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系统地阐述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演变,现代课程与教学的主要流派,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我国课程与教学的革新,外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动向等内容。 李方教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一书,试图使课程论与教学论水乳交融、内在统一。这是一个新的、大胆的尝试,是值得人们称讚的、从《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的结构来看,构思新颖,与以往的教学论专着比较起来,可以说是别具一格。从《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的内容来看,反映了新时代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资料丰富,学术性强。从《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方法来看,儘可能将课程与教学紧密联繫起来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展望学科发展前沿。,此书的出版,为课程与教学研究者以及教师教育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参考文献,必将对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特此为之作序。
基本介绍
- 书名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
-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页数504页
- 开本16
- 品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李方
- 出版日期2002年1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53612788X
作者简介
李方,1978年毕业于华南师範大学教育系,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进修研究生课程。1985年升为讲师,1987年1月至6月在香港中文大学进修(访问学者),1991年升为副教授。1992年至1996年任教育系副主任。1996年升为教授。1996年至1999年任华南师範大学公共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兼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2000年至2001年任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系主任,是省级重点课程《教育学》带头人,华南师範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基本原理方向学术带头人。2001年12月调往广东湛江师範学院。现任湛江师範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带头人,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广东省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南师範大学硕士生导师。
主要着作①独着《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0万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1997年第二版;1994年获广东省教育学会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颁发的“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②弟一作者《现代教育学”(36万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1997年第二版……
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华东师範大学学报》(教科版)、《教育研究与实验》等权威刊物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约六十篇,多篇论文被其他刊物全文转载、摘载或引用,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主要着作①独着《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0万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1997年第二版;1994年获广东省教育学会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颁发的“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②弟一作者《现代教育学”(36万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1997年第二版……
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华东师範大学学报》(教科版)、《教育研究与实验》等权威刊物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约六十篇,多篇论文被其他刊物全文转载、摘载或引用,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係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基础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演变
第四章 现代课程与教学的主要流派
第一节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观
第二节 永恆主义课程与教学观
第三节 要素主义课程与教学观
第四节 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观
第五节 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观
第六节 建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观
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念
第一节 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一节 课程目标理论
第二节 教学目标理论
第三节 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设计
第一节 课程设计
第二节 教学设计
第八章 课程研製与教学过程及环节
第一节 课程研製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环节
第九章 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及策略
第一节 课程模式
第二节 教学模式概论
第三节 国内外常用教学模式
第四节 教学策略
第十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原则及方法
第一节 课程实施
第二节 教学原则
第三节 教学方法
第十一章 活动课程与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节 活动课程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节 活动课程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关係
第十二章 课程的内隐学习与无意识教学
第一节 课程的内隐学习与无意识教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课程内隐学习的内涵与机制
第三节 课程内隐学习的原理与无意识教学理论的建构
第十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管理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管理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管理过程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原则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内容
