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修院属中国银行系统的培训性学院,定期选派系统内部的中层干部进行短期培训,学院位于北京西北,属城乡结合地区,建筑用地西靠百望山,且有京密引水渠从基地与百望山之间流过,北有现状农田,南侧与东侧均为现状农民村落,并有一条通往城市的主干道从基地南侧经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修院
- 类别培训性学院
- 隶属中国银行
- 地理位置北京西北
环境分析
建筑用地处于城市干道的尽端,百望山作为城市干道的对景,确定了城市的边界,京密引水渠和渠岸的道路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交通轴,,河道及两侧茂密的植被构成了城市边缘的景观轴线,基地向西可以看到美丽的百望山和山上的观景亭,,爬上百望山,整个学院建筑群也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所以百望山和学院校区互为景观。
建筑布局
在分析、研究学院建筑功能、交通组织、单体朝向等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将整个学院分成了五部分教学行政楼、报告厅、综合服务用房、学员宿舍1#、学员宿舍2#。学院根据不同的功能,安排不同的建筑,而学院的建筑群根据各功能关係程度,用光阳廊把学院联为整体,教学行政楼为教学和行政办公用房,沿东北旺路布置,位于基地南侧,靠近主要入口,宿舍部分位于用地北侧远离主干道,以获得更加安静和接近自然的环境,综合服务用房沿东侧次要道路布置,以方便货物的进出和部分娱乐项目对外开放的需要。教学行政楼与综合服务用房相连的部位是学院的主要入口大厅,由此可直接到达教学办公,报告厅部分通过阳光廊还可直接到达综合服务用房及宿舍楼
阳光廊
阳光廊是由玻璃围合的高大空间,与四层的综合服务用房同高,将学院不同的功能联为一体,使得各个功能活动即使在恶劣天气下也有舒适自如的交通。无论教学行政楼、报告厅,还是住宿都可以通过阳光廊的走道、天桥和楼梯与餐饮服务和体育娱乐相联,阳光廊成为学院的交通中心和交流中心,阳光廊也是观赏西侧百望山的好处所,全部由透明玻璃建造,向西可以进入内院和花园,内院为一水池,反射着山和建筑物的倒影,西北角向下跌落形成小型瀑布,阳光廊玻璃外墙和屋顶构造上,作了生态和环保的设计,在炎热的天气,木栅可以阻拦大部分直射阳光,可开启的窗扇和可调节的百页,创造了阳光廊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除增加室内的舒适度外也可节省大量能耗。
教学行政楼
教学行政楼为四层建筑,首层和二层教学用房,三层为行政办公用房,四层为讨论室和会议室,通过楼内西侧可直接进入学院花园。沿东北旺路为学院的主要立面,挑出的巨大黑色钢屋顶赋予建筑物以近于纪念性的庄重性格,首层的坚固而稳定,其余部分则是透明玻璃与磨石玻璃的对话,与大面积的阴影一起在立面上形成有趣的节奏和抽象图案。
教学行政楼的西端底层架空,木板铺的“块体”向北扭转,引导视觉朝向美丽而自然的百望山方向,北立面由白色混凝土与玻璃构成。
综合服务楼
综合服务楼为四层,沿次要道路布置便于货物、垃圾等的进出,首层靠近主入口大厅部分布置展厅,其余为大餐厅,厨房以及卸货平台,垂直交通等,二层为小餐厅和商务中心,三层和四层布置娱乐和运动设施以及物业保全等服务用房,建筑物在中部被切断,以获得更好的採光和通风效果。
报告厅
报告厅为二层建筑物,首层为报告厅,二层为大教室,是整个学院的“核心”,报告厅坐落于内院水池中央,隐喻其包含着学院最核心的功能,首层东端的玻璃大厅联繫着阳光廊与报告厅,两部楼梯由此通向二层教室,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一层选用稳定的毛石,二层选用木条板作为外墙装饰。
宿舍区
学员宿舍分别为三层客房楼和四层客房楼两栋组成,两栋居住功能的建筑物在两端都有架空并扭转的“头”朝向景观的脉方向,两座建筑物皆在中部被一分为二,可由此直接进入内院和两侧的花园,所有的客房均为南向,北侧为单走廊。
其他
其地北端为室外运动场和室区域网路球场和羽毛球场,地下为机动车和脚踏车停车场、设备机房和游泳池及配套设施。
交通消防
交通组织主要考虑学院与访客以及教学与后勤服务的关係,学院的车行与人行主要出入口位于东南角临东北旺路,贵宾、行政人员与访客停车场位于建筑南侧,次要出入口及学员内部停车场位于基地北侧次要道路上,内部停车场主要服务于在此研修住宿的学员,,后勤服务的货运出入口布置于基地的东侧,这样既位置隐蔽又交通出入方便。 消防车道的设定在满足了规范的前提下,被较为隐蔽的设定,所有的建筑物均容许消防车环绕行驶,基地两侧考虑了在火灾时容许消防车辆通过的石铺硬地。
景观
绿地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其附近的百望山和京密引水渠。设计试图製造出使野生的自然景观通过渐变模式的植物系统渗透进建筑物的效果。植物在地段西端最为密集和高大,给观山者造成比较近的视觉效果;而水的设计则诱使人们联想到京密引水渠。植物的分布框架根据环境选择垂直于京密引水渠与山脉的方向,呈东西走向。植物的高度分为三个等级高、中高,与灌木,由西向东呈渐低趋势,灌木将乡村的自然景观带到建筑物中间,坡形的布置使山颠一路“滑”到建筑物下。
