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让(动词)

生活百科 2023-01-26 17:49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谦让(动词)

谦让,读作qiān ràng 是指谦虚地礼让或退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表示很有礼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谦让
  • 拼音qiān ràng
  • 释义谦虚地礼让或退让
  •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论》

引证详解

谦虚退让。
  1. 《史记·淮阴侯列传论》“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2. 宋 欧阳修 《试笔·苏子美蔡君谟书》“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3. 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两下谦让多时,薛婆只得坐了客席。这是第三次相聚,更觉熟分了。”
  4.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叔敖谦让再三,乃受命为令尹。”
  5.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为什幺会吵嘴》“我们中国人历代相传,都以谦让为美德。”
  6. 明 施耐庵《水浒》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这鲁智深也不谦让,也不推辞,无一时,一壶酒,一盘肉,都吃了。
  7. 《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夷仲年曰‘上国以王命征师,敝邑奔走恐后,少效微劳,礼所,决不敢受邑。’谦让再三。”

相关词语

反义词抢夺、争执、争持、骄傲、傲慢、逞能。
同义词忍让、推让、虚心、谦逊、礼让、谦和

有关名言

  •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 陈毅
  •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 葛洪
  •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 —— 魏相
  • 放蕩功不遂,满盈身必灾。 —— 张咏
  • 虚已者进德之基。 —— 方孝孺
  • 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 —— 朱舜水
  •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王阳明
  •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 谭嗣同
  • 人生至愚是恶闻已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 申居郧
  • 盛满易为灾,谦沖恆受福。 —— 张廷玉
  •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 昂着头出征,夹着尾巴回家,是庸驽而又好战的人的常态。 —— 冯雪峰
  • 我们不要把眼睛生在头顶上,致使用了自己的脚踏坏了我们想得之于天上的东西。 —— 冯雪峰
  •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毛泽东

相关典故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相关典故一

有个皇帝决定要奖赏臣子们每人一只羊。但那些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要怎样分配才不至于导致争议呢?皇帝把这个“难题”抛给了手下的臣子。第二天早朝时,百官们各抒己见,向皇帝提出了很多的分羊办法。正当百官争论得脸红耳赤时,宰相默默地来到圈羊的地方,把其中一只最瘦、最小的羊牵走了。于是大家在互相谦让中很快地就把羊分了下去。

相关典故二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清朝人物,清代着名大臣张廷玉之父。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据《桐城县誌》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而成。
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是张英家庭。张英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热播的影视剧《康熙大帝》、《康熙王朝》和《乾隆王朝》中都有他的重要身影。张廷玉(1672-1755)为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时加太保,为官康、雍、乾三代,历半个世纪宝刀不老,为二千年封建官场之罕见。他有这样的官场作为,应该说是他得益于父辈、祖辈淡泊致远、克已清廉的家风。六尺巷在父辈那里宽了六尺,而在他的心胸中又宽了万丈,“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的心胸坦蕩而无垠!
张英、张廷玉父子是安徽省着名历史人物,二人在清初康、雍、乾盛世居官数十年,参与了平藩、收台湾、征漠北、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编棚入户等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订和实行。对稳定当时政局,统一国家,消弭满汉矛盾,强盛国计民生都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二人为官清廉,人品端方,均官至一品大学士,是历史上着名的贤臣良相。二人还是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
在张家官运的背后是康雍乾三世,他们是清代有作为的皇帝,在有作为的皇帝身边溜须拍马,邀宠作奸是没有市场的,特别是雍正皇帝,为政不长,却厉行政改,一生勤于国政,“崇俭而不奢”,“毫无土木声色之娱”,张廷玉记录雍正“上进膳,承命侍食,见一于饭颗并屑,未尝废置纤毫!!”饭粒落于桌上也不捨弃!在张家高官的背后,是威严自律的帝国皇帝。
当时的清王朝儘管帝王自律而有作为,但对汉人仍提防有加,防汉人颠覆政权,大兴文字狱,高官厚爵们也伴君如侍虎,如履薄冰。张家人低调屈身,也成自然,据载,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殿试得一甲第三名(探花),张廷玉跪求雍正换人,以留得名额给天下平民英才,因为张家已太多出人头地的机会了。雍正深为感动,将其子降级任用,可见张家谦卑公允之心昭昭可鉴日月。
附六尺巷开的“官司”
洪德彬
一段关于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当朝宰相张英与桐城名医叶天士家为了墙基争地界打官司的奇闻。 因为张英家要盖房子,地界紧靠叶家。叶天士提出要张家留出中间一条路以便出入。但张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现按地契打墙有什幺不对,即使要留条路,也应该两家都后退几尺才行。这时张英在北京为官,其子张廷玉(雍正、乾隆两朝名臣)也考中进士,在朝为官,老家具体事务就由老管家操办。俗语说:“宰相家人七品官”,这位老管家觉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总管,况且这样建墙也有理有据,叶天士家的意见不值得答理。于是沿着叶家墙根砌起了新墙。这个叶天士是个倔脾气,一看张家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叶府自然也能动笔,一纸状文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
一个名医与当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亲朋好友都为叶家担心,怕他们吃亏,劝他们早点撤诉,但叶家就是不听,坚持把官司打下去。张家管家一看事情闹大了,就连忙写了封信,把这事稟告了北京的张英。不久,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信中没有多话,只有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家,告诉叶天士,张家準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家以为是戏弄他们,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管家就把张英这首诗给叶秀才看。叶家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家见了心中也很激动,就把自家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据说,这里成了桐城县一处历史名胜,一直保存下来。
看完这段故事,我也确实深有所感。我认为:张、叶两家打的完全是一场不对称的官司,张家是当朝一品深受康熙皇帝信任的文华殿大学士,叶家是一个医药世家,就事情本身而论,张家按地契位置砌墙,也算不上恃强霸占。当时张英接到管家来信,不必写什幺对付叶家的强硬言词,只需要让管家向当地地方官吏打个招呼要他们“酌情办理”或者“按律处置”,那些对当朝宰相唯恐巴结不上的地方官吏心领神会……但张英没有以强凌弱,而是採取了和邻睦里,以仁爱待人的姿态,从而使两堵冷墙之间有了温度。这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是很有启示的。特别是对某些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以强凌弱、巧取豪夺的人,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张英、张廷玉父子,一般称之谓“大小张相”。对张廷玉我了解较多,对张英只知其大概,知之甚少。南方归来,查看了资料得悉,张英安徽桐城人。康熙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为官勤细谨慎,深得康熙信任。康熙称讚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他的家教是“务本力田,随分知足”。看看这段小传,确是和上述拆墙礼让的事迹相吻的。
上一篇:月季组 下一篇:詹妮佛·麦考姆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