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薛处士序》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篇小品文。文章第一层为“处士”正名,并由“处士”看到国之病;接下来第二层,委婉说出薛处士只是自负而名的处士,并不是有大智而不被重用的真处士。序文文字简洁,分析论述透闢,风格犀利骏发,颇能体现作者的特色。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送薛处士序
- 创作年代唐代
- 作品体裁小品文
- 作者杜牧
- 作品出处《全唐文》
作品原文
送薛处士序1
处士之名,何哉?潜山隐市,皆处士也。在山也,且非顽如木石也;在市也,亦非愚如市人也2。盖有大知不得大用3,故羞耻不出,宁反与市人木石为伍也。国有大知之人,不能大用,是国病也,故处士之名,自负也4,谤国也5,非大君子6,其孰能当之?薛君之处,盖自负也。果能窥测尧舜孔子之道,使指制有方,弛张不穷,则上之命一日来子之庐,子之身一日立上之朝。使我辈居则来问学,仕则来问政,千辩万索,滔滔而得。若如此,则善。苟未至是,而遽名曰处士,虽吾子自负,其不为矫欤?某敢用此赠行。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 薛处士名未详。处士,未仕或不仕之人。序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送别。
- 市人市民。
- 大知大智慧。
- 自负自恃。
- 谤国指责国家不能任用自己。
- 大君子有大才大德之人。
- 指制出谋划策,掌运制约。
- 弛张不穷《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比喻治理国家宽严相参,人民劳逸结合。
- 上之命朝廷徵召之命。
- 问政请教从政之道、为政之术。
- 索引证。
- 遽遂,就。
- 吾子对朋友表示亲近的称呼。
- 矫矫情。故意做作,掩盖本真。
白话译文
处士这个名称是什幺意思呢?潜行于山林,隐迹于市井的,都是处士。在山林的,并非像树木山石一样顽钝;在市井的,也并非像市井小人一样愚昧。应是有大智慧者不被重用,所以羞耻而不出,与市人木石为伍。国有大智的人而不能大用,这是国病。所以“处士”这个名称,是自负,也是谤国,不是君子谁能当得起?薛君的“处”,大约是自负吧。如果真能窥测尧舜孔子之道,使指制有方,张弛不穷,那皇帝的诏命一旦来到您的庐舍,您本人就一期立于皇帝的朝堂,让我们这些人不做官时就来向您讨教学问,做了官就来向您请教政务,千种辩论,万般寻绎,都能滔滔不绝得到答覆。如果能这样,就很好。如果还没有能够做到这样而轻率地称为”处士“,即使是您自己认为很了不起,难道不是在做作谎骗吗?我冒昧地用这些话为您送行。
创作背景
这篇赠序可能是薛处士回乡隐居时,杜牧为之送行时所作。
隋唐以后,皇帝往往爱旌贤举善,用徵聘把躲在远处的高人逸士拉过来,以示重贤。当时文人多以清高处士标榜自身,以求闻达,甚至产生了“终南捷径”这个典故,这就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不满和讽刺。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也说道“处士之名,即古之巢、由、伊、吕辈;近者往往自名之,故作《送薛处士序》。”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文章的主题就决定了这篇文章只能是带讽刺味的。,这位薛某人毕竟是杜牧的朋友,写一篇送别朋友的文章而露骨地讽刺挖苦,显然也太不厚道了。这又决定了这篇文章还要写得委婉含蓄,不带火气。这一点,作者掌握得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文章的前一部分从处士这个称谓的本义说起,点明处士是“有大知不得大用”的人。这样贤能的人得不到重用,是朝廷的错误,即“国病”,这种现象的存在是“谤国”。,除了才智超人的大君子,不是随便什幺士人,只要没做上官就可以自称为处士的。这样的大君子,儘管在山与木石为朋,在市与市民为伍,看似痴顽笨拙,但只要有一席用武之地,立刻就能干出来一番大事业。作者巧妙地先立下这样一个几乎是高不可及的标準,然后逼着薛处士站到跟前去比高低。
而薛某人自称处士,自负才智超人,如果真能窥探到尧舜孔子治国安邦的学说,那幺,皇上徵聘的诏书一旦送到家中,一旦置身皇上的朝堂之上,自然就可以来请教学问和政治方面的问题。真能这样,自然好得很;如果没这种能耐而以处士自居,那就是狂妄。这一番话既像推祟,又像讥讽,把对方推到了崇高与滑稽的交界线上。作者的态度很明确薛某人算不上大君子,够不上处士的资格。但他不直说,而用寓谐于庄的手法,用虚拟语气表示希望薛某是这样一个人。如果是这样,那很好,可如果不是,那就有问题了。那些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乾,而偏生要以怀才不遇的处士自命的人,看到这篇文章,便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赠序多为推重,讚许或勉励之辞,但在杜牧笔下却暗含讥讽,实在非常巧妙明明是风凉话,却偏要说得一本正经;明明是把对方置于自己的水平视线以下,却偏要仰着头摆出跟巨人说话的架势。这就使对方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只好直着脖子硬把这些噎人的话咽下去。
名家点评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时进此篇赠序,一反通常内容以揄扬鼓励为主的惯例,而从“处士之名,何哉”展开分析,说明处士不应顽如木石,混迹市人,而应该保持入世之情,进取之心。作者尤其反对名曰处士,自负矫情,鼓励薛处士“上之命一日来子之庐,子之身一日立上之朝”,使问学者得治学之道,问政者得从政之术,成为真正的“大知”之人。全文短小简练,而风格犀利骏发,颇能体现樊川文章的特色。(《杜牧集》)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勛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着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后人谓之小杜,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