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双流支行

生活百科 2023-01-26 17:49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双流支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2007年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的一家全国性第五大零售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省分行直属的21家二级分行之一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都市分行,于2008年1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而双流支行于2008年4月30日挂牌成立。县支行下辖23个营业网点,其中直属营业部1个、二级支行18个及代理网点4个,从业人员160余人。

基本介绍

  • 公司名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双流支行
  • 外文名称Chinese postal savings bank Shuangliu Branch
  • 总部地点双流县
  • 成立时间2008年4月30日
  • 经营範围金融服务
  • 公司性质银行

组织和管理

邮储银行实行总分行制的管理模式,实行一级法人制。在北京设立总行,按行政区划建立省级分行,并在省级分行下按行政区划设立二级市(州)分行和县级支行。邮储银行根据《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规范内外部关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独立核算,建立起了界面清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反应灵活的邮储银行各级机构,建立和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风险防範机制。

系统网路建设

系统建设情况1998年在省邮政局的领导下开始着手建设覆盖全市的邮政储蓄网路系统,经过五年的运行、使用,全市邮政金融的生产经营和技术维护模式初具规模。为提高运行质量,加快技术改造步伐,2004年国家邮政局组织实施了全国邮政储蓄系统统一版本工程,实现了全国各省邮政储蓄系统套用系统统一、数据结构统一,升级改造同步,极大地提高了跨省、跨行交易的成功率。2008年邮储银行银联交易成功率为99.54%,在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二。
为了大力发展代收及代发等中间业务,2004年该省开发了一套覆盖全省所有金融网点的综合服务平台系统,该行办理的所有中间业务都通过这套系统实现实时代收代缴、批量上账、批量扣款等功能。截至到目前,该行在综合服务平台上已开发的业务包括批量代发工资、养老金、菸草资金归集、代收电信话费、代收移动话费、代收联通话费、代收水电气费、电信门市资金归集、移动空中充值等业务。高效完善的软硬体系统为该行代收付业务的开展做到了强有力的支撑。

五大优势

一是具有优质服务的功能优势。邮储银行成立时,国务院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定性和定位是,以服务社区和“三农”为主的大型零售国有商业银行。为此,邮储银行成都市分行积极回响党中央的号召,切实开展了“三农”服务。目前,我行已经开办了本外币储蓄存款业务、公司业务等负债业务,国内外汇兑、结算业务、借记卡、信用卡、农民工卡业务、各类代收代付业务、理财业务、企业网上银行等中间业务,经营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大额协定存款、小额信贷、个人商务贷款等资产业务,,不断加强业务、服务和产品创新,努力为广大客户提供独具特色的优质服务。
二是具有持续发展的规模优势。目前,全县23个邮政储蓄网点已经全部实现了与全国31个省(区、市)3.6万个邮政储蓄网点、1万台ATM机,以及2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营业网点的通存通兑;拥有ATM机18台。邮政储蓄计算机网路系统形成了以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为基础,灵活接入各省区域中间业务平台的金融信息化网路,实现了交易、数据储存、后台管理、稽核督导等的全流程电子化处理,是我国覆盖城乡,网点面最广、功能最完善、交易量最多的金融服务网路。
三是具有深入人心的网点和品牌优势。我行23个营业网点分布在全县广大城乡地区,在长期承担对城乡居民普遍服务责任的,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係,树立起邮政储蓄亲民惠民的良好社会形象,邮政储蓄银行品牌深入人心,赢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信任,有效提升了各项业务,尤其是代理工作的信任度和美誉度。目前,该行网路系统与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实现了“一点式接入”,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结算效率。加之邮储银行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特色鲜明的邮政绿卡和农民工卡,功能强大而快捷的结算手段,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财政直补资金髮放到居民手中。特别是邮储银行成都市分行成立以来,已经着力打造了一批精品网点,网点的硬体设施进一步完善,具备了为各类客户提供分类服务的环境和能力,完全具备了代理财政类资金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四是具有丰富代理经验的协作优势。成都市邮储银行各级支行已在全市绝大部分县(市、区)开展了代理髮放财政拨补资金业务,代理拨补品种包含社保资金、代收农电费等,各级邮储银行在发放和代收过程中均获得合作单位及广大代发客户的一致好评。
五是具有增强“三农”造血功能的机制优势。邮储银行双流县支行自成立以来,继续坚持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通过协定存款、小额信贷、个人商务贷款等资金批发、零售业务,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建设资金需求。
上一篇:山本修 下一篇:张家界酒店网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