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国,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少昊氏后裔。西周穆王时期,分封了谭国,位置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子爵爵位。齐国公子小白出亡时,欲到谭国,谭国国君不予接待。后来小白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谭国亦未有派人祝贺。结果谭国在前684年被齐国所灭,谭国国君谭子流亡到同盟国莒国,谭子以国为姓以爵为名,为谭氏。
1、《济南通史》明确谭国君主是子姓。谭国是商时遗留下了延续到春秋,为齐所灭。2、根据江西族谱《谭氏源流记》、湖南《弘农堂五修族谱》、广东梧村《谭氏族谱》记载谭国为西周穆王时期所分封。3.《诗经·卫风》.《硕人》齐、卫、邢、谭四国连襟说明了什幺?4、《大东》疑似出于东周谭大夫,诗词暴露了姬姓周人欺压东方诸国,谭国还是姬姓?.5.城子崖是春秋城。大多数学者认为“章丘谭国应该是从东方地区搬迁而来,西周时期,谭国在东方地区,东周时期则在济南平陵城一带或临淄以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谭国
- 时期西周至春秋
- 地点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
- 灭亡时间前684年
- 分封周穆王时期分封了谭国
谭姓信息
姓氏渊源
谭国故城,古史记载繁多。《春秋.庄公十一年》杜预注“谭在济南平陵县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两公里处。《齐乘》“东平陵在济南东七十五里。春秋谭国,齐桓灭之。古城在西南,龙山镇相对。”今城子崖隔武源河与龙山镇相对。《水经注.济水》“关芦水来源马耳山,北经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源水汇合,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源泉。北经谭城东,俗谓之有布城也。又北经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武源水从发源至入巨合水,流经不过十余里,而滨河古遗址平陵,巨合皆在其北,南则仅有城子崖,可见是谭城非城子崖莫属。
城子崖是一处高出平地三至五米的长方形台地,其外观状如城垣。故村民呼之曰“城子崖”。城子崖位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东略北,西倚今小青河支流巨野河,南距胶济铁路平陵城站0.5公里,东北距汉代齐国国都平陵古城2公里,北距商代谭国的早期都城0.5公里,旧济青公路东西穿过遗址。系武源河畔一隆起的台地。
古谭城(城子崖)是1928年中国着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发现。1930年至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整个遗址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墙基宽12.113米,总面积22,3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一般为4米左右。1989年至1991年又进行发掘,遗址分为上下两层,下层薄沙之上有一层黄土,黄土上层为一米左右的文化层,即为周代谭国故城遗存,史称灰陶文化。出土的豆鬲等灰陶器物,是典型的谭国文化代表。下层文化堆积,厚3米左右,为发现的以磨光黑陶为显着特徵的新时器时代遗存,她代表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先进生产力水平。初称为黑陶文化,距今约4000年左右。在遗址周围还发现了龙山、岳石、谭国三个历史时期长方形版筑夯土城墙叠压的遗蹟,即龙山文化城(新器时代)、岳石文化城(夏代),谭文化城(周时期)。
最下层是龙山文化城址。修筑城垣採用了堆筑方法,也就是边堆土边夯实的方法,也採用了版筑法。一般在外侧取土,取土沟就成为城壕,城壕内壁和城垣外壁成一整体,加高了城垣外壁的高度。城子崖龙山城是一种台城,即城内地平面高于城外,只有南北两门,城门门道不在城垣缺口处而在缺口外方,筑了缓坡形门道,南门门道西沿发现墙和房址,可能是门卫房。这是全国认识这种史前台城,对后来确定龙山时代的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间层是岳石文化城是在龙山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大多是贴龙山城垣内侧修筑,后又贴先筑的岳石文化城垣内侧修筑,城内面积约17万平方米。城垣都有基槽,全採用原始版筑,使用成把的小棍夯筑,夯土层面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小夯窝。
最上层是周代城,即《城子崖》一书中所说的灰陶文化时期,确切地说基本上是春秋城,不是商周城。儘管此城的修筑是在岳石文化城废弃以后很久,但城垣仍在岳石文化城垣的基础上修筑。春秋城的地面高于现今遗址地面,地面城垣已基本不存,地下墙基也很不完整。
