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馆综合征又叫谷氨酸钠综合徵(Monosodium glutamate symptom complex)是一系列症状,包括头疼、脸部或其它部位潮红、流汗和口部和脸部感到压力。更严重的症状则包括喉咙肿胀、胸口疼痛、心悸和呼吸急促。一般个案的患者能够康复,不会受重大伤害。在吃下含有丰富味素的食物前,只要服用正常含量的维他命B6,就可以避免此综合症。
简介
名称中国餐馆综合徵
又名谷氨酸钠综合徵
英文名Monosodium glutamate symptom complex
症状头疼、脸部或其它部位潮红、流汗和口部和脸部感到压力;喉咙肿胀、胸口疼痛、心悸和呼吸急促
解决办法服用正常含量的维他命B6
事件起源
1908年,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在喝了妻子做的海带汤后突发奇想,试图找出这个汤如此鲜美的原因。半年后,他从10公斤海带中提取出0.2克谷氨酸钠,只要在汤里放一点点这玩意儿,立刻就能增加汤的鲜味。池田菊苗和商人铃木三郎合作,改进了製造方法,开始批量生产谷氨酸钠,并为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味の素。
1923年,一位名叫吴蕴初的中国人发明了生产谷氨酸钠的水解法。他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素厂,推出了“佛手牌”味素。从此,味素进入了中国人的厨房,并随着中餐在世界範围内的普及,和中华饮食文化永久联繫在了一起。
1968年,一位名叫Ho Man Kwok的美籍华人医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誌》上发表了一篇短文,用文学口吻描述了自己去中餐馆吃饭后突然出现的四肢发麻、悸动、浑身无力等症状,他猜测说这可能是由于中餐里添加了味素(MSG)所致。这篇短文是用读者来信的形式发表的,并没有依照严格的论文格式。没想到这个讯息一经媒体放大后在西方民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个新病——“味素综合症”就这样诞生了。
讯息传到日本后,日本最大的味素生产厂——味の素公司马上宣布,味素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味素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中餐馆用的味素量太大了。于是,“味素综合徵”又有了一个新说法——“中餐馆综合徵”(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虽然缺乏过硬的证据,“中餐馆综合徵”这个名字仍然在欧美民间流传甚广,给当地中餐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老闆们不得不纷纷贴出广告,声称自己做菜绝不添加味素。不少食客在去中餐馆吃饭时也会特意提出要求,不让厨师放味素。
对味素的恐惧很快就蔓延到整个食品加工业。当时“天然食品”这个概念刚刚出现,味素看上去像是一种工业产品,不符合“天然食品”的要求。于是很多食品包装袋上纷纷印上“绝对不含味素”的字样,希望消费者放心。
科学真相
一般认为味素是中国餐馆综合症发生的原因,多项研究却显示它与综合症的症状没有重大关联。其中一项研究并不假设综合症只有某一个原因,而认为综合症是数种进食后的症状,并有各自独立的原因。
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会第19次会议宣布,取消过去关于成人食用味素量要限制的规定,确定它是一种可靠的食品添加剂,除一周岁内婴儿外,其他年龄组儿童都可食用。这个结论是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经过调查发现,所谓的“中国餐馆综合徵”并非因中国菜餚多加味素的缘故,而是蜡样芽胞桿菌污染饭菜所致。研究报告还证实,味素加热后一般变化不大,加热到154℃时味素只不过失去了它本身含有的结晶水,加热到210℃时味素发生吡咯烷酮化,加热到270℃时才分解破坏。
所以,在一般食品的烹调温度条件下,味素的性能是稳定的,用不着担心变质有毒的问题。事实上,正宗的味素都是由粮食加工製成的。味素的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它进入人体后很快分解出谷氨酸,而谷氨酸是一种有鲜味的胺基酸,肉汤、鸡汤之所以鲜,也在于因汤中溶有较多谷氨酸的缘故。胺基酸自然对人体是有益的。不过,毫无节制地食用味素仍然有钠离子摄入量超标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