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王陵

生活百科 2023-01-26 17:49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燕国王陵

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周遗址东南黄土坡村周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燕国王陵
  • 时间1995至1996年
  • 编号M1029号
  • 年代20世纪40年代

西周时期

此遗址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自1972年起多次调查、勘探、发掘。1995至1996年为配合国家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北京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琉璃河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现探明,燕国遗址墓地约5万平方米,始建于西周早期,废弃于西周晚期。墓地以京广铁路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各式墓葬及车马坑300余座。到目前为止,西区现已发掘23座陵墓和3个车马坑,其中7座墓有殉人8个。东区发掘27座陵墓和两个车马坑,墓的规格分大、中、小3类。大型墓有单墓道、双墓道和四墓道三种,其中M1193号为四墓道大墓。颇有特色的是M1193号墓的墓道在墓室的四角,长约4—5米,墓室口长7o68米,东西宽5o45米,深10o25米,规模相当大。椁室置于墓室正中,由方木垒成,上盖椁板,椁室长3米,宽1o8米,高1o58米。墓室有熟土二层台,上置兵器、车马器和装饰品。双墓道墓葬为“中“字形,单墓道墓葬为“甲”字形,一般南墓道宽大呈梯形,墓道底端距椁室顶部尚有一定距离,不能直通墓室,这些特点很少见于其他西周墓。大型墓中出土的许多青铜器上刻有“鄢侯”铭文,“鄢”为古燕字。M1193号四墓道大墓虽然早年被盗,但仍出土文物200余件,仅存的3件青铜器中儡和盍都有铭文,内容相同,各43字,上铸“王曰太保”等褒扬太保召公筮之词和“今克侯于鄢”的册命,还有周王封燕侯援民疆土等内容。该墓规模甚大,有燕侯礼器,墓主应是一位地位显赫的燕侯,如召公筮或第一代燕侯。M1029号墓出土的铜戈上有“鄢侯”铭文,铜戟上有“鄢侯舞戈”、铜泡上有“鄢侯舞易”等,为燕侯生前用器,该墓主也是一位燕侯,其他待考。燕国何时将都城由琉璃河迁到蓟,因史无记载,一直悬而未决。但《韩非子o有度》说燕襄王(襄公)“以蓟为国”。襄公在位是在公元前657至618年,相当于春秋中期,本书遵从西周说。那幺,琉璃河墓地至少埋葬着燕国15位王侯。

战国初期

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一带,具体位置应在今复兴路会城门向南至北蜂窝路以内;今白云观至头髮胡同以内。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3公里。据《水经注》记载城外南北均有燕王陵。可惜今在城区内,已不可考。
战国中晚期燕国王陵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2o5公里燕下都遗址的东城内西北角。这里埋葬着自恆公,除燕王喜以外的8个侯王及其王后和夫人,他们是恆公、文公、易公、燕王、昭王、惠王、武成王、孝王。这8个王陵以古河道和一道墙相隔分为南北两个墓区,南为九女台墓区,北为虚粮冢墓区。虚粮冢墓区在《水经注》中称为“柏冢”,虚粮冢内有13个高大的封土堆,由北向南分成四排;九女台墓区有10封土堆,分成两排。它们每排代表一位燕王,这种陵墓形制在《周礼o春官o冢人》中叫做“公墓”。公墓设在都城之内是春秋前的常制,进入战国后,不少列国已将公墓移到城外,而燕下都王陵仍设在城内西北偶隅,说明当时燕国仍遵古制。
王陵封土最大的长宽40至55米,高7至15米;多数长宽15到30米,高2到7米,规模相当宏大。九女台墓区北排中间16号墓已发掘,其封土长宽均30余米,高7米。墓已被盗,但仍出土仿铜陶镬鼎2件、大牢九鼎1套、大牢七鼎2套、盖鼎4件、陶簋2套等,鼎簋之数符合王制,证明这是一座王陵。1996年在燕下都遗址南2o5公里处的解村村东发现14座人头骨丛葬坑(其中7座有封土),并发掘中型墓葬数座。人头骨丛葬坑现已清理出2座,但均已遭破坏,头骨不全。一号坑共清理出人头骨300个;五号坑清理出人头骨1446个,估计原有不下2千个。14座人头骨坑总计约3万人头骨,如此大量的埋葬必与战争有关。据《史记o燕召公世家》记载燕王哙时,燕国的一次内乱,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死者的人数和时代均与人头骨坑相符,故推断这些丛葬坑是燕王哙时那次内乱的遗蹟。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