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幼如,女,博士,教授、博导,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华南师範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从事教育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网路教学资源开发与套用等。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谢幼如
- 外文名Xieyouru
- 国籍中国
- 出生日期1965年12月
- 职业教师
- 毕业院校华南师範大学
- 代表作品《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研究》
- 籍贯广东潮州
人物简介
女,广东潮州人。华南师範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从事教育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等。分别于1993年、1997年、2005年三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曾主持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中国小教师继续教育重大项目《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网路课程的开发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路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出版专着与教材10多部,在国核心心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0多篇。
经历
1988年毕业于华南师範大学电化教育系;
1988年毕业后在华南师範大学工作;
2000年破格提升教授。 1998年被评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为华南师範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兼职
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
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专家组副组长;
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
广东省中国小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套用大会(GCCCE)程式委员;
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CBE)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
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网路教学资源开发与套用等。
主讲课程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网路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教育套用模式研究》
主要业绩
从事教育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等。分别于1993年、1997年、2005年三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曾主持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中国小教师继续教育重大项目《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网路课程的开发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路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出版专着与教材10多部,在国核心心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50多篇。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网路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DYA010409),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02年-2005年
《<教学设计>立体教材的研究与开发》(高社总字[2003]61号),全国“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画”的立项研究项目,2003年-2005年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础>的编写》(教育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4年-2005年
《中国小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教基司函[2000]74号),基础教育司重点科研项目,2000年-2005年
《网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教电馆研[2002]T2号),中央电教馆“十五”重点研究专题,2002年-2005年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体的开发与研製》03、04课题,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简称96-750项目),教育部,1997年-2000年
《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网路课程的开发(项目编号A1016),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中国小教师继续教育重大项目,教育部师範司,2001年-2004年 《网路课程的系统研究及其支撑平台的实现》(项目号18-107-65),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全国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2005年
《网路课程的系统研究》(课题批准号GB02002),广东省教育厅“十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教育厅,2002年-2005年
《“网路环境的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项目编号GDA006),广东教育厅高校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02年-2005年
获奖和荣誉
获得的教学表彰及奖励
1993年《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一等奖;
1997年《教育技术专业综合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一等奖
1997 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套用实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範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网路课程通过教育部师範司组织的质量认证,被评为优秀资源教育部师範司,2003年7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网路课程通过教育部师範司组织的质量认证,被评为优秀资源,教育部师範司,2003年8月
《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网路课程获华南师範大学首届教育软体评比一等奖,华南师範大学,2003年11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网路课程获华南师範大学首届教育软体评比一等奖,华南师範大学,2003年11月
《多媒体教学软体设计》(谢幼如等着,电子工业出版社)获华南师範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华南师範大学,2003年11月
“高校网路资源共建共享与课程教改的研究与实践”获华南师範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华南师範大学,2004年7月,
《高校网路资源共建共享与课程教改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获 2004年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术研究表彰及奖励
《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体的开发与研製》03、04课题(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简称96-750项目)《国小语文科学小品文》、《国小语文扩展阅读》、《国小语文古诗欣赏》、《中学语文新诗赏析》在北京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教育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96-750项目办公室,第一,1999年
《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体一等奖,广东省教育厅,2000年
华南师範大学2003年度科研优秀奖,华南师範大学,2004年
其它获奖和荣誉
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
1996 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8 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三等奖;
1999 年获曾宪梓教师奖三等奖;
2006年获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
主要着作
《多媒体教学软体设计》谢幼如等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着,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1998年
《学习反应信息处理方法与套用》谢幼如、李克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科学出版社, 1992 年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第二版)李克东、谢幼如,科学出版社,1994 年 《多媒体组合教学实践》李元镜、谢幼如,科学出版社, 1995 年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着,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2002 年
《电化教学技能训练教程》李克东、谢幼如主编,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1997 年
《多媒体教学软体设计与製作》,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育部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联合出版,2000年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谢幼如主编,北京师範大学出版,2002年
《网路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李克东、谢幼如主编,北京师範大学出版,2004年
主要论文
教育技术促进高校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 第12期
基于网路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 第4期
教育技术“151工程”促进广东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 第2期
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报告,《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 第1期
高校教育技术工程的绩效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 第1期
企业数位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 第1期
网路环境下课堂合作学习篚现状分析与深化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 第10期
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国小教育信息资源套用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 第1期,《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 第2期
基于网路的协作学习活动形式的质的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 第1期
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建设,《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 第7期
基于专题网站的开发性学习模式的行动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 第11期
网路环境的专题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 第5期
网路课程建设与实施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 第09S期
基于专题网站的开发性学习模式的效果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 第12期
网路课程的内容分析与评价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 第11期
“网路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 第5期
构筑数位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技术研究的新领域,《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 第3期
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 第1期
网路课程的系统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 第7期
基于资源库的网路课程的研究——“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网路课程的开发,《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 第1期
专题片电视教材的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 第8期
高等学校网路课程的开发,《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 第8期
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 第1期
记者问答
——访谢幼如教授
谢幼如,女,1988年毕业于华南师範大学电化教育系,2000年破格提升为教授,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曾主持或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现任华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高教电化教育中心主任助理、全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CBE)副秘书长和广东省高校电化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着作包括《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多媒体组合教学实践》等。1993年《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负责人)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一等奖;1997年《教育技术专业综合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第二负责人)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一等奖;1996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于1998年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三等奖,1999年获得曾宪梓教师奖三等奖。
◎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每一个大学生在资讯时代立足的基本条件。
◎高等学校应该以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的培训为手段,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核心,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迅速提高。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同样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记者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时代,您认为现代大学生应具备什幺样的信息素养呢?
