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体

生活百科 2023-01-26 15:13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行书体

概述

行书体,是继楷书之后产生的一种新书体,是六大书体之一。六大书体,即篆书体、隶书体、草书体、楷书体、行书体和马书体。六大书体,前五种是古代产生的书体,马书体是当代书法家马永安独立创作完成的一种新书体——马书体,也称马体、马体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六种书体。启功先生形容书法,楷书是坐,行书是走,草书是跑。启功先生还讲了坐怎幺坐,走怎幺走,跑怎幺跑。启功先生讲,写楷书不能慢,慢了则呆则滞;写行草不能快,快了则飘则滑。有人习惯把行书和草书相提并论,其实行草完全是两码事,行书和草书产生的年代相去甚远。草书产生要早于楷书,而行书却是楷书的一种辅佐书体,差着辈分。行书,有行开楷、行书、行草之分。行楷近于楷书,行草近于草书,行书介于两者之间。史书称,东汉颍川刘德升,小变楷法为行,被称为“行书鼻祖”。刘德升是桓公、灵公时代书法家,大约在公元147年。行书到了东晋王羲之,达至成熟和顶峰。王羲之至今约2000年,书法史上无出其右者。

产生与发展

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恆《四体绝书》。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所谓之行书。”

行书的产生

从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範性的行书风格。

行书的发展

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元至明中叶,无论是赵孟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
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的代表作

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局部代表作中最着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讚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楷中着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书写特点

同楷书相比,行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徵
(1)减省点画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画,或併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减省点画,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
(2)笔势流动A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在点画之间增加勾挑与牵丝。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丝'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但需要注意的是勾挑与牵丝不能太多,否则用笔就显得不乾净,造型也不美观了。B改变书写笔顺行书的书写笔顺,採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如“秋、有、戎、半”四个宇,前为楷书笔顺,后为草书笔顺。在写行书时,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要合乎草书的规范。
(3)用笔灵活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写法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既可以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也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个小圈再写戈勾;“也”字的浮鹅勾,由上翻笔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写下也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写好横竖画后,笔势从左边写撇挑,但如果从右边翻笔写撇挑,也有道理;至于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书写法,由上回锋写一挑固然好,用牵丝把竖勾与斜挑连起来写则更佳。
(4)体态多变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型,其活动範围广,表现力丰富,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如“是”字的四个字尾,“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写意,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
比较六大书体的异同,可归纳出如下两个表格

六大书体的艺术风格

书 体
点 画
结 构
取 势
运 笔
起 笔
收 笔
折 笔
篆书体
没变化
右上
没变化
藏锋
回锋
不停
楷书体
有变化
右上
有变化
藏锋
回锋
停顿
隶书体
有变化
右上
有变化
藏锋
回锋
停顿
行书体
有变化
变化
有变化
变化
变化
不停
草书体
有变化
变化
有变化
变化
变化
不停
马书体
有变化
右下
有变化
露锋
露锋
不停

六大书体的代表作


书法字型分类

书法字型代表作

书法家

参考年代

篆 书

泰山刻石

李斯

秦公元前219年

隶 书

褒斜道刻石

佚名

汉公元63年

草 书

索靖

草书状

晋公元239—303年

楷 书

宣示表

钟繇
三 国公元151—230年

行 书

兰亭序

王羲之

东晋公元303—361年

马 书

《 马体书法》

马永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2010年

书法家及其作品

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321—379,另作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大尉郗鑒选中他为女婿,“坦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见《世说新语·雅量》)。朝廷公卿着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闢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农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祭侄稿》

颜真卿,(709--784),汉族,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人称“颜体”。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米芾《蜀素帖》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汉族,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勛臣米信,高 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年。其母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是欧阳询、柳公权,字型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輓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着《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着《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
米芾书法宋代以来,为后世所景仰。其作书谓“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宋史载“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徽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公元1107年,米芾病逝,享年57岁。

现代钢笔行书

庞中华

庞中华,重庆市人,1965年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勘探专业,硬笔书法教育家、当代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主要开拓者。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自1980年以来,有100多种字帖和专着出版发行,其中代表作有《谈谈学写钢笔字》、《庞中华钢笔字帖》、《庞中华现代硬笔字帖》、《庞中华书法集》、《庞中华诗抄》、《庞中华散文集》、《庞中华电视讲座》、《庞中华人生感悟》、《硬笔书法简论》等,主编了多部书法教材,包括《硬笔书法普及班教材》、《硬笔书法高级班教材》、《中老年人硬笔书法教材》,以及适合中小学生课堂使用的《写字课本》、《写字字帖》、《书法艺术》、《庞中华快乐练字》等,其图书总印数已突破亿册。他还应邀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开办了《硬笔书法讲座》、《庞中华硬笔书法艺术讲座》等,听众数以千万计。他创办的庞中华硬笔书法中心及学院,迄今已培养学员120余万人,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

黄继成

黄继成,湖北部县人,着名的青年硬笔书法家。黄继成先生自幼酷爱书法艺术。1986年参军进入武警部门工作,空余时间专研硬笔书法理论,临摹书法名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字型端庄俊美、清新洒脱、运笔流畅,极富节奏感。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黄继成先生出版了上百种硬笔书法专着,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并被多所中国小指定为专门习字教材。

田英章

田英章,字存青、存卿,1950年生于天津,祖籍河北河间。先后毕业于中国首都师範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书法研究生。历任中国国务院任命书书写员,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主任,国人书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画人才资格审定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首任会长,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客座副教授,日本国艺书道院教授,日本书艺会顾问,欧阳询书法研究会会长等职。
田英章先生3岁随父兄学习书法,主学欧阳询楷书,兼学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米芾、赵子昂、成亲王、黄自元、潘龄臬、华世奎等名家诸体,书法功底深厚,技艺超群。他用笔端庄舒朗,涵蕴丰富,结体严谨自如,意态多方,沉雄中多有飘逸之感,潇洒中更具清劲之姿,是一个正统派、功力型、软硬笔皆善的中年书法家。自1997年起,他先后五次获得国内外书法大赛一等奖,1988年获日本写研新印字型竞赛中国最高奖,1990年获日本国际新字型森泽世界最高奖,1991年获当代“国际书法精品展世界文化艺术金奖”。他还7次赴日本、韩国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书法艺术交流,4次在日本举办“中国田氏兄弟”书法展览。作品和简历已编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
田英章编写的《田英章系列书法字帖》是现国内唯一一套适用于教学、自学的上乘教材。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