考古发掘证明,龙山文化人来此居住时就开始建城,但并无龙山文化城以前的龙山文化堆积。而且龙山文化城主要是用堆积法筑成的,夯筑技术比较原始,而岳石文化城是版筑的,两者城垣的夯土结构迥然有别。,证明上世纪30年代发现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岳石文化城,而不是龙山文化城。龙山文化城是这次的新发现,对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确认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
这就不禁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即,城子崖没有商代文化遗蹟,下层是龙山文化层、中层是夏文化层、上层是周代文化层。,是不是城子崖的诸侯“历唐虞以迨夏、商、周,世袭子爵”,还是这三个文化层是由不同的诸侯受封,他们之间有没有关联,关联是怎样的?根据考古结论最先在城子崖居住,即龙山文化层,是“东夷部族”,夏文化层的是“夏部落”,但这两个文化层的居民都在夏代末或商代初期已全部离开了城子崖。商代和西周前期约700余年城子崖一片废墟。直至西周后期,约公元前976-前922年间,周穆王封懿公于谭,才重新开启了城子崖的辉煌,所以这才是周代文化层。这应该是谭氏的直系祖先。下面就这三个部族的情况作简要的说明。
姓氏分布
1、东夷部族。‘东夷’是东南沿海的古老部族,少昊是其中的一支。传说少昊为史前五帝之首,是黄帝的儿子,姓已名挚,号金天氏,古代东夷族首领。因修太昊之法,故称少昊。少昊自穷桑登帝位,徙都在曲阜,以金德望天下,故称金天氏。图腾为鸟,赢姓,都于曲阜。《史记·五帝本纪》“少昊青阳氏降居江水。”《尸子·仁意》“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青阳氏即黄帝之子玄嚣,江水即古渎之一的沂水;穷桑在鲁北泗水之阳,是黄帝氏族的发祥地,是当时泰山周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夏部落。指的是大禹的部落;公元前2070-前1600间,大禹的儿子帝启废除推举禅让制度,杀原定继承人伯益,自立为王嗣位,从此确定了家天下;伯益“赢”姓后裔被逼自“城子崖”故地西迁,至皇覃氏故地“覃卩”城,而“城子崖”故地从此住满了夏启的“姒”姓后裔。
3、周穆王封懿公于谭。懿公系周文王同母弟弘农西虢侯虢仲之裔。六世西虢侯,其三弟名懿者,官拜车骑将军,因讨平东方诸侯之乱有巨勛,周穆王曰“卿之兄居宏农列侯爵,今封卿于谭列子爵矣,再立殊勛乃复侯爵”,于是周穆王封懿公于谭(谭宗浚处族谱明确记载为‘周穆王十五年封于谭’,谭宗浚,南海人(现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神山管理区沙龙村。清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陆润庠榜进士第二人。)
4.《刺桑谭氏》记载大宋绍兴四年九代孙喆公序:谭国国君是商汤之后,也就是子姓。这个记载符合历史学家编写的《济南通史》论述。
.参考资料
济南通史(一)远古时代的济南
(二)商朝前期商人东进与大辛庄聚落的建立及发展
(三)商朝后期谭国易姓与大辛庄聚落的衰落
(四)商朝在济南的殖民点及其殖民统治
(五)帝辛征夷方与征夷方路线考五、西周时代的济南
(一)齐鲁建国及济南一带的诸侯国
(二)周道的修通与《大东》诗篇
(三)齐的西进和周的东征六、春秋时代的济南
(一)齐灭祝与“公会齐侯于泺”
(二)齐桓公伐谭及其对济南地区的经略
(三)商朝后期谭国易姓与大辛庄聚落的衰落
(四)商朝在济南的殖民点及其殖民统治
(五)帝辛征夷方与征夷方路线考五、西周时代的济南
(一)齐鲁建国及济南一带的诸侯国
(二)周道的修通与《大东》诗篇
(三)齐的西进和周的东征六、春秋时代的济南
(一)齐灭祝与“公会齐侯于泺”
(二)齐桓公伐谭及其对济南地区的经略
谭氏族源辨析
上章所提的“谭子”,作为西周王朝的侯爵中五等中的四等--子爵。在成周时封七十一国之中并无“谭国”,所以“谭为不得姓之国”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治郡县亦无“谭”。但《左传·庄公十年》明确所载,在公元前684年,齐师伐谭,谭国不能力敌,谭子奔莒国君奔莒国避难。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设定弘农郡,其辖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丹水、析、商、上雒等十一县。
“谭氏望出弘农”有两层意思①古谱记载“奔莒即郡称弘农”指的是“谭氏来自弘农故地”,故谭氏总堂称《弘农堂》,而并非自西汉始才有此郡望。②在弘农郡故地屡世仕宦,也称“望出弘农”。而《齐郡堂》是留居青州的谭氏后裔所立的总堂名。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对先祖的源流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模糊。所以,对于谭氏的源流的说法众说纷纭。
谭氏系出“赢、姒、姬、子、己、妫”的说法都有,到底出自何姓?
