增加劳务输出。到2005年预期实现外经营业额150万美元左右,外派劳务250人左右。二是进一步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协作和联合,主动接受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辐射和产业转移,吸引大公司、大集团和上市公司来邮投资或收购企业。呼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拳头产品打入西部市场,在西部投资办厂,创办独资或合资企业,开发西部资源,改造西部企业,支持我市优势产品、技术和产业逐步向西部渗透,延伸我市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5、突出抓好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以强化开发区管理功能为目标,扩大开发区规模,加大硬体投入,完善道路建设,新建垃圾中转站、农贸市场、商贸中心、学校、社区医院等社会服务设施,改善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着力开发工业项目,吸引外商创办独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到2005年,力争新引进工业项目不少于15个,进区工业企业总数不少于40家,投资总额达1.5亿元,其中利用外资不少于40%,预期全区经济总量达16亿元,努力把开发区办成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区、高质量外向型经济的示範区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科技创新
1、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科学技术创新步伐。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组织实施製造业信息化示範工程和传统企业技术更新工程。积极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或新兴产业,初步建立起机电一体化、信息工程和信息製造业、新材料、生物工程与新医药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体系。重点发展自动化机械及设备、现代通讯设备、新型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複合材料和微电子专用材料等;围绕农业动植物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开发生物工程与新医药领域中的产品。“十五”期间全市培育电(光)缆、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群,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省级以上科技计画项目,开发各类新产品100个,其中省级以上20-30个。五年累计培育20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园区。
2、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导向机制。鼓励技术人员领办和创办民营中小型科技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创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资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建立“高邮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风险基金”,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确保我市科技三项费用的增幅高于财政实际支出的增长幅度。“十五”期间力争成立10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
教育发展
1、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工程。巩固基础教育,提高两基水平,实现“无青壮年文盲市”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重点学校和中心校的施教面;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劳动者预备制教育和继续教育。“十五”期末,全市要有一部分乡镇和学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最佳化和调整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十五”期末,全市国小教育单位不超过200个,城区国小和乡镇中心国小均达4轨以上,村完小达2轨以上,每乡镇设1-2所国中,加快高邮中学等重点学校搬迁和扩建工程,办好赞化中学和蓓蕾国小,努力把高邮市中学建成国家级示範高中,把市一中创建成省重点中学。积极发展电大、函大、职大等高等教育事业,把市职业教育中心办成省级职教中心,在此基础上组建高邮市职业技术教育集团。
3、深化教育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继续完善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和多元化办学体制,进一步实行农村与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加快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多元化教育投资体制。
4、人才培养。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培养具有高度竞争能力的人才和智力,尤其要培养一批具有现代企业经营思想和经营能力的高素质的企业家或经营者,构筑我市新世纪人才工程,更好地驾驭未来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上要做到“四个结合”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相结合,加强现有人才队伍建设与引进人才相结合,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调整结构与激励挖潜相结合。制定吸纳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营造优秀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到2005年,全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预期达2.3万人,占总人口的2.7%。
城市化建设
加快城市化进程
1、最佳化城镇布局。“十五”期间,围绕城市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步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高邮城区-中心镇-一般乡镇”的市域城镇新体系,构筑“单中心、分组团(片)、三叶式”高邮城市发展新格局。把城市划分成“两区三片”,即新城区、老城区和北片、东片、南片,以文游中路与海潮路交叉口广场为城市中心,在三个片分别规划片区中心。到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达13.6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24%,市区城市人口达16万人,市域城镇人口达34万人。
