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1898年2月12日—1968年3月3日),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鲁迅的第二任妻子。
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範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并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範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与鲁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婴。1932年12月,与鲁迅的通信集《两地书》编辑出版。
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
1968年3月,受“四人帮”逼害,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许广平
- 别名景宋(笔名) 许公(鲁迅对孙伏园说过)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广东番禺
- 出生日期1898年2月12日
- 逝世日期1968年3月3日
- 职业《醒世周刊》主编
- 毕业院校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範学校
- 信仰共产主义
- 主要成就保存鲁迅手稿,编辑完成《鲁迅全集》
- 代表作品《两地书》《鲁迅回忆录》
- 儿子周海婴
- 籍贯广东澄海
人物生平
学生时代
1898年2月12日,出生于广东广州的一个士大夫的家庭里。祖父曾任浙江巡抚,到父亲时家道中落;母亲是商人的女儿,能作诗词。
1917年,入天津“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範学校”预科。
1918年,入天津“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範学校”本科。
1919年,许广平投身五四运动,任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编辑,曾发表许多关于妇女问题的意见。
1921年,毕业于直隶女师,担任了短时期的国小教师。
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範学校国文系(1924年改称“国立北京女子师範大学”)。
结识鲁迅
1925年3月,许广平以“受教的一个小学生”的身份,第一次给教过她两年书的老师鲁迅写信,得到鲁迅当天就热情地回信。从此,许广平经常给鲁迅写信,有时还登门谒见,向鲁迅求教。在鲁迅的教育和启发下,她的思想不断提高。她担任了学生会总干事,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与刘和珍等携手并肩战斗,并写下了大量揭露和批判段祺瑞政府黑暗统治的檄文。当北洋军阀政府及其在教育界的代理人残酷迫害女师大的进步学生时,鲁迅挺身而出,支持和保护了学生。年8月8日,许广平因避难住进了鲁迅西三条胡同的家里。10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笔名, 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乙刊上,发表了《同行者》一文。
1926年,毕业于北京女子师範大学,在校期间与鲁迅一起发起揭批驱逐北师大校长杨荫榆的运动。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同车南下,到广州的广东省立女子师範学校任训育主任。
1927年1月,鲁迅也到了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许广平任他的助教。4月15日, 广州的反动派进行了反革命大屠杀。腥风血雨笼罩了广州城。鲁迅愤而辞去了中山大学的职务,10月3日,许广平和鲁迅在上海开始共同生活。
1930年,鲁迅因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许广平曾多次陪同鲁迅外出避难。
1936年10月,鲁迅与世长辞后,许广平决心完成鲁迅的未竟之业。
1937年4月,她将鲁迅1934至1936年的杂文13篇编成《夜记》出版。又以三闲书屋名义自费出版了《鲁迅书简》的影印本及《且介亭杂文末编》等书。11月上海沦陷后,为了保护鲁迅的全部遗稿及其他遗物,留在上海。
1938年4月,编成了《集外集拾遗》。同年8月,由胡愈之发起,许广平、郑振铎等二十人组成“复社”,以“鲁迅纪念委员会”的名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资助下,编辑出版了六百万字的《鲁迅全集》(二十卷本)。,许广平大无畏地投入了抗日斗争。她积极为抗日将士募捐日用品、药物和其他慰劳品,许广平为《上海妇女》《妇女界》《上海周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文汇报》副刊《世纪风》等报刊杂誌撰稿, 并发表了大量纪念鲁迅的文章,以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宣传。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开进上海租界,许广平在寓所被捕,关押在北四川路日本宪兵司令部,备受折磨,却宁死不屈。最终在关押了76天之后,内山书店为她保释。“食她之赐”安全隐藏4年之久的郑振铎称颂她为“中华儿女们最圣洁的典型”。
1942年3月1日,许广平得以释放。但遭此迫害,双腿已不良于行,头髮白了许多。
抗战后
1945年12月,与马叙伦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任常务理事。翌年,被推选为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