(1)出自“赢”姓
一说夏封高阳氏之裔,伯益次子“若木”为徐侯,周武王封其裔36世“姬孝公”于“谭”,51世“祁义”始姓谭,71世“玉成”迁弘农。
二说夏封高阳氏之裔,伯益长子“大廉”承伯益爵位为箕山诸侯,其裔附周伐商,周武王封其裔53世“襄”于“谭”,54世“雍”始姓谭,73世“宣”奔莒,76世“祁”周匡王四年(前609年)迁弘农,97世玉成迁南粤。此二说都自认为是位于今城子崖古谭国“前684年奔莒谭子”之前的谭氏源流世系,事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如冠以“谭”是不能成立的世系。我们从下面的文献就可以看出
《竹书纪年》有记载“夏后相三年,征风夷”。“皇覃氏”城(城子崖龙山文化层)已被夏启族人占领,变成了大禹后裔“姒姓”的领地。“伯益”并未继承“大禹”的位置,一说被禹子“帝启”所杀(见《容成氏》“启于是乎攻益自取”);一说 “避子启于箕山之阴”(见《孟子.万章上》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不论怎幺说,证明在“大禹”后裔到来之时“皇覃氏”暨伯益之后裔已迁徙。
在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器物,《父已卤》、《父已爵》、《覃父已》、《亚中覃父乙》、《共覃父已》、《共覃父乙》、《父丁爵》、《父艾丁》等青铜器,标明了器物生产者和所有者的族氏。铭文族徽显示,“覃”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识,有“覃”这个徽识的器物表明均系“皇覃氏”之器。在四川都江郾流域的彭州,竹瓦街,出土大批窖藏青铜器,其中《覃父癸》、《牧正父已》这两行铭文,与当时的“皇覃氏”青铜器铭文完全一致。
【注】以上所举《父已卤》....等,有可能是“商代”后期之文物,依此分析有可能“覃”的标誌未必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识”;现代考古见有“妇好子曰覃”。
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考古学家对城子崖的考古发掘证明“城子崖”没有“商周”文化层,暨“夏”代末至“西周”初,“城子崖”有700余年断代。“出自赢姓说”记载“谭”建国的时间都与考古发掘所见不符。其唯有可依据的是司马迁写的《史记》对“郯”与“谭”的混淆记载《史记·齐太公世家》“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
【注】事实上“郯”以鸟为图腾,也有可能是商族;并非赢姓独有。“郯”有可能是商族后代,“帝喾击磬,凤皇舒翼而舞”(《帝王世纪》)。
(2)出自“姒”姓
此说最根本的依据是第一,“夏后相三年,征风夷”,此时大禹后代,大将“汝艾”占领了位于城子崖的“皇覃氏”故城。之后未见史书记载大禹后代从此地迁出。故推测后来的“谭国”就是“汝艾”的后代所建。第二:“姒”姓说的始作俑者是万姓通谱载,明朝苏平仲“谭氏家谱序”。以明朝的文人所着的家谱序来作为论据,未免太草率。今江西保存有宋朝绍兴四年谭喆《谭氏族谱序》、宋鹹淳三年《谭氏源流记》。
【注】姒”姓说在《济南同史》论述为夏代至商中期居谭国之地的夏族姒姓,为商武丁所灭。
(3)出自“子”姓