第十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对象及类型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原则及方案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方法及实施
第十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调查研究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实验研究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行动研究
第五节 课程与教学的经验研究
第十六章 我国课程与教学的革新
第一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
第二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三节 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
第四节 综合课程的开发
第五节 我国教学革新
第十七章 外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动向
第一节 外国课程改革的新动向
第二节 外国教学改革的新动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係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基础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演变
第四章 现代课程与教学的主要流派
第一节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观
第二节 永恆主义课程与教学观
第三节 要素主义课程与教学观
第四节 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观
第五节 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观
第六节 建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观
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念
第一节 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一节 课程目标理论
第二节 教学目标理论
第三节 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设计
第一节 课程设计
第二节 教学设计
第八章 课程研製与教学过程及环节
第一节 课程研製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环节
第九章 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及策略
第一节 课程模式
第二节 教学模式概论
第三节 国内外常用教学模式
第四节 教学策略
第十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原则及方法
第一节 课程实施
第二节 教学原则
第三节 教学方法
第十一章 活动课程与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节 活动课程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节 活动课程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关係
第十二章 课程的内隐学习与无意识教学
第一节 课程的内隐学习与无意识教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课程内隐学习的内涵与机制
第三节 课程内隐学习的原理与无意识教学理论的建构
第十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管理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管理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管理过程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原则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内容
第十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对象及类型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原则及方案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方法及实施
第十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概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调查研究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实验研究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行动研究
第五节 课程与教学的经验研究
第十六章 我国课程与教学的革新
第一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
第二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三节 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
第四节 综合课程的开发
第五节 我国教学革新
第十七章 外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动向
第一节 外国课程改革的新动向
第二节 外国教学改革的新动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1927年,国民党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从1929年到1948年,教育部先后多次对中国小课程进行修订。在《国小课程修正标準》中,将“公民训练”改为“团体训练”,使它与音乐相联繫,以培养国民道德;将“卫生”融入相应学科,使它与体育相联繫,以增进儿童健康;将国语、算术、社会、自然等学科联繫起来以增进学生的知识教育。在《国中各科课程标準》和《高中各科课程标準》中,规定各科教学取消学分制;改党义课为公民课;国中英语取消第三年选修办法;国中自然科教学採用分科制;高中取消职业科目,加重国文、数学和史地等科的分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1940年重新修订《中学课程标準》,加强了学生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课程,如地理、历史、地质、矿物等;国中英语改为选修科。抗战胜利后,1948年教育部对中国小课程再度进行修改,却未及施行。国民党统治时期所做的课程改革,虽适应了当时社会需要,却具有“党化教育”之特色。
,我国近代课程的基本特点
第一,清末课程“中体西用”,具有鲜明的改良主义性质,是封建主义的儒家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第二,民国初年的学校课程,废除“读经讲经”学科,加强了套用学科,对克服封建教育的弊端有积极意义。
第三,“五四”后新民主主义教育下的学校课程加强普通教育中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并开设职业课、选修课,是科学、民主的课程思想体系。
第四,移植西方近代课程,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是我国近代学校课程的一大进步,但也有“简单效法”之嫌。
(二)我国近代的教学
根据我国近代课程的特点,我国近代的教学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几方面也呈现出继承传统、引进和吸收西方近代教学的特色。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1940年重新修订《中学课程标準》,加强了学生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课程,如地理、历史、地质、矿物等;国中英语改为选修科。抗战胜利后,1948年教育部对中国小课程再度进行修改,却未及施行。国民党统治时期所做的课程改革,虽适应了当时社会需要,却具有“党化教育”之特色。
,我国近代课程的基本特点
第一,清末课程“中体西用”,具有鲜明的改良主义性质,是封建主义的儒家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第二,民国初年的学校课程,废除“读经讲经”学科,加强了套用学科,对克服封建教育的弊端有积极意义。
第三,“五四”后新民主主义教育下的学校课程加强普通教育中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并开设职业课、选修课,是科学、民主的课程思想体系。
