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以和(1831—1900)。字达堂,号蔼一,山西省介休市北辛武村人。冀氏合伙经营商业的主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冀以和
- 国籍清朝
- 出生地山西省介休市北辛武村人
- 出生日期1831
- 逝世日期1900
- 性别男
简介
冀以和(1831—1900)。字达堂,号蔼一,山西省介休市北辛武村人。冀氏家族经商由来已久,以和系第十八世主东,是使冀家商业资本发展到鼎盛时期,而又濒临彻底衰亡的一个关键人物。 冀氏家族原籍临晋县,其远祖于宋代迁居本市邬城店村,后又分局北辛武村。其商业活动,开始于明代正德年间第十世祖冀忠。由于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冀家商业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本县到外县,外省,一直向前发展,久盛而不衰。经过几世的长期经营。到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的第十五世冀之瑜时已经聚了相当可观的财富,主要经营绸缎、布匹、京货、茶叶、钱庄、典当行等。其商号除在介休、平遥、祁县、太原等本省一些地方开设外,又发展到北京、天津、上海、河南、山东、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共有一百多个。到乾隆、嘉庆时期冀以和的父亲第十七世冀国定时,仅家庭积累一项就达到300万两银子,是晋省几个大商业资本家中文力较雄厚的一家,其走南闯北,东贩西销,对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无疑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家庭背景
冀以和兄弟五人,他排行最小,他的父亲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28年)去世时。家财由其母马氏掌管到鹹丰初年(公元1851年)才主持弟兄们分了家,但开设在平遥县的乾盛亨布庄、介休张兰镇的乾盛晋钱庄、祁县城的天全茶庄以及这几个商号分设在全国各地的分庄没有分开,仍由弟兄们合伙经营。当时冀以和年仅20多岁,但却最为精明能干,善于结交朋友,理财之术尤胜诸兄。,便成为冀氏合伙经营商业的主东,在其主持下不到几年,果然使商业资本又有了新的发展。他看到当时已经盛行的山西票号盈利甚巨,觉得开办票号营业有利可图,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便将乾盛亨布庄改为票号,专营汇兑和存款放款业务,总号设在平遥县城内,并在北京、天津、汉口、上海、西安、昆明等大城市及四川、河南、山东、湖南等省设立分庄。为了便于组织和指挥贸易、金融活动,他本人常住北京分庄坐镇,并在北京设立公馆,大结京城和各地豪商巨户和清政府一些大官僚,以作为票号发展的支柱。,在很短时间内,钱庄票号的汇兑存款、放款业务便大大活跃起来,其他商业贸易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为了提高他的声誉,更好地开展商业金融活动,他也深知坐官为宦的重要。,虽然他这个秀才也没有中过,但通过与大官僚们的交往,花了些银两,捐了个官衔,为军功议叙府参将,军功议叙知府一品,封殿荣禄大夫赏戴花翎候选道台。这个官衔虽非实职,但凭着它更加强了他的活动能量,对获取巨额利润聚敛大量资财更为有利。,在同治末期,光绪前期,冀家商业资本便发展到鼎盛时期。特别是钱庄票号业务,几乎“汇通天下”。
历史背景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步步深入,清政府逐渐走向腐败没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商业也面临着种种危机。光绪八九年间(公元1882-1883年),乾盛亨票号遭到一件公案的影响,几致倒闭。这件公案是太常寺卿周瑞清包揽云南报销,伙同云南几个官员侵用公款,将款汇至京城取用;而乾盛亨票号云南和北京分庄,正是这笔钱的过局,使其声誉大损,再加上当时其他票号有的也发生类似案件,冀以和预感到前景发发可危,于光绪十一二年间(公元1885—1886年),对票号进行收束。但因存放款涉及到好多官僚大户,存款要取走,放款收不回,决定把外欠款欠在平遥总号账上,欠外款20多万两银子都在平遥总号提取。但总号没有那幺多银两支付,一时间形成挤兑,于是派人到北辛武村找东家冀以和,冀以和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只得告来人派车到北辛武村家里拉银子还债。第二天平遥总号派了5辆大车在北辛武村拉了一天元宝。这件事轰动了平遥城,人们都说乾盛亨冀东家开了银库了。波动后各地又继续经营下去,但其营业却不如前,,冀以和本人也进入老年,年轻时的锐气已减,精力逐渐转移在家乡兴建住宅等方面,商务金融活动多由各商号经理经办,本人渐少过问。待家乡住宅及园林落成后,住进了新居,尽情安乐。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三月,是冀以和的七十寿诞,他所经营的全国各地商号及远近大小官僚前来为其祝寿,其乐无穷,但这已是冀家表面繁荣和迴光返照走向没落年月之时。寿事过后不久,兴尽悲来,冀以和病卧床头,病情逐日加重,六月初二去世。而冀氏各地的商号也于当年的八月开始,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社会大乱中,有的商号被烧之一光,有的被抢劫一空,失落的不可言状,在众多存款户的逼迫下,冀氏倾家蕩产,还清了债务,走向没落。
尾声
冀以和年老归里后,在地方建设方面有所建树,曾在其家花园开办私塾,名“登瀛文社”,招收秀才免费入学,深造培训了一些人才;并把北辛武村里的7座庙宇进行了补修,落了个“乐善好施”的名声。最突出的是补修真武庙时,在院中轴线上新建了一座琉璃牌坊,气势雄伟,色彩绚丽,工艺精巧,集介休当时名产琉璃烧造艺术于一身,至今犹存,为三晋稀有文物。
本文作者罗鸿谦 张雨农,引自《晋商史料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