此说主要依据“平陵为殷商帝乙之都”的传说,认为“谭子”与商帝乙“子姓”为同姓。此说实为误解。谭子的“子”为爵位。商帝乙“子姓”的“子”则为姓氏。是把“子爵”与“子姓”混淆的缘故。在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对“城子崖”的初步考古结论,误把属于岳石文化时代的“黑陶文化城址”当成了“龙山文化城”,“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也出现了相应的错误认定。混淆了“城子崖”没有“商周”(夏末至周初)文化城的事实。在城子崖北五里河叉处,发现商周文化遗蹟,但并无城址。当为商遗族採盐之地。
【注】出自“子”姓主要依据《济南通史》,《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民国档案。及.《刺桑谭氏》记载大宋绍兴四年九代孙喆公序。皆注谭国国君是商汤之后,子姓。
(4)出自“己”姓
“己”姓出自“莒”,因谭子奔莒,故有己姓说。“莒国”己姓子爵,开国君主为兹舆期。旧都介根,春秋初迁于莒。
(5)出自“妫”姓
因公元前684年之后,“谭国”逐渐成了齐国的附庸。故有“谭,齐所出”之说。公元前386年齐国大臣田和被周王室列为诸侯“妫”姓,彻底取代了姜姓政权,但仍以“齐”为国号,都临淄。故有谭氏“妫”姓说。有人认为“谭”人夺了“田齐”的权,后“谭”得以复国。但此不见有史籍记载,我斗胆认为这是臆造。
(6)出自“姬”姓
出自高辛氏帝喾“姬”姓说,江西刺桑谭氏宗支、江西浯溪谭氏宗支,湖南《弘农堂》宗支,广东梧村宗支等四大宗支的谭氏老谱序都有记载。谭氏系出自高辛氏帝喾,其后裔古公亶父幼子季历传虢仲,武王克商封虢仲于宏农②,为西虢侯。传至六世西虢侯时,其三弟名“懿”官拜车骑将军③,随周穆王东征有功,周穆王封“懿”于“谭”为谭国,子爵。关于谭国始建于周穆王时期,衍昌公宗支古序有较详尽的记载,《弘农堂》宗支古序也有记载(见宁乡五修谱谱),梧村宗支也有记载(见梧村谱)。这些古谱记载的“谭国”建立时间与20世纪末考古学家对城子崖考古发掘得到“谭国”建国的时间出奇的吻合!
所以说周穆王封懿于谭,子爵;前684年谭子奔莒,以国为姓,以爵为名。
商代虚构
从城子崖1990年3月考古复探试掘可知“试掘证明,龙山文化人来此居住时就开始建城,但并无龙山文化城以前的龙山文化堆积。而且龙山文化城主要是用堆积法筑成的,夯筑技术比较原始,而岳石文化城是版筑的,两者城垣的夯土结构迥然有别。,此次证明上世纪30年代发现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岳石文化城,而不是龙山文化城。龙山文化城是这次的新发现,对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确认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
龙山文化距今4600年,年代和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相当;岳石文化距今3500--4000年,相当于山东地区的夏代;之后的东周文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秋、战国时代。但夏和周之间,还有一个朝代“商”,1990年3月考古发掘证明“城子崖遗址”没有发现商代的有关遗蹟!