花园的建筑材料选用生态的和适合于地段的材料;水池的护岸石选用毛石以象徵山的稳固和力量,光滑或粗糙的木材谕示着树木。而向东,材料选择也渐趋人工化和精细,以契合东侧的城市语彙。所有花园内的人行步道均与建筑物的出口直接联繫,步行者可以便捷地到达工作区域或者休息区域。人行步道向西结束于密林中的木凳,作为休憩和独处的所在。树林中一条南北向的蛇形弯曲步道拥有丰富的高低起伏的变化,提供完全不同于建筑组团内部气氛的轻鬆的花园氛围。花园中用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营造出公共的和私人的空间氛围,象徵着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工作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花园的建筑材料选用生态的和适合于地段的材料;水池的护岸石选用毛石以象徵山的稳固和力量,光滑或粗糙的木材谕示着树木。而向东,材料选择也渐趋人工化和精细,以契合东侧的城市语彙。所有花园内的人行步道均与建筑物的出口直接联繫,步行者可以便捷地到达工作区域或者休息区域。人行步道向西结束于密林中的木凳,作为休憩和独处的所在。树林中一条南北向的蛇形弯曲步道拥有丰富的高低起伏的变化,提供完全不同于建筑组团内部气氛的轻鬆的花园氛围。花园中用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营造出公共的和私人的空间氛围,象徵着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工作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过渡”创意
从城市到乡村的“过渡”地带,从工作到学习的“过渡”学员,需要一个从人工走向自然的“过渡”建筑。
工作生活的“过渡”
中国银行金融研修院的学员,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城市的中层干部,在不同的分行工作着,来到学院后,在生活上需要从城市到乡村的过渡,在行为上也要从工作状态过渡到学习状态。
环境位置的“过渡”
学院的用地位于城乡结合部,基地位置本身就从平坦向坡地起伏,由人工平地向自然山水的“过渡”。
工作生活的“过渡”
中国银行金融研修院的学员,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城市的中层干部,在不同的分行工作着,来到学院后,在生活上需要从城市到乡村的过渡,在行为上也要从工作状态过渡到学习状态。
环境位置的“过渡”
学院的用地位于城乡结合部,基地位置本身就从平坦向坡地起伏,由人工平地向自然山水的“过渡”。
建筑功能的“过渡”
学院的建筑功能由东向西,依次布置了认真严谨的教学行政楼到活泼休闲的宿舍区,表达了建筑功能从严谨到活泼的“过渡”。
建筑形体的“过渡”
建筑形体在东侧的教学行政楼、综合服务用房既规矩又秩序,而西侧报告厅、宿舍楼却自由而无序,表达建筑形体从秩序布局到自由延展的“过渡”。
建筑实虚的“过渡”
设计在每栋建筑端都进行底层架空,使自然环境能延伸到建筑内部,这样从东到西也是建筑从实到虚的“过渡”。
建筑材料的“过渡”
学院东立面材料为人工化的白色混凝土和玻璃,而教学行政楼正立面为木材与玻璃,最西端变成了自然木质条板。地面铺砌材料,从东到西分别为沥青路面,人行铺砖,木板铺路面,再是木质和卵石地面。以上充分体现了建筑材料从人工到自然的“过渡”。
树木景观的“过渡”
基地内种植的树木,西侧选用的大乔木,向东渐变低矮,逐步变成灌木,且树木种植密度也是由密变疏,景观布置上从自然树木到人工建筑的“过渡”。
学院的建筑功能由东向西,依次布置了认真严谨的教学行政楼到活泼休闲的宿舍区,表达了建筑功能从严谨到活泼的“过渡”。
建筑形体的“过渡”
建筑形体在东侧的教学行政楼、综合服务用房既规矩又秩序,而西侧报告厅、宿舍楼却自由而无序,表达建筑形体从秩序布局到自由延展的“过渡”。
建筑实虚的“过渡”
设计在每栋建筑端都进行底层架空,使自然环境能延伸到建筑内部,这样从东到西也是建筑从实到虚的“过渡”。
建筑材料的“过渡”
学院东立面材料为人工化的白色混凝土和玻璃,而教学行政楼正立面为木材与玻璃,最西端变成了自然木质条板。地面铺砌材料,从东到西分别为沥青路面,人行铺砖,木板铺路面,再是木质和卵石地面。以上充分体现了建筑材料从人工到自然的“过渡”。
树木景观的“过渡”
基地内种植的树木,西侧选用的大乔木,向东渐变低矮,逐步变成灌木,且树木种植密度也是由密变疏,景观布置上从自然树木到人工建筑的“过渡”。
地图信息
位置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北路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