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沭泗水系位于长江和黄河之间,是淮河流域内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北起沂蒙山,东临黄海,西至黄河右堤,南以废黄河与淮河水係为界,流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十五个地市七十八个县、市(区),人口4638万人,耕地5412万亩,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煤电能源基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沂沭泗水系
- 地理位置长江和黄河之间,淮河流域东北部
- 流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
- 流域範围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
- 流域人口5128万人
- 耕地面积5706万亩
- 地质地貌平原、中高山区、低山丘陵、岗地
流域範围
沂沭泗水系是淮河流域内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系,系沂、沭、泗(运)三条水系的总称,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北起沂蒙山,东临黄海,西至黄河右堤,南以废黄河与淮河水係为界。全流域介于东经114o45′~120o20′,北纬33o30~36o20′之间,东西方向平均长约400公里,南北方向平均宽不足200公里。流域面积7.96万平方公里,占淮河流域面积的29%,包括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15个地(市),共79县(市区),人口5128万人,耕地5706万亩。
地质地貌
沂沭泗流域地形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大致由北向西向南逐渐降低,由低山丘陵逐渐过渡为倾斜沖积平原、滨海平原。区域内地貌可分为平原、中高山区、低山丘陵和岗地四大类。山地丘陵区面积占31%,平原区面积占67%,湖泊面积占2%。
平原区主要由黄泛平原、沂沭河沖积平原、滨海沉积平原组成。黄泛平原分布于本区南部,地势高仰,延伸于黄河故道两侧,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黄泛平原微地貌发育,地势起伏、高低相间。沂沭河沖积平原分布于黄泛平原和低山丘陵、岗地之间,由黄河泥沙和沂沭河沖积物填积原来的湖荡形成,地势低平。滨海沉积平原分布东部沿海一带,系由黄河和淮河及其支流携带的泥沙受海水波浪作用沉积而成,地势低平。平原区近代沉积物甚厚,南四湖湖西平原的第四纪沉积物在100米以上。
北中部的中高山区,是沂、沭、泗河的发源地,有海拔800多米的高山(沂河上游最高峰龟蒙顶海拔高程达1156米),也有低山丘陵。长期以来,地壳较为稳定或略有上升,地面以剥蚀作用为主,形成广阔、平坦和向东南微微倾斜的山麓面,加之流水侵蚀破坏而支离破碎,形成波状起伏高差不大的丘岗和洼地。
岗地分布在赣榆中部、东海西部、新沂东部、灌云西部陡沟一带和宿迁的东北部及沭阳西部等。岗地多在低山丘陵之外围,是古夷平面经长期侵蚀、剥蚀,再经流水切割形成的岗、谷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其平面呈波浪起伏状。
山丘区主要是地壳垂直升降运动造成的。根据其断裂折皱构造在平面上排列形式及延伸方向,沂河东为新华夏构造区,其河流、山脉及海岸地形曲折与延伸方向均受这一构造体影响;沂河以西为鲁西旋转构造与新华夏构造複合构造区。沂沭河大断裂带是一条延展长、规模大、切割深、时间长的複杂断裂带,纵贯鲁东、鲁西。鲁西南断陷区以近南北和东西向的两组断裂为主,形成近似格线的构造。山区除马陵山为中生代红色砂跞岩和页岩外,其余主要为古老的寒武纪深度变质岩和花岗岩。
沂沭泗区域为强震区,根据1990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南四湖湖西地区为Ⅵ度地震区,湖东至黄海大致为Ⅶ度地震区,其中睢宁至郯城为Ⅷ度地震区,宿迁一带为Ⅸ度地震区。
气象水文
气象特徵
沂沭泗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徵。夏热多雨,冬寒乾燥,春旱多风,秋旱少雨,冷暖和旱涝较为突出。气候特徵介于黄淮之间,而较接近于黄河流域。
1、气温年平均气温13~16℃,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年内最高气温达43.3℃(1955年7月15日发生在徐州),最低气温为-23.3℃(1969年2月6日发生在徐州)。
2、霜冻、霜期流域南部在11月上旬到次年3月中旬为霜期,平均一年无霜期为230天。流域北部在10月下旬到次年4月上旬为霜期,平均一年无霜期为200天,山区一般为180~190天。
3、蒸发量流域南部小,北部大,自南向北,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180~1320毫米。历年最高为1755毫米(韩庄闸站),历年最低903毫米(响水口站)。
4、日照全流域一年内日照平均为2100~2400小时,由南向北递增。