龙山文化时期有“皇覃”①、 岳石文化时期有“犭覃”、商代只有墓地,周代才有了真正意义的“谭”。
“皇覃氏”后裔“覃氏”。《竹书纪年》有记载“夏后相三年,征风夷,皇覃氏西迁颛顼之墟”③。说明伯益族人建立的“皇覃氏城”③(城子崖龙山文化层)已被夏启族人占领,皇覃氏被逼西迁。“皇覃氏城”变成了大禹后裔“姒姓”的领地。“伯益”并未继承“大禹”的位置,一说被禹子“帝启”所杀(见《容成氏》“启于是乎攻益自取”);一说 “避子启于箕山之阴”(见《孟子.万章上》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不论怎幺说,证明在“大禹”后代到来之时“皇覃氏”暨伯益之后已西迁。在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龙山文化晚期的器物,《父已卤》、《父已爵》、《覃父已》、《亚中覃父乙》、《共覃父已》、《共覃父乙》、《父丁爵》、《父艾丁》等青铜器,标明了器物生产者和所有者的族氏。铭文族徽显示,“覃”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识,有“覃”这个徽识的器物表明均系“皇覃氏国”之器④。在四川都江郾流域的彭州,竹瓦街,出土大批窖藏青铜器,其中《覃父癸》、《牧正父已》这两行铭文,与当时的“皇覃氏国”青铜器铭文完全一致。所有这些东西,都证明了“皇覃氏”已西迁。
自 “祖乙”迁邢后,“邢”为商代的国都长达129年之久,盘庚迁殷后,邢地称作井方,为商朝的重要畿辅方国。商王武丁时期,井伯之女妇妌嫁于武丁为后,邢地乃成为井伯世袭封地,为商朝的肘腋之国,是商国北部屏藩。
(犭覃)地处“邢”东南。(犭覃)被“武丁”灭后,从此荒芜⑥,考古发掘只见商代墓葬(商代墓葬是在“夏代遗蹟”之中挖掘而成)。(犭覃)地从此归商族“邢”。“武丁伐 (犭覃)”伐的是大禹后裔“汝艾”建立的“(犭覃)国”。近代考古发掘出“武丁伐 (犭覃)”文物可见一斑。
周灭商后,把商王畿分为邶、卫、鄘三个封区,设立三监,由武庚监管。周成王时,武庚叛乱,周公东征,周初铜器夬方鼎铭“王来正井方”、乙亥父丁鼎“唯王正井方”就是周公东征邢地的历史记载。
在战争中,周公团结内部,採取军事攻势与政治争取并举的谋略,及先弱后强、各个破敌的作战方略,以重兵沿武王伐纣路线,直取朝歌,击溃武庚所部,攻占管叔、蔡叔治地,杀武庚、诛管叔、放逐蔡叔,贬霍叔为庶人。继之进兵东南,採用先弱后强的方针,先攻徐、淮等九夷。经连续作战,攻灭熊、盈族17国,迁殷民于洛邑(今河南洛阳)。才挥师北上攻奄,迫使奄国投降。随之,蒲姑等国也相继降服。至此历时三年的周公东征胜利结束。
《逸周书·作雒》篇说,武庚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淮夷之族九邑。《孟子·滕文公》篇则说,其灭国五十。地居河汾之东的唐也起事策应武庚的叛乱,后为周公诛灭。
周公辅佐周成王“封诸侯、建藩卫”,在商代奴隶制度的废墟上,全面建立起新的封建领土製秩序。周王朝平定三监之乱后,为阻止戎狄向中原扩张和监控商遗民和东夷,封建卫国于商故都,封建燕国于燕山地区,但燕国距中原太遥远,由燕国通往宗周的道路必须经过太行山东侧平原,很容易被从太行突出的戎狄阻隔,封建邢国成为北连燕国,南接卫国,东结齐国的以蕃屏周的重要封国。
姓氏同源
少昊“挚”无疑是这个部族总首领,故而他能“有凤鸟之瑞,以鸟名纪官”(《帝王世纪》)。商族先祖帝喾很可能就是少昊挚的继承者,成了这个鸟图腾大部族的领袖,所以“帝喾击磬,凤皇舒翼而舞”(《帝王世纪》)。所以说,商族是这个鸟图腾大部族的其中一分子,以玄鸟为图腾。
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王武丁封其子于炎地(今山东郯城)建立侯国,称炎国。周灭商后,周武王将其封给帝乙长子微子启,归附于宋国所辖制,并允许享爵位,子爵。微子启派其裔孙“子鸷”管理炎地,成为宋国的附属国。
西周初期活动在安徽泗州、江苏泗洪一带的徐夷,建立的“徐国”(都城当位于泗州、泗洪境内;并非徐州,徐州古名彭城)是东夷集团中最为强大的,相继占领了炎地彭城以东。由于徐夷的不断壮大,炎国不断被压缩,此时“谭”有可能由宋国的附属国“炎”分化而来。“炎”在春秋时期演变为“郯”,后为楚所灭。
注②大宋绍兴四年九代孙喆公序:谭国国君是商汤之后,子姓。这个记载符合历史学家编写的《济南通史》论述。
故都遗蹟
