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总计25章。其中着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係,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论语·子张》
- 创作年代春秋时期
- 作品出处《论语》
- 文学体裁语录体
-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详解
解析一
【原文】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评析】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原文】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幺能说有,又怎幺说他没有?”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幺能说有,又怎幺说他没有?”
【原文】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幺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讚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幺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幺谈能拒绝人家呢 ?”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幺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讚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幺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幺谈能拒绝人家呢 ?”
【原文】
19·4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19·4 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1)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2)泥阻滞,不通,妨碍。
(1)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2)泥阻滞,不通,妨碍。
【译文】
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原文】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评析】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
【原文】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译文】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评析】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
解析二
【原文】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製作物品的作坊。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製作物品的作坊。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掌握道。”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掌握道。”
【原文】
19·8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19·8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原文】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原文】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原文】
19·11 子夏曰“大德(1)不踰閑(2),小德出入可也。”
19·11 子夏曰“大德(1)不踰閑(2),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
(1)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
(2)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1)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
(2)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译文】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评析】
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原文】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2)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2)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1)抑,不过。转折的意思。
(2)倦诲人不倦。
(3)诬欺骗。
(1)抑,不过。转折的意思。
(2)倦诲人不倦。
(3)诬欺骗。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幺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幺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幺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幺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评析】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比较激烈,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比较激烈,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原文】
19·13 子夏曰“仕而优(1)则学,学而优则仕。”
19·13 子夏曰“仕而优(1)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
(1)优有余力。
(1)优有余力。
【译文】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评析】
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本章又一次谈到“学”与“仕”的关係问题。
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本章又一次谈到“学”与“仕”的关係问题。
解析三
【原文】
19·14 子游曰“丧致(1)乎哀而止。”
19·14 子游曰“丧致(1)乎哀而止。”
【注释】
(1)致极致、竭尽。
(1)致极致、竭尽。
【译文】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原文】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未仁。”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未仁。”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还没有做到仁。”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还没有做到仁。”
【原文】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原文】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原文】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释】
(1)孟庄子鲁国大夫孟孙速。
(1)孟庄子鲁国大夫孟孙速。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原文】
19·19 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2)而勿喜。”
19·19 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2)而勿喜。”
【注释】
(1)阳肤曾子的学生。
(2)矜怜悯。
(1)阳肤曾子的学生。
(2)矜怜悯。
【译文】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原文】
19·20 子贡曰“纣(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2),天下之恶皆归焉。”
19·20 子贡曰“纣(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2),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释】
(1)纣商代一个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2)下流即地形低洼各处来水汇集的地方。
(1)纣商代一个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暴君。
(2)下流即地形低洼各处来水汇集的地方。
【译文】
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解析四
【原文】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原文】
19·22 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2)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19·22 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2)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1)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
(2)仲尼孔子的字。
(1)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
(2)仲尼孔子的字。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幺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幺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评析】
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幺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
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幺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
【原文】
19·23 叔孙武叔(1)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3),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4),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5)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9·23 叔孙武叔(1)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3),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4),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5)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
(1)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三桓之一。
(2)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3)宫墙宫也是墙。围墙,不是房屋的墙。
(4)仞音rèn,古时七尺为仞,一说八尺为仞,一说五尺六寸为仞。
(5)官这里指房舍。
(1)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三桓之一。
(2)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3)宫墙宫也是墙。围墙,不是房屋的墙。
(4)仞音rèn,古时七尺为仞,一说八尺为仞,一说五尺六寸为仞。
(5)官这里指房舍。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别人可以看到屋内摆设的美好状况。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幺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别人可以看到屋内摆设的美好状况。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幺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原文】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1)见其不知量也。”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1)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
(1)多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
(1)多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幺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幺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原文】
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1)之斯行,绥(2)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1)之斯行,绥(2)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1)道同“导”。
(2)绥安抚。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幺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幺能赶得上他呢?”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幺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幺能赶得上他呢?”
【评析】
以上这几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而抬高子贡的问话。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毁谤。
以上这几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而抬高子贡的问话。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高不可及。所以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毁谤。
出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主要作者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曆二月十一>)子姓,以孔为氏,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