5、风本流域为季风区,随季节而转移,冬季盛行东北与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与西南风。年平均风速2.5~3.0米/秒,最大风速为23.4米/秒,发生在徐州,时间为6月份。
水文特徵
1、年降水沂沭泗流域多年平均降水为830毫米,最大年为1098毫米(1964年),最小年为562毫米(1966年)。多年平均年内分配春季(3~5月)为131毫米占15.8%,夏季汛期(6~9月)平均为592毫米占71.3%,秋季(10~12月)平均77毫米占9.3%,冬季平均为30毫米占3.6%。
2、暴雨特性沂沭泗流域暴雨成因主要是黄淮气旋,颱风及南北切变。长曆时降雨多数由切变线和低涡接连出现造成。颱风主要影响沂沭河及南四湖湖东区。暴雨移动方向由西向东较多。降雨量的变化,一般自南向北递减,沿海多于内陆,山地多于平原。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雨量和最小年降雨量相差达4.5倍(发生沂河临沂站)。
3、时段暴雨建国后历年统计,流域内最大一日降雨为563.1毫米,2000年8月30日发生在江苏省响水县响水口站,该站24小时降雨量825毫米,重现期超过万年一遇。流域最大三日暴雨877.4毫米,最大七日暴雨1046.3毫米,皆发生在响水口站。
4、径流全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32毫米,年径流係数为0.28。年径流分布与降水分布相似,南大北小,山区大平原小。泰沂山丘区年径流深达348毫米,年径流係数为0.40;南四湖湖西年径流深达97.2毫米,年径流係数为0.14。
5、泥沙与淤积 沂沭泗上游沂蒙山区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沂河临沂站多年平均含沙量1.15㎏∕m3,多年平均输沙率127㎏∕s,多年平均输沙量400万吨。沭河莒县多年平均含沙量1.2㎏∕m3,多年平均输沙率17.4㎏∕s,多年平均输沙量55万吨。南四湖湖西各河由于引黄灌溉泥沙没有很好控制,放淤时浑水入河,河道淤积较为突出。据1961~1983年南四湖入湖河道实测资料分析,多年平均入湖沙量441.71万立方米,年出湖沙量3.38万立方米,年淤积量达437.88万立方米,占入湖沙量的99.1%。石樑河水库建库以来至1988年总淤积量为0.74亿立方米。
历史洪水
历史洪水,经淮河水利委员会及苏、鲁两省多次调查分析推算,以1730年8月(清雍正八年六月)洪水为最大。当时暴雨强度大、时间长、範围广,暴雨前期阴雨数十日,后期又发生5~7天的大暴雨,遍及沂、沭、泗水系。经推算沂河临沂洪峰流量30000~33000立方米每秒,重现期约248~500年一遇;沭河大官庄洪峰流量14000~17900立方米每秒,重现期约248~500年一遇;南四湖洪水重现期约272年一遇,均为历史最大。沂河洪水居第二、第三位的分别为1912年、1914年,根据洪痕调查、推算临沂洪峰流量1912年为18900立方米每秒,1914年为17800立方米每秒。沭河洪水居二、三位的分别为1974年和1881年,1974年大官庄还原后洪峰流量为11100立方米每秒,1881年为6850~8000立方米每秒。南四湖地区1953年后才有较完整的水位资料,调查的1703年洪水重现期为136年,为第二位。解放后流域性大洪水年有1957年、1963年、1974年。1957年南四湖洪水7天、15天和30天洪量分别为66.8、106.3、114亿立方米,重现期为91年一遇;沂河临沂站洪峰15400立方米每秒;1974年沭河大官庄还原后洪峰流量为11100立方米每秒,均为解放后各河湖最大。
防洪体系
防洪重点
沂沭泗的防洪重点有三处,一是南四湖西大堤,保护湖西平原2566平方公里土地,237万亩耕地,202万人民生命财产及沿湖众多大中型煤矿企业和徐州、济宁等重要城市的安全;二是宿迁大控制,保护淮沭河以西广大苏北地区1981平方公里土地,149万亩耕地,130万人民生命财产,京福、宁徐高速公路以及宿迁等重要城市的安全;三是新沂河大堤(南、北两堤),保护淮沭河以东的新沂河两岸的苏北平原8560平方公里土地,544万亩耕地,454万人民生命财产,京沪、徐连高速公路,陇海、新长铁路以及连云港、淮安等重要城市的安全。
防洪体系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从解放初期的“导沭整沂”、“导沂整沭”开始,到“东调南下”一期工程的基本完成,经过50多年艰苦卓绝的治理,沂沭泗流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
在上游,兴建了18座大型水库、56座中型水库、1570座小型水库及为数众多塘坝,总库容达65亿立方米。
在中游,扩大和开闢了行洪道和分洪道,建设了蓄洪及滞洪工程。开闢分沂入沭水道,并修建了彭家道口闸、新沭河泄洪闸、人民胜利堰闸,使部分沂沭河洪水就近东调入海;修建江风口闸,开闢邳苍分洪道,分泄部分沂河洪水入中运河;治理南四湖,修筑湖西大堤,并修建了韩庄枢纽、蔺家坝枢纽及二级坝枢纽等控制工程;治理和扩挖了韩庄运河、伊家河、不牢河及中运河,扩大了南四湖洪水南下出路;修建了骆马湖大堤、嶂山闸、宿迁闸、皂河枢纽、杨河滩闸等,形成了骆马湖洪水控制工程,开闢了黄墩湖滞洪区;兴建了石樑河水库。
在下游,开挖新沭河、新沂河,修建了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使沂沭泗洪水有了入海通道。
目前,沂沭泗流域主要防洪工程已基本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準,形成了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的防洪体系。