1946年秋,将经徵集到的鲁迅书信手稿和抄件八百余封整理出版了《鲁迅书简》。接着又秘密北上,整理鲁迅北平故居的手稿和藏书,并会见了中共驻北平办事处的叶剑英等人。
1947年,担任上海妇女联谊会主席,积极为《民主》周刊等撰稿。这时,她与上海学联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保持了密切的接触,不仅对学生们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表示道义上的声援,而且还多次慨然捐款。
1948年10月,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经香港秘密转入解放区。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0月19日,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政务院副秘书长。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一直担任人大常委会委员。还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妇委会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等职。解放后不久,许广平把鲁迅着作的出着作权上交给国家出版总署,还将鲁迅的全部书籍、手稿及其他遗物捐赠国家有关部门。
1955年6月19日,率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访问演出。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赴民主德国等国访问演出。
1959年10月,完成将近十万字的《鲁迅回忆录》。
1961年春,率中国妇女代表团第一次赴日本访问。在29天里参观视察了27个城市,并受周恩来总理的委託,专门约见了溥杰的夫人嵯峨浩。
1961年6月6日,经毛泽东、周恩来亲自审批,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6.6是我有历史意义的一日。我活着,要为中国、人类做些有益的事。”——许广平)
1968年3月3日,因受“四人帮”偷盗鲁迅全部书信手稿一事的刺激,心脏病突发逝于北京 ,终年70岁。
个人生活
显赫家族
许广平是显赫的近代广州第一家族许拜庭的后人,家族中人才辈出,如反英军入广州城斗争的功臣许祥光、有“许青天”之称的许应镕、廉洁清官许应锵、民国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辛亥革命元老许崇灏、有"铁血将军"之称的东征名将许济、红军名将许卓、着名教育家许崇清等。
许广平的祖父许应骙是慈禧太后的乾儿子,曾经做过浙江巡抚,是官居二品的封疆大吏,获赐可在宫中骑马,许家称得起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族。堂兄哥许崇智(许应鲲之孙,父许炳衡)是黄埔军校创立人,粤军总司令;另一位堂哥许崇清(和许广平同祖父,其父许炳暐,许崇灏二哥)则为广州前教育局长;许崇济(和许广平同祖父,许崇灏三哥)为粤军第四师师长;许崇灏曾任孙中山行营参谋、建国粤军参谋长、国民政府考试原秘书长,与堂兄许崇智并称为“辛亥双雄”;堂弟许卓(又名许崇耆,许应镕之孙,父许炳蔚)则是红军烈士;还是香港演员许绍雄的姑婆。
许广平的父亲许炳枟因系庶出,在这个大家族中处于受歧视被排挤的地位。他虽然是评诗的好手,又自称为诗人,但却没有功名在身,终生未能做官。他是个半开化的绅士,从小就具有叛逆精神的许广平经过斗争,居然被允许像男孩子一样读书、学官话、上学堂,连缠足的罪也免了。
坚决抗婚
许广平出生后的第三天,父亲许炳枟在外面的宴会上,“碰杯为婚”,将她许给姓马的绅士家。
马家虽然被许家的人称为“乡下人”,但并不是老实诚朴的农民。是典型的土豪劣绅的行径。照那时的眼光看,马家与许家结亲已是门不当、户不对,何况马家又不是什幺好人家,而是横行乡里的劣绅。,许广平懂事后,就坚决反对这门亲事。渐渐地许家上下也不支持这门亲事,只有她的父亲内心虽然也很痛悔,但迫于“道义”,仍然坚持着,连他也动摇了。马父特地赶到省城来找许父商定亲事,许父几次避而不见。马父“迫得藉邮寄意”,向许父发出“通牒”。据后面许广平的信,此事还真惊动了官府,官府还真认可了他所谓的理,故有“官府之催迫,皂隶之临门”之语。
后来,许广平的三哥出面,不知经过怎幺的周折,总算退掉了这门亲事(也许只是暂时平息,不了了之),许广平则北上来到天津的姑母家,并于当年考入天津女子师範学校。但马家并未死心,1921年马氏子千方百计打听到许广平的信址,写来一封卖弄文词、轻佻肉麻的信(即抄件的第二封信),继续催问亲事。遭到许广平的坚决反对。
刻骨初恋
许广平进入女高师不久,结识了在北京大学就读的广东青年李小辉。他们原有表亲的关係,在异地他乡,从相互关心,到往来密切,逐渐产生了感情。许广平称他是“一位热情,任侠,豪爽,廉洁,聪明,好学”的青年。
1923年春节前几天,许广平因照料在天津求学时的同学常瑞麟的两个相继患病的妹妹而患病。随后在常瑞麟的“医专”的校医室去诊病,医生诊断为扁桃腺炎,给吃了些普通的消炎药。因校医室没有病房,就住在瑞麟家里。不料广平高烧不断,喉痛加剧。
李小辉打听到许广平患病住在常家,就焦虑地前来探望,一连探望三次,第三次探望时带来了西藏青果,说是可以清火治喉痛,他自己也留了一点,因也有一点喉痛的感觉。到患病的第六天,也就是春节初五,许广平竟由昏迷而进入弥留状态。这时常瑞麟的父亲请来了外国医生,诊断为猩红热。医生一面给她吃药,一面为她粗胀的颈部开刀,挤出了大量脓液。这样,许广平的病情才一天一天地好转起来。
许广平在病中时时想念李小辉,问周围的人,他们总是支支吾吾地说“小辉也患病了,但已好了。”或说“等你全好了再去看他吧。”许广平身体康复才得知李小辉已在正月初七日夜里去世。
结缘鲁迅
相恋
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範学校(简称女高师),就读国文系。