谭国故城,古史记载繁多。《春秋.庄公十一年》杜预注“谭在济南平陵县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两公里处。《齐乘》“东平陵在济南东七十五里。春秋谭国,齐桓灭之。古城在西南,龙山街道相对。”今城子崖隔武源河与龙山镇相对。《水经注.济水》“关芦水来源马耳山,北经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源水汇合,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源泉。北经谭城东,俗谓之有布城也。又北经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武源水从发源至入巨合水,流经不过十余里,而滨河古遗址平陵,巨合皆在其北,南则仅有城子崖,可见是谭城非城子崖莫属。这些记载说明谭城位于武源水与关芦水之间平陵城西南,隔关芦水与龙山镇相对。现武源水已乾涸,河道已整平,但从附近整体地貌上看,仍然依稀可辨原河道走向。谭国故城遗址,宛若城垣,断垣残壁至现今矗立在沃野平畴上。谭国故城的具体位置,不仅见载于官方的大量典籍、方誌,也见载于民间收藏的各地《谭氏族谱》之中。古谭城是1928年中国着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发现。1930年至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整个遗址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墙基宽12.113米,总面积22,3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一般为4米左右。1989年至1991年又进行发掘,有了新的认识“龙山文化人来此居住时就开始建城,但并无龙山文化城以前的龙山文化堆积。而且龙山文化城主要是用堆积法筑成的,夯筑技术比较原始,而岳石文化城是版筑的,两者城垣的夯土结构迥然有别。,此次证明上世纪30年代发现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岳石文化城,而不是龙山文化城。龙山文化城是这次的新发现,对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确认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
城子崖
2600多年前的古谭国故城——城子崖。据《姓纂》和《姓谱》记载“谭子国在济州平陵县西南二里。”这是指谭国都城所在。古谭国位今山东省中部,南倚泰山山地北缘,北临黄河(古济水)南岸,隔河与济阳相望,西至长清区西黄河右岸的广里,东至长白山与邹平,临淄为界。周代的谭国四邻东为齐国,南为鲁国,西为卫国,西南为遂国,北隔清河(今黄河)为燕国。谭国“盖青济之喉襟,登泰莱之要冲”。前控群山,蜿蜒其南界为屏障;后揽河泽,北扼滔滔黄河之天险,素为战略要地。 据中国着名考古学家董作宾先生考证“城子崖,即古谭国之城,谭建国在殷之末叶。”徐北文着《平陵城上雨丝丝》认为,城子崖到了商代,即建立了国家——谭,并由原始社会的居民点发展成为一座城堡,修筑了城池。顾东高着《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和《城子崖考察报告》均认为谭之立国是在商代。
城子崖是一处高出平地三至五米的长方形台地,其外观状如城垣。故村民呼之曰“城子崖”。城子崖位于龙山镇东略北,西倚今小青河支流巨野河,南距胶济铁路平陵城站0.5公里,东北距平陵古城3.5公里,北距商代谭国的早期都城0.5公里,旧济青公路东西穿过遗址。系武源河畔一隆起的台地。
文化堆积
谭国故城丰富的文化堆积,说明了当时城内已集居了相当可观的人口,从文化堆积的普遍性来看,几乎不存在空白区,并且一些房屋紧挨城墙建造,有的就建在早期的城墙之上,这说明当时在城内居住的人口已十分拥挤。现今国内学者多认为龙山时代居民数量为5000至10000人。到了谭国时期人口发展已不少于15000人。从遗址的文化遗存的面积看,足可领略龙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动人风采。遗址中出土的文物,种类之多,数量之大,构思之精巧,艺术造诣之深,皆为世人所称道。当时的谭城处于大周王朝通往东方各国的周道上,可见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曾放射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之光。谭国都城前后使用达数千年之久,是我国第一座时跨龙山、夏代至春秋使用时间最久的早期城市,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仅有的始于夏代的城市。考古界还发现,以谭国都城城子崖为中心的夏代古城散布于周围多达30余处,其中8万平方米以上的就有八处,这些都是伯益执政时期的所在。至春秋时期,谭国地域内共发现古遗址近百处,其中如巡检遗址、七郎院遗址,东涧溪遗址、候家遗址、马安遗址、西鹅庄遗址等文化遗存,可谓丰富至极。这些无疑对研究山东龙山文化、龙山时代城市的起源、夷商关係、谭国历史等史学理论课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明古国
