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娣,上海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儿科内镜专家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科主任、瑞金医院北院儿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瑞金临床医学院儿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小儿消化项目负责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儿科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儿科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儿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名誉组长。临床儿科杂誌、中国实用儿科杂誌常务编委、中华儿科杂誌、中国循证儿科杂誌、《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发育医学电子杂誌 、中国儿童保健杂誌编委。温州医学院儿童院客座教授。历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13-15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消化学组副组长(13-15届)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许春娣
- 外文名Chundi Xu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上海市
- 出生日期1955年2月16日
- 职业儿科消化学专家,医生,教授,
- 毕业院校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
- 主要成就内镜治疗,幽门螺桿菌胃黏膜
幽门螺桿菌胃炎基础临床研究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
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
宋庆龄儿科医学奖 - 代表作品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儿童胃肠肝胆胰疾病
教育经历
许春娣,女, 198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后攻读消化专业研究生,1998年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瑞金临床医学院儿科教研室主任,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二00一年以访问教授的身份在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儿童医院做临床工作一年。
1984年后在瑞金医院工作,任国家卫计委儿科内镜质控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儿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儿科杂誌编委、临床儿科杂誌常务编委、中国实用儿科杂誌编委、中国循证儿科杂誌编委、《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编委,中国儿童保健杂誌编委。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全国委员(13-15届)、中华儿科学会消化学组副组长(13-15届)、中华医学会上海儿科学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学会顾问、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学会消化学组名誉组长。科研上先后获得国家科委九五攻关项目、卫生部科研基金课题、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项目。温州医学院育婴儿童医院客座教授。
主要造诣
许春娣是我国着名的儿科教授。所领儿科消化专业被评为卫生部重点学科,专治各种慢性胃肠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幽门螺桿菌感染等,对儿童长期腹痛、便血、慢性腹泻、消化不良、便秘,反覆呕吐等儿童消化道疑难病症的诊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她的亲临指导下,瑞金医院儿科消化团队曾诊出并治癒多例重症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周期性呕吐等各种消化道疑难病例,在患者中获得了一致好评。
长期从事儿科消化专业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承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技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80多篇,主编专着4部,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卫生部吴阶平医学杨森药学研究奖三等奖各1项。2000年在美国获“International Outreach Award”奖。指导硕士生9人,博士生2人。
人物介绍
许春娣教授自毕业后,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尤其是儿科消化专业,积累了许多儿科胃肠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敢于承担风险,率先在国内儿科专业开展了各种内镜治疗,如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术,食管狭窄扩张术等。瑞金医院儿童消化专业及小儿胃镜室成立于1996年,数十年来在儿童消化及内镜专家许春娣主任的带领下,逐渐发展成熟、壮大,当时医疗团队包括主任医师许春娣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苏林(硕士)、主治医师张寅(博士)、刘伟(博士)、住院医师王歆琼(硕士)、专科护士以及数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小儿内镜室也开始创立时一年仅几十例胃镜检查发展为今天的一年上千例的内窥镜检查与治疗。几年来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无痛内窥镜诊治,更将儿童内窥镜事业推向新的高峰。检查治疗对象包括了各个年龄层面的儿童,最小的病人仅出生2天;而内窥镜项目也已不仅仅是胃镜与肠镜的检查,还包括了各种介入治疗,如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消化道道息肉切除术(包括套用金属钛夹加电切治疗巨大息肉)、食管狭窄扩张术、食管静脉曲张治疗术、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等,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创新式治疗
尤其在2011年时,许春娣教授领衔的儿科治疗小组首成功借内镜治疗罕见病患儿,採用电子胃镜直视下硬化剂注射疗法,成功为一名2岁零5个月患有罕见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徵的幼儿进行了胃肠血管瘤的治疗,有效地改善了该幼儿胃肠道长期出血而导致的重度贫血的状况。 这名名叫小星的孩子出生后不久即发现左手无名指近端关节出现蓝紫色血管痣,后持续增大,到1岁时已增大成为直径3厘米的血管瘤。手部的血管瘤经手术切除,可足底、躯干、颜面部……小血管瘤逐渐增多,遍布全身,比起这些位于“明处”的血管瘤,潜于小星消化道内的“隐形杀手”更加危险,小星随后出现了暗红色大便,脸色苍白且感到乏力,经检查血红蛋白降至44.2g/l(正常应为120~160g/l)。因为孩子年龄小,体质弱,除了输血和铁剂、叶酸、维生素E治疗外均无良好对策,血便及贫血的状况逐渐加重,有时一个月需要输血5-6次。在瑞金医院,专家通过儿科胃镜检查,发现小星胃窦、胃体及胃底散在多发血管瘤,直径在0.5-1.5cm,胃壁附着许多暗红或咖啡色血液。考虑到止血、补液、输血等治疗方案均无法纠正患儿血便、贫血的状况,许春娣教授最终决定在全麻下行电子胃镜直视下血管瘤硬化剂注射术。年仅2岁多的小星,因为病情较重,身体情况欠佳,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许春娣教授在镜下注射1%乙氧硬化醇,并喷洒止血药,前后10个血管瘤治疗均获得成功。如今,患儿消化道出血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便血状况基本消除,血红蛋白明星提高,贫血症状得到改善。此次幼儿胃镜下血管瘤硬化剂注射术的成功,不仅是该院儿科内镜治疗的一次突破,也为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徵消化道血管瘤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据悉,目前国内尚无内镜介入治疗婴幼儿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徵的相关文献报导。
主要研究方向
幽门螺桿菌相关性胃炎基础和临床研究
国内较早期从事儿童幽门螺桿菌相关性胃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曾通过承担卫生部、上海市科委等项目,观察分析儿童H. pylori感染率以及与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关係,进行了H. pylori感染及宿主易感性研究。后来主要研究方向在幽门螺桿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中,胃上皮细胞及其天然免疫分子在胃黏膜感染与损伤机制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研究
长期从事儿童炎症性肠病的诊疗工作,率先在国内儿童中开展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曾围绕炎症性肠病以及人小肠三叶因子的胃肠黏膜保护作用等,积累了相关研究工作基础。当时主要基于肠上皮细胞及其天然免疫分子调控,探讨炎症性肠病肠黏膜损伤病理机制,并为临床提供新的干预靶点和治疗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