谢幼如我认为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每一个大学生在资讯时代立足的基本条件。只有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才能够把握资讯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不断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
目前,虽然信息素养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李克东教授在“数位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一文中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三个基本要点
第一,信息技术的套用技能。也就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呈现交流的技能。第二,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这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特徵。也就是在接受信息时,会分析、识别信息的有效性、準确性、逻辑性。 第三,懂得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也就是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能套用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步。以上素养的形成也仅仅是通过计算机的技术技能训练就能形成的。
记者那幺信息素养应怎样形成?您认为高校应採取什幺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谢幼如信息素养的形成除了通过对学习者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与套用实践训练外,还应该通过加强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加强思想情操教育训练来培养。在资讯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肩负的使命。而信息素养的具备与否是衡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準之一。所以我认为,高等学校应该以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的培训为手段,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核心,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迅速提高。
,要注重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在高校,信息化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多媒体网路教室、校园网路、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这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信息技术的培训。通过信息技术的培训,这是信息素养的基础。目前,许多师範大学都把《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训练。,学校还可以组织灵活多样的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和各种信息技术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软体製作大赛、信息技术教学套用技能大赛等),在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之余,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与套用实践能力。第三,要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也就是要求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和专业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组织学生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进行知识构建的学习等等。
记者那幺创新教育与信息素质教育又有什幺关係?它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又有什幺关係呢?
谢幼如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活动。我认为,创新教育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一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以某种创造动机所表现的创造意向和愿望。其二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它的具体特徵有思维方式的求异性、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运行的综合性、思维进程的突发性和思维表达的新颖性。其三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需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和一定水平的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徵,更是一种人格特徵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套用,因为信息化社会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速的传输互动网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对信息的积极处理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谈到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我认为应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更是基础。高等学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抓,并把它渗透、融合到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身体心理教育之中。我觉得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或者教育形式,而是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创新教育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同样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记者在教学中,您认为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谢幼如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于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填鸭式”的讲授教学模式极大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资讯时代,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书是从、缺乏创造性的人是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过程、媒体作用等四个方面的转变中。也就是说,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将由原来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学生的地位也将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而教学过程也由原来的知识归纳型或逻辑演绎型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成创设情境、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意义建构等新的教学过程。教学媒体也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仅仅以测验考试的成绩评定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是不全面也不客观的。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注重学习的结果(尤其是学生的电子作品和信息素养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发展变化。,仅仅以教师一人的评价作为最终标準也是不合理的。对学生的评价可从教师、学生本人、小组同伴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民主、和谐、轻鬆的氛围中自由发展、自主发展,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记者信息技术的套用是否对传统教学产生冲击?学校应如何应对?
谢幼如信息技术,特别是网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网路套用于教育领域,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促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也发生极大的改变。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而且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传统的教学时空观也将被被打破,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更新步伐将日益加快。
我认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显得至关重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指出“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不少高等学校正积极开展以网路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为核心的研究与实践。如广东省高校实行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 中山大学实施的“博学工程”、华南师範大学开展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套用为核心的“求实工程”等。通过这样的研究实践,形成基于网路资源利用的情境探究模式、基于网路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基于网站共建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基于Internet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 (採访、撰稿袁卉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