1923年,许广平二年级时读到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略》,便对鲁迅心生倾慕之情。
1925年3月11日,女师大发生了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学潮,作为学生自治会总干事的许广平正是学潮中的骨干。为了解除时代的苦闷,探讨中国女子教育的前途,她主动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从此他们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在事业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怀。
1925年10月12日,许广平以“平林”笔名,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乙刊上,发表了《同行者》一文,歌颂鲁迅“以热烈的爱、伟大的工作给人类以光和力”,使“将来的世界璀璨而辉煌”,并表示她将不畏惧“人世间的冷漠,压迫”,不畏惧旧社会卫道者的猛烈袭击,与鲁迅携手同行,“一心一意地向着爱的方向宾士”。
1925年10月20日,与鲁迅两人相恋。这一天的晚上,在鲁迅西三条寓所的工作室——“老虎尾巴”,鲁迅坐在靠书桌的藤椅上,许广平坐在鲁迅的床头,27岁的许广平握住了鲁迅的手,鲁迅也向许广平报以轻柔而缓缓的紧握。于是,鲁迅对许广平说“你战胜了!”许广平不禁报以羞涩的一笑。接着,两人热烈地接吻。第二天,刚刚写完小说《孤独者》四天的鲁迅,又一气呵成了一篇以婚恋为题材的,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
1927年10月30日,鲁迅和许广平终于在上海开始了他们的同居生活。
善待朱安
作为陪伴鲁迅走过十年岁月的女人,许广平是鲁迅的伴侣却不是妻子。如果勉强可以称为妻子的话,那许广平也只能算是“二房”,真正的“大房”是鲁迅在浙江老家的女人——朱安。
鲁迅去世之后,许广平在困难的岁月里也经常汇生活费给朱安。
1947年6月间,朱安病逝于北平。许广平汇钱为朱安办了丧事。在鲁迅去世前几年,朱安曾拒绝接受周作人的钱,却乐于接受许广平汇寄的生活费。朱安也对人说“许小姐待我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的确是个好人。”
许广平不仅在经济上支持朱安,对她的身世也深怀同情。朱安去世后一年,许广平在一篇散文里写道“鲁迅原先有一位夫人朱氏,她名‘安’,她的母家长辈叫她‘安姑’。”这末句很有感情,也是颇细腻的一笔。
主要作品
时间 | 作品名 | 备注 |
1925年10月12日 | 《同行者》 | 以“平林”笔名, 发表于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乙刊 |
1937年4月 | 《夜记》 | 整理鲁迅1934年至1936年的杂文十三篇编成 |
1937年 | 《鲁迅书简》影印本 | 以三闲书屋名义自费出版 |
且介亭杂文末编 | 以三闲书屋名义自费出版 | |
1938年4月 | 集外集拾遗 | |
1938年8月 | 《鲁迅全集》(二十卷本) | 胡愈之发起,许广平、郑振铎等二十人组成“复社”共同编辑 |
1959年10月 | 《鲁迅回忆录》 | |
1961年8月22日 | 《许广平对鲁迅博物馆的意见》 | 就“博展方针”“组织领导”“陈列内容”“人事安排问题”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而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
人物评价
许广平生下来就叛逆成性。1949年之后,许广平很少与许家人联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那样的出身随时会带来灾祸。不过,许广平对广州故里很怀念,土改时期还曾回到过自己的旧居去看过一次。还有一次,许广平路过广州时,还特地到父母及祖父母的坟上看望。
就像那个时代的无数年轻人一样,许广平当初拚命挣脱家族的羁绊,要去寻找个人的自由和光明。兜兜转转几十年后,却不承想,自认为是反方向的每一步,其实不过是在替家族书写不同角度的历史。(冯乃超评)
许广平与鲁迅在一起整整十年,十年携手,十年忧乐相通,在生命中互相往来。许广平的人生价值在鲁迅的生命中得到了体现;她叩开了鲁迅的爱情之门,给予鲁迅一个温馨幸福完整的家,她既是鲁迅事业的得力助手,又是鲁迅精神最忠诚的继承者和最热忱的弘扬者。这一切源于许广平的才华智慧,源于她与鲁迅的志同道合 ,也源于她能自觉地将自己融入鲁迅的事业中 。(中国知网)
后世纪念
故居
许广平故居位于广州市北京路高第街内许地(33号、34号),面积约100平方米,为两层建筑,是广州市为数不多的名人故居中唯一以妇女为代表的故居,199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故居是颇具岭南特色的两房合院,由许广平的侄子及后代居住。许广平属许家的第七房,她的故居历经160多年,全是砖木式结构。
原来的大宅院被分隔成各家各户。两边厅房外的四扇木雕门上的镂刻、浮雕装饰已色彩斑驳。小天井被三间违章搭建的厨房占领着。
因年久失修仅可隐约看到两边厅房外立的四扇色彩斑驳的木雕门,木结构的支撑大多已剥落残裂。仅可从青砖大屋屋脊的垂兽装饰隐约看出当年许氏家族的辉煌。
纪念碑
2011年9月27日下午,许广平先生纪念碑暨周海婴夫妇塑像落成仪式在上海福寿园隆重举行。仪式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会、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鲁迅纪念馆、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主办单位的代表和许广平、周海婴家属、生前好友等近百人参加了落成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