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窑即安徽省萧县窑,窑以地名,称“萧窑”,始创烧于隋朝,与芜湖的繁昌窑、淮南的寿州窑并称为安徽三大名窑。萧窑是南北窑瓷文化交汇的“中间站”。宋以后以烧瓷为主。萧窑在唐代除烧黄瓷外,还兼烧白瓷与黑瓷。
截至2015年,存有起源于隋朝唐宋时期的萧窑遗址72座,2015年,挖掘的起源于隋朝的欧盘窑址,出土文物10000多件,早于景德镇瓷窑,据考证,古时景德镇瓷窑很多工人,都是从萧窑迁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萧窑
- 外文名Xiao kiln
- 全称萧县白土窑
- 创于隋朝
- 荣誉安徽三大名窑之一
- 分布地点中国萧县白土镇
- 评价中国白瓷研究史上写下重要一笔
- 遗址白土寨窑址、欧盘窑址、夏村窑址
-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萧窑始创烧于隋朝,与芜湖的繁昌窑、淮南的寿州窑并称为安徽三大名窑之一。萧窑是南北窑瓷文化交汇的“中间站”。
北宋元丰年间,形成从欧盘往南到白土镇窑址沿倒流河72座窑的庞大规模。
北宋末年,萧窑工匠避乱南迁至景德镇、宜兴等地。
南宋时,萧窑已成为金朝在徐淮地区的大瓷窑之一。
1960年,白土寨发掘出土的瓷器多为白釉瓷,也有少数黑釉瓷,除坛、缸、花瓶等器皿外,还有佛像、佛塔等神器。
1981年9月,萧窑遗址被列入安徽省重点保护单位。
2015年5月,安徽省考古所对萧县欧盘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目前在700多平方米的面积内,已发掘清理出窑址2座、房址类遗蹟6座和灰坑9座,出土了4000多件丰富的遗物,其中瓷器为大宗,另有少量陶器和钱币。器类主要有碗、高足盘、四系罐、盆和盘等;年代以唐代为主,另有部分隋代遗存。
2015年7月,发现白瓷胎体、化妆白瓷,在萧窑中出现,并且发现有白瓷窑变的器物。
2017年5月31日,萧窑出土完整古瓷生产链,正在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
特点
萧窑黄瓷产品均为平底碗,底心微凹,底边修坯时旋掉;胎体厚重,胎质不纯,呈焦黄色,胎体内杂有不少黑色,白色或红褐色微粒,且有小气泡。釉色黄中闪绿,流釉处呈墨绿色。积釉处有小开片。入宋以后烧白瓷为主。金代萧窑製品,胎质较细,胎色有焦黄、灰白两种。釉白色,釉薄处灰黯无光,釉厚处呈牙黄色,并有乳白色亮光。釉不平,有气泡,崩釉现象。器型除碗以外,还有枕、双耳罐、小件瓷塑动物等。其中底足宽而边浅,口径大而壁侈的碗,是当时一种比较特殊的造型。金代萧窑除烧白釉外,还有黑釉、白釉黑花、黄釉等品种。
萧窑“纹饰以印花、绣花、画花为代表,题材以折枝、虫鸟等为多,几何图形较少,受到当时画风的影响。
定位
萧窑与寿州窑
1987年4月考证的萧县瓷窑晚于寿州窑,是继承寿州窑的“传承关係”。2015年,出土隋代器物的特徵和风格来看,萧窑与寿州窑应该是并列关係,两者相比,萧窑的隋代器物具备更多的北方文化因素,寿州窑则更多的反映出南方文化因素。
萧窑与景德镇窑
萧窑始烧年代早于景德镇瓷窑,据考证,古时景德镇窑很多工人,都是从萧窑迁入。
始烧年代
萧窑,最早发现在1960年,截至2015年底,出土的隋代瓷器遗存来看,始烧年代在隋代。
保护文物
发掘
2015年5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县博物馆于5月底开始对欧盘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遗址位于萧县白土镇欧盘村前欧盘村民组南侧,南距着名的白土寨窑址仅4公里左右,301省道从遗址上东西穿过。遗址有大量的瓷碗、高足盘、“V”型三叉支钉和支托类窑具等遗物,器物形制风格反映出的时代特徵以唐代为主,另有部分属于宋元时期;遗址的分布範围较大,其东、西、南界範围均已探明,北部受制于民房住宅的阻碍,具体界限不详。出于对发掘区形态呈条带状且南北宽度不一的现实考虑,本次发掘拟定在省道南侧布5×10米探方13个,于省道北侧布3×20米探沟一条,总计发掘面积710平方米。
2015年7月8日,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古陶瓷研究会、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高校等单位,在欧盘举行了萧窑学术研讨会。
保护方式
萧窑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学者认为对于窑址应加强保护,并建议省道绕道修筑,就地建立窑址博物馆的建议。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目前遗址保护有两种,一种是就地保护,一种是遗址搬迁至博物馆,具体方案需经过多方研究综合最大保护和最经济的宗旨确立保护方案。
萧窑遗址
从欧盘往南到白土镇窑址沿着倒流河散落的多处遗址,于宋代形成历史上记载的白土72窑的庞大规模。
欧盘
欧盘村,南距着名的“白土寨窑址”约4公里,301省道从遗址上东西穿过,东西宽约500米,南部大体在301省道南70米处,北部受制于民房阻碍,具体界限不明,是我省已发现的古窑址中面积较大的一个,从2015年5月底开始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已发掘清理出窑址2座、房址类遗蹟6座和灰坑9座,出土了4000多件遗物。
白土寨
1960年,在白土寨发掘出土的瓷器多为白釉瓷,也有少数黑釉瓷,除坛、缸、花瓶等器皿外,还有佛像、佛塔等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