2、加强城区市政建设。搞好城市规划修订完善工作,制定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开发西部旅游资源,实施以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工程,大力推进高邮湖风景区开发,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运营率和人居舒适度。利用高速公路和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化交通通讯手段,缩短与上海等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接受经济辐射和拉动,把高邮经济纳入中心城市辐射圈。
3、加强中心小城镇建设。按照“八个一”的要求,加强菱塘、界首、三垛、临泽、卸甲等省市重点中心乡镇的集镇规划和建设,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加大住宅、集镇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农民商贸街,吸引农民进镇经商兴办实业,增强小城镇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为农村经济及农民生活综合服务水平,增强中心小城镇带动周围乡镇发展的功能和辐射作用。
城市化项目建设
1、“十五”期间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抓手,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特别要加大工业投入,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增强工业经济乃至全市经济发展动力。积极寻找项目源,提高投资在经济成长中的拉动作用,建立健全项目库体系和管理制度,认真开展项目前期调研、论证、评估和可研工作,筛选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发展前途、科技含量高、拉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市项目笼子,多渠道争取和筹措项目资金,形成上级政策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外资、民资等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确保项目建一个、成一个,发挥预期效益。在引进项目资金上,坚持採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大型招商活动与小股、多批、经常性地开展小型务实招商相结合,开展委託、代理和网上等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加强高邮驻外办事机构建设,使之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视窗。经调研、论证、初步筛选出一批支撑我市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涉及三次产业的基础设施的重大储备项目,计画总投资68亿元左右,其中14大类工业重点项目计画投资25亿元,4大类农业重点项目计画投资8亿元,3大类第三产业项目计画投资3亿元,4大类基础设施项目计画投资32亿元。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要以京沪高速公路为中心,抓好“四纵五横”市域公路网建设,重点抓好高兴东公路改建、邮仪公路改建、扬八线建设、城区东外环公路建设、屏淮路建设、高邮运河二桥建设、市内公路危桥改造、乡村公路改建以及主要内河航道整治改造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流域性工程、城市防洪工程、灌排骨干工程、面上农水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重点抓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国家南水北调高邮段水利工程、市属骨干河道疏浚整治、城区引排水河道拓浚整治、丘陵山区小流域治理等一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五”期末,淮河入江水道按行洪1.2万秒立米、高邮湖水位9.5米防洪全面达标,里下河城区防洪标準达到20年一遇,高邮城区防洪标準达到50年一遇,节水灌溉控制面积力争达5万公顷以上;能源建设要继续抓好城乡电网改造,完善城乡供配电系统,重点抓好湖西、卸甲镇、周山镇、南郊等变电所建设,改造三垛镇、临泽镇、界首镇高低压线路,新架35KV联络线7条,高邮城区电网10KV出线新增12条,搞好城区管道液化气工程建设,到2005年城市生活燃气普及率达80%,加快秸桿气化和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邮电通信建设要重点抓好邮政大楼、电信扩容、双向有线电视网改造、市乡光缆网工程及电信宽频光缆到村工程等一批邮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建设要重点抓好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
社会发展
1、计画生育。贯彻计画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画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巩固计画生育示範市的成果,继续在全国、全省保持先进水平。加大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力度,落实企业法人代表计生工作目标责任制,使育龄女人人享有良好的避孕节育全程服务和生育保健服务,不断提高育龄妇女的素质和健康水平。城区实现计生属地管理,纳入社区服务範围,乡镇服务站要求全部达甲级标準。“十五”期末,全市总人口控制在84万人左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5‰以内,计画生育率年均在98%以上,出生婴儿性别比保持在正常值範围。
2、土地管理。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扩大土地有偿使用範围,抓好土地资产管理,严格实行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尤其是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用地必须由政府统一规划、徵用、开发、供地和管理,逐步建立起国有土地储备、收购、开发运行机制,到2005年新增建设用地不超过1万亩,其中新占耕地不超过0.5万亩。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依法保护耕地,进一步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措施,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到2005年开发复垦整理土地10.9万亩,净增耕地0.6万亩,耕地总面积保持在120万亩左右。
3、资源开发。利用淮河入海通道建设之机,在处理好开发与行洪矛盾的前提下,围绕发展水产、水禽、水生植物和水上旅游观光农业,研究制订高邮湖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长期规划,待时机成熟后分步实施,充分挖掘高邮湖发展潜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其生态和经济综合效益,努力促进高邮湖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