第四,移植西方近代课程,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是我国近代学校课程的一大进步,但也有“简单效法”之嫌。
(二)我国近代的教学
根据我国近代课程的特点,我国近代的教学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几方面也呈现出继承传统、引进和吸收西方近代教学的特色。
后记
1999年3月,我曾与季羡林教授、任继愈教授等人赴台湾参加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师範大学购得王文科着《课程与教学论》一书,引发对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问题的思考;2000年7月,又参加黄甫全、王嘉毅两位教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一书的讨论,并参与撰稿,从中得到启示,萌发撰着一部同类着作之念头。在近年来,相继看到国内外学者撰写《课程与教学论》论着、教材.从中获得许多教益,增强了撰写一部《课程与教学论》的信心。2001年12月,我从华南师範大学调往广东湛江师範学院工作,由于湛江师院《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的需要,加快了本书出版的速度。
在构建本书内容体系时,对课程论与教学论如何有机整合,并儘可能涵盖两论的基本内容这一问题思考较多。在撰着书稿时,我们试图做到,儘可能广泛吸收目前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注意反映最新信息和动态,展望学科发展前沿;,在21世纪新理念的指引下,研讨课程与教学的热点问题,或表达作者浅近之见,或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阐释;,探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联性、结合点或融合点;,力求内容深刻,资料丰富,引证详实,学术性强。
上述仅仅是我们的尝试意图和努力方向,我们深知,撰写一部学术专着,要达到一定水平,并非轻而易举之事。由于我们的知识与能力有限,书中错漏难免,敬希读者雅正。我们坚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抄袭或剽窃他人之作,,我们虚心向他人学习,试图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作进一步探索,,参考和採用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和信息资料颇多,特此向原作者表示衷心谢意!在引文注释方面,如因一时疏忽或注释欠妥,造成对原作者不尊重,恳望原作者和读者指出,我们深表歉意,并请原宥。
在构建本书内容体系时,对课程论与教学论如何有机整合,并儘可能涵盖两论的基本内容这一问题思考较多。在撰着书稿时,我们试图做到,儘可能广泛吸收目前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注意反映最新信息和动态,展望学科发展前沿;,在21世纪新理念的指引下,研讨课程与教学的热点问题,或表达作者浅近之见,或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阐释;,探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联性、结合点或融合点;,力求内容深刻,资料丰富,引证详实,学术性强。
上述仅仅是我们的尝试意图和努力方向,我们深知,撰写一部学术专着,要达到一定水平,并非轻而易举之事。由于我们的知识与能力有限,书中错漏难免,敬希读者雅正。我们坚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抄袭或剽窃他人之作,,我们虚心向他人学习,试图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作进一步探索,,参考和採用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和信息资料颇多,特此向原作者表示衷心谢意!在引文注释方面,如因一时疏忽或注释欠妥,造成对原作者不尊重,恳望原作者和读者指出,我们深表歉意,并请原宥。
序言
李方教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一书,即将付印出版。我阅读书稿,觉得很有新意。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係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教学论应包括课程论。因为课程论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解决教什幺的问题。这样,就得出教学论包括课程论的结论。目前,我们国内流行的几种有影响的《教学论》着作,其体系结构均是这样安排的。第二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课程论应包括教学论。其理由是课程受更高一级的规律所制约。例如课程理论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是社会政治、经济需要的反映。课程是以科学知识为其主要内容,科学知识的发展状况必然制约着课程理论发展水平。可见,课程主要不取决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是为实现课程服务的,课程论包含了教学论。第三种意见又和上述两种看法不同,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不存在从属关係。课程论解决教什幺,教学论解决怎幺教的问题。这样,在教育理论界出现了课程论研究领域和教学论研究领域,与此相适应出现了课程论专家和教学论专家。这种绝对对立的观点,显然不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怎样把这两个研究领域整合起来,使课程论与教学论一体化,就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李方教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一书,试图使课程论与教学论水乳交融、内在统一。这是一个新的、大胆的尝试,是值得人们称讚的。从本书的结构来看,构思新颖,与以往的教学论专着比较起来,可以说是别具一格。从本书的内容来看,反映了新时代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资料丰富,学术性强。从本书的论述方法来看,儘可能将课程与教学紧密联繫起来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展望学科发展前沿。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係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教学论应包括课程论。因为课程论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解决教什幺的问题。这样,就得出教学论包括课程论的结论。目前,我们国内流行的几种有影响的《教学论》着作,其体系结构均是这样安排的。第二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课程论应包括教学论。其理由是课程受更高一级的规律所制约。例如课程理论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是社会政治、经济需要的反映。课程是以科学知识为其主要内容,科学知识的发展状况必然制约着课程理论发展水平。可见,课程主要不取决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是为实现课程服务的,课程论包含了教学论。第三种意见又和上述两种看法不同,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不存在从属关係。课程论解决教什幺,教学论解决怎幺教的问题。这样,在教育理论界出现了课程论研究领域和教学论研究领域,与此相适应出现了课程论专家和教学论专家。这种绝对对立的观点,显然不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怎样把这两个研究领域整合起来,使课程论与教学论一体化,就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李方教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一书,试图使课程论与教学论水乳交融、内在统一。这是一个新的、大胆的尝试,是值得人们称讚的。从本书的结构来看,构思新颖,与以往的教学论专着比较起来,可以说是别具一格。从本书的内容来看,反映了新时代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资料丰富,学术性强。从本书的论述方法来看,儘可能将课程与教学紧密联繫起来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展望学科发展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