位置
谭国所在地,自伯益皇覃氏始,历唐虞以迨夏商,其分属不有同。龙山文化时期有“皇覃”、 岳石文化时期有“犭覃”、商代只有墓地,故地可能已属邢国。自周穆王再分封谭国,历史延续时间较长。灿烂的谭国文化是谭子的祖先和后裔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结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艰难跋涉中生存、延续、丰富、发展着的谭国文化象波澜壮阔的千里黄河奔腾不息。谭文化是东夷文化渊源主干的延续,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谭文化丰富、充实了龙山文化的宝库,使之似喷发不息的源头,注入了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谭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又独具丰姿卓立不群。
春秋时期谭国都城的内城址。城始建于龙山文化的早期,距今约4500年左右。经历了龙山时代全过程,并不间断地进入了夏代。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城墙的修葺不断进行,后修的城墙或叠压在早期的城墙之上,或紧贴在早期城墙的内外两侧修筑,最早筑的城墙在遗址的最西部,墙基宽约10米,现残高约3米。后经历年修筑,夯层逐渐规整,其上圆形的弧底夯窝至现今仍历历可辨。形象地反映了龙山时代筑城技术渐进发展提高的具体过程。
早期城市
在谭国故城城子崖遗址,井的发现印证了古史传说中“伯益作井”的记载。伯益生活的时代是龙山文化时代晚期,井的发现,证明古史所记不误,井的发明与使用,是覃国先民在改造自然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并从某种程度上,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生活方式,她使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开闢出一条通往自由王国的坦途。井的发明与利用,与早期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她使进入高度密集聚居区的覃国先民们,无须奔波于河流之滨,可方便地获得生产和生活用水,并使对农田的灌溉成为可能。可以想见,周代谭国故城当年的繁荣,与井的发明和推广有着极大的关係。当年谭国都城南为群泉平泽,东西两边紧临流水不竭的河流,却仍然普遍用井,也正说明了谭国故城人口的高度密集,生产的日益扩大和经济繁荣,更说明谭城是一座颇具规模的早期城市。从而使谭国故城的早期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鲜艳绚丽多彩。
君主世系
黄帝→少昊→颛顼→女修→大业→皋陶→伯益→若木→天文→丁仁→正田→来发→亚俭→进国→任养→龙云→只得→三多→古未→齐伯→华正→二中→胜男→家庆→守信→高金→花三→传东→心为→多分→子文→亚令→福任→仁才→进林→金郁→仕水→宏权→荣华→春庆→振兴→天荣→琼国
国君称号 | 姓名 | 在位年数 | 身份说明 |
姬孝公 | 琼国 | 在位28年 | |
传光 | 在位34年 | 琼国长子 | |
来富 | 在位31年 | 传光长子 | |
有德 | 在位36年 | 来富次子 | |
四余 | 在位22年 | 有德次子 | |
季生 | ? | 四余之子 | |
平南 | ? | 季生次子 | |
员余 | ? | 平南长子 /加封谭子侯 | |
日龙 | ? | 员余长子 | |
月可 | ? | 日龙长子 | |
草立 | ? | 月可次子 | |
木元 | ? | 草立长子 | |
花桂 | ? | 木元次子 | |
开来 | ? | 花桂长子 | |
贤礼 | ? | 开来次 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