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月由刘仲秋、郭建英、任桂林、封至模发起,“以振兴民族艺术,传扬华夏之声”为宗旨,成立“夏声剧社”。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夏声剧校
- 创办时间1938年7月
- 校址西安东木头市
- 校长封至模
- 剧校宗旨振兴民族艺术,传扬华夏之声
背景介绍
成立了董事会,每个董事出资一百元。剧社的经费大都是向西安市的开明人士募集而来。董事会下设一个剧校和一个剧院。剧校即夏声戏剧学校,当时在夏声剧校任教的,除发起人外,还有庞鑒心、马振奎、王惠芳、韩盛岫等,另有《夏声》校刊。校址设在西安的东木头市,封至模任校长,任桂林为教务主任。当时有不少平津一带流亡到西安的难童,于是剧校招收了四十名难童,一面学文化知识,一面学戏。
相关理念
学校贯彻文化教学和专业教学并重的方针,文化课有国文、算术、地理、历史、公民、英文等,专业课有戏曲选读、戏剧概论、音乐、曲牌、步法、械舞、毯子功、戏剧习演等,学校以“培养人才,研究戏剧艺术,实行并改良中国戏剧”为宗旨,大力革除陋习旧俗,规定学生不演迷信戏和淫蕩戏,不为达官贵人唱堂会,不準个人收受赏赐,要以饱满的情绪演出,为宣传抗日出力。
夏声剧校初创后到汉中,条件较为艰苦,但师生团结一致,演出了《小放牛》、《女起解》、《黄鹤楼》、《打麵缸》、《春香闹学》、《辕门斩子》、《打渔杀家》等戏,曾随梅兰芳去苏联演出的教师郭建英,以北方某农村几个青年农民从在城隍庙躲避抓壮丁到要求参军抗击日军的题材,创作排演了现代京剧《新打城隍》,引起观众抗日救国的共鸣。1939年冬,剧校师生返回西安,排演了《花木兰》、《梁红玉》、《巾帼英雄》、《陆文龙》、《生死恨》等近百出戏。
1943年来,剧校师生赴重庆。翌年1月3日,剧校在重庆演出《陆文龙》,当演到陆文龙醒悟归来,岳飞出场迎接时,红色的后幕上出现了“还我河山”四个粉白色的正楷大字。观众不约而同高呼“收复失地,还我河山!”“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演完落幕时,演员合唱《满江红》,观众掌声雷动。首场演出就轰动了重庆。胡政之曾在《大公报》上称讚:“夏声剧校收容沦陷区出来的苦难孩子。中国小课程之外,授以旧剧。德、智、体三育并重,更予以艺术的生活技能。西安市上震震有声……”蒋介石、陈立夫、陈果夫、孔祥熙等也观看了夏声剧校的演出。演出后,于右任上台接见演员,并挥笔题词“华夏之声”;陈立夫邀请剧校师生去青木关给教育部全体职员演出。当时在教育部工作的老舍观剧后勉励师生:“肩负民族希望,以华夏之声为宣传抗日而作出贡献。”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剧校组织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演出,并举行第一期学生毕业典礼大会。
1947年迁移至上海。
学校迁至上海后,聘请徐筱汀、关质甫、李盛斌、松雪芳、陈大濩、张增保等任教。因扩大招生,开支骤增,曾向国民政府申请补助,后经联勤总部批准,每月以“演剧十七队”名义去南京为勤务署演出10场,由总部给予一定补助以维持生计。
上海解放后,学校师生併